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体动脉血气波浪式变化特点的实验证据-同时间动、静脉血波浪式变化幅度的不同
1
作者 崔闫 孙兴国 +6 位作者 葛万刚 李浩 李银俊 邓维 朱嘉宝 谭晓越 郑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z1期-,共1页
目的:连续逐搏取血的新方法证实,正常自主呼吸的人动脉血气PaO2、PaCO2、[H+]a和SaO2均存在明显的波浪式信号,人动脉血来源是右心系统并在肺脏进行气体交换的静脉血,右心系统的静脉血是否存在波浪式信号目前尚没有证据支持,本研究... 目的:连续逐搏取血的新方法证实,正常自主呼吸的人动脉血气PaO2、PaCO2、[H+]a和SaO2均存在明显的波浪式信号,人动脉血来源是右心系统并在肺脏进行气体交换的静脉血,右心系统的静脉血是否存在波浪式信号目前尚没有证据支持,本研究旨在对比同时间动、静脉血中信号的连续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下载PDF
71例心脏术后心室电风暴的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 被引量:9
2
作者 陈祖君 裴锋博 +10 位作者 施野 邹亮 张志鹏 龚黎 徐丹青 姚垚 崔闫 吴慧 杜娟 郑哲 胡盛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7-129,共3页
目的:分析总结我院71例心脏术后心室电风暴的原因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1至2013-07期间71例心脏术后心室电风暴患者的资料。统计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方式、术中情况及术后血流动力学资料。结果:71例(51例为冠状动脉旁路... 目的:分析总结我院71例心脏术后心室电风暴的原因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1至2013-07期间71例心脏术后心室电风暴患者的资料。统计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方式、术中情况及术后血流动力学资料。结果:71例(51例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14例为瓣膜置换术后,3例先天性心脏病均为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其中1例为左心室流出道疏通术后,1例为胸外科Mini-Maze术后,1例为Bentall术后)患者均为心脏术后发生心室电风暴。71例患者发生心室电风暴均能找到原因并定位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位置,去除病因,心电监测下电复律、起搏器超速抑制,静脉推注抗心律失常药物,5例患者死亡,66例患者心室电风暴均全部纠治。结论:心脏术后心室电风暴临床上应结合不同的情况迅速处理,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电风暴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心脏术后
下载PDF
心脏外科术后肾脏替代治疗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陈祖君 裴锋博 +13 位作者 刘平 吴慧 施野 杜鹃 邹亮 杨立猛 龚黎 姚垚 张志鹏 崔闫 徐丹青 张海涛 路天怡 LI Liang 《中国血液净化》 2015年第4期196-198,共3页
目的 研究心脏外科术后肾脏替代治疗患者资料,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1年5月~2014年10月期间第二成人外科恢复室收治的心脏外科术后肾脏替代治疗患者资料,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基础疾病、手术类型及体外... 目的 研究心脏外科术后肾脏替代治疗患者资料,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1年5月~2014年10月期间第二成人外科恢复室收治的心脏外科术后肾脏替代治疗患者资料,包括患者一般资料、基础疾病、手术类型及体外循环时间,术中及术后各项临床指标.终点指标包括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死亡人数、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全组216名患者死亡68例,死亡率31.5%.死亡率最高为冠脉搭桥联合瓣膜置换术死亡32人,死亡率56.1%(32/57);心脏移植术后死亡5例,死亡35.7%(5/15);冠脉搭桥术后死亡23人,死亡率28.0%(23/82);瓣膜置换术死亡7人,死亡率15.2%(7/46);先心病矫治术死亡1例,死亡率9.1%(1/11).术前心功能分级、术中低血压、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及体外膜氧合(ECMO)辅助是心脏术后肾脏替代治疗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住院期间肾功能恢复者73例(33.8%),转为慢性肾功能不全需要长期血液透析者41例(18.9%).术前基础血肌酐水平、术中低血压、二次开胸探查、多尿期出现时间是肾功能恢复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心脏外科术后肾脏替代治疗患者死亡率高、与围术期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手术 急性肾损伤 肾脏替代治疗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人体首次呼吸触发的机制探讨--新生儿脐带血连续逐搏动脉取血验证 被引量:2
