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方法清除大鼠子宫内膜巨噬细胞的比较研究
1
作者 夏良君 崔础婷 +2 位作者 李军威 程洁 夏有兵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1,共8页
目的通过比较氯膦酸二钠脂质体不同给药途径的作用差异,探索更有效的大鼠子宫内膜巨噬细胞清除方法。方法雌性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单侧对照组(左侧宫腔注射磷酸缓冲盐脂质体100μL)、单侧清除组(右侧宫腔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100μL)、... 目的通过比较氯膦酸二钠脂质体不同给药途径的作用差异,探索更有效的大鼠子宫内膜巨噬细胞清除方法。方法雌性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单侧对照组(左侧宫腔注射磷酸缓冲盐脂质体100μL)、单侧清除组(右侧宫腔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100μL)、双侧对照组(双侧宫腔注射磷酸缓冲盐脂质体100μL)、双侧清除组(双侧宫腔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100μL)、全身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磷酸缓冲盐脂质体500μL)和全身清除组(尾静脉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500μL)。注射后48 h,获取组织样本。采用HE染色观察子宫、卵巢组织形态结构,免疫组化观察子宫、卵巢组织中巨噬细胞阳性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子宫、卵巢组织中巨噬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各组大鼠子宫、卵巢组织结构与形态并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单侧及双侧清除组中子宫巨噬细胞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01),卵巢巨噬细胞阳性表达无影响(P>0.05),全身清除组子宫和卵巢组织中巨噬细胞阳性表达均减少(P<0.01,P<0.01);与单侧及双侧清除组相比,全身清除对卵巢组织中巨噬细胞阳性表达的影响更大(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清除组均能有效降低子宫组织中巨噬细胞百分比(P<0.001,P<0.001,P<0.05),与全身清除组相比,单侧及双侧清除组子宫内膜巨噬细胞清除效果更好(P<0.05,P<0.05);各清除组卵巢组织中巨噬细胞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下降,其中全身清除组巨噬细胞数目减少最明显(P<0.05),单侧及双侧清除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宫腔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清除子宫巨噬细胞的方式优于尾静脉注射,并可避免其对卵巢巨噬细胞的影响,是建立理想的子宫局部巨噬细胞清除模型的最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巨噬细胞 宫腔注射 氯膦酸二钠脂质体
下载PDF
电针对宫腔粘连大鼠子宫内膜M1型巨噬细胞的调控作用
2
作者 崔础婷 夏良君 +2 位作者 李军威 程洁 夏有兵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7-498,共12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宫腔粘连(IUA)大鼠子宫内膜纤维化的影响,并以M1型巨噬细胞为切入点,探讨电针治疗IUA的可能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5只。采用机械搔刮联合脂多糖感染双重损伤法建立IUA大鼠模型。电... 目的:观察电针对宫腔粘连(IUA)大鼠子宫内膜纤维化的影响,并以M1型巨噬细胞为切入点,探讨电针治疗IUA的可能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5只。采用机械搔刮联合脂多糖感染双重损伤法建立IUA大鼠模型。电针组予“关元”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电针干预,20 min/次,1次/d,连续干预3个动情周期。每组大鼠于动情期取材,HE染色法观察大鼠子宫内膜形态、子宫内膜厚度及血管、腺体数目,Masson染色法观察子宫纤维化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RUNX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Ⅰ)、分化簇86(CD8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阳性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RUNX1、TGF-β1、α-SMA、CD86、肿瘤坏死因子受体2(TNFR2)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RUNX1、TGF-β1、α-SMA、CD86、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动情期子宫内膜层被破坏,皱襞减少,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纤维结缔组织疏松,宫腔明显狭窄并出现粘连,间质充血、水肿,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腺体稀疏;电针组大鼠子宫组织结构基本完整,接近于正常子宫,可见较多新生腺体,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子宫内膜厚度、血管数目及腺体数目显著减少(P<0.001);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比值,子宫内膜中RUNX1、TGF-β1、CTGF、α-SMA、Col-Ⅰ、CD86、IL-1β、TNF-α阳性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子宫内膜组织中RUNX1、TGF-β1、α-SMA、CD86、TNFR2蛋白表达,RUNX1、TGF-β1、α-SMA、CD86、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子宫内膜厚度、血管数目、腺体数目显著增加(P<0.01,P<0.05);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比值,子宫内膜中RUNX1、TGF-β1、CTGF、α-SMA、Col-Ⅰ、CD86、IL-1β、TNF-α阳性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值,子宫内膜组织中RUNX1、TGF-β1、α-SMA、CD86、TNFR2蛋白表达,RUNX1、TGF-β1、α-SMA、CD86、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01,P<0.01,P<0.05)。结论:电针能够降低IUA大鼠子宫内膜M1型巨噬细胞的水平,减少M1型巨噬细胞相关炎性因子分泌,从而改善IUA大鼠子宫内膜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宫腔粘连 M1型巨噬细胞 炎性反应 子宫内膜纤维化
原文传递
基于Wnt/β-catenin通路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探讨电针治疗宫腔粘连大鼠子宫内膜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3
