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基于MGWR模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强 崔璐明 鄢慧丽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3,共7页
利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剖析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格局,并运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对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2—2020年黄河流域不同尺度区域经济绝对与相对差异均较... 利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剖析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格局,并运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对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2—2020年黄河流域不同尺度区域经济绝对与相对差异均较为明显,区域经济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地级市、省级、城市群、上中下游。(2)2002—2020年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呈由东至西递减格局,且尺度越小区域经济异质性越强。(3)各影响因素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对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空间模式和影响范围。其中城镇化、分权化、产业结构对黄河流域地级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从东至西递减,区域投资水平对黄河流域上游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海拔对流域内城市经济发展的负向影响由东至西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空间异质性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黄河流域
下载PDF
社交媒介视角下城市文创园区的空间重塑研究——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崔璐明 汪明峰 +1 位作者 周媛 张英浩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6-1186,共21页
在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介促进了实体空间与数字空间的连接和融合,也影响了人与地方环境的互动关系。本文基于网络信息地理学和媒介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构建社交媒介与空间重塑的“存在-膨胀-符号化”分析框架,以上海市认定的文创园区为研究... 在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介促进了实体空间与数字空间的连接和融合,也影响了人与地方环境的互动关系。本文基于网络信息地理学和媒介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构建社交媒介与空间重塑的“存在-膨胀-符号化”分析框架,以上海市认定的文创园区为研究对象,选取抖音和小红书两个社交媒介平台中的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为研究数据,探究社交媒介对城市文创园区的空间重塑作用,为城市更新进程中文创园区的数字化发展提供政策启示。研究发现:(1)社交媒介的作用在于引导用户行为,将实体文创园区数字化为媒介平台中的地点。(2)基于UGC产生的广泛热度和偏好热度加剧了数字空间的膨胀。(3)打卡者在社交媒介中持续地对数字空间中的文创园区进行意象叠加与更新,形成了符号化的空间形象。(4)社交媒介中不断生成的UGC重塑人们对实体空间与数字空间的认知意象,进一步创造了超越两种空间的数字地方。如此,社交媒介通过“线下→线上→数字地方→数字→实体”的循环路径对文创园区进行空间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介 文创园区 空间重塑 符号化 数字地方
原文传递
基于深度学习的城市热点空间情绪感知评价——以上海市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崔璐明 曲凌雁 何丹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1-130,176,共11页
基于新浪微博数据,借助深度学习方法分析上海市情绪空间分布特征,期望构建一套基于社交媒体签到数据的深度学习空间情绪感知评价方法。研究发现:(1)上海市热门签到地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交通枢纽、地铁沿线等区域。(2)积极情绪占比... 基于新浪微博数据,借助深度学习方法分析上海市情绪空间分布特征,期望构建一套基于社交媒体签到数据的深度学习空间情绪感知评价方法。研究发现:(1)上海市热门签到地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心、交通枢纽、地铁沿线等区域。(2)积极情绪占比随着到市中心距离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人们的情绪与活动空间类型高度相关。(3)高等院校场所与负面情绪相关的物质空间要素多与建筑相关,办公场所的空间使用者最关注通勤问题,交通枢纽空间的管理流程和服务水平诱发了较多负面情绪。研究发现对于城市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和设计管理的决策者有着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BERT模型 签到POI地图 情绪地图 感知评价
原文传递
数字经济水平对中国市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被引量:44
4
作者 张英浩 汪明峰 +1 位作者 崔璐明 匡爱平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3-42,共10页
发挥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经济绿色发展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梳理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理基础上,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运用变异系数与泰尔指数、数据包络分析... 发挥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经济绿色发展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梳理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理基础上,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运用变异系数与泰尔指数、数据包络分析法、空间面板模型等方法,探究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时间演变方面,2011-2019年,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城市间的整体差距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则出现了明显的两段式特征。②空间集聚与格局演变方面,相比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2011-2019年表现出较弱的空间集聚特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则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川渝地区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高值空间集聚区。③计量模型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即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阶段性特征,并且通过稳健性检验和四大区域以及不同类型城市层面的实证检验进一步验证了此结论。最后,从四个方面给出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空间面板模型 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 空间异质性 “双碳”
原文传递
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城市创新发展的多维机制与空间效应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英浩 汪明峰 +2 位作者 匡爱平 符琳蓉 崔璐明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83-2295,共13页
发挥数字经济赋能城市创新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论文梳理并构建了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城市创新发展的多维机制,基于2010—2019年中国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集,在揭示城市创新水平时空动态特征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等方... 发挥数字经济赋能城市创新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论文梳理并构建了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城市创新发展的多维机制,基于2010—2019年中国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集,在揭示城市创新水平时空动态特征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2010—2019年,中国城市创新水平呈现一定的非均衡发展态势,地区间发展差异有扩大的趋势,并且呈现显著且稳定的空间集聚分布特征。②全国层面,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产业的发展仅有助于提升本地区城市创新水平,而数字技术在推动城市创新发展方面具有更强的渗透效应。③数字经济多维度水平均对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个地区的城市创新水平表现出积极作用,但只有数字技术在4大区域的模型中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从城市类型异质性看,数字技术同样表现出最强的影响力和技术扩散效应。文章拓展了数字经济赋能创新发展的研究视角,并为利用数字经济推动城市创新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数字技术 数字产业 创新 空间效应 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