4
作者 孙兴国 李启葳 +9 位作者 慈政 崔闫 刘艳玲 宋桂芹 葛万刚 李浩 朱嘉宝 谭晓越 李银俊 邓维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z1期-,共2页
目的:研究通过对新生儿未开始自主呼吸前和首次呼吸开始后连续脐带动脉取血,进行血气分析测定,以期探讨并获得新生儿,从没有呼吸的胎儿,产生首次呼吸的可能机制和实验证据。
下载PDF
胎儿新生儿动静、脉血有没有波浪式变化?--新生儿脐带血连续逐搏取血验证 被引量:2
5
作者 孙兴国 李启葳 +9 位作者 慈政 崔闫 刘艳玲 宋桂芹 葛万刚 李浩 朱嘉宝 谭晓越 李银俊 邓维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z1期-,共1页
目的:研究通过对新生儿未开始自主呼吸前和首次呼吸开始后连续脐带动静脉取血,进行血气分析测定,以期探讨胎儿、新生儿呼吸的可能机制和实验证据。
下载PDF
人体动脉血气波浪式变化特点的实验证据—同时间动、静脉血波浪式变化幅度的不同 被引量:7
6
作者 崔闫 孙兴国 +12 位作者 慈政 葛万刚 李浩 王桂芝 朱嘉宝 李银俊 邓维 马铭欣 陈荣 黄燕 邹昱馨 谭晓越 刘方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人动脉血来源是右心系统并在肺脏进行气体交换的静脉血,右心系统的静脉血是否存在波浪式信号目前尚没有证据支持,本研究旨在对比同时间动、静脉血中信号的连续变化特点。方法: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连续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 目的:人动脉血来源是右心系统并在肺脏进行气体交换的静脉血,右心系统的静脉血是否存在波浪式信号目前尚没有证据支持,本研究旨在对比同时间动、静脉血中信号的连续变化特点。方法: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连续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例,4男2女,年龄(59.00±16.64)岁,体质量(71.67±10.37)kg,左心射血分数(LVEF)(61.33±2.16)%。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监测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例,连续同时桡动脉、颈内静脉逐搏取血,测定PaO_(2)。选取2个典型呼吸周期,用于分析同时段动、静脉血气的波浪式变化。分别比较患者血氧分压最高和最低值,以验证同时段动、静脉血气是否都存在周期性波浪式信号变化。此外,将患者动脉、静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信号的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学t检验分析,比较有无差异。结果:共6例患者,抽取动、静脉血液充满肝素化细长塑化管需要15~16次心跳,即取血需要15~16次心跳,全部覆盖超过2个呼吸周期。所有患者动脉血气中PaO_(2)均呈现明显的波浪式变化(P<0.05),幅度是(9.96±5.18)mmHg,是均值的(8.09±2.43)%。患者静脉血气中PaO_(2)波动幅度并不明显,为(1.63±0.41)mmHg,是均值的(3.91±1.22)%,与动脉血气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同时连续逐搏动、静脉取血血气分析法证实,患者自主呼吸时动脉血气有明显的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而静脉血气几乎没有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很弱),说明动脉血气波浪式信号主要是由于肺通气过程中吸气和呼气期产生肺泡中氧分压规律性上升和下降,通过离开肺毛细血管与肺泡氧气压力平衡的动脉化血液,经过左心室搏血进入动脉血管系统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气 静脉血气 呼吸调控 逐搏取血 波浪式信号
下载PDF
新生儿首次呼吸前后脐带动静脉血液氧和二氧化碳变化探索呼吸调控机制的初步报告Ⅰ—血液氧和二氧化碳分压脐带动静脉差值的组间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方 孙兴国 +20 位作者 李启威 葛万刚 李浩 刘艳玲 慈政 陈升平 宋桂芹 王桂芝 谭晓越 崔闫 张也 朱嘉宝 李银俊 邓维 黄燕 马铭欣 陈荣 邹昱馨 台文琦 徐凡 石超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胎儿没有实际上的呼吸,新生儿出生后才开始呼吸,我们假设人的第一次呼吸主要是由于低氧而触发。本研究对流经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后的脐带动脉血液氧分压(PuaO_(2))变化规律和下限进行分析以探讨新生儿自主呼吸产生机制。方法:... 目的:胎儿没有实际上的呼吸,新生儿出生后才开始呼吸,我们假设人的第一次呼吸主要是由于低氧而触发。本研究对流经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后的脐带动脉血液氧分压(PuaO_(2))变化规律和下限进行分析以探讨新生儿自主呼吸产生机制。方法:选择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正常分娩产妇数十例,仅14例新生儿在自主呼吸开始前成功完成脐带动脉或静脉置管。分别进行逐搏取血及顺序血气分析,计算血气指标的平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统计比较脐带动静脉的异同。