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陆块西南缘河口群沉积时限和构造属性的再厘定:兼论中元古代洋板块地层 被引量:3
1
作者 邓奇 任光明 +3 位作者 宁括步 林仕良 崔晓庄 罗钢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5-338,共14页
河口群、东川群和原通安组是扬子陆块中元古代早中期重要的地层单元,但其沉积时限和构造属性长期存在争论。本文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从“洋板块地质”的视角重新厘定了河口群、东川群和原通安组的沉积时限和构造... 河口群、东川群和原通安组是扬子陆块中元古代早中期重要的地层单元,但其沉积时限和构造属性长期存在争论。本文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从“洋板块地质”的视角重新厘定了河口群、东川群和原通安组的沉积时限和构造属性。原通安组是由不同规模的岩块和基质共同构成的一套蛇绿混杂岩;东川群则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从陆内裂谷到被动大陆边缘的演化过程,代表了盆地边缘的地层序列,东川群与原通安组(现定义为菜子园-通安蛇绿混杂岩)虽位于不同的断块,但应是同一盆地发展的产物;河口群与东川群、原通安组序列明显不同,但总体上也是粒度向上变细的海侵序列,并发育多套火山岩,在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大背景下,河口群最有可能形成于夭折裂谷。对采自河口群长冲组的石榴子石云母片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绝大部分锆石具有核-边结构,核部最年轻一组207Pb/206Pb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468±28 Ma(MSWD=0.40,n=16),解释为原岩的最大沉积年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河口群和东川群的沉积时代分别限定在1.75~1.40 Ga和1.75~1.35 Ga。锆石边部的变质年龄集中在~830 Ma,结合海绵状结构特征,变质边最有可能是热液蚀变所致。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扬子陆块西南缘在2.00~1.80 Ga期间,锆石εHf(t)值以负值为主,表明岩浆主要源于古老地壳的再造;而1.58~1.39 Ga的锆石εHf(t)多为正值,显示有大量地幔物质的加入。通过本次综合研究,扬子陆块西南缘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中期的演化经历了2.00~1.80 Ga碰撞造山、1.77~1.64 Ga陆内裂解、1.58~1.39 Ga洋盆形成和1.38 Ga之后的洋壳俯冲消减4个阶段,是Columbia超大陆聚合与裂解在扬子陆块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元古代 扬子陆块西南缘 河口群 锆石U-PB定年 洋板块
下载PDF
扬子陆块北缘构造演化新认识:来自原花山群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制约 被引量:1
2
作者 邓奇 崔晓庄 +3 位作者 汪正江 熊国庆 任光明 宁括步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2-225,共14页
原花山群分布于紧邻南秦岭的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地区,出露于重要的构造部位,是研究其形成时期扬子陆块构造演化及其与南秦岭关系的重要载体,其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长期存在争论。本文将原花山群解体为花山构造混杂岩和正常的... 原花山群分布于紧邻南秦岭的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地区,出露于重要的构造部位,是研究其形成时期扬子陆块构造演化及其与南秦岭关系的重要载体,其物质组成、形成时代和构造属性长期存在争论。本文将原花山群解体为花山构造混杂岩和正常的火山—沉积地层(本文所指花山群)两部分来讨论。笔者重新厘定了花山群的沉积时限,有针对性地对有构造背景争议的花山群进行玄武岩地球化学研究,对有时代争议的混杂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综合研究表明,花山群的沉积时限为ca.830 Ma至ca.800 Ma,形成于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陆内裂谷盆地。花山构造混杂岩带可能不只是晋宁期的缝合带,而是具有多期物质组成、经历了多期构造叠加的复合型缝合带。结合他人成果,我们提出了扬子陆块与南秦岭从新元古代到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山群 构造混杂岩 陆内裂谷盆地 构造演化 扬子陆块北缘 南秦岭
下载PDF
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地区莲沱组底部凝灰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层学意义
3
作者 宁括步 邓奇 +3 位作者 崔晓庄 汪正江 任光明 杨青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3-375,共13页
