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2021年山东大气污染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
1
作者 崔金梦 丛春华 +5 位作者 郑怡 陈金敏 杨明 王继康 刘洪利 董旭光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3期46-54,共9页
利用2013—2021年山东环境监测站点逐时数据,统计了6项污染物的特征,探讨了颗粒物(PM)与臭氧(O_(3))时空分布,分析了气象条件和污染来源。结果表明:2013—2021年山东空气质量逐年转好,2021年PM_(2.5)年平均质量浓度较2013年下降了60.2%,... 利用2013—2021年山东环境监测站点逐时数据,统计了6项污染物的特征,探讨了颗粒物(PM)与臭氧(O_(3))时空分布,分析了气象条件和污染来源。结果表明:2013—2021年山东空气质量逐年转好,2021年PM_(2.5)年平均质量浓度较2013年下降了60.2%,O_(3)年平均浓度整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他5项污染物浓度均降低,PM和O_(3)是影响山东空气质量的重要污染物。CO、NO_(2)、PM_(10)、PM_(2.5)和SO_(2)浓度呈现冬高夏低的单峰型特征,O_(3)浓度呈现夏高冬低的单峰型特征;空间分布呈现中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PM_(2.5)气象条件评估指数和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特征显示,2013—2021年有利的气象条件和减排共同作用使山东PM_(2.5)年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59μg·m^(-3),减排是PM_(2.5)年平均浓度下降的主因。来源解析表明,山东大部地区PM_(2.5)本省排放占比高,相比2019年,2021年本地排放占比有所降低,距离河北和河南越近的地区外源输入占比越大;2019年7个通道城市本地排放占31%~54%,2021年为19%~34%,鲁西北地区受外省输送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 气象条件 源解析
下载PDF
2016年冬季南京地区大气污染特征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崔金梦 王体健 +2 位作者 高丽波 曹云擎 王勤耕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7-437,共11页
基于2016年11月24日—12月23日南京市草场门站、鼓楼站和仙林站的强化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城市和郊区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观测期间南京PM2.5、PM10、NO2、O3、CO、SO2月均质量浓度分别为52... 基于2016年11月24日—12月23日南京市草场门站、鼓楼站和仙林站的强化试验观测资料,分析了城市和郊区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观测期间南京PM2.5、PM10、NO2、O3、CO、SO2月均质量浓度分别为52.84~84.34μg·m^-3、88.36~120.34μg·m^-3、49.98~51.66μg·m^-3、24.85~50.57μg·m^-3、0.99~1.2 mg·m^-3和22.1~26.48μg·m^-3;近地面,城市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高于郊区,其中城市O3比郊区高61.0%;在城市地区,除NO2和CO外,鼓楼站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高于草场门站,其中鼓楼站PM2.5比草场门站高42.7%;PM2.5小时质量浓度最大为210.93μg·m^-3,重污染过程出现时风速较低、温度较高,郊区PM10、PM2.5、NO2质量浓度呈现高值时的最频风向为南风,O3和SO2质量浓度呈现高值时的最频风向分别为西风和西南风,所以郊区大气污染受城市输送影响。利用HYSPLIT模式研究发现12月4—8日和16—20日的污染气团分别来自西部和北方地区,聚类分析发现12月影响南京市的污染气团45%来自西部地区且移动速度较快,55%来自北方地区且移动速度较慢。由此可见,南京市冬季出现的大气污染,其形成不仅与本地排放和局地气象条件有关,而且西部和北方地区的远距离输送也会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冬季 大气污染 时空特征
下载PDF
2016年夏季南京大气污染特征观测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高丽波 王体健 +3 位作者 崔金梦 陈楚 曹云擎 王德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共12页
为研究南京夏季大气复合污染的特征,2016年8月15日~9月15日期间开展了强化观测实验,本文利用仙林、鼓楼80m楼顶2个站点的强化观测资料,结合草场门常规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南京不同地区夏季O_3和颗粒物(PM_(2.5)、PM_(10))的浓度特征和... 为研究南京夏季大气复合污染的特征,2016年8月15日~9月15日期间开展了强化观测实验,本文利用仙林、鼓楼80m楼顶2个站点的强化观测资料,结合草场门常规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南京不同地区夏季O_3和颗粒物(PM_(2.5)、PM_(10))的浓度特征和相关性,以及郊区水溶性离子与其气态前体物的转化率变化特征.研究表明:3个站点O_3平均小时浓度为100.3μg/m^3.PM_(2.5)和PM_(10)浓度分别为41.1和67.8μg/m^3,郊区夜间存在颗粒物浓度高值.SO_4^(2-)、NO_3^-、NH_4^+浓度总和占PM_(2.5)浓度的比值达到61%,OC(有机碳)/EC(元素碳)比值范围为0.8~4.0,日均值超过2.0的天数占77%,城、郊均存在二次污染.白天O_3与颗粒物(PM_(2.5))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变化,硫转化率(SOR)、氮转化率(NOR)分别与O_3浓度、湿度显著正相关.HONO主要在夜间积累,HCl和HNO_3浓度峰值出现在下午.与其它无机盐相比,NH_4^+在总氨中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大气中的氨主要以气态NH_3存在.观测期间O_3污染较重,O_3与颗粒物的正相关关系显著,化学反应在颗粒物积累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此外还可能存在城区向郊区的污染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O3 颗粒物 水溶性离子 空气污染
