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崔贵祥 李义召 +7 位作者 高华 朱士文 宋成忠 谢遵伟 张效霞 时庆 侯怀水 沈伯钧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3期242-245,共4页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脑外伤(TBI)、Parkinson’s病(PD)和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脊髓伤病6例,TBI3例,MS1例,PD1例,经骨髓穿刺采集白体骨髓222~350ml,分离提取M...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脑外伤(TBI)、Parkinson’s病(PD)和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脊髓伤病6例,TBI3例,MS1例,PD1例,经骨髓穿刺采集白体骨髓222~350ml,分离提取MSCs后经静脉途径和/或蛛网膜下腔内一次性或分次注射。干细胞治疗前、后对患者神经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分别进行评价。结果 自体MSCs治疗脊髓伤病6例,5例有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治疗TBI3例,2例运动功能明显改善,1例持续植物状态患者PVS评分由5分提高到8分。治疗PD和MS各1例,PD患者震颤减轻,肌张力明显降低;MS患者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症状和体征改善最早出现在治疗后2d,多数患者在治疗后2周有明显改善。MSCs移植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7/11例)、头痛(2/11例)、腹胀(1/11例);1例于蛛网膜下腔内注射时出现双下肢麻木、脑膜刺激征。结论 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TBI、PD和MS等近期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较少,但其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脊髓损伤 脑外伤 多发性硬化 Parkinson's病
下载PDF
功率自行车运动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8
2
作者 崔贵祥 宋成忠 岳寿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30-532,共3页
目的:探讨功率自行车运动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92例病程在1—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功... 目的:探讨功率自行车运动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92例病程在1—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功率车运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步行能力(采用患者10m步行时间和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Holden步行功能评定)、肌张力变化,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经康复训练后步行能力明显改善,治疗组Holden步行能力评定达3—5级者共38例(82.6%),对照组共30例(65.2%);两组患者的步行速度提高、步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改善,治疗组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率自行车运动可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功率自行车 步行能力
下载PDF
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崔贵祥 宋成忠 +1 位作者 李义召 岳寿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9-312,共4页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34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6例,对照组18例,均经CT或MRI确诊并行手术或非手术治疗。两组在年龄、病程、损伤程度(ASIA分级...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34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6例,对照组18例,均经CT或MRI确诊并行手术或非手术治疗。两组在年龄、病程、损伤程度(ASIA分级)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组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治疗,经髂骨穿刺采集自体骨髓,分离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后经静脉途径和/或蛛网膜下腔1次性或分次注射。对照组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两组均于入院当天、治疗后第7、15、30、60、90天进行运动与感觉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膀胱功能评定。结果:①治疗组感觉、运动和膀胱功能均有改善,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ASIA分级评定:治疗组共有5例患者在第90天评估中分别提高1-2级,对照组4例患者在第90天评估中分别提高1级;③MNCs移植的不良反应包括蛛网膜下腔移植后出现低热9例,头痛4例,腹胀1例;1例患者在注射后出现双下肢麻木、脑膜刺激征。经对症处理均于72h内消失。结论:自体骨髓MN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近期有一定疗效而且安全,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干细胞 移植 自体 脊髓损伤
下载PDF
脊髓损伤致体像障碍1例报告 被引量:2
4
作者 崔贵祥 李义召 +4 位作者 宋成忠 朱士文 高华 李保伟 谢遵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379-380,共2页
关键词 体像障碍 脊髓损伤 2003年5月 双下肢麻木 大小便失禁 刮宫产术 腰椎麻醉 康复科 阵发性 患者 无力
下载PDF
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崔贵祥 李义召 岳寿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7期9335-9338,共4页
目前发现,除了神经干细胞、骨髓或其他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嗅神经鞘细胞以及胚胎干细胞和脐血干细胞以外,皮肤来源、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许旺细胞、胶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均可用于脊髓损伤的细胞移植治疗。体内标记示踪以及超微结... 目前发现,除了神经干细胞、骨髓或其他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嗅神经鞘细胞以及胚胎干细胞和脐血干细胞以外,皮肤来源、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许旺细胞、胶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均可用于脊髓损伤的细胞移植治疗。体内标记示踪以及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和影像学等检查显示,移植后的干细胞在神经系统内可以迁移,在病变部位聚集、存活、分化成为神经前体细胞或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分别表达其特征性标志物,并与周围组织整合,轴索再生并有新的髓鞘覆盖,使病变的囊腔缩小,宿主的感觉/运动功能改善。神经营养因子在干细胞的培养、增殖、分化以及轴索的再生和再髓鞘化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移植 脊髓损伤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6
6
