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监测技术在肿瘤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左赋兴 万经海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11年第1期66-70,共5页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是运用各种电生理技术,监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其主要目的是避免手术造成的永久性神经损伤,最大程度保留患者术后神经功能。IONM包括体感诱发电位、...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是运用各种电生理技术,监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其主要目的是避免手术造成的永久性神经损伤,最大程度保留患者术后神经功能。IONM包括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肌电图、脑电图等技术。目前,凡可能影响脑、脊髓及神经根等功能的手术,大多可通过IONM进行监测,尤其在神经外科、骨科手术中报道较多。然而,国内肿瘤外科IONM的应用情况不容乐观。本文就IONM在肿瘤外科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探讨该技术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肿瘤外科 诱发电位
下载PDF
稳定的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脑梗死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9
2
作者 包新杰 李雪元 +3 位作者 左赋兴 冯铭 窦万臣 王任直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5-398,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技术制作稳定的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脑梗死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的可行性。方法 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只。实验组将模型制作过程中脑血流下降至基础值... 目的探讨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技术制作稳定的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脑梗死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的可行性。方法 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只。实验组将模型制作过程中脑血流下降至基础值的30%判定为模型制作成功;对照组不监测脑血流,将尼龙栓线插入深度为1.8 cm判定为模型制作成功。模型前和模型后24 h分别行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 NSS);模型后24 h处死大鼠取脑,行2,3,5-三苯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实验组8只大鼠模型后24 h均出现典型偏瘫症状,m NSS评分稳定在10分~13分,梗死体积稳定性和均一性好,为(37.5±3.9)%。对照组8只大鼠m NSS评分稳定性较差,其中5只大鼠的m NSS评分为10分~13分,5只大鼠的脑梗死灶和实验组相似,但有3只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的模型成功率为100%,对照组的模型成功率为62.5%(P〈0.05)。结论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大鼠MCAO模型的成功率、稳定性和均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模型 激光多普勒 中动脉 栓塞 大鼠
下载PDF
垂体腺瘤的侵袭性与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7
3
作者 位振清 姚勇 +8 位作者 邓侃 冯铭 王剑新 肖健齐 焦永辉 孙博文 左赋兴 孙健 王任直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43-45,共3页
侵袭性垂体腺瘤(IPA)因其侵袭性生长,手术全切率低,复发率高,治疗非常困难,其主要依靠影像学、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三者所采用的标准不同,诊断差异性很大。蝶窦的气化程度、鞍膈的坚厚程度和鞍膈孔的大小、海绵窦内侧壁先天缺如或缺损... 侵袭性垂体腺瘤(IPA)因其侵袭性生长,手术全切率低,复发率高,治疗非常困难,其主要依靠影像学、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三者所采用的标准不同,诊断差异性很大。蝶窦的气化程度、鞍膈的坚厚程度和鞍膈孔的大小、海绵窦内侧壁先天缺如或缺损等因素都会影响垂体腺瘤的生长,因此,解剖结构是垂体腺瘤侵袭性生长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侵袭性 解剖学
下载PDF
植入式胶囊渗透压泵在大鼠脑梗死模型脑室给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包新杰 施浩 +4 位作者 李雪元 左赋兴 关健 窦万臣 王任直 《医学研究杂志》 2016年第8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植入式胶囊渗透压泵对大鼠脑梗死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进行脑室内给药的可行性。方法18只改良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在10—13分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 目的探讨植入式胶囊渗透压泵对大鼠脑梗死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进行脑室内给药的可行性。方法18只改良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在10—13分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渗透压泵给药组、常规给药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大鼠。