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79-2016年祁连山地区大气水汽含量时空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29
1
作者 巩宁刚 孙美平 +3 位作者 闫露霞 宫鹏 马兴 牟建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2-771,共10页
采用1979-2016年ECMWF1.5o×1.5o逐月再分析资料及同期37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累积距平、Kriging及IDW(反距离加权)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地区大气水汽含量时空分布特征、降水转化率空间变化规律以及风场分布规律,... 采用1979-2016年ECMWF1.5o×1.5o逐月再分析资料及同期37个气象站点的降水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累积距平、Kriging及IDW(反距离加权)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地区大气水汽含量时空分布特征、降水转化率空间变化规律以及风场分布规律,并对比分析了中国西部不同地区降水转化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79-2016年祁连山地区大气水汽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且季节变化明显。其中夏季是各层大气水汽含量最多的季节,高达329.24 mm,占多年平均大气水汽含量的48.1%。(2)近38 a来,祁连山地区的大气水汽含量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空间分布,且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少,整层大气水汽主要集中在5 000 m以下。(3)祁连山地区的降水转化率从空间上表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说明该地区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潜力自东向西逐渐增强,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潜力区域差异明显;季风所携带的水汽对其影响区域的降水贡献率较高,西风所携带的水汽则对其影响区域的降水贡献率较低。(4)中国西部地区降水转化率呈向心式递减的趋势,且区域空间波动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地区 大气水汽含量 时空变化 降水转化率
下载PDF
祁连山东部大气降水δ17O变化特征及水汽输送 被引量:10
2
作者 马兴 贾文雄 +4 位作者 丁丹 朱国锋 巩宁刚 徐秀婷 袁瑞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17-525,共9页
祁连山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核心水源区。通过测定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集的降水样品中δ17O与δ18O值,分析了祁连山东部乌鞘岭大气降水中δ17O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水汽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水稳... 祁连山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核心水源区。通过测定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集的降水样品中δ17O与δ18O值,分析了祁连山东部乌鞘岭大气降水中δ17O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水汽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水稳定同位素17O存在夏高冬低的变化特征;17O存在显著的温度效应而不存在降水量效应,17O与水汽压在干季呈现正相关关系。研究区大气降水的氧同位素降水线方程为:δ′17O=0.509δ′18O-0.16,低于氧同位素全球降水线斜率;过量δ17O表现出夏低冬高的特点;综合分析氧同位素大气降水方程线和过量δ17O变化,发现该区域大气降水主要受局地水循环和大陆气团控制。祁连山东部地区主要受到西风和东南季风携带水汽影响,东南季风携带水汽对于祁连山东部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夏季。研究可提高对祁连山区降水同位素演化的认知,为寒旱区同位素水文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水 δ17O 水汽输送 祁连山
下载PDF
西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时空分布及其输送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凯 孙美平 巩宁刚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0-297,共8页
利用ECMWF和NCEP/NCAR 1979—2016年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的时空分布及其输送特征。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水汽含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呈增多趋势,从90年代开始至21世纪初呈减少趋势。就季节而言,西... 利用ECMWF和NCEP/NCAR 1979—2016年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的时空分布及其输送特征。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水汽含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呈增多趋势,从90年代开始至21世纪初呈减少趋势。就季节而言,西北地区夏季水汽含量最多,占年平均水汽含量的46.6%。(2)西北地区水汽分布与降水分布具有一致性,水汽含量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东部及其西部的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东部一带,达12~30 mm,中部水汽含量较少,不足10 mm,水汽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两边高中间低"的分布形式。(3)西北地区水汽输送以西风和季风两大环流系统为主,纬向西风水汽输送可达100~500 kg·m^(-1)·s^(-1),在全年水汽输送中占主要地位,夏季从印度洋来的强度可达100~200 kg·m^(-1)·s^(-1)的西南季风水汽输送对西北地区东部影响较显著。(4)西北地区水汽源主要位于新疆天山山脉、青海中东部、甘肃河西走廊中西段、宁夏和陕西北部等地区,而水汽汇则位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含量 时空分布 水汽输送 西北地区
下载PDF
天山北坡奎屯河流域径流模拟及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赵琳林 孙美平 +2 位作者 孙皓 巩宁刚 闫露霞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22-730,共9页