扬子陆块北缘莲沱组是华南新元古代的重要地层单元之一,但其沉积时限、区域对比关系、沉积环境与沉积期古地理存在诸多争论。对大洪山地区莲沱组底部的凝灰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凝灰岩样品的形成年龄为798.4±4.5 Ma(... 扬子陆块北缘莲沱组是华南新元古代的重要地层单元之一,但其沉积时限、区域对比关系、沉积环境与沉积期古地理存在诸多争论。对大洪山地区莲沱组底部的凝灰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凝灰岩样品的形成年龄为798.4±4.5 Ma(MSWD=0.40,n=13)。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莲沱组的沉积时限限定为800~714 Ma,区域上可与板溪群及其相当地层中上部、休宁组、澄江组、开建桥组、武当群和随县群进行对比,为“晋宁造山运动”不整合面之上、南华冰期之下的一套裂谷充填产物,代表了裂谷盆地全面打开,沉积范围快速扩大的充填序列,其主体为冲积扇、河流及滨浅海沉积。莲沱沉积时期,扬子陆块北缘形成了一个向北逐渐变深的裂谷盆地,此时大洪山地区的莲沱组为围绕鄂北古隆起分布的冲积扇沉积,向北则变为以随县群为代表的滨浅海—半深海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陆块北缘 莲沱组 凝灰岩 锆石U-PB定年 新元古代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扬子西缘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的年代学新证据及其意义
4
作者 彭杰 谢渊 +5 位作者 庞维华 任光明 崔晓庄 任飞 陈风霖 刘星宇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2-463,共12页
扬子西缘康滇裂谷是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理解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澄江组是康滇裂谷最为典型的沉积充填序列,其时代的准确限定是解析Rodinia超大陆裂解背景下盆地演化... 扬子西缘康滇裂谷是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理解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澄江组是康滇裂谷最为典型的沉积充填序列,其时代的准确限定是解析Rodinia超大陆裂解背景下盆地演化的重要前提。本文对滇东北巧家谓姑地区澄江组火山岩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分析,获得澄江组底部玄武岩年龄806.4±6.7 Ma和下部凝灰岩年龄788.4±5.9 Ma。结合已有年龄数据,将澄江组沉积时代准确限定为800~720 Ma,与开建桥组及陆良组上部为同期异相产物。康滇裂谷的三个次级盆地演化基本同步,均于800 Ma左右开始全面接受沉积,是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西缘 新元古代 澄江组 锆石U-PB年龄 RODINIA超大陆
下载PDF
滇中新元古代澄江组层型剖面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9
5
作者 崔晓庄 江新胜 +6 位作者 王剑 卓皆文 熊国庆 陆俊泽 邓奇 伍皓 刘建辉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7-556,共10页
澄江组是华南新元古代地层中的重要地层单元之一,其确切沉积时限对于建立和完善华南新元古代区域地层格架具有关键意义。对滇中澄江组层型剖面顶部的凝灰岩夹层进行高精度SHRIMP锆石U-Pb定年研究,获得3组有效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值... 澄江组是华南新元古代地层中的重要地层单元之一,其确切沉积时限对于建立和完善华南新元古代区域地层格架具有关键意义。对滇中澄江组层型剖面顶部的凝灰岩夹层进行高精度SHRIMP锆石U-Pb定年研究,获得3组有效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值,其分别为(819±14)Ma(MSWD=0.15)、(781±11)Ma(MSWD=0.24)和(725±11)Ma(MSWD=0.65)。其中,最年轻的一组年龄值(725±11)Ma被解释为澄江组顶部凝灰岩夹层的形成时间,可以代表滇中澄江组的顶界年龄,从而进一步确认澄江组的沉积时限为800~725 Ma。结合相关研究资料,证实澄江组与开建桥组、莲沱组的沉积时限基本相当,三者与下冰期长安组不存在对比关系,而应与冰期前板溪群的上部进行对比。此外,推测两组年龄值较老的锆石可能是与新元古代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的幕式岩浆活动的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澄江组 SHRIMP 锆石U-PB年代学 顶界年龄 华南 滇中
下载PDF
桂北地区丹洲群锆石U-Pb年代学及对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期次的启示 被引量:33
6
作者 崔晓庄 江新胜 +6 位作者 邓奇 王剑 卓皆文 任光明 蔡娟娟 伍皓 江卓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49-1063,共15页