作者 李军威 夏良君 +2 位作者 崔础婷 程洁 夏有兵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6-576,共11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宫腔粘连(IUA)大鼠子宫内膜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其修复IUA子宫内膜的可能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ICG-001组,每组10只。采用机... 目的:观察电针对宫腔粘连(IUA)大鼠子宫内膜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其修复IUA子宫内膜的可能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ICG-001组,每组10只。采用机械搔刮联合脂多糖感染双重损伤法制备IUA模型。电针组针刺“关元”,电针双侧“足三里”“三阴交”,20 min/次,1次/d;ICG-001组腹腔注射β-catenin抑制剂ICG-001(5 mg/kg),1次/2 d;以上干预均连续进行3个动情周期。每组5只大鼠干预后取材,HE染色法观察IUA大鼠子宫内膜形态、子宫内膜厚度及腺体数目变化,Masson染色法观察子宫内膜组织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N)、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Ⅰ型胶原蛋白(Col-Ⅰ)、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β-catenin、E-钙粘蛋白(E-cadherin)、N-钙粘蛋白(N-cadherin)及波形蛋白(Vimentin)的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GSK-3β、β-catenin、E-cadherin、N-cadherin及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量;每组剩余5只大鼠,干预后与雄鼠合笼,记录各组大鼠子宫胚胎着床数目。结果:HE染色示模型组子宫内膜组织部分坏死或缺失,电针组有所恢复,且较ICG-001组更好。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腺体数目与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组织中E-cadherin和GSK-3β蛋白表达与阳性表达降低(P<0.0001,P<0.001,P<0.01),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比值,子宫内膜组织中TGF-β1、α-SMA、FN、CTGF、Col-Ⅰ阳性表达,N-cadherin、Vimentin及β-catenin蛋白表达与阳性表达升高(P<0.0001,P<0.001,P<0.01),胚胎着床数目减少(P<0.0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与ICG-001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腺体数目与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组织E-cadherin与GSK-3β蛋白表达及阳性表达升高(P<0.001,P<0.05,P<0.01),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比值,子宫内膜组织TGF-β1、α-SMA、FN、CTGF、Col-Ⅰ阳性表达,N-cadherin、Vimentin、β-catenin蛋白表达与阳性表达降低(P<0.001,P<0.01,P<0.05),胚胎着床数目增多(P<0.001);与电针组相比,ICG-001组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逆转EMT进程,降低内膜组织纤维化程度,从而促进IUA子宫内膜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粘连 电针 子宫内膜纤维化 Wnt/β-连环蛋白通路 上皮间质转化
原文传递
电针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宫腔粘连的协同效应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照弦 夏良君 +4 位作者 刘静玉 崔础婷 程洁 沈洁 夏有兵 《针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09-1217,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电针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宫腔粘连(IUA)大鼠子宫内膜的影响,以及两者联合治疗修复子宫内膜的可能机制。方法:成年未交配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细胞组和联合组,每组10只。采用机械搔刮联...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电针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宫腔粘连(IUA)大鼠子宫内膜的影响,以及两者联合治疗修复子宫内膜的可能机制。方法:成年未交配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细胞组和联合组,每组10只。采用机械搔刮联合脂多糖感染的双重损伤法建立大鼠IUA模型。造模成功后第1、3、7天,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磷酸盐缓冲液,细胞组仅尾静脉注射BMSCs悬液进行BMSCs移植,联合组大鼠移植与细胞组等量的BMSCs并进行电针治疗,每日针刺“关元”、电针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20 min,持续3个动情周期。每组5只大鼠在干预结束后取子宫组织,采用HE染色检测大鼠子宫内膜厚度以及腺体数目;采用Masson染色检测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生成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容受性相关分子同源框蛋白A10(HoxA10)、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蛋白表达量。每组剩余的5只大鼠在干预后合笼并通过胚胎着床数来评估子宫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子宫内膜变薄(P<0.001)、腺体数量减少(P<0.001),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增加(P<0.001),子宫内膜组织中的VEGF、PCNA、ER阳性表达,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分子HoxA10和LIF的表达,子宫损伤侧的胚胎着床数均降低(P<0.001)。与模型组相比,联合组以上指标均逆转(P<0.001,P<0.01);细胞组的子宫内膜增厚(P<0.001)、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减少(P<0.001)。与细胞组相比,联合组子宫内膜厚度增加(P<0.01)、腺体数量增多(P<0.05),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减少(P<0.05),子宫内膜中的VEGF、PCNA和ER阳性表达,子宫内膜HoxA10和LIF的表达,子宫损伤侧的胚胎着床数量均显著升高(P<0.001,P<0.05,P<0.01),治疗效果较细胞组更好。结论:电针联合BMSCs协同修复受损子宫内膜,促进子宫内膜形态的改善,减轻纤维化,促进血管生成和基质细胞增殖,提高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并最终有利于胚胎的着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联合治疗 宫腔粘连 血管再生 基质细胞增殖 子宫内膜容受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