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魏雁鹏 唐海双 +1 位作者 左乔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6-230,共5页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抗血栓药物的广泛使用,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大部分CSDH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仍有5%~30%的患者术后出现血肿复发需要再次入院治疗。CSDH术后复发的常...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抗血栓药物的广泛使用,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大部分CSDH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仍有5%~30%的患者术后出现血肿复发需要再次入院治疗。CSDH术后复发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自身因素,以及入院时血肿影像学形态、抗血栓药物的使用、麻醉方式、手术方式、辅助药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复发 危险因素 手术方式 药物
下载PDF
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7
2
作者 左乔 唐海双 +11 位作者 殷洪伟 仇成傑 赵瑞 李强 方亦斌 黄清海 许奕 洪波 周晓平 王来兴 杨鹏飞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7-160,共4页
目的分析脑膜中动脉(MMA)栓塞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MMA栓塞治疗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19例,分析MMA栓塞术后3个月血... 目的分析脑膜中动脉(MMA)栓塞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MMA栓塞治疗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19例,分析MMA栓塞术后3个月血肿复发和进展情况,以及技术成功率和技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9例患者中男17例、女2例,年龄为51~85岁,平均年龄为(67.4±7.9)岁。共21例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其中6例侧行单纯MMA栓塞,15例侧行MMA栓塞联合钻孔引流(MMA栓塞后钻孔引流7例侧,钻孔引流后MMA栓塞8例侧)。21例侧血肿MMA栓塞术均获得成功,其中17例侧使用Onyx胶栓塞,4例侧使用Glubran胶栓塞。19例患者均无技术相关并发症。19例患者均接受临床和影像学随访,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3个月均未见血肿复发和进展。结论MMA栓塞是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安全性高,血肿复发率低,但该结论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治疗性栓塞 脑膜中动脉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新型机械解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4
3
作者 左乔 许奕 +2 位作者 洪波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3期165-167,200,共4页
目的初步评价使用国产Presgo?机械解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前瞻性收治颅内动脉瘤15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7例,7个动脉瘤)和对照组(8例,9个动脉瘤);观察组使用Presgo?机械解脱弹簧圈,... 目的初步评价使用国产Presgo?机械解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前瞻性收治颅内动脉瘤15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7例,7个动脉瘤)和对照组(8例,9个动脉瘤);观察组使用Presgo?机械解脱弹簧圈,对照组使用国产Jasper电解脱弹簧圈。观察组随访169~934 d,中位随访时间为303 d;对照组随访91~411 d,中位随访时间为235 d。结果两组弹簧圈填塞技术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弹簧圈解脱时间[5.0 s(5.0~8.0 s)]较对照组[45.0 s(38.0~47.3 s)]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RaymondⅠ级栓塞2个,Ⅲ级栓塞5个;对照组Ⅱ级栓塞3个,Ⅲ级6个;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观察组发生手术相关不良事件2例,对照组为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m RS评分0~1分6例,对照组为8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国产Jasper电解脱弹簧圈,新型国产Presgo?机械解脱弹簧圈具有更好的解脱性能,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与Jasper弹簧圈相仿;但本研究临床样本量小,Presgo?弹簧圈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需进一步大样本临床验证和长期随访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治疗 Presgo机械解脱弹簧圈 Jasper电解脱弹簧圈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MicroRNA在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特异分布及其在神经损伤再生中的变化和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左乔 许家军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1-268,共8页
MicroRNA是一类内源性的非编码RNA,在mRNA转录后水平调节靶基因的表达。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生理条件下microRNA在神经系统存在特异性表达并发挥重要作用。而在神经系统损伤后,多种microRNA的分布和表达发生改变,从而对神经再生过程... MicroRNA是一类内源性的非编码RNA,在mRNA转录后水平调节靶基因的表达。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生理条件下microRNA在神经系统存在特异性表达并发挥重要作用。而在神经系统损伤后,多种microRNA的分布和表达发生改变,从而对神经再生过程产生影响。microRNA的这一作用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损伤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基因表达 神经系统 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下载PDF
甲状腺上动脉变异一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左乔 傅青岭 许家军 《解剖学研究》 CAS 2009年第4期262-262,共1页
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颈部时,观察到右侧甲状腺上动脉罕见变异(见附图),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甲状腺上动脉 动脉变异 男性尸体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4
6