下载PDF
基于双极化雷达的山东地区强对流过程分析
4
作者 崔金梦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2年第5期844-852,共9页
为提高冷涡背景下强对流过程气象预报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利用MICAPS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结合济南和青岛的双极化雷达资料等,对2020年5月16~18日山东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主要受冷涡旋转南下及大气... 为提高冷涡背景下强对流过程气象预报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利用MICAPS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结合济南和青岛的双极化雷达资料等,对2020年5月16~18日山东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主要受冷涡旋转南下及大气强不稳定影响,地面辐合线持续稳定存在,回波不断发展,高反射率因子回波维持时间较长;从探空图来看,大尺度抬升条件非常有利于触发强对流天气,700 hPa以下上升速度达到−2~−3 m/s,并且在较强垂直风切变条件下对流组织性较强;雷达回波表明导致莱西大冰雹和11级阵风的是1个超级单体,由造成莱州强天气的单体发展增强而成,导致莱西出现大冰雹的强回波对应ZDR和CC较低值,近地面ZDR为0,CC为0.8~0.9。在今后的短临预报中要根据观测资料和雷达数据及时更新判断,努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化雷达 山东地区 强对流过程
下载PDF
化工产品质量检测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应对策略
5
作者 刘龙 王建强 崔金梦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4年第7期39-41,共3页
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飞快,化工产品是科技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做好化工产品质量检测工作,能够使企业开展更为安全的生产工作,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产品。从目前化工产品的生产发展趋势来看,质量检测... 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飞快,化工产品是科技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做好化工产品质量检测工作,能够使企业开展更为安全的生产工作,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产品。从目前化工产品的生产发展趋势来看,质量检测工作较为重要,要求检测工作人员对现存在的问题开展全面的研究并积极的采取措施,健全化工产品质量检测制度,以此提升我国化工产品行业整体的发展水平。本文通过分析化工产品质量检测因素,同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产品 质量检测 影响因素 应对策略
原文传递
连云港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崔金梦 王体健 +3 位作者 李秋潼 董立文 黄丛吾 曹云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941-3950,共10页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臭氧和颗粒物等的重要前体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尤为显著.为研究连云港市VOCs的组分特征和来源,选择4个国控点开展春、夏和秋季典型日的VOCs采样和分析,计算VOCs不同组分对臭氧生成的影响,利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臭氧和颗粒物等的重要前体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尤为显著.为研究连云港市VOCs的组分特征和来源,选择4个国控点开展春、夏和秋季典型日的VOCs采样和分析,计算VOCs不同组分对臭氧生成的影响,利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解析VOCs的来源.结果表明,春季VOCs浓度为27.46×10^-9~40.52×10^-9,夏季为45.79×10^-9~53.45×10^-9,秋季为38.84×10^-9~46.66×10^-9;含氧化合物的浓度占比为41%~48%,在各个季节均为最高,浓度水平较高的VOCs物种是丙酮、丙烯醛和丙醛等,异戊二烯的浓度在夏季较高;一般而言VOCs浓度09:00高于13:00,其中丙烯醛、乙烯和二氯甲烷的变化较大;含氧化合物的臭氧生成潜势(OFP)最高,其次是芳香烃和烯烃类,烷烃的OFP最小,OFP较高的VOCs物种是丙烯醛、丙烯和乙烯等;影响连云港市VOCs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源(49%)、溶剂使用源(23%)、交通源(14%)、涂料使用源(10%)和天然源(4%).需重点关注连云港市VOCs中浓度水平和OFP均较高的含氧化合物,重点控制工业源对VOCs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臭氧生成潜势(OFP) 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 来源解析 连云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