模型前和模型后24h、3、7和14天分别行mNSS评分;模型后14天处死大鼠行2,3,5-三苯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模型后14天,渗透压泵给药组和常规给药组大鼠神经功能明显改善,m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透压泵给药组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优于常规给药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透压泵给药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为28.6%±5.8%,低于常规给药组(35.5%±7.6%)和对照组(38.2%±6.5%),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给药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式胶囊渗透压泵应用于大鼠脑梗死模型的脑室给药是可行和有效的,这种缓释的给药方式显著优于单次脑室内给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渗透压泵 脑室给药
下载PDF
卡莫司汀瘤腔内灌注化疗治疗初发高级别胶质瘤 被引量:1
5
作者 钱海鹏 万经海 +4 位作者 李学记 孟肖利 左赋兴 杨逸坤 刘昂斯 《中国医刊》 CAS 2012年第7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卡莫司汀瘤腔内灌注化疗治疗初发高级别胶质瘤的效果。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高级别胶质瘤的初治患者11例,2例肿瘤位于小脑半球,9例位于大脑半球。肿瘤最大径2.5~6cm,平均4.1cm。开颅手术,冰冻病理证实为分化较差的胶质细胞肿瘤... 目的探讨卡莫司汀瘤腔内灌注化疗治疗初发高级别胶质瘤的效果。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高级别胶质瘤的初治患者11例,2例肿瘤位于小脑半球,9例位于大脑半球。肿瘤最大径2.5~6cm,平均4.1cm。开颅手术,冰冻病理证实为分化较差的胶质细胞肿瘤,全切除或次全切除后,将卡莫司汀注射液62.5mg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均匀喷洒灌注于术腔,留院观察10~22天。结果住院期间并发症包括:癫痫1例,感染1例,失语1例,发热2例,皮下积液2例。间变星形胶质细胞瘤2例,胶质母细胞瘤9例。随访6~25个月,2例死亡,2例复发,1例影像进展。生存患者karnofsky评分60~80分,平均66分。结论卡莫司汀瘤腔内灌注化疗安全有效,可用于初发高级别胶质瘤术中治疗,不影响术后放疗,结合辅助放疗后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瘤腔内灌注 化疗 卡莫司汀
下载PDF
大型听神经瘤的微骨窗手术切除技巧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少华 万经海 左赋兴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10年第1期31-34,共4页
背景与目的:大型听神经瘤的全切和功能保留对神经外科来说仍旧是一个挑战。本研究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的微骨窗手术显露、内听道磨开及囊性肿瘤切除等技巧。方法:总结41例大型听神经瘤经乙状窦后入路微骨窗(切口长6cm,骨窗直径约3cm)手术... 背景与目的:大型听神经瘤的全切和功能保留对神经外科来说仍旧是一个挑战。本研究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的微骨窗手术显露、内听道磨开及囊性肿瘤切除等技巧。方法:总结41例大型听神经瘤经乙状窦后入路微骨窗(切口长6cm,骨窗直径约3cm)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中的技巧操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39例(95%),次全切除2例(5%);面神经解剖保留36例(88%),最后一次随访时神经功能(HB分级)Ⅰ级7例(17%),Ⅱ级15例(37%),Ⅲ级5例(12%),Ⅳ~Ⅴ级9例(22%),Ⅵ级5例(12%);耳蜗神经解剖保留9例(22%),保留有效听力7例(17%)。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微骨窗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是一种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微骨窗入路 显微外科技术
下载PDF
颅底骨源性肿瘤诊断与外科治疗 被引量:4
7
作者 左赋兴 刘昂斯 +4 位作者 胡珂 孔建新 李学记 冯铭 万经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6-174,共9页
目的总结颅底骨源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手术切除及综合治疗相关经验。方法与结果2006年9月至2018年3月共对76例颅底骨源性肿瘤患者施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入路包括经鼻、经口腭、上颌骨掀翻、耳后颅颈联合、Derome、额颞和耳前-颞下窝入路... 目的总结颅底骨源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手术切除及综合治疗相关经验。方法与结果2006年9月至2018年3月共对76例颅底骨源性肿瘤患者施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入路包括经鼻、经口腭、上颌骨掀翻、耳后颅颈联合、Derome、额颞和耳前-颞下窝入路;神经内镜手术者24例、经颅显微镜手术者52例。肿瘤全切除者38例、次全切除22例、部分切除14例、经活检确诊2例。组织病理类型分别为脊索瘤(28例)、骨肉瘤(19例)、软骨肉瘤(1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8例)、骨巨细胞瘤(5例)、骨母细胞瘤(3例)、骨软骨瘤(1例)和软骨黏液样纤维瘤(1例)。术后并发症包括神经功能障碍(19例次)、偏瘫(3例次)、脑脊液鼻漏(12例次)、颅内感染(8例次)、肺部感染(4例次)和切口愈合不良(4例次)。术后随访20~158个月,11例失访、死亡21例、肿瘤无进展生存34例、肿瘤进展带瘤生存10例。结论虽然颅底骨源性肿瘤发病率较低,但生物学特性以恶性者居多。因此,术前需根据患者症状与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以提高定性诊断之准确率并明确手术目的,从而达到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最大程度切除病灶之目的,同时术后辅以规范化综合治疗,有望提高肿瘤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肿瘤 肿瘤 骨组织 精准医学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斜坡恶性肿瘤个体化外科治疗