结果:在14例新生儿自主呼吸开始前完成采集脐带动脉(Pua)样本9例,脐带静脉(Puv)样本8例。就PO_(2)而言,所有9例PuaO_(2)随时间(心跳次数)呈逐渐降低倾向,直至在自主呼吸产生大约8~10次心跳后Pua挛缩、基本上无法取得足够的血样。PuaO_(2)平均值是(25.94±6.79,18.04~37.51)mmHg,最高值是(29.11±6.46,23.00~45.90)mmHg,最低值是(21.34±5.54,14.00~33.60)mmHg;但PuaCO_(2)变化趋势和规律则不够稳定,PuaCO_(2)平均值是(47.26±7.71)mmHg。PuvO_(2)随时间(心跳次数)虽也呈逐渐降低趋势,但多数还呈现随母亲呼吸节律的规律性交替升降的倾向,特别是母亲吸氧时。所有8例PuvO_(2)平均值是(53.35±21.35,32.56~100.73)mmHg,最高值是(90.38±48.44,43.40~153.00)mmHg,最低值是(36.96±14.90,24.80~73.80)mmHg;PuvCO_(2)平均值是(41.04±6.44)mmHg。虽然有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但PuvO_(2)平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均显著较PuaO_(2)高(P<0.05);PuvCO_(2)虽略低于PuaCO_(2),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胎儿娩出为新生儿后自主呼吸前PuaO_(2)随时间(心跳次数)逐渐降低,在达到触发呼吸的阈值时诱发第一次吸气,从而开始自主呼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出生后呼吸前 脐带动脉和脐带静脉连续逐搏取血 血液气体分析 脐带动脉血氧分压 呼吸调节控制信号
下载PDF
新生儿首次呼吸前后脐带动静脉血液氧和二氧化碳变化探索呼吸调控机制的初步报告Ⅱ—同一个新生儿同一时间的脐带动静脉血液氧和二氧化碳分压差值个体化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方 孙兴国 +20 位作者 李启威 葛万刚 李浩 刘艳玲 慈政 陈升平 宋桂芹 王桂芝 谭晓越 崔闫 张也 朱嘉宝 李银俊 邓维 黄燕 马铭欣 陈荣 邹昱馨 台文琦 徐凡 石超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为探讨新生儿自主呼吸产生机制,前文已对新生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开始前脐带动静脉氧气和二氧化碳差值进行了人群组间分析;而本部分则对相关信息进行个体化分析。方法:在产前经所有胎儿父母签署知情同意书,新生儿出生后还没有呼吸之... 目的:为探讨新生儿自主呼吸产生机制,前文已对新生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开始前脐带动静脉氧气和二氧化碳差值进行了人群组间分析;而本部分则对相关信息进行个体化分析。方法:在产前经所有胎儿父母签署知情同意书,新生儿出生后还没有呼吸之前在脐带动脉和脐带静脉分别连续逐搏取血,仅有3例同时采集到Pua和Puv血液样本进行血气分析测定,计算分析脐带静脉和脐带动脉的异同和动态变化。结果:虽然准备了数十产妇,但仅有3例同时采集到Pua和Puv血液样本,同一时间的PuvO_(2)显著高于PuaO_(2)(P均<0.01),平均相差(24.17±7.09)mmHg;而PuvCO_(2)显著低于PuaCO_(2)(P均<0.01),平均相差(-7.67±3.70)mmHg。在同一时间的Puv-uaO_(2)显著高于PuvuaCO_(2)(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前,全部氧气供应由脐带静脉运输,只要胎盘开始剥离则新生儿的PuaO_(2)随时间(心跳次数)逐渐降低,当PuaO_(2)达到触发呼吸阈值(最低值)诱发第一次吸气开始其自主呼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出生后呼吸前 脐带动脉和脐带静脉连续逐搏取血 血液气体分析 脐带动脉血氧分压 呼吸调节控制信号
下载PDF
人体通气状态对动脉血气波浪式幅度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崔闫 孙兴国 +12 位作者 慈政 葛万刚 李浩 王桂芝 朱嘉宝 李银俊 邓维 马铭欣 陈荣 黄燕 邹昱馨 谭晓越 刘方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发现不同通气模式下动脉血气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连续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例,4男2女,年龄(59.00±16.64)岁,体质量(71.67±10.37)kg,左心射血分数(LVEF)(61.33±2.16)%。患者签... 目的:本研究旨在发现不同通气模式下动脉血气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心功能正常,需要连续监测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患者6例,4男2女,年龄(59.00±16.64)岁,体质量(71.67±10.37)kg,左心射血分数(LVEF)(61.33±2.16)%。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分别于正常呼吸、憋气20 s以及高潮气量过度通气状态下连续15~16次心跳桡动脉、颈静脉逐搏取血,测定PO_(2),用于分析三种呼吸状态下动、静脉血气的变化特点。分别比较患者相邻最高和最低值,以验证三种呼吸状态下动、静脉血气是否都存在周期性波浪式信号变化;此外,将患者动、静脉血气周期性波浪式信号的变化幅度进行统计学t检验分析,比较有无差异。