桂北地区丹洲群是南华裂谷盆地南段的一套连续裂谷充填沉积,厘定各组沉积时限及区域地层关系,对理解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期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丹洲群合桐组二段和拱洞组底部凝灰岩夹层形成年龄... 桂北地区丹洲群是南华裂谷盆地南段的一套连续裂谷充填沉积,厘定各组沉积时限及区域地层关系,对理解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期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丹洲群合桐组二段和拱洞组底部凝灰岩夹层形成年龄分别为801±4 Ma和781±5 Ma。研究表明,丹洲群白竹组和合桐组一段与下江群甲路组和乌叶组、板溪群沧水铺组和马底驿组、西乡群孙家河组及陆良组一段相当,沉积时限为820~800 Ma;合桐组二段与下江群番召组相当,沉积时限为800~780 Ma;拱洞组可与下江群清水江组、平略组和隆里组,板溪群五强溪组中上部和牛牯坪组,西乡群大石沟组中上部和三郎铺组,陆良组二段及澄江组、开建桥组、莲沱组、虹赤村组和上墅组的中上部直接对比,沉积时限为780~725 Ma。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系统的典型地层锆石年龄存在5组高峰,峰值年龄分别为818±2 Ma、802±1 Ma、780±4 Ma、756±4 Ma及728±5 Ma。综合华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特征及盆地沉积演化过程,确定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可分为两期:820~800 Ma和800~725 Ma。此外,华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与裂谷作用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但各期岩浆活动对各裂谷盆地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北地区 丹洲群 锆石U-PB年代学 新元古代 裂谷作用 华南
下载PDF
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充填序列及演化模式: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 被引量:22
7
作者 崔晓庄 江新胜 +6 位作者 王剑 卓皆文 伍皓 熊国庆 陆俊泽 邓奇 江卓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9-409,共11页
以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沉积充填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沉积学和盆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具有4个充填序列,分别代表盆地的4个发展阶段。其中,序列I为柳坝塘组及陆良组下段,沉积时限为820~800 Ma,属低密度浊流和... 以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沉积充填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沉积学和盆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具有4个充填序列,分别代表盆地的4个发展阶段。其中,序列I为柳坝塘组及陆良组下段,沉积时限为820~800 Ma,属低密度浊流和深水饥饿沉积,代表裂谷盆地的快速沉降阶段;序列II为澄江组、陆良组上段及牛头山组,沉积时限为800~725 Ma,属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代表裂谷盆地的成熟发展阶段;序列III为南沱组,沉积时限可能为725~635 Ma,属大陆冰川沉积,代表裂谷盆地开始向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转换的阶段;序列IV主要为陡山沱组,沉积时限为635~551 Ma,属潮坪沉积,为裂谷盖地层。进一步研究揭示,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由幼年期分布局限的小型同向半地堑盆地群演化为成熟期统一的大型半地堑盆地,属上叠滑脱盆地。综合研究证实,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应为陆内裂谷盆地,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填序列 盆地演化 陆内裂谷盆地 新元古代 华南 RODINIA超大陆
下载PDF
川西峨边地区金口河辉绿岩脉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对Rodinia裂解的启示 被引量:22
8
作者 崔晓庄 江新胜 +6 位作者 王剑 卓皆文 熊国庆 陆俊泽 刘建辉 汪正江 邓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31-1141,共11页