作者 王驰 曹伟 +4 位作者 左乔 吕楠 冯政哲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3-117,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以预测特定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经血管内栓塞治疗且有符合... 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以预测特定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经血管内栓塞治疗且有符合纳入标准的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429例(共计动脉瘤441个),多发动脉瘤均按每个动脉瘤单独计算例数。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6例)和未复发组(375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治疗技术及材料、动脉瘤解剖学等共计11项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其预测复发的有效性。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动脉瘤大小(χ2=46.352,P〈0.01)、破裂与否(χ2=4.198,P=0.040)、是否使用支架(χ2=9.554,P=0.002)、术后即刻栓塞结果(χ2=10.397,P=0.00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支架辅助栓塞(OR=4.076,95%CI:2.147~7.736,P〈0.01)、RaymondⅡ级(OR=4.222,95%CI:1.537~11.579,P=0.005)、RaymondⅢ级(OR=4.467,95%CI:1.600~12.470,P=0.004)、大型动脉瘤(〉10~25 mm,OR=4.914,95%CI:2.277~10.604,P〈0.01)和巨大型动脉瘤(〉25 mm,OR=35.743,95%CI:3.511~363.837,P=0.003)是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回归模型预测复发的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复发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73.5%,Raymond分级为56.6%,非支架栓塞为60.1%,动脉瘤大小为40.3%,利用Z检验计算复发评分与非支架栓塞、Raymond分级、动脉瘤大小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Z值分别为2.662、3.513、6.308,P值分别为0.007、0.004、0.001。结论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非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即刻栓塞不全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有关,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反映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血管内治疗 复发 危险因素
下载PDF
T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尖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琪 左乔 +2 位作者 赵瑞 刘建民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8-319,共2页
患者女,59岁,因"体检时头部CT血管成像(CTA)提示基底动脉尖动脉瘤"于2015年9月20日收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体格检查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部CTA显示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及双侧颈内动脉C2段闭塞(图1)。于2015年9月2... 患者女,59岁,因"体检时头部CT血管成像(CTA)提示基底动脉尖动脉瘤"于2015年9月20日收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体格检查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头部CTA显示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及双侧颈内动脉C2段闭塞(图1)。于2015年9月24日行全脑DSA检查及动脉瘤栓塞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基底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下载PDF
创伤性颈内动脉颅内段假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1
8
作者 赵瑞 路智文 +10 位作者 邓晓东 邹超 左乔 赵开军 戴冬伟 方亦斌 李强 黄清海 洪波 许奕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3-139,共7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血管内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颅内段假性动脉瘤(TIICAP)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连续回顾2005年9月至2019年9月我中心收治的经脑血管造影检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根据纳入标准选择TIICAP患者。分析患者的手术策略...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血管内治疗创伤性颈内动脉颅内段假性动脉瘤(TIICAP)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连续回顾2005年9月至2019年9月我中心收治的经脑血管造影检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根据纳入标准选择TIICAP患者。分析患者的手术策略及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并总结治疗效果和临床与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共入组29例TIICAP患者,男19例(65.5%),女10例(34.5%),年龄为14~70岁,中位年龄为47(30,53)岁。2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血管内治疗,其中采用覆膜支架3例,血流导向装置9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载瘤动脉闭塞4例。1例行载瘤动脉闭塞患者术前再出血,术后死亡;1例行载瘤动脉闭塞患者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最终死亡;余27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顺利出院。23例患者接受影像学随访,13例治愈,5例好转,2例稳定,3例复发(均再次行血管内治疗治愈)。24例患者接受临床随访,临床预后均稳定或好转。结论血管内治疗是处理TIICAP的有效手段,其中血流导向装置、覆膜支架等新技术的优势初现,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血流导向装置 弹簧圈栓塞 支架
下载PDF
妊娠期接触糖皮质激素对子代大鼠心肌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的蛋白激酶1表达和心脏功能的印迹效应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治宇 李杰 +4 位作者 左乔 高颖 徐永君 倪鑫 高路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8-676,共9页
