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的两面:贝特朗·塔维尼埃电影中的历史性与当下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崔恩昊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134-141,共8页
作为二战后当代法国影坛最重要的导演,风格难以归类的贝特朗·塔维尼埃把历史性与当下性作为贯穿个人作品的轴线。一方面借由个体体验重构历史真相,另一方面通过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揭露来反思现实。通过两条不同的时间路径,塔维尼埃... 作为二战后当代法国影坛最重要的导演,风格难以归类的贝特朗·塔维尼埃把历史性与当下性作为贯穿个人作品的轴线。一方面借由个体体验重构历史真相,另一方面通过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揭露来反思现实。通过两条不同的时间路径,塔维尼埃的电影展现出饱满的历史观和电影作者的道德感。同时,选择一战与青少年问题作为检阅历史与当下的入口,以微观历史的方式展示历史的两面,标注历史的真实走向,使塔维尼埃的电影跳出了历史类型片的程式化窠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特朗·塔维尼埃 法国电影 历史性 当下性
下载PDF
一场迟来的盛宴:评《里尔克法文诗》
2
作者 崔恩昊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7年第11期107-112,共6页
一、法国文学中的里尔克雷纳·玛利亚·里尔克的诗歌是当代欧洲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气势如虹的现代性和弥漫的战争阴云将世纪之交的欧洲大陆割裂得支离破碎时,里尔克的诗歌无疑是对一个悬置在虚无之上的时代的追问,是一... 一、法国文学中的里尔克雷纳·玛利亚·里尔克的诗歌是当代欧洲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气势如虹的现代性和弥漫的战争阴云将世纪之交的欧洲大陆割裂得支离破碎时,里尔克的诗歌无疑是对一个悬置在虚无之上的时代的追问,是一个人文主义失范的年代里,一种饱含抒情意味的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尔克 诗歌 欧洲文学史 法国文学 欧洲大陆 人文主义 玛利亚 现代性
下载PDF
现代主义中的女性空间——以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为例
3
作者 崔恩昊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7期21-22,共2页
妇女投票运动和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初西方政治和艺术领域具有深远意义的两次运动,在看似迥异的斗争目标下却隐含着潜在的相似性。通过对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已故上校的女儿》和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的分析,挖掘这两次运动对女性空间... 妇女投票运动和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初西方政治和艺术领域具有深远意义的两次运动,在看似迥异的斗争目标下却隐含着潜在的相似性。通过对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已故上校的女儿》和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的分析,挖掘这两次运动对女性空间生成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空间 现代主义 妇女投票运动 曼斯菲尔德 伍尔夫
下载PDF
伊丽莎白·毕肖普中后期诗歌中的自传性家园想象
4
作者 崔恩昊 《现代传记研究》 2023年第1期124-139,共16页
在伊丽莎白·毕肖普的中后期作品中,“家”在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所生发的自传性家园想象中得到了多样化表征。中年身在异国的毕肖普,将寻家的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的祖国,寄乡愁于童年时的宅第,这一宅第激荡着诗人在文化流散中强烈的... 在伊丽莎白·毕肖普的中后期作品中,“家”在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所生发的自传性家园想象中得到了多样化表征。中年身在异国的毕肖普,将寻家的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的祖国,寄乡愁于童年时的宅第,这一宅第激荡着诗人在文化流散中强烈的身份意识。而晚年重返毗邻童年家园的波士顿的毕肖普,尝试在一种“分离的地理”的文学图景之上重现她未曾拥有的家园,并将家园无法复现的遗憾美学复刻于其晚期作品。这一双重目光下的寻家,不仅丰富了毕肖普诗歌中“家”的内涵,还在毕肖普的中后期作品中形成一种具有反讽和矛盾意味的家园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毕肖普 家园想象 自传性诗歌
原文传递
解读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中的内部空间——以“六节诗”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崔恩昊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3年第4期84-88,共5页
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伊丽莎白·毕晓普以她艺术技巧几臻完美的诗歌作品在美国文坛留下了不朽印记。她细致入微的诗作为她赢得了"诗人中的诗人"的称号。在毕晓普的诗作中,空间及与之相关的各类变体一直是一个中心... 作为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伊丽莎白·毕晓普以她艺术技巧几臻完美的诗歌作品在美国文坛留下了不朽印记。她细致入微的诗作为她赢得了"诗人中的诗人"的称号。在毕晓普的诗作中,空间及与之相关的各类变体一直是一个中心论题,早年的失怙经历和随之而来的身份丧失让毕晓普几乎在流散中度过一生,这使得各类空间成了她作品中亟需解读的环节。因其在描摹大自然诗歌中的杰出成就,外部空间多是此前从空间角度研究毕晓普作品的切入点,而其作品中同样不可或缺的内部空间却一直被批评界忽视。本文试图以毕晓普的名篇"六节诗"为例解析毕晓普诗歌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内部空间概念,并借鉴在20世纪逐步发展的空间批评理论加以进一步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晓普 内部空间 六节诗
原文传递
微观世界里的哀与乐——漫谈英国女作家芭芭拉·皮姆的创作
6
作者 崔恩昊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2014年第1期12-14,共3页
英国女作家芭芭拉·皮姆(BarbaraPym)1913年出生于毗邻威尔士的史洛普郡奥斯威斯特里市,自幼热爱写作。1934年,皮姆一从牛津大学毕业,便投入到自己的半自传式小说《驯服的羚羊》(SomeTameGazelle)的创作中,然而在小说完成... 英国女作家芭芭拉·皮姆(BarbaraPym)1913年出生于毗邻威尔士的史洛普郡奥斯威斯特里市,自幼热爱写作。1934年,皮姆一从牛津大学毕业,便投入到自己的半自传式小说《驯服的羚羊》(SomeTameGazelle)的创作中,然而在小说完成之后却始终找不到出版商。直到1950年她迎来了自己文学生涯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芭芭拉 女作家 微观世界 创作 英国 1934年 1950年 大学毕业
原文传递
从《安详辞世》看波伏娃传记中的老年观
7
作者 崔恩昊 《现代传记研究》 2022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法国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创作于1963年的自传性作品《安详辞世》讲述了她照料病中母亲的经历和在照料的过程中,波伏娃与母亲之间亲疏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在《安详辞世》中,波伏娃所思考的有关“老年他者”的伦理哲学和医... 法国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创作于1963年的自传性作品《安详辞世》讲述了她照料病中母亲的经历和在照料的过程中,波伏娃与母亲之间亲疏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在《安详辞世》中,波伏娃所思考的有关“老年他者”的伦理哲学和医学话语权力施加于身体之上的暴力,不仅开启了她与列维纳斯和福柯的隔空对话,而且为她的年龄主义哲学发轫之作《老年》的诞生作了第一手铺垫。同时,波伏娃适时地将老年这一被长期忽视的群体引入人文研究的视域中,不仅在文学、哲学和性别议题的研究视野中提升了老龄问题的能见度,也呼吁着公共领域对改善老年群体的生存现状的介入和整个社会的“激进式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伏娃 老年 自传 关怀伦理 医学话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