川西金口河地区中元古代峨边群中发育大量基性侵入岩,其具体侵位时间对厘定峨边群的时限、研究扬子西缘前寒武纪构造属性具有重要意义。对峨边群枷担桥组层型剖面中一条辉绿岩脉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辉绿岩脉的锆石发... 川西金口河地区中元古代峨边群中发育大量基性侵入岩,其具体侵位时间对厘定峨边群的时限、研究扬子西缘前寒武纪构造属性具有重要意义。对峨边群枷担桥组层型剖面中一条辉绿岩脉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该辉绿岩脉的锆石发育清楚且宽缓的内部环带结构,具有较高的Th/U比值,属典型基性岩浆成因的锆石,其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13.4±8.2)Ma(MSWD=0.56),代表了该辉绿岩脉的侵位时间,也限定了峨边群枷担桥组的上限年龄。综合扬子西缘新元古代中期基性岩浆活动的最新同位素年龄,证实存在2个主要的活动期:830~800Ma和780~745Ma,且830~800Ma期间基性岩浆活动的峰值年龄为(821±2)Ma。这与前人总结的华南和澳大利亚同期基性岩浆活动的年龄分布特征完全一致,暗示川西金口河辉绿岩脉的形成可能与新元古代导致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地幔柱幕式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绿岩脉 SHRIMP锆石U-PB年龄 扬子克拉通西缘 新元古代 Rodinia裂解
下载PDF
扬子西缘澄江组底部玄武岩形成时代新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1
9
作者 崔晓庄 江新胜 +5 位作者 王剑 卓皆文 江卓斐 伍皓 邓奇 魏亚楠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3,共13页
扬子西缘新元古代澄江组底部发育一套玄武岩,其形成时代一直未能准确限定.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武定罗茨地区澄江组底部玄武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最年轻一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 扬子西缘新元古代澄江组底部发育一套玄武岩,其形成时代一直未能准确限定.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武定罗茨地区澄江组底部玄武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最年轻一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804±6 Ma (MSWD=0.40),可以代表澄江组玄武岩的形成时代,从而进一步确定澄江组底界年龄为800 Ma左右.武定罗茨地区澄江组底部玄武岩显示低SiO2,高(K2O+Na2O)、TiO2和Al2O3的特点,具有大陆裂谷碱性玄武岩的性质.结合区域相关研究资料,认为扬子西缘可能存在一个自~800 Ma持续至725 Ma的幕式双峰式岩浆岩带,而澄江组底部玄武岩和苏雄组火山岩均为~800 Ma双峰式岩浆活动的产物,并推测该双峰式岩浆岩带可能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此外,玄武岩中捕获的锆石年龄信息指示扬子西缘可能存在2.5Ga、1.8~1.6 Ga及1.0 Ga等数期重要的区域构造-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澄江组 玄武岩 锆石U-PB年龄 新元古代 扬子西缘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盐源盆地古近纪风成沙丘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6
10
作者 崔晓庄 江新胜 +3 位作者 伍皓 熊国庆 卓皆文 陆俊泽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1-582,共12页
盐源盆地始新世丽江组沉积时期发育了一套具大型高角度交错层理的红色砂岩,其确切成因对于厘定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古地理格局、恢复东亚新生代干旱带与古气候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对盐源盆地始新统丽江组红色砂岩的沉积特征... 盐源盆地始新世丽江组沉积时期发育了一套具大型高角度交错层理的红色砂岩,其确切成因对于厘定青藏高原东缘古近纪古地理格局、恢复东亚新生代干旱带与古气候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对盐源盆地始新统丽江组红色砂岩的沉积特征进行系统分析,证明该套砂岩的岩性、粒度分布、石英颗粒表面特征与沉积构造等明显不同于水成沉积,而与典型风成沙丘相应特征完全一致,表明其为风成沙丘沉积。结合古近纪研究区的古气候条件、大气环流样式与大地构造背景,笔者进一步推断盐源盆地始新世风成沙丘可能沉积于中国古近纪干旱带内的沙漠环境。根据目前相关研究资料,确认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厚度稳定的古近纪风成沙丘富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成沙丘 沉积特征 古近纪 始新世 古地理 盐源盆地 青藏高原东缘
下载PDF