目的揭示妊娠期暴露于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对子代大鼠心脏功能的印迹效应,探索GCs对子代心肌保护性因子的调节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妊娠后期GCs暴露大鼠模型,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子代心肌缺血再... 目的揭示妊娠期暴露于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对子代大鼠心脏功能的印迹效应,探索GCs对子代心肌保护性因子的调节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妊娠后期GCs暴露大鼠模型,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子代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梗死程度;实时定量PCR检测心肌保护因子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的蛋白激酶1(Sgk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受体2(Crhr2)、CRH家族肽urocortin(Ucn)和Ucn2等基因的表达;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SGK1蛋白的表达;亚硫酸氢盐处理后测序确定Sgk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结果妊娠期GCs暴露大鼠子代出生时和成年后体质量减轻(P<0.01),子代雄性大鼠心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下降(P<0.01);SGK1的mRNA和蛋白在子代雄性大鼠心肌中的表达降低(P<0.01或P<0.05);Ucn和Ucn2在子代雌性大鼠心肌中的表达下降(P<0.05);Sgk1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多个CpG岛,且近端CpG岛的甲基化水平在妊娠期GCs暴露的子代雄性大鼠心肌中升高(P<0.01)。结论妊娠期GCs暴露可能通过下调心肌保护因子SGK1的表达对子代雄性大鼠心肌功能产生印迹效应,而Sgk1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的高甲基化改变可能是介导GCs对Sgk1的印迹效应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类 印迹效应 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的蛋白激酶 心肌 甲基化
下载PDF
氢的选择性抗氧化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晓 左乔 孙学军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45-947,共3页
H2在机体内具有抗氧化作用。当过度氧化应激发生时,如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缺氧损伤、急性炎性反应等,H2能够减少细胞毒性活性氧自由基,发挥抗氧化、抗损伤和抗凋亡作用。
关键词 抗氧化 氧化应激
下载PDF
各国应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SRS-22)评价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现状 被引量:3
11
作者 魏显招 左乔 +1 位作者 赵颖川 李明 《脊柱外科杂志》 2012年第1期60-64,共5页
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是指原因不明的脊柱侧凸,其中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最为常见[1]。近年来随着三维矫形理论和内固定器械的发展,IS的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
关键词 青少年 脊柱侧凸 生活质量 问卷调查 综述
下载PDF
第二军医大学首届八年制医学生培养回顾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钟飞 左乔 +1 位作者 李凯 戴伯军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第12期116-117,142,共3页
2004年全国首批获准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院校的首届八年制医学生已经正式毕业,基于八年制学生毕业情况和毕业后发展情况的相关教学评价研究也将逐步展开。文章结合我校首届临床医学八年制学员的毕业情况,对我校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培养目标... 2004年全国首批获准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院校的首届八年制医学生已经正式毕业,基于八年制学生毕业情况和毕业后发展情况的相关教学评价研究也将逐步展开。文章结合我校首届临床医学八年制学员的毕业情况,对我校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办学特点和具体措施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年制 医学教育 回顾分析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安全性的比较 被引量:28
13
作者 张小曦 左乔 +5 位作者 刘建民 黄清海 许奕 赵瑞 杨鹏飞 洪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考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比较两者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133例(支架组... 目的考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比较两者的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133例(支架组)和接受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289例(单纯栓塞组)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1∶1倾向评分匹配后2组各104例。比较2组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2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动脉瘤位置、与血管的关系、动脉瘤最大径、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支架组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6.7%(7/104)、3.8%(4/104)和1.9%(2/104),单纯栓塞组分别为1.9%(2/104)、1.9%(2/104)、1.0%(1/104),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858、0.172、0.000,P=0.173、0.679、1.000)。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均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安全性,支架的应用不会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支架 弹簧圈栓塞术 并发症 倾向评分匹配
下载PDF
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24
14