作者 张东君 朱士文 +4 位作者 崔贵祥 李义召 张红梅 夏作理 任文博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34-636,共3页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及其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共选择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阿司匹林治疗组、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前后分别作...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及其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共选择2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阿司匹林治疗组、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例。治疗前后分别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判定,并观察每组的不良反应。结果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阿司匹林治疗组、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与阿司匹林治疗组,各组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性。结论脑梗死急性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安全有效,且明显优于单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司匹林 低分子肝素钙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7
作者 谢遵伟 崔贵祥 +6 位作者 李义召 李保伟 朱士文 宋成忠 时庆 侯怀水 沈伯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277-1279,共3页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04/2006-02在山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24例,采用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组11例,对照...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04/2006-02在山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24例,采用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组11例,对照组13例,均经CT或MRI确诊并行手术治疗。两组在年龄、病程、损伤程度(ASIA分级)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组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经髂骨穿刺采集自体骨髓156~180mL,分离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经静脉途径和/或蛛网膜下腔1次性或分次注射。对照组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两组均于入院当天、治疗后7,15,30,60,90d进行运动与感觉、日常生活能力、膀胱功能评定。结果:2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②治疗组ASIA分级A级8例,有2例在第60天、1例在第90天评估中恢复为B级。C级1例,在第30天评估中恢复为D级,第90天评估中恢复为E级,能独立行走,生活完全自理。D级2例,其中1例在第90天评估中恢复为E级。对照组A级9例,1例在第90天评估中恢复为B级。B级1例,治疗后无变化。C级2例,1例在第90天评估中恢复为D级。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低热(7/11例)、头痛(2/11例)、腹胀(1/11例),其中1例于蛛网膜下腔注射后出现双下肢麻木和脑膜刺激征,均于两三天内自行消失。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近期有一定疗效而且安全,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间质干细胞/细胞学 干细胞 移植 自体 脊髓损伤
下载PDF
下肢功率自行车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2
8
作者 李长顺 崔贵祥 +4 位作者 冯金平 徐丽利 高华 江平胤 李义召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讨功率自行车运动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70例病程为3~6个月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 目的探讨功率自行车运动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70例病程为3~6个月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步行能力(采用10m步行时间和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Holden步行功能评定)、肌张力变化(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患者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率自行车运动可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功率自行车 步行能力
下载PDF
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郑国玲 崔贵祥 李义召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40-842,共3页
目的:研究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血管性痴呆患者80例,随机分为石杉碱甲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基础用药的同时给予石杉碱甲(0.2 mg/d),对照组给予脑复康口服,连续2... 目的:研究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血管性痴呆患者80例,随机分为石杉碱甲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基础用药的同时给予石杉碱甲(0.2 mg/d),对照组给予脑复康口服,连续24周。治疗前后由专人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临床痴呆量表(CDR)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的评定。结果:石杉碱甲治疗24周后,MMSE、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1,P<0.05),CDR评分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24周后,MMSE、ADL评分有升高的趋势,CDR评分减少,但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相比,MMSE评分(P<0.01)、CDR和ADL评分(P均<0.05)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石杉碱甲治疗血管性痴呆安全有效,患者的认知功能、痴呆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血管性 治疗 石衫碱甲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4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义召 王庆德 +5 位作者 朱士文 崔贵祥 谢克勤 时庆 侯怀水 沈伯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3期8431-8433,共3页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干细胞原位治疗组6例,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腹部皮下注射,1次/d,7—10d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10d为1个疗程;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组4例...