云南西北部丽江—剑川地区古近纪宝相寺组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崔晓庄 江新胜 +1 位作者 伍皓 熊国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38-1244,共7页
石英砂具有丰富的颗粒表面特征,是判别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利用扫描电镜对云南丽江—剑川地区宝相寺组(E2b)的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下部样品具水成特征,中部样品具风成特征,上部样品则具经水流改造后的风成特征。结合野... 石英砂具有丰富的颗粒表面特征,是判别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利用扫描电镜对云南丽江—剑川地区宝相寺组(E2b)的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下部样品具水成特征,中部样品具风成特征,上部样品则具经水流改造后的风成特征。结合野外观察结果,从宝相寺组石英砂颗粒表面特征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下部为近源洪积环境、中部为风成沙丘环境、上部为湖泊环境。其中中部样品的石英砂磨圆、分选极好,普遍具有标准的碟形、新月形撞击坑和毛玻璃化表面,是典型的沙漠砂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剑川地区 古近纪 宝相寺组 石英颗粒表面特征 古沙漠
下载PDF
扬子陆块西缘中元古代菜子园蛇绿混杂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6
12
作者 任光明 庞维华 +7 位作者 潘桂棠 王立全 孙志明 尹福光 崔晓庄 王冬兵 邓奇 任飞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151-2165,共15页
对扬子陆块西缘会理关河—通安地区菜子园蛇绿混杂岩进行了厘定。菜子园蛇绿混杂岩主要以强烈剪切变形的基质和洋板构造岩块混杂堆积为特征。基质主要有变质粉砂岩、板岩、硅质板岩、片岩、千枚岩等。洋板构造岩块由蛇纹岩、辉长岩、玄... 对扬子陆块西缘会理关河—通安地区菜子园蛇绿混杂岩进行了厘定。菜子园蛇绿混杂岩主要以强烈剪切变形的基质和洋板构造岩块混杂堆积为特征。基质主要有变质粉砂岩、板岩、硅质板岩、片岩、千枚岩等。洋板构造岩块由蛇纹岩、辉长岩、玄武岩、硅质岩、大理岩等组成,部分地区玄武岩保留枕状构造,各岩块之间为构造接触关系。菜子园蛇绿混杂岩中桃树湾辉长岩和玄武岩具有轻稀土元素亏损、类似N-MORB(正常洋中脊玄武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对于N-MORB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高场强元素,极低的Nb/U(9.74)、Nb/Th(3.02)和V/Ti(0.1)平均值,具典型MORB-like玄武岩(前弧玄武岩-FAB)地球化学特征,认为可能形成于洋内弧环境。桃树湾辉长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表明,辉长岩的年龄为1375±7Ma(MSWD=1.2,n=21),可能代表菜子园-通安洋洋壳初始俯冲的时间。菜子园蛇绿混杂岩的厘定,对重新认识通安群(通安组)的属性,研究扬子陆块西缘古—中元古代地层系统、地质演化、岩浆作用、构造定位,重新划分扬子陆块基底大地构造单元,以及探索全球Columbia超大陆裂解到Rodinia超大陆汇聚的演化过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子园蛇绿混杂岩 中元古代 洋内弧 初始俯冲 锆石U-PB定年 地球化学 扬子陆块西缘
下载PDF
扬子北缘西乡群大石沟组和三郎铺组凝灰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13
作者 邓奇 王剑 +5 位作者 汪正江 江新胜 杜秋定 伍皓 杨菲 崔晓庄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97-808,819,共13页
对采自扬子北缘西乡群大石沟组和三郎铺组的凝灰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大石沟组和三郎铺组的凝灰岩年龄分别为(789.0±4.4)Ma(MSWD=0.66)和(760.4±4.5)Ma(MSWD=0.43)。根据已有的资料分析,西乡群的底界年... 对采自扬子北缘西乡群大石沟组和三郎铺组的凝灰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大石沟组和三郎铺组的凝灰岩年龄分别为(789.0±4.4)Ma(MSWD=0.66)和(760.4±4.5)Ma(MSWD=0.43)。根据已有的资料分析,西乡群的底界年龄约为820 Ma,区域上大体可与板溪群及其相当地层进行对比,为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的早期充填,其与下伏三花石群分别代表了上下2个不同的构造-沉积旋回。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华南新元古代的岩浆活动初步显示有三幕的特征,它们的峰值年龄分别约为825Ma、795Ma和760Ma,其中以前两期最为明显,分别标志着裂谷盆地的开启和全面打开。笔者报道的大石沟组和三郎铺组凝灰岩分别代表了795Ma和760Ma两期幕式岩浆活动,它们不仅是华南新元古代幕式岩浆活动的一部分,也与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的形成密切相关,具有不可忽视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西乡群 凝灰岩 锆石U-PB年龄 地层学 幕式岩浆活动 扬子北缘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中期(830~750Ma)岩浆活动及对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19