8
作者 左赋兴 刘昂斯 +4 位作者 胡珂 孔建新 李学记 冯铭 万经海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5-185,共11页
研究背景由于斜坡位置的特殊性(被诸多解剖结构阻挡),加之斜坡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复杂多样,使其手术难度和风险明显增加。为了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手术安全性,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拟对斜坡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入路适应证,以及个体化、规范化... 研究背景由于斜坡位置的特殊性(被诸多解剖结构阻挡),加之斜坡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复杂多样,使其手术难度和风险明显增加。为了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手术安全性,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拟对斜坡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入路适应证,以及个体化、规范化的综合治疗方案进行回顾总结,以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2007年7月至2018年12月共确诊56例斜坡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表现以顽固性头痛和渐进性脑神经麻痹为主。经多学科综合评估,共45例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分别经鼻(15例占33.33%)、经口腭联合口鼻(7例占15.56%)、Derome(8例占17.78%)、上颌骨掀翻(9例占20%)和经颞下(6例占13.33%)入路;11例行组织活检术;病理类型以脊索瘤(28例占50%)为主;达全切除者占46.67%(21/45例)、次全切除37.78%(17/45例)、部分切除15.56%(7/45例);共28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神经功能障碍(13例次占23.21%)、脑脊液鼻漏(14例次占25%)、颅内感染(8例次占14.29%)、肺部感染(2例次占3.57%)、术区出血(2例次占3.57%)、精神症状(1例次占1.79%)等;围手术期分别接受适形调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或同步放化疗。平均随访59.90个月,其中8例(14.29%)失访、16例(28.57%)疾病无进展、13例(23.21%)疾病进展、19例(33.93%)死亡。结论斜坡恶性肿瘤发生率较高,可根据适应证选择组织活检术或根治性肿瘤切除术。术前多学科综合评估是明确手术目的、选择个体化手术入路不可或缺的模式;术后积极开展规范化综合治疗,对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改善预后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肿瘤 颅窝 精准医学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新型微量注射装置在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小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左赋兴 苑青 +2 位作者 蔡洪庆 韩睿钦 万经海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2年第7期1031-1034,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的小鼠脑内微量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装置制备稳定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的可行性。方法随机将C57BL/6J雌性小鼠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应用新型微量注射装置进行单侧纹状体内6-羟基多巴胺(6-OHDA)注...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的小鼠脑内微量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装置制备稳定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的可行性。方法随机将C57BL/6J雌性小鼠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应用新型微量注射装置进行单侧纹状体内6-羟基多巴胺(6-OHDA)注射,对照组则使用普通微量注射器。建模后,观测记录小鼠异常行为并统计分析黑质和纹状体组织学改变。结果旋转实验提示,实验组小鼠均出现阿扑吗啡(Apo)诱导的旋转行为,对照组仅5只小鼠出现旋转行为。建模28 d,对照组小鼠30 min旋转圈数较7 d显著下降(P<0.05),且与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实验组小鼠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对照组小鼠患侧纹状体内反应性增生的星形胶质细胞增多,部分具有神经前体细胞特征。结论用于颅内立体定向注射的新型微量注射装置可显著提高制备PD模型小鼠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6-羟基多巴胺(6-OHDA) 立体定向框架 新型微量注射装置 多巴胺能神经元
下载PDF
脑转移瘤手术指南
10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整合护理专业委员会 +8 位作者 万经海 杨海峰 王晓光 刘燕 骆鹏任 蔡洪庆 左赋兴 慕逢春 肖瑾 《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 2024年第4期295-305,共11页