利用乌苏气象站和将军庙水文站1964—2009年气象与水文数据,将月径流分为消融期和非消融期进行研究,并结合第一和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以及1979—2009年分辨率为0.1°×0.1°的CMFD数据,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新疆天山北... 利用乌苏气象站和将军庙水文站1964—2009年气象与水文数据,将月径流分为消融期和非消融期进行研究,并结合第一和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以及1979—2009年分辨率为0.1°×0.1°的CMFD数据,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新疆天山北麓奎屯河流域消融期月径流进行模拟及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1)奎屯河流域年径流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消融期径流增速与年径流增速十分接近,非消融期径流变化不甚显著。(2)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将气温、降水、日照时数、风速和相对湿度等五种气象要素作为输入的神经网络模型性能最佳。根据两次冰川编目的冰川储量变化值确定的5-7-1结构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拟结果较好,可用于奎屯河流域径流模拟。(3)奎屯河流域消融期径流对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的敏感性较高,对相对湿度和风速的敏感性较低,除风速其他四个要素对径流均起促进作用。降水不变,气温升高0.5℃、1℃和2℃时,径流分别较2000—2009年消融期月径流平均值增加4.62%、9.13%和18.30%;气温不变,降水增加10%时,径流将增加9.78%。气温和降水同时作用时,径流增加幅度明显高于仅气温或仅降水作用下的情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径流模拟 敏感性分析 冰川储量 BP人工神经网络 奎屯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TRMM降水订正数据的祁连山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带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孙美平 张海瑜 +2 位作者 巩宁刚 闫露霞 赵琳林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46-657,共12页
采用TRMM卫星反演月降水数据和气象台站实测降水数据,通过误差评估等数理统计方法验证数据,并结合Kriging法对TRMM降水数据进行订正,以此研究了祁连山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带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TRMM降水数据在祁连山地区的整体适用性... 采用TRMM卫星反演月降水数据和气象台站实测降水数据,通过误差评估等数理统计方法验证数据,并结合Kriging法对TRMM降水数据进行订正,以此研究了祁连山地区最大降水高度带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TRMM降水数据在祁连山地区的整体适用性较好。其中TRMM降水数据与台站实测值的年均降水量相关系数达0.94;季节平均降水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春季(0.87)、夏季(0.89)、秋季(0.88)、冬季(0.70)。(2)祁连山地区27个气象台站实测值与TRMM降水数据的相关性较好,但在个别台站误差较大且存在低值高估、高值低估的现象。(3)祁连山地区年均降水量自东向西呈减少趋势。东、中、西三段最大降水高度带分别为4100 m、4500 m、4700 m,年均降水量的垂直变化率分别为16.6 mm/100 m、10.8 mm/100 m、9.8 mm/100 m。(4)1998-2016年祁连山地区东、中、西三段降水量均呈波动增加,最大降水高度带也呈波动上升趋势,祁连山地区年内各季节最大降水高度带按夏、春、秋、冬的次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MM降水 最大降水高度带 时空分布 祁连山地区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湖泊水质变化及现状评价 被引量:23
6
作者 闫露霞 孙美平 +3 位作者 姚晓军 巩宁刚 李晓锋 祁苗苗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00-910,共11页
为探讨青藏高原湖泊水质变化及现状,于2016年9—10月在青藏高原面上东北部G315沿线,中部S301、S302、S206沿线,南部G219、G318沿线及叶如藏布流域采集湖泊水样,通过实验最终得到33个湖泊水样数据,包括22个构造湖和11个冰湖;同时,分析了... 为探讨青藏高原湖泊水质变化及现状,于2016年9—10月在青藏高原面上东北部G315沿线,中部S301、S302、S206沿线,南部G219、G318沿线及叶如藏布流域采集湖泊水样,通过实验最终得到33个湖泊水样数据,包括22个构造湖和11个冰湖;同时,分析了湖泊水化学指标浓度、水化学组成和湖水矿化度空间分布,并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湖泊矿化度做对比,以揭示青藏高原近几十年湖泊水质变化及驱动因素,探讨青藏高原湖泊水质现状.结果显示:(1)青藏高原湖泊水化学指标浓度和水化学组成差异显著,构造湖水样水化学指标浓度远高于冰湖水样.按离子总量分类,22个构造湖有6个淡水湖、4个微咸水湖、1个咸水湖、11个盐湖;而11个冰湖均属于淡水湖;按湖水化学类型分类,22个构造湖有6个为Ca^(2+)(Mg^(2+))-SO_4^(2-)型湖泊,16个为Na^+(K^+)-Cl^-型湖泊,而11个冰湖均为Ca^(2+)(Mg^(2+))-SO_4^(2-)型湖泊.(2)青藏高原湖水矿化度时空差异显著,自高纬向低纬湖泊矿化度降低,与20世纪90年代前对比研究发现,青藏高原部分湖泊矿化度较90年代前降低,湖泊水体呈淡化趋势,可能与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暖、降水量和冰川融水增加、蒸发减少有关.(3)由于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水化学特性的共同影响,青藏高原大部分构造湖pH值、TDS严重超标,其次有6个湖泊也受到F-的污染;冰湖水体受到Fe、Mn、Cr、Ni的污染较为严重,尤其重金属元素Cr、Ni超标极为严重,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水化学指标 水质评价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高中地理教学与家庭教育融合的思考
7
作者 巩宁刚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第21期127-129,共3页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高考,因此在学习中既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更离不开家长的关注。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相融合能够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尤其是在地理教学...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高考,因此在学习中既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更离不开家长的关注。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相融合能够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尤其是在地理教学中,借助家庭的参与,学生可从身边了解更多地理知识,丰富学习视野。基于此,本文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高中地理教学如何与家庭教育互相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 地理教学 家庭教育 融合措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