14
作者 邓奇 王剑 +6 位作者 汪正江 崔晓庄 施美凤 杜秋定 马龙 廖世勇 任光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53-771,共19页
连接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江南造山带是华南前寒武纪最重要的构造单元,其形成和演化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在江南造山带的范围内广泛发育了新元古代岩浆岩,它们是探讨江南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重要对象,但其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却备受争论... 连接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江南造山带是华南前寒武纪最重要的构造单元,其形成和演化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在江南造山带的范围内广泛发育了新元古代岩浆岩,它们是探讨江南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重要对象,但其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却备受争论。本文系统收集和分析了江南造山带830~820Ma花岗岩、800-780Ma酸性岩和800-750Ma基性岩的地球化学数据。研究表明,不同时间段的岩石成因类型存在系统差异,830~820Ma的花岗岩主要为s型花岗岩,800~780Ma的酸性岩主要为A型酸性岩,而800~750Ma的基性岩以拉斑系列和碱性系列为主,并在构造判别图中显示了板内玄武岩(wPB)和洋中脊玄武岩(MORB)的特征。综合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沉积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扬子北缘和西缘应先于东南缘在1000~900Ma期间发生碰撞,而此时的东南缘仍为活动大陆边缘;直到~830Ma,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沿江南造山带发生拼贴,但只是陆-弧-(微)陆之间的“软碰撞”,而无山脉隆升和高级变质作用,各个块体之间处于“联而不合”的状态,大洋岩石圈拆沉之后的软流圈上涌和由拆沉所引起的拉张作用导致了上覆岩石圈和陆壳发生部分熔融,产生了江南造山带830~820Ma的S型花岗岩;随着全球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820Ma,华南裂谷盆地开启,并在随后的裂解过程中发育了大量与伸展有关的800~780MaA型酸性岩和基性岩脉/墙,而其明显高于同时代MORB源区的地幔潜能温度显示,导致Rodina超大陆裂解的地幔柱可能对该时期岩浆岩的地幔源区有一定影响;随着拉张作用的不断加强,出现了760-750Ma碱性系列和具MORB特征的基性岩,此时的软流圈地幔既提供热量又有物质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中期 S型花岗岩 A型酸性岩 基性岩 软碰撞 江南造山带 华南
下载PDF
湘东南新元古界大江边组和埃岐岭组的形成时代和物源——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18
15
作者 伍皓 江新胜 +5 位作者 王剑 汪正江 杜秋定 邓奇 崔晓庄 杨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3-868,共16页
运用LA-ICP-MS方法对湘东南泗洲山地区南华系大江边组上部泥质岩和震旦系(埃迪卡拉系)埃岐岭组底部变泥铁质砂岩碎屑锆石进行U-Pb测年,分别获得了28组和92组U-Pb有效年龄.前者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分布于693 ~ 897 Ma(占67.9%),1810 ... 运用LA-ICP-MS方法对湘东南泗洲山地区南华系大江边组上部泥质岩和震旦系(埃迪卡拉系)埃岐岭组底部变泥铁质砂岩碎屑锆石进行U-Pb测年,分别获得了28组和92组U-Pb有效年龄.前者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分布于693 ~ 897 Ma(占67.9%),1810 ~1916Ma(占17.9%),1974~2177Ma(占14.2%)三个区间,最年轻的谐和错石年龄为734 ±4Ma(MSWD=1.07,n=4);后者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分布于570~699Ma(占9.8%),715~ 774Ma(占7.6%),882~1272Ma(占67.4%),1300~ 1681Ma(占7.6%),1899 ~2490Ma(占7.6%)五个区间,最年轻的谐和锆石年龄为634±7Ma(MSWD=1.09,n=4).