脑转移瘤是原发于人体其他器官、部位的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颅内,并在颅内生长所引起的一种疾病。脑转移瘤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是颅内原发恶性肿瘤的4~10倍,20%~40%的恶性肿瘤在病程中会发生脑转移。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 脑转移瘤是原发于人体其他器官、部位的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颅内,并在颅内生长所引起的一种疾病。脑转移瘤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是颅内原发恶性肿瘤的4~10倍,20%~40%的恶性肿瘤在病程中会发生脑转移。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肿瘤患者整体生存期的延长,脑转移瘤的发病率呈递增趋势。手术是脑转移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相关指南与共识均无详细的脑转移瘤手术指导和推荐。为此,本指南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对手术患者的选择、手术策略与技巧,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等临床问题进行总结,形成推荐意见,旨在提高脑转移瘤的规范化手术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瘤 内科治疗 放射治疗 外科手术 治疗与规范
原文传递
颅底内外沟通脑膜瘤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厚杰 李德志 +3 位作者 李学记 钱海鹏 左赋兴 万经海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53-57,共5页
目的探讨颅底内外沟通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颅底沟通脑膜瘤的病例资料,男女比例为0.7∶1,CT骨窗上出现骨质吸收破坏20例(35.7%),增强MRI上表现为不均匀强化19例(33.9%),均接受手术治疗。结果 WHOⅠ、Ⅱ、Ⅲ... 目的探讨颅底内外沟通脑膜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颅底沟通脑膜瘤的病例资料,男女比例为0.7∶1,CT骨窗上出现骨质吸收破坏20例(35.7%),增强MRI上表现为不均匀强化19例(33.9%),均接受手术治疗。结果 WHOⅠ、Ⅱ、Ⅲ级脑膜瘤分别为27例、22例、7例;高级别肿瘤29例(51.8%)。肿瘤全切除34例(60.7%),次全切除16例(28.6%),部分切除6例(10.7%)。术后辅助放疗19例。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随访期内出现肿瘤复发或进展17例(30.4%)。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54个月。多因素分析提示组织学级别、Ki-67指数、肿瘤切除范围和辅助放疗是PFS的影响因素。结论颅底内外沟通脑膜瘤是颅底脑膜瘤的少见亚型,男性、骨质破坏和非良性比例较高,而全切除率较低。采用多学科合作和个体化综合治疗可取得理想效果。在根治性切除困难时,次全切除加辅助放疗是较可行的替代方案。除组织学级别和切除范围外,Ki-67指数也应纳入辅助放疗的参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内外沟通 颅底 颅面 颅底重建
下载PDF
你好,帕金森君!
12
作者 左赋兴 葛微 《健康大视野》 2016年第7期48-52,共5页
自从1817年英国医生JamesParkinson第一次详细描述了一种他称之为“抖动性麻痹”的疾病,冠以他姓氏的帕金森病至今困扰人类已两个世纪。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帕金森病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病成为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 自从1817年英国医生JamesParkinson第一次详细描述了一种他称之为“抖动性麻痹”的疾病,冠以他姓氏的帕金森病至今困扰人类已两个世纪。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帕金森病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病成为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约七百万人的健康,其中60岁以上人群至少1%罹患此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 阿尔兹海默病 人口老龄化
下载PDF
肺腺癌中央区转移瘤的手术治疗
13
作者 胡珂 左赋兴 +1 位作者 孔建新 万经海 《癌症进展》 2022年第12期1232-1234,1238,共4页
目的探讨肺腺癌中央区转移瘤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3例肺腺癌中央区转移瘤手术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结果、术后综合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23例患者中,22例患者位于中央区的转移瘤全切除,1例患者部分切除。术后1个月肌力好转14... 目的探讨肺腺癌中央区转移瘤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3例肺腺癌中央区转移瘤手术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手术结果、术后综合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23例患者中,22例患者位于中央区的转移瘤全切除,1例患者部分切除。术后1个月肌力好转14例,肌力无变化7例,肌力下降2例;中位总生存期为30.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2.0个月。结论肺腺癌中央区转移瘤可开展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运用多模态影像神经导航等技术有利于保护重要神经功能,多学科综合治疗有利于改善肺腺癌中央区转移瘤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区 肺腺癌 转移 手术
下载PDF