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干细胞原位治疗组6例,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腹部皮下注射,1次/d,7—10d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次/d,10d为1个疗程;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组4例,经骨髓穿刺采集自体骨髓230~330mL,分离提取骨髓单核细胞后经静脉途径和/或椎管内一次性或分次注射;注射后当日给予干细胞原位治疗。干细胞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进行简易智能测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外周血细胞监测,并对患者神经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干细胞原位治疗组6例患者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控制在(35~40)×10^9L^-1。治疗后3个月时简易智能测量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组4例患者中发热2例,体温均在38℃以下,且24h后体温恢复正常;有轻微头痛3例,未行治疗24h后缓解。治疗后3个月时简易智能测量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近期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较少,与干细胞原位治疗联合应用疗效更佳,其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骨髓细胞 细胞移植 阿尔茨海默病
下载PDF
脑白质稀疏症与脑梗死患者记忆障碍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谢遵伟 李义召 +1 位作者 宋成忠 崔贵祥 《中国康复》 2007年第5期316-318,共3页
目的:观察脑白质稀疏症(LA)与脑梗死(CI)患者临床记忆障碍特点。方法:随机选取LA患者60例作为试验组,其中单纯LA29例,并发CI患者31例,另以健康老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编制的临床记忆量表进行记忆能力测... 目的:观察脑白质稀疏症(LA)与脑梗死(CI)患者临床记忆障碍特点。方法:随机选取LA患者60例作为试验组,其中单纯LA29例,并发CI患者31例,另以健康老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编制的临床记忆量表进行记忆能力测评。结果:试验组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记忆障碍,表现为联想学习、指向记忆、无意义图形再认、图像自由回忆、人像特点联系回忆及记忆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并发CI患者明显低于LA患者(P<0.05,0.01),但随着LA病变程度的加重记忆障碍明显加剧。结论:LA对人类记忆活动有直接、明显的影响,提示及早发现LA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稀疏症 脑梗死 记忆障碍
下载PDF
早期与晚期康复干预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差异(英文)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东君 朱士文 +2 位作者 崔贵祥 刘素君 李义召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3期149-151,共3页
背景:由于康复的介入,促进了脑的结构和功能的重组及重建,从而促进功能的改善。目的: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估早期康复与晚期康复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设计:... 背景:由于康复的介入,促进了脑的结构和功能的重组及重建,从而促进功能的改善。目的: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估早期康复与晚期康复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济南长城医院神经康复科,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0-12/2003-12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长城医院、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216例,其中男125例,女91例,年龄60~75岁。入院后随机分为早期康复组108例和晚期康复组108例。方法:早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h~14d开始康复。晚期康复组在发病后15~30d开始康复。采用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法进行训练,1次/d,45min/次,6次/周。康复治疗前及治疗30d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正常为100分,0~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25~45分为严重功能缺陷,50~70分为中度功能缺陷,75~95分为轻度功能缺陷)、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运动总分为100分,其中上肢运动的最高分值为66分,下肢运动的最高分值为34分)和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最高分45分,最低分为0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进行康复评价。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216例脑梗死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患者治疗30d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早期康复组低于晚期康复组[(14.82±10.66),(17.91±10.75)分,P<0.05]。②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两组患者治疗30d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早期康复组高于晚期康复组[上肢:(32.43±21.52),(26.69±19.79)分;下肢:(22.89±9.29),(18.36±10.63)分,P<0.05]。③改良Barthel指数:两组患者治疗30d后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早期康复组高于晚期康复组[(54.23±30.33),(46.57±29.85)分,P<0.05]。结论:早期与晚期康复干预均可明显促使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但早期康复干预效果明显优于晚期康复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康复 功能恢复
下载PDF
针刺配合神经促进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金星 崔贵祥 +2 位作者 朱士文 郑舒畅 吴士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7期653-654,共2页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神经促进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下肢瘫患者分为4组,每组30例:Ⅰ组应用针刺和促进技术治疗,Ⅱ组应用针刺治疗,Ⅲ组应用促进技术治疗,Ⅳ组应用单纯药物治疗。观察治...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神经促进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下肢瘫患者分为4组,每组30例:Ⅰ组应用针刺和促进技术治疗,Ⅱ组应用针刺治疗,Ⅲ组应用促进技术治疗,Ⅳ组应用单纯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各组功能性步行分级(FAC),简式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变化。结果治疗10周后,各组指标均有明显变化。Ⅰ组明显优于其他3组(P<0.01),Ⅰ、Ⅱ、Ⅲ组明显优于Ⅳ组(P<0.01),Ⅱ、Ⅲ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神经促进技术能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针刺 促进技术 下肢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下载PDF