研究认为,大江边组上部地层的形成时代<734±4Ma,与澄江组顶部、牛牯坪组、岩门寨组、拱洞组及隆里组等地层形成时代相近,揭示“板溪期”地层的顶界年龄及江口冰期开启年龄< 734±4Ma;埃岐岭组形成时代<634 ±7Ma,与陡山沱组及蓝田组等地层形成时代相近,支持南沱冰期结束于635Ma左右的认识.综合研究认为,大江边组和埃岐岭组的物源可能分别主要来源于武夷地块南东部和南岭—云开地块南部的一个Grenville期造山带.推测物源的转换可能与南岭—云开地块、武夷地块在两组沉积时期之间聚合或紧邻有关,其时限约为734~634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东南 南华系大江边组 震旦系(埃迪卡拉系)埃岐岭组 地层时代 物源 碎屑锆石 U-PB年代学
下载PDF
扬子地块西北缘碑坝地区白玉~1.79Ga A型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对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19
16
作者 邓奇 汪正江 +3 位作者 王剑 崔晓庄 马龙 熊小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54-1466,共13页
本文首次对扬子地块西北缘碑坝地区白玉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白玉花岗岩形成于~1790 Ma。在全岩地球化学组成上,白玉花岗岩高Si,富碱,高FeO^T/(FeO^T+MgO... 本文首次对扬子地块西北缘碑坝地区白玉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白玉花岗岩形成于~1790 Ma。在全岩地球化学组成上,白玉花岗岩高Si,富碱,高FeO^T/(FeO^T+MgO)比值,低Mg、Ca、Mn和P,A/CNK介于0.92~0.96之间,显示为准铝质的特点;微量元素中富集Ga、Th、Zr、Y,贫Sr、P、Ti;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重稀土之间分异较明显,并表现出强烈的负Eu异常;这些特点与A型花岗岩一致。锆石负的εHf(t)值(-12.66^-10.69)显示,白玉花岗岩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地球化学和区域研究成果分析表明,白玉花岗岩最有可能形成于陆内裂谷盆地;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华南存在与Columbia超大陆有关的俯冲、拼合和裂解记录:碑坝地区与弧有关的后河群花岗岩类岩石证实了扬子地块西北缘在~2.10Ga为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华南与Columbia超大陆拼合有关的碰撞发生于2.00~1.88Ga,宜昌崆岭地区发生陆陆碰撞作用的时间(2.00~1.94Ga)要早于浙西南地区(1.93~1.88Ga),扬子地块本身(西、东扬子地块)及华夏地块(至少是华夏地块西部)在古元古代Columbia超大陆汇聚时期就已经拼贴形成统一的块体;1.87~1.82Ga期间,华南的A型酸性岩形成于后碰撞的构造背景,是由碰撞后的大洋岩石圈拆沉所致;而在~1.79Ga,华南进入了陆内裂解阶段,与华北及其他大陆记录的Columbia超大陆陆内裂解时限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元古代 A型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Columbia超大陆 构造演化 扬子地块西北缘
下载PDF
华南扬子陆块成冰纪冰川作用的启动时限及其全球对比 被引量:18
17
作者 蔡娟娟 崔晓庄 +6 位作者 兰中伍 王剑 江卓斐 邓奇 卓皆文 陈风霖 江新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5-86,共22页
江口冰期和南沱冰期是华南地区引人注目的 2次成冰纪冰川事件,但其确切启动时间及其全球对比关系仍未有定论。为此,对桂北地区成冰系(南华系)长安组底部和南沱组底部冰成杂砾岩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长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 江口冰期和南沱冰期是华南地区引人注目的 2次成冰纪冰川事件,但其确切启动时间及其全球对比关系仍未有定论。为此,对桂北地区成冰系(南华系)长安组底部和南沱组底部冰成杂砾岩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长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58—717 Ma,显著峰值为720、753、805及848 Ma,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719.6±6.1 Ma,可解释为长安组最大沉积年龄;南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87—649 Ma,显著峰值为650、720、753、779、803、823及848 Ma,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649.3±6.2 Ma,可解释为南沱组最大沉积年龄。