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单侧输尿管结扎模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崔群玮 马宏 +1 位作者 何俊花 任智星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2年第6期731-733,共3页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作为一种主要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体液因子,促进红系祖细胞分裂分化为成熟的红细胞,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但近年来,有关EPO在非造血方面的作用,国内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发现EPO对...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作为一种主要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体液因子,促进红系祖细胞分裂分化为成熟的红细胞,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但近年来,有关EPO在非造血方面的作用,国内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发现EPO对肾脏具有纠正贫血以外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保护作用 单侧输尿管结扎 肾间质纤维化 模型大鼠 纠正贫血 体液因子 细胞分裂
下载PDF
波形蛋白在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肾组织中表达趋势及螺内酯干预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任智星 马宏 +1 位作者 崔群玮 何俊花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2年第5期588-590,共3页
目的探讨幼年大鼠单侧输尿管结扎所致肾间质纤维化模型中,波形蛋白和α-SMA的表达趋势及其与肾间质纤维化的相关性,同时观察螺内酯干预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的方法制备肾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UUO模型),将96只SD雄性大鼠... 目的探讨幼年大鼠单侧输尿管结扎所致肾间质纤维化模型中,波形蛋白和α-SMA的表达趋势及其与肾间质纤维化的相关性,同时观察螺内酯干预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的方法制备肾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UUO模型),将9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螺内酯治疗组。造模成功后分别在7、14、21、28d每组各取8只大鼠处死,左肾组织行Masson染色,动态观察各组肾间质损伤程度,并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法检测各组Vimentin和α-SMA的表达水平。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模型组和治疗组肾间质损伤程度逐渐增强,但治疗组损伤较模型组轻微,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模型组中,波形蛋白和α-SMA的表达水平随肾间质损伤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强,波形蛋白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间质纤维化程度与波形蛋白和α-SM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47,P<0.01);模型组中波形蛋白和α-SMA的表达水平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波形蛋白和α-SMA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肾间质纤维化过程;螺内酯在改善肾间质纤维化的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其机制中可能有波形蛋白和α-SMA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蛋白 肾炎 间质性 输尿管梗阻 螺内酯
下载PDF
单侧输尿管结扎大鼠肾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及其与肾间质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何俊花 马宏 +1 位作者 崔群玮 任智星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2年第5期591-593,共3页
目的研究单侧输尿管结扎(UUO)模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趋势及其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以及用胰岛素增敏剂曲格列酮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UUO模型,将9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 目的研究单侧输尿管结扎(UUO)模型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趋势及其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以及用胰岛素增敏剂曲格列酮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UUO模型,将9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行手术分离但不结扎左侧输尿管)、模型组(手术结扎左侧输尿管近肾盂段)和曲格列酮治疗组。分别在术后第1、3、7、14天观察肾小管受损的程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GF-1和MMP-2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IGF-1及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明显高于假手术组,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IGF-1表达逐渐上调,而MMP-2的表达逐渐下降;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IGF-1表达下降,而MMP-2表达上调。相关分析显示,IGF-1与MMP-2呈负相关(r=-0.890,P<0.01)。结论 IGF-1和MMP-2的表达趋势的变化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曲格列酮有明显的干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输尿管梗阻 肾小管 间质纤维化
下载PDF
呼吸机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效果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星星 南晓琴 +1 位作者 路燕荣 崔群玮 《中国实用医刊》 2019年第12期67-69,共3页
目的探讨呼吸机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择山西大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诊治的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呼吸机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该基... 目的探讨呼吸机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择山西大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诊治的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呼吸机治疗,观察组患儿则在该基础上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结果观察组新生儿的各项呼吸机相关参数指标及上机时间指标均较对照组更优(P<0.05)。两组新生儿治疗前氧合指数(OI)和动脉/肺泡氧分压(a/APO2)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新生儿的OI、a/APO2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住院时间为(30.26±12.47)d,对照组为(55.48±26.4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呼吸机和肺表面物质联合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新生儿并发症率和死亡率,改善新生儿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粪吸入综合征 新生儿 呼吸机 肺表面活性物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