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热供暖项目经济评价的热泵调峰占比优化方法 被引量:5
1
作者 王社教 康润林 +4 位作者 冯学坤 王凯鸿 方朝合 曹倩 崔梓贤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2-159,共8页
在对地热资源供暖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时,现有的评价方法仅对确定的方案设计进行经济指标测算,而忽略了热泵调峰占比对建设投资、生产成本、经济指标的影响,不能通过经济指标的约束进行方案设计优化。为此,以某中深层水热型地热供暖项目为... 在对地热资源供暖项目进行经济评价时,现有的评价方法仅对确定的方案设计进行经济指标测算,而忽略了热泵调峰占比对建设投资、生产成本、经济指标的影响,不能通过经济指标的约束进行方案设计优化。为此,以某中深层水热型地热供暖项目为例,基于地热供暖项目的全过程分析,研究了不同热泵调峰占比对采灌井数、项目投资、运行成本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而建立了在预期收益率约束下的热泵调峰占比优化方法:①建立调峰热能与采灌井数、板式换热器面积的关系模型;②建立调峰热能与变动成本的关系模型;③建立工程建设投资与生产运营成本测算模型;④基于现金流模型实现不同热泵调峰占比条件下内部收益率和LCOE指标的快速测算,从而确定基于项目经济评价的最优热泵调峰占比。结论认为:①该优化方法不但可以为项目方案设计提供最优采灌井数和热泵调峰比例等重要参数,而且还可以提供在采暖期因室外温度变化而需要的采灌井数和调峰比例,从而实现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②研发形成的地热供暖经济评价和风险分析软件,不但可以评价项目的经济性,快速确定最优热泵占比和地热供暖方案,而且还可以明确地热供暖项目运营过程中成本控制的关键要素,调整实际开井数和热泵功率,从而降低运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地热供暖 热泵调峰 采灌井 调峰比例 方案设计优化 项目收益 经济效益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肖子亢 刘宝平 +4 位作者 高小平 赵冬 谢非 陈恩 崔梓贤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8-56,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是我国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的代表层位,盆地东南部相比于盆地北部勘探程度较低,但也显示出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溪组、山2段、山1段和盒8段为研究区上古生界主要的致密砂岩发育层段。结合大量的钻井资料、岩芯观...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是我国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的代表层位,盆地东南部相比于盆地北部勘探程度较低,但也显示出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溪组、山2段、山1段和盒8段为研究区上古生界主要的致密砂岩发育层段。结合大量的钻井资料、岩芯观察、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以及储层物性测试数据,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储层段的沉积环境与分布规律、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成岩作用、物性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最终得出研究区从本溪组到盒8段,砂体发育规模逐渐增大;砂岩储层的岩石类型以中~粗粒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岩屑砂岩次之;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残余粒间孔与微裂缝,其中溶蚀孔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及破裂作用。成岩作用,沉积环境和物源等因素共同控制着致密砂岩储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
下载PDF
四川省地热资源特征及有利区划分
3
作者 崔梓贤 《石化技术》 CAS 2021年第6期132-133,共2页
四川省发育沉积盆地传导型与隆起山地对流型两类地热资源。本文在总结前人区域地热地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现有勘探成果为案例,对比了两种类型地热田概念模型的差异,划分了有利区,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
关键词 四川省 地热资源 资源特征 有利区
下载PDF
川藏铁路沿线地热资源形成机理与开发潜力 被引量:10
4
作者 汪新伟 王婷灏 +5 位作者 高楠安 刘慧盈 毛翔 罗璐 吴陈冰洁 崔梓贤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95-1011,共17页
川藏铁路从西至东依次穿越了拉萨-喜马拉雅活动带、昌都-川西造山带与四川盆地3个大地构造单元,其沿线地热资源成因机制的研究对于陆-陆碰撞型地热域不同类型地热田展布规律的认识及其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系统总结... 川藏铁路从西至东依次穿越了拉萨-喜马拉雅活动带、昌都-川西造山带与四川盆地3个大地构造单元,其沿线地热资源成因机制的研究对于陆-陆碰撞型地热域不同类型地热田展布规律的认识及其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在系统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区域构造演化、构造变形对地热田成因要素的影响,对比了川藏铁路沿线地热田在热源、热储构造与水运移模式方面的差异性.川藏铁路沿线的地热域依照变形强度分别以怒江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为界,从西至东划分为板缘碰撞造山型、板内逆冲推覆型、盆内稳定坳陷型3个地热带,分别发育高温岩浆岩型、中-低温断裂深循环型、低温坳陷盆地型3类地热田,其大地热流值从西至东逐步减少(即从138.2 mW/m^(2)→71 mW/m^(2)→51 mW/m^(2));热储的构造模型可归纳为伸展地堑型、冲起构造型、花状构造型与隐伏背斜型,热储的层位亦逐渐变老、埋藏变深(即从Q+J-T_(3)→T_(2-3)→T_(1-2)).尽管各类地热田有着相同的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基本相似的水化学类型(以Cl-Na型、HCO_(3)-Na型为主)与矿化度(2500~3500 mg/L),但有着完全不同的地热水运移模式,尤其在水循环深度、壳源流体的贡献、垂向/水平径流路径等方面.依据不同类型地热田资源禀赋的差异,分别建议川藏铁路沿线地热开发的主要方式为:林芝-拉萨段的高温发电、供暖与制冷;雅安-林芝段的中低温发电、供暖与制冷;以及成都-雅安段的低温供暖、温泉洗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类型 热储构造 成因机制 开发潜力 川藏铁路沿线 地热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