结果:共6例ICU住院监护患者,抽取动、静脉血液充满肝素化细长塑化管需要15~16次心跳,即取血需要15~16次心跳,全部覆盖超过2个呼吸周期。患者正常呼吸、憋气20 s以及高潮气量通气状态下动脉血气中PaO_(2)呈现波浪式变化,幅度分别是(9.96±5.18)mmHg,(5.33±1.55)mmHg和(13.13±7.55)mmHg,分别是各自均值的(8.09±2.43)%,(5.29±2.19)%,(10.40±2.68)%,高通气量呼吸模式波浪式变化幅度大于正常呼吸模式(P<0.05),正常呼吸模式波浪式变化幅度大于憋气状态(P<0.05)。正常呼吸、憋气20 s以及高潮气量通气状态下静脉血气中PO_(2)未呈现波浪式变化,幅度分别是(1.63±0.41)mmHg,(1.13±0.41)mmHg和(1.31±0.67)mmHg,分别是各自均值的(3.91±1.22)%,(2.92±1.12)%,(3.33±1.81)%,都显著低于同状态下动脉血气,但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分别于三种通气状态下采用连续逐搏动脉取血血气分析法证实,患者高通气状态呼吸时动脉血气的周期性波浪式变化信号增强,憋气时波浪式呼吸变化信号变弱,而静脉血氧分压波浪式变化幅度于三种呼吸状态下都不明显。说明肺通气导致肺换气是影响动脉血液波浪式信号幅度的直接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常呼吸模式 动脉逐搏取血 波浪式呼吸 呼吸调控
下载PDF
安宫牛黄丸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中风(阳闭证)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崔闫 陈祖君 +2 位作者 杜娟 施野 郑哲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2-493,共2页
过去的20年里,随着心脏外科手术技术、麻醉技术和术后监护水平的提高,心脏外科手术的适应人群不断扩大,患者脑部合并症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笔者在临床上发现,术后并发中风或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中,多表现为中医诊断中的中风阳闭证。如面... 过去的20年里,随着心脏外科手术技术、麻醉技术和术后监护水平的提高,心脏外科手术的适应人群不断扩大,患者脑部合并症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笔者在临床上发现,术后并发中风或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中,多表现为中医诊断中的中风阳闭证。如面红身热,苔腻脉滑。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常选用安宫牛黄丸[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宫牛黄丸 闭证 心脏外科手术 冠状动脉搭桥术 滋阴熄风 术后监护 缺血缺氧性脑病 麻醉技术 中脏腑 面红
原文传递
左房脂肪灰度值与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崔闫 李浩杰 +10 位作者 杜娟 施野 邹亮 陈伊 张志鹏 徐丹青 杨立猛 侯志辉 侯剑峰 姚焰 郑哲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06-810,共5页
目的分析心外膜脂肪灰度值与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8年在阜外医院行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97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22例,平均年龄(57.8±9.4)岁。左房增强CT计算左房脂... 目的分析心外膜脂肪灰度值与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8年在阜外医院行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97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5例、女22例,平均年龄(57.8±9.4)岁。左房增强CT计算左房脂肪体积和平均灰度,根据左房脂肪组织的平均灰度将患者分为高、中、低灰度三组。患者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随访终点为窦性心律恢复率。采用生存分析方法分析心外膜脂肪增强CT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校正了患者的体重指数、体表面积、性别、左房舒张末期内径后,回归分析显示,左房增强CT脂肪灰度与房颤类型相关(OR=0.30,95%CI 0.12~0.79,P=0.01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左房CT脂肪灰度值可预测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OR=0.92,95%CI 0.85~0.99,P=0.027)。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不同左房脂肪组织灰度值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左房脂肪增强CT灰度值越低,远期房颤复发率越高。结论左房脂肪增强CT灰度值可以有效预测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胸腔镜外科 射频消融 心外膜脂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