巨型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学记 万经海 +2 位作者 钱海鹏 左赋兴 韩利江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 总结、分析巨型鞍结节脑膜瘤(MTSM)的病理解剖及血供特点,探讨其相应的显微外科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1998至2010年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理念,针对MTSM独特的病理解剖、血供特点,采取颅底入路、术中控制性降压、利用"肿瘤通... 目的 总结、分析巨型鞍结节脑膜瘤(MTSM)的病理解剖及血供特点,探讨其相应的显微外科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1998至2010年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理念,针对MTSM独特的病理解剖、血供特点,采取颅底入路、术中控制性降压、利用"肿瘤通道"原位切除的16例巨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1例,年龄26~65岁,平均48.5岁;随访14例,时间4~132个月,平均74.9个月.结果 肿瘤最大径51.1~76.2 mm,平均5 8.9 mm;Simpson Ⅰ、Ⅱ、Ⅲ及Ⅳ级切除分别为3、9、3及1例;术后死亡1例,视力不同程度好转10例,无变化2例,恶化2例,短暂尿崩9例.结论 深入研究MTSM独特的血供、病理解剖特点至关重要,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显微外科对策、利用"肿瘤通道"原位手术切除应为MTSM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鞍结节 显微神经外科
原文传递
磁共振成像、术中探查和病理在侵袭性垂体腺瘤诊断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位振清 王任直 +7 位作者 姚勇 邓侃 王剑新 肖健齐 焦永辉 孙博文 左赋兴 孙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19-1022,共4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术中探查和病理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诊断作用。方法 分析125例向海绵窦生长的垂体腺瘤患者的MRI、手术和病理临床资料,分别以MRI、术中探查和病理为标准来确定其侵袭性并分组.MRI组以Knosp-Steiner分级Ⅲ...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术中探查和病理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诊断作用。方法 分析125例向海绵窦生长的垂体腺瘤患者的MRI、手术和病理临床资料,分别以MRI、术中探查和病理为标准来确定其侵袭性并分组.MRI组以Knosp-Steiner分级Ⅲ或Ⅳ级为标准;手术组以术中观察海绵窦内侧壁有穿孔或破损为标准;病理组以Ki-67标记指数>3%为标准,并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MRI组:104例判定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手术组:92例判定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病理组:14例判定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病理组与手术组比较、病理组与MR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MRI组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灵敏度100%,特异度63.6%,阳性预测值88.5%,阴性预测值100%),准确性明显高于病理(灵敏度20.7%,特异度84.8%,阳性预测值79.2%,阴性预测值27.7%)。结论 在垂体腺瘤的侵袭性诊断上,MRI及术中探查明显较病理学具有更高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肿瘤侵润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神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后颅凹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昂斯 万经海 +3 位作者 左赋兴 李学记 钱海鹏 孟肖利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3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在后颅凹肿瘤手术中监测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等技术,在40例后颅凹肿瘤手术中进行IONM,记录技术参... 目的探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在后颅凹肿瘤手术中监测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等技术,在40例后颅凹肿瘤手术中进行IONM,记录技术参数和监测结果,进行术后早期随访。结果 13例行脑干功能监测,波形均未见明显变化;36例行面神经监测,解剖保留34例(其中9例同时行脑干和面神经监测);27例行后组颅神经监测,26例解剖保留。术后影像学提示37例(92.50%)全切或根治性切除,3例(7.50%)大部切除。出院时,卡氏功能状态评分在70分以上39例,占95.00%。结论在后颅凹肿瘤手术中应用IONM可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手术导致的神经损伤病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电生理监测 诱发电位 后颅凹肿瘤
原文传递
术中超声引导脑深部肿瘤切除疗效分析
17
作者 左赋兴 蔡洪庆 +2 位作者 何永昌 苑青 万经海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2期90-94,共5页
目的 总结分析术中超声引导下脑深部肿瘤切除的临床经验,以期提高手术疗效,改善疾病预后。方法 回顾2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脑深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应用超声引导13例(超声组),未使用超声11例(对照组)。个体化选择经非功能区皮层和经脑... 目的 总结分析术中超声引导下脑深部肿瘤切除的临床经验,以期提高手术疗效,改善疾病预后。方法 回顾2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脑深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应用超声引导13例(超声组),未使用超声11例(对照组)。个体化选择经非功能区皮层和经脑沟入路显露并切除肿瘤,分析比较两组病例围手术期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大小、病灶深度、术前功能状态评分上均无统计学差异。超声组在显露肿瘤时间、镜下操作时长、术后住院时长、术后三月脑软化灶体积、术后三月患者功能状态评分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肿瘤全切率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脑水肿程度较低。结论 术中超声可精准定位脑深部肿瘤,有效弥补了神经导航的不足。超声引导下个体化手术入路有利于节省手术时间、全切肿瘤、保护神经功能、促进康复、改善疾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超声 脑深部肿瘤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咽升动脉分支的解剖分组及其临床意义