作者 贺晓武 左乔 +3 位作者 黄清海 洪波 许奕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05-510,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替罗非班作为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抗血小板聚集替代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破裂动脉瘤患者309例,根据所...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替罗非班作为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术中抗血小板聚集替代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破裂动脉瘤患者309例,根据所接受的术中替罗非班药物剂量,分为标准组[211例,10μg/kg静脉注射3 min,0.15μg/(kg·min)微泵维持]和半量组[98例,5μg/kg静脉注射3 min,0.075μg/(kg·min)微泵维持],对两组的人口学资料、动脉瘤形态数据、围术期并发症情况、术后即刻栓塞程度及出院状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结果 (1)标准组与半量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入院Hunt-Hess分级以及动脉瘤瘤颈、最大径、动脉瘤部位、是否多发动脉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缺血并发症共15例(4.9%),其中标准组11例(5.2%),半量组4例(4.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剔除1例标准组中操作相关缺血并发症后,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4.7%(10/211)比4.1%(4/98),P=1.000]。出血并发症共13例(4.2%),均出现于标准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比0,P=0.011),剔除2例操作相关出血后,组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5.2%(11/211)比0(0/98),P=0.019]。术后早期再出血(10例)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比0,P=0.034)。10例术后早期再出血中,8例于术后10 h内微泵维持替罗非班期间发生,均为致死(5例)、致残(3例)性出血。(3)标准组与半量组术后即刻致密栓塞率、瘤颈残余率及瘤体残余率分别为39.8%(84/211)、18.5%(39/211)、41.7%(88/211)和55.1%(54/98)、9.2%(9/98)、35.7%(3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4)与半量组比较,标准组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率[78.7%(166/211)比87.8%(86/98)]和死亡率[5.7%(12/211)比1.0%(1/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破裂动脉瘤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患者,术中经静脉给予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安全有效,是术前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方案的可行替代方案;标准剂量替罗非班可能与术后严重出血事件相关,剂量减半后可降低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支架 替罗非班 抗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唐海双 贺晓武 +6 位作者 左乔 薛盖茨 张小曦 许奕 洪波 黄清海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7-124,共8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AC)治疗急性期(≤28 d)颅内破裂动脉瘤(RIA)围手术期技术相关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SAC治疗的急性期RIA患者,对...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AC)治疗急性期(≤28 d)颅内破裂动脉瘤(RIA)围手术期技术相关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SAC治疗的急性期RIA患者,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能存在的围手术期技术相关并发症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最终接受SAC治疗并完成30 d随访的急性期RIA患者共509例,其中男170例、女339例。28例(5.5%)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并发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位于血管分叉处是SAC治疗急性期RIA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4.108,P=0.001]。25例(4.9%)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出血并发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是SAC治疗急性期RIA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74,P=0.014)。出院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3~5分的患者81例(15.9%),死亡(mRS评分为6分)27例(5.3%),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率为21.2%(108/50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入院时高Hunt-Hess分级(3~5级)、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并发症、围手术期发生出血并发症、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差是急性期RIA患者SAC治疗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对于SAC治疗的急性期RIA患者,动脉瘤位于血管分叉处是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0岁是围手术期发生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GCS评分较差的患者出院时临床预后较差,围手术期发生缺血及出血并发症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隙出血 支架 神经系统并发症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唐海双 骆银 +3 位作者 左乔 张洪剑 黄清海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76-879,共4页
脑血管疾病如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瘤、缺血性脑卒中等已成为人类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在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下脑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是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目前,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尚未得到阐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 脑血管疾病如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颅内动脉瘤、缺血性脑卒中等已成为人类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在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下脑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是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目前,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尚未得到阐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其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阻断或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为脑血管疾病的无创治疗提供了新理论依据。本文综述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类 脑血管障碍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瘤 卒中
