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员重返赛场:模型、评价与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孙君志 胡世亮 +1 位作者 左鲁玉 李宁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6-93,共8页
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运动损伤,对其进行治疗和康复是运动医学领域的焦点问题。重返赛场是运动员运动损伤治疗与康复的终极目的,也是治疗效果的最终体现和运动成绩再次提高的基础。文章梳理了基于决策的运动员重返... 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运动损伤,对其进行治疗和康复是运动医学领域的焦点问题。重返赛场是运动员运动损伤治疗与康复的终极目的,也是治疗效果的最终体现和运动成绩再次提高的基础。文章梳理了基于决策的运动员重返赛场模型、风险承受力策略评估模型和综合决策模型的演进过程;分析了运动员重返赛场的状态评价指标,需要以临床检查和身体机能测试为重点,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并重;重点探讨了脑震荡、前交叉韧带损伤及肩关节不稳的重返赛场及其应用,同时也关注了新冠病毒(COVID-19)感染这一特殊的重返赛场问题,为国家队备战东京夏奥会和北京冬奥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返赛场 运动员 状态评估 奥运会 运动损伤 脑震荡 COVID-19
下载PDF
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口服益生菌对结肠癌皮下瘤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树玲 王军威 +3 位作者 左鲁玉 胡世亮 孙君志 王纯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64-1572,共9页
目的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探讨口服益生菌对结肠癌皮下荷瘤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群落结构及组间差异的影响。方法24只6周龄BALB/c雄性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n=8),模型组(M组,n=8),益生菌+模型组(PM组,n=8)。PM组采... 目的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探讨口服益生菌对结肠癌皮下荷瘤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群落结构及组间差异的影响。方法24只6周龄BALB/c雄性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n=8),模型组(M组,n=8),益生菌+模型组(PM组,n=8)。PM组采用灌胃200μL益生菌混合溶液(长双歧杆菌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混合冻干粉,2×10^(8)CFU),NC组、M组则给予200μL生理盐水,每周3次,连续7周。于10周龄末,M组和PM组左后肢侧背部皮下接种0.2 mL CT26.WT细胞悬液(浓度为1×10^(7)/mL),NC组相同部位接种0.2 mL生理盐水。观察小鼠一般状态、监测皮下肿瘤生长情况,利用16S rRNA测序法检测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M组小鼠皮下瘤凸显,PM组小鼠皮下瘤体积与重量显著减少(P<0.05)。与NC组相比,M组小鼠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指数降低,组间Beta多样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补充益生菌对M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回调作用。与M组相比,PM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Muribaculaceae、拟杆菌属(Bacteroides)等相对丰度升高,厚壁菌门(Firmicutes)、脱硫菌门(Desulfobacterota)、毛螺菌属NK4AB6(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另枝菌属(Alistipes)等相对丰度降低。LEfSe分析表明,PM组Muribaculaceae、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为丰度较高的差异物种(LDA值>4)。结论口服益生菌可能通过增加结肠癌皮下瘤小鼠肠道菌群中有益菌Muribaculaceae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进而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结肠癌 皮下瘤 肠道菌群
下载PDF
不同方式运动对去负荷大鼠比目鱼肌收缩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胡世亮 杨文超 +3 位作者 左鲁玉 蒋强 张树玲 孙君志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56-361,共6页
目的:探究有氧与抗阻运动对去负荷性肌萎缩大鼠比目鱼肌收缩特性及蛋白MuRF1,PGC-1α和FNDC5表达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恢复组(CT)、有氧运动组(A)、抗阻运动组(R)和对照组(C),每组6只。对照... 目的:探究有氧与抗阻运动对去负荷性肌萎缩大鼠比目鱼肌收缩特性及蛋白MuRF1,PGC-1α和FNDC5表达的影响以及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恢复组(CT)、有氧运动组(A)、抗阻运动组(R)和对照组(C),每组6只。对照组不作任何实验处理,其余3组先进行2周尾部悬吊,而后恢复组安静恢复,有氧组与抗阻组进行2周运动干预。运动方案:有氧组大鼠采用65%最大摄氧量(VOmax)对应的跑台速度,60 min/d,5日/周;抗阻组大鼠负重65%最大有意负重(MVCC)爬梯,3次为一组,共5组,每次休息1 min,每组间歇2 min,5日/周。最后一次运动后禁食24 h,取比目鱼肌观察组织学变化、测试收缩性能并检测MuRF1,PGC-1α和FNDC5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恢复组大鼠体重、比目鱼肌湿重、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与肌收缩性能都明显降低(P<0.01),PGC-1α/FNDC5表达明显降低(P<0.01)和MuRF1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恢复组相比,有氧组和抗阻组大鼠体重、比目鱼肌湿重、肌纤维平均横截面积与肌收缩性能都明显升高(P<0.01),PGC-1α/FNDC5表达明显升高(P<0.01)和MuRF1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有氧组相比,抗阻组大鼠比目鱼肌PGC-1α表达显著升高(P<0.05)且MuRF1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有氧和抗阻运动可明显提高肌收缩性能,上调PGC-1α/FNDC5的表达,抑制MuRF1蛋白表达,表明有氧与抗阻运动改善去负荷性肌萎缩的分子机制可能与PGC-1α和MuRF1蛋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氧运动 抗阻运动 去负荷 大鼠 比目鱼肌 收缩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