结合已发表的相关年龄数据可知,江口冰期很可能启动于ca.715 Ma,与塔里木、阿拉伯—努比亚、劳伦等陆块的Sturtian冰川作用高度同步;南沱冰期的启动应晚于650 Ma,与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劳伦等陆块的Marinoan冰川作用基本同步。另外,碎屑锆石U-Pb年龄谱与CL图像显示,长安组和南沱组的物质来源主要为下伏新元古界岩浆—沉积记录,揭示出冰川对下伏地层的强烈刨蚀作用和华南新元古代幕式构造岩浆热事件。扬子陆块成冰纪冰川刨蚀作用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裂离"有关的强烈伸展活动存在联系,并可能持续至Marinoan冰期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冰纪 冰成杂砾岩 碎屑锆石 江口冰期 南沱冰期 扬子陆块
下载PDF
黔北—渝南地区中二叠世早期梁山组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和铝土矿成矿效应 被引量:23
18
作者 张启明 江新胜 +2 位作者 秦建华 崔晓庄 刘才泽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8-568,共11页
研究区位于扬子陆块上扬子区,中二叠世早期地层梁山组产有丰富的沉积矿产,其中铝土矿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为了揭示区内中二叠世早期铝土矿的形成、分布与岩相古地理的关系,对区内梁山组的沉积特征、展布规律和含矿性进行了研究,编... 研究区位于扬子陆块上扬子区,中二叠世早期地层梁山组产有丰富的沉积矿产,其中铝土矿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为了揭示区内中二叠世早期铝土矿的形成、分布与岩相古地理的关系,对区内梁山组的沉积特征、展布规律和含矿性进行了研究,编制了中二叠世早期梁山组岩相古地理图,提出了区内铝土矿障壁后泻湖成矿的模式。结果表明,区内古地理格局具有北高南低、南海北陆的特点,鲁甸—威宁—贵阳—都匀一线为障壁沉积体系,北部为障壁后泻湖沉积体系,南部为正常浅海沉积体系,大致可划分为隆起、滨湖、浅湖、半深湖—深湖、障壁砂坝、内陆棚和外陆棚7个沉积亚相,铝土矿矿床全部分布于北部泻湖半深湖—深湖相区内,岩相古地理控矿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世早期 梁山组 岩相古地理 铝土矿
下载PDF
川西新元古代苏雄组层型剖面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19
作者 卓皆文 江卓斐 +6 位作者 江新胜 王剑 蔡娟娟 熊国庆 陆俊泽 崔晓庄 刘建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7-188,共12页
对采自川西新元古代苏雄组层型剖面中上部的英安岩进行SHRIMP锆石U-Pb定年,获得了两组谐和年龄值:838±9 Ma(n=9,MSWD=0.80)和780±12Ma(n=5,MSWD=1.2)。其中780±12 Ma解释为苏雄组英安岩的喷发时限,代表康滇裂谷盆地强烈... 对采自川西新元古代苏雄组层型剖面中上部的英安岩进行SHRIMP锆石U-Pb定年,获得了两组谐和年龄值:838±9 Ma(n=9,MSWD=0.80)和780±12Ma(n=5,MSWD=1.2)。其中780±12 Ma解释为苏雄组英安岩的喷发时限,代表康滇裂谷盆地强烈扩张时期的构造岩浆热事件;而838±9 Ma则可能代表康滇裂谷盆地开启前的构造岩浆热事件。综合研究认为,苏雄组位于康滇裂谷半地堑盆地的调节带,为华南新元古代幕式岩浆活动的产物;火山活动和沉积记录均表明,扬子周缘发育与地幔柱相关的裂谷盆地系统,且华南可能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重要组成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雄组 英安岩 SHRIMP锆石U—Pb年龄 新元古代 构造岩浆热事件
下载PDF
扬子西缘元古宙峨边群烂包坪组地层归属及其锆石SHRIMP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0
20
作者 熊国庆 江新胜 +5 位作者 崔晓庄 卓皆文 陆俊泽 刘建辉 汪正江 王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0-360,共11页
扬子西缘峨边群地层序列一直以来存在争议,其时代归属缺乏地质年代学约束。通过对扬子西缘元古宙峨边群各组、段岩石组合特征、沉积充填序列及其沉积接触关系的综合分析,初步确定了峨边群烂包坪组地层归属。该地层应位于原峨边群上部,... 扬子西缘峨边群地层序列一直以来存在争议,其时代归属缺乏地质年代学约束。通过对扬子西缘元古宙峨边群各组、段岩石组合特征、沉积充填序列及其沉积接触关系的综合分析,初步确定了峨边群烂包坪组地层归属。该地层应位于原峨边群上部,代表一次新的构造旋回开始,已不属于峨边群地层范畴。在烂包坪组下部凝灰岩中首次获得的(779.3±15.7)Ma锆石SHRIMP U-Pb年龄,进一步证实其形成于新元古代,而非中元古代。(2 737±30)Ma和(2 480±29)Ma的两个单颗粒锆石SHRIMP U-Pb年龄,表明扬子西缘峨边—金口河地区可能存在古老的新太古代结晶基底。这些研究成果和新的认识将有助于推动扬子西缘峨边群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西缘 烂包坪组 凝灰岩 SHRIMPU-Pb年龄 新元古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