下载PDF
基于Delphi专家咨询法颅内破裂动脉瘤救治效率评价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小曦 黄清海 +8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刘源 金志超 杨鹏飞 赵瑞 左乔 段国礼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44-448,F0003,共6页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是一种致死率、致残率很高的临床急症,对责任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的早期干预,尤其是发病24 h内进行处理,可以显著降低IA的再破裂风险,并改善患...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是一种致死率、致残率很高的临床急症,对责任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的早期干预,尤其是发病24 h内进行处理,可以显著降低IA的再破裂风险,并改善患者预后。然而,目前国际上极少有关于aS AH患者急诊救治流程的相关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救治效率 Delphi专家咨询法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神经炎性反应和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蒋薇 唐海双 +1 位作者 左乔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8-62,共5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率高。SAH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的损伤主要包括早期脑损伤(SAH发生后72 h内)和继发性脑损伤(SAH发生72 h后)两个阶段。在不同的脑损伤阶段,小胶质细胞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发挥...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率高。SAH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的损伤主要包括早期脑损伤(SAH发生后72 h内)和继发性脑损伤(SAH发生72 h后)两个阶段。在不同的脑损伤阶段,小胶质细胞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发挥促炎或抗炎作用。在早期脑损伤阶段,主要是M1型小胶质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并诱导炎性反应和神经毒性反应,发挥促炎作用;在继发性脑损伤阶段,主要是M2型小胶质细胞释放抗炎介质并诱导抗炎和神经保护作用。这些信号通路有可能成为SAH后潜在的治疗靶点,改善SAH预后。该文对小胶质细胞在SAH后神经炎性反应和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小神经胶质细胞 分子靶向治疗 信号通路 综述
下载PDF
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急性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仇成傑 左乔 +8 位作者 张煜辉 于瀛 李翯 方亦斌 李强 赵瑞 王来兴 杨鹏飞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观察脑膜中动脉(MMA)栓塞治疗急性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ATED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MMA栓塞治疗的40例ATEDH患者资料。患者于发病24 h内行局... 目的观察脑膜中动脉(MMA)栓塞治疗急性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ATED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MMA栓塞治疗的40例ATEDH患者资料。患者于发病24 h内行局部麻醉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MA栓塞术,介入栓塞术后根据患者意识状态、血肿体积予药物保守治疗、钻孔引流术或开颅血肿清除术。随访至术后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病情、血肿吸收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0例ATEDH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为16~68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为13~15分者25例,9~12分者15例。40例患者脑血管造影均显示MMA为出血源,均在介入栓塞术后出血立即停止。8例患者采用单纯MMA栓塞治疗,32例MMA栓塞后行钻孔引流术,无患者因病情进展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出院时40例ATEDH患者的GCS评分均为15分,头痛、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与入院时相比均明显好转。术后6个月复查时,40例患者均未见血肿进展或复发,扩展的格拉斯哥结局量表评分均为8分。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的感染、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结论MMA栓塞可以有效控制ATEDH进展,减少再出血风险,能有效避免患者进一步接受创伤较大的外科侵入性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颅内硬脑膜外血肿 脑膜中动脉 血管内治疗 治疗性栓塞 脑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创伤性颅颈部动脉夹层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佩佩 左乔 +1 位作者 方亦斌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6-170,共5页
创伤性颅颈部动脉夹层(TCAD)是在外伤性因素作用下颅颈部动脉内膜撕裂,血液流入血管壁内导致壁间血肿形成或管腔移位。其最常引发的临床病变是缺血性脑卒中,但往往因缺乏首发症状被忽视。影像学检查对TCAD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其中计算机... 创伤性颅颈部动脉夹层(TCAD)是在外伤性因素作用下颅颈部动脉内膜撕裂,血液流入血管壁内导致壁间血肿形成或管腔移位。其最常引发的临床病变是缺血性脑卒中,但往往因缺乏首发症状被忽视。影像学检查对TCAD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其中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为首选检查,当CTA无法确诊时可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TCAD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栓治疗和手术治疗。近年来,以血管内治疗为主的新型治疗手段不断涌现,相比传统开放手术血管内治疗操作难度小、风险低、并发症少。本文就TCAD诊断和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夹层 颈动脉 椎动脉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