18
作者 左赋兴 万经海 李茗初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年第5期297-301,共5页
目的探讨咽升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在颈部颅底区域走行规律及其在血管内外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以10%甲醛固定并用乳胶灌注的8具(16侧)成人颅颈部标本,自颈总动脉分叉水平向上解剖至颅底骨质,分离显露咽升动脉及周围相关结构,观察咽... 目的探讨咽升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在颈部颅底区域走行规律及其在血管内外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以10%甲醛固定并用乳胶灌注的8具(16侧)成人颅颈部标本,自颈总动脉分叉水平向上解剖至颅底骨质,分离显露咽升动脉及周围相关结构,观察咽升动脉的起源部位及主要分支,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依据咽升动脉主要分支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分为颈动脉鞘内、外2组,观察2组分支血管的走行规律及解剖分布特点。结果8具16侧标本中:咽升动脉13侧自面动脉起始点平面以下的颈外动脉发出,2侧起源于枕动脉,1侧与枕动脉共干起源于颈外动脉;14侧咽升动脉沿颈内动脉腹侧上行(15.39±3.20)mm后发出主要分支咽干和脑膜干,2侧变异。脑膜干自咽升动脉主干发出(9.32±3.20)mm后均穿入颈动脉鞘,上行分叉后经舌下神经管或颈静脉孔或鼓室小管下口或枕大孔入颅;咽干则在颈动脉鞘外走行并分布于咽旁、椎旁等区域。颈动脉鞘内组包括脑膜干和鼓室下动脉,均穿入颈动脉鞘后沿颈内动脉内侧上行;颈动脉鞘外组包括咽干和肌支,于鞘外走行。结论咽升动脉及其分支变异显著、走行复杂,可按照咽升动脉各主要分支与颈动脉鞘的位置关系对其进行分组描述;该分组描述在头颈部病变患者个体化血管内外治疗方案制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升动脉 咽升动脉咽支 颈动脉鞘 解剖学 局部
原文传递
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下中央区单发转移瘤1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左赋兴 孔建新 万经海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6期338-342,共5页
目的总结中央区单发转移瘤外科治疗的相关经验,以期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疾病预后。方法本组病例分为Ⅰ型7例(皮质脊髓束位于肿瘤前方)和Ⅱ型4例(旁中央小叶受侵,皮质脊髓束位于肿瘤外侧)。分别选择经中央沟入路和对侧纵裂经大脑镰入路... 目的总结中央区单发转移瘤外科治疗的相关经验,以期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疾病预后。方法本组病例分为Ⅰ型7例(皮质脊髓束位于肿瘤前方)和Ⅱ型4例(旁中央小叶受侵,皮质脊髓束位于肿瘤外侧)。分别选择经中央沟入路和对侧纵裂经大脑镰入路切除肿瘤,术后开展辅助治疗。结果肿瘤均全切,72.7%为肺腺癌转移。10例(90.9%)患者术后一个月神经功能稳定改善,无严重并发症,8例(72.7%)患者功能状态评分大于等于70。术后随访6~3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1个月。结论单发中央区转移瘤应积极开展以规范化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个体化分型和手术入路有利于全切肿瘤、保护重要神经功能、改善疾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瘤 中央区 个体化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医护一体化模式防控颅内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被引量:6
20
作者 闫然 钱海鹏 +3 位作者 左赋兴 李志丽 刘洋 刘燕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0年第12期1510-1513,共4页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对颅内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控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925例颅内肿瘤手术患者,采用医护一体化模式防控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措施包括医护联合进行深静...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对颅内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控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925例颅内肿瘤手术患者,采用医护一体化模式防控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措施包括医护联合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制定个性化防控方案;医护联合查房和健康教育,加强医护沟通及对病情的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深静脉血栓。结果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9例(1.0%),经对症处理8例治愈,1例因消化道大出血抢救无效死亡。结论采用医护一体化模式防控颅内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一体化模式 颅内肿瘤 手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 防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