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脑外伤性痴呆29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谢遵伟 宋成忠 +2 位作者 朱士文 崔贵祥 李义召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8-69,共2页
关键词 脑外伤性痴呆 盐酸多奈哌齐 治疗组 临床观察 经统计学处理 临床资料 文化程度 年龄
下载PDF
交变电磁场治疗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支洪波 鲍秀敏 +1 位作者 崔贵祥 李义召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3167-3168,共2页
关键词 交变电磁场 亚急性期脑卒中 神经功能 脑血管病
下载PDF
早期与晚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影响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东君 朱士文 +2 位作者 崔贵祥 刘素君 李义召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8期588-590,共3页
探讨早期与晚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16脑梗死患者,其中早期康复组与晚期康复组各108例。早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h—14天开始康复。晚期康复组在发病后15—30天开始康复。两组均... 探讨早期与晚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16脑梗死患者,其中早期康复组与晚期康复组各108例。早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不再进展后48h—14天开始康复。晚期康复组在发病后15—30天开始康复。两组均采用Bobath法和运动再学习法进行训练。采用改良巴式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进行康复评价。结果: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FMA和MBI入选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30天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早期康复组较晚期康复组改善程度更大(P<0.05)。结论:早期与晚期康复均可明显促使神经功能恢复,但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晚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 晚期康复 脑梗死 功能恢复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33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崔贵祥 赵庆文 《山东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53-355,共3页
目的 :观察硫酸锌及硫酸锌合并中药肝豆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驱铜效果。方法 :应用随机对照开放性方法研究 33例患者 ,分为硫酸锌合并中药肝豆汤治疗组 (治疗组 ) 17例和单用硫酸锌治疗组 (对照组 ) 16例 ,疗程均为 4周。治疗前后测定 2... 目的 :观察硫酸锌及硫酸锌合并中药肝豆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驱铜效果。方法 :应用随机对照开放性方法研究 33例患者 ,分为硫酸锌合并中药肝豆汤治疗组 (治疗组 ) 17例和单用硫酸锌治疗组 (对照组 ) 16例 ,疗程均为 4周。治疗前后测定 2 4h尿铜、锌含量。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 88.2 4% ,对照组有效率 5 6 .2 5 % ;治疗组治疗后 2 4h尿铜、锌含量均有明显增加 (P <0 .0 1)。治疗后第 3周尿铜增加最多 ,与对照组相比 P <0 .0 5。结论 :硫酸锌和中药肝豆汤均有明显增加尿铜排泄的作用 ,不良反应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硫酸锌 肝豆汤 中西医结合疗法 治疗 疗效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34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崔贵祥 黄春玲 《山东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20-121,共2页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8例,随机分为二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以下简称结合组)34例,其中男9例,女25例;年龄16~45岁,平均26.91±7.44岁;病程1~17年,平均3.94±1.99年;典型偏头痛8例,普通型偏头痛26例。西药组34例,其中男13例,女21例...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8例,随机分为二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以下简称结合组)34例,其中男9例,女25例;年龄16~45岁,平均26.91±7.44岁;病程1~17年,平均3.94±1.99年;典型偏头痛8例,普通型偏头痛26例。西药组34例,其中男13例,女21例;年龄18~48岁,平均27.53±8.02岁;病程1~15年,平均4.32±2.11年;典型偏头痛10例,普通偏头痛24例。临床症状分布情况见附表。全部病例脑电图检查均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中西医结合 治疗
下载PDF
帕潘立酮对社会交往缺陷的改善作用及对脑皮层GSK3β磷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晓光 扈燕来 +4 位作者 胡涛 瞿宝明 崔贵祥 王兰东 李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37-641,647,共6页
目的探讨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帕潘立酮(Paliperidone)对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社会交往缺陷的改善作用及对脑皮层GSK3β磷酸化的影响。方法应用地佐环平(dizocilpine,MK-801)连续腹腔注射,建立了精神分裂症模型小鼠。实验分为3组... 目的探讨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帕潘立酮(Paliperidone)对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社会交往缺陷的改善作用及对脑皮层GSK3β磷酸化的影响。方法应用地佐环平(dizocilpine,MK-801)连续腹腔注射,建立了精神分裂症模型小鼠。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腹腔注射同体积0.9%生理盐水)、MK-801组(模型组,给予0.5mg·kg^-1·d^-1MK-801腹腔注射,连续注射7d)、MK-801+Paliperidone组(帕潘立酮治疗组,给予0.25mg·kg^-1·d^-1帕潘立酮+0.5mg·kg^-1·d^-1MK-801腹腔注射,连续注射7d)。应用刻板性旋转实验评价精神分裂症模型的建立,并应用Miceprofile软件分析各组小鼠在自由活动状态下的社会交往行为变化。Westernblotting(WB)检测鼠额叶皮层脑组织糖原合成激酶3β(glycogensynthasekinase3β,GSK3β)的表达变化。结果MK-801处理后明显增加实验小鼠的刻板性旋转动作,成功建立了精神分裂症小鼠模型。Miceprofile视频分析结果显示,模型鼠的交往接触次数和时长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帕潘立酮处理后,明显改善交往接触次数和时长(P<0.01)。WB分析结果显示MK-801明显降低脑皮层GSK3β的磷酸化水平,而帕潘立酮处理后可升高GSK3β磷酸化水平。结论本项研究表明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帕潘立酮可改善动物社会交往缺陷行为,可能与增加脑皮层的磷酸化GSK3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潘立酮 社会交往 地佐环平(MK-801) 糖原合成激酶3β 精神分裂症
下载PDF
电针穴位刺激加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20
作者 宋成忠 崔贵祥 +2 位作者 孙远标 朱士文 李义召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6期38-38,共1页
关键词 电针穴位刺激 康复训练 治疗 中风后 肩手综合征 疗效观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