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西南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再勘探再研究的建议 被引量:22
1
作者 付锁堂 徐礼贵 +1 位作者 巩庆林 吕友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10年第1期6-10,共5页
在分析柴西南地区石油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勘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勘探与研究的建议:①对柴西南区昆仑山前逆掩推覆体开展地震勘探,查明原盆边界,搞清逆掩复杂构造带下盘沉积岩分布范围、构造形态、高点位置,寻找新的... 在分析柴西南地区石油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勘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勘探与研究的建议:①对柴西南区昆仑山前逆掩推覆体开展地震勘探,查明原盆边界,搞清逆掩复杂构造带下盘沉积岩分布范围、构造形态、高点位置,寻找新的勘探领域。②对七个泉—东柴山油气富集带已发现的老油田和含油气构造,充分利用三维大连片地震资料开展变速成图,落实构造形态及储层横向预测,研究深浅层可能存在的新的含油层系,不断提高油田采收率,确保老油田稳产高产;大力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查明烃源岩分布范围、生烃中心与储层有利相带的叠置关系,搞清地层尖灭带、岩性变化带,落实岩性地层圈闭,寻找新的含油层系及含油气领域。③开展构造精细解释:一是研究柴西南区几条大型逆断层下盘生油潜力及其伴生构造对油气聚集的作用;二要研究七个泉—东柴山油气富集带在老油田周边可能存在小断块、小幅度构造;三是落实昆北大断层上盘已发现的局部构造及岩性、地层、古潜山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 储层 烃源岩 油气勘探 柴西南区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带年代学和阿尔金山隆升 被引量:83
2
作者 刘永江 Franz Neubauer +5 位作者 葛肖虹 Johann Genser 袁四化 李伟民 巩庆林 陈元忠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4-146,188,共14页
对阿尔金山断裂带内变形的中生代剪切带中眼球状片麻岩、糜棱岩化花岗片麻岩和新生代剪切带中强变形绿片岩系列样品中同构造新生云母矿物的^40Ar-^39Ar法定年,获得了164.3—178.4Ma和26.3—36.4Ma两组年龄。结合阿尔金走滑断裂水... 对阿尔金山断裂带内变形的中生代剪切带中眼球状片麻岩、糜棱岩化花岗片麻岩和新生代剪切带中强变形绿片岩系列样品中同构造新生云母矿物的^40Ar-^39Ar法定年,获得了164.3—178.4Ma和26.3—36.4Ma两组年龄。结合阿尔金走滑断裂水平错距的研究,认为164.3—178.4Ma的年龄代表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的起始活动时间(早侏罗世末—中侏罗世),尔后分别在距今100—85Ma,40—25Ma和10—8Ma发生多次脉冲式走滑活动。新生代沉积物研究表明上干柴沟组和下干柴沟组砂岩骨架矿物成份含量明显不同,随时间变化,石英含量减少,岩屑组份和不稳定矿物含量增加,分选性逐渐变差。这表明阿尔金山在渐新世(下干柴沟组时期)开始发生明显的隆升。地震和柴达木—塔里木盆地沉积速率资料显示在晚中新世山体也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隆升。七个泉组(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和下伏沉积物(上新世中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反映了最后一次强烈隆升事件发生在晚上新世。多数隆升事件和阿尔金断裂带新生代脉冲式活动的同位素年龄完全一致,表明阿尔金山的隆升和断裂带的活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AR-^39AR年龄 同位素年代学 山体隆升 位移量 阿尔金断裂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被引量:39
3
作者 吴光大 葛肖虹 +4 位作者 刘永江 袁四化 巩庆林 陈言忠 沈亚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11-417,共7页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反转阶段,古近纪弱断陷阶段,新近纪的中新世—上新世早期坳陷阶段和上新世晚期—全新世挤压反转阶段。沉积构造演化控制盆地烃源岩的展布...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反转阶段,古近纪弱断陷阶段,新近纪的中新世—上新世早期坳陷阶段和上新世晚期—全新世挤压反转阶段。沉积构造演化控制盆地烃源岩的展布,盆地演化过程中的两次挤压反转期是圈闭构造的主要形成期,控制盆地油气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构造演化 油气分布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白垩世古构造活动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肖安成 陈志勇 +3 位作者 杨树锋 马立协 巩庆林 陈元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1-457,共7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白垩世构造活动控制了现今中生代残余层序的分布。在分析中生代地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红山凹陷下白垩统的地层尖灭关系讨论、马海凸起中生代地层的剥蚀厚度变化分析和苏干湖凹陷晚白垩世形成的古断裂带结构研究,... 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白垩世构造活动控制了现今中生代残余层序的分布。在分析中生代地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红山凹陷下白垩统的地层尖灭关系讨论、马海凸起中生代地层的剥蚀厚度变化分析和苏干湖凹陷晚白垩世形成的古断裂带结构研究,提出柴达木盆地北缘晚白垩世古构造活动形成了北西走向的构造带,古构造以断块差异隆升为特点。现今新生代层序和下伏层序的复杂接触关系主要是由该期构造运动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北缘 晚白垩世构造运动 北西走向 断块隆升作用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气候变化研究:来自碳氧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9
5
作者 尹成明 李伟民 +3 位作者 R.Andrea 刘永江 陈元忠 巩庆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01-907,共7页
青藏高原北缘柴达木盆地内部始新世一更新世的碳酸盐中的碳、氧同住素分析结果显示了几次与区域性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相关的地质事件,包括青藏高原形成和隆升。新生代厚层的湖相一陆相沉积物记录了在中新世时气候以干旱条件为主。红三... 青藏高原北缘柴达木盆地内部始新世一更新世的碳酸盐中的碳、氧同住素分析结果显示了几次与区域性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相关的地质事件,包括青藏高原形成和隆升。新生代厚层的湖相一陆相沉积物记录了在中新世时气候以干旱条件为主。红三旱剖面中出现了两个较短1Ma到3Ma的δ^13C变化周期。通过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可以识别出4个明显的构造事件:(1)上干柴沟组晚期δ^13C和δ^13O出现明显的增加,反映周边山脉的隆升;(2)上干柴沟组和下油砂山组界限处δ^13C和δ^13O的剧减,反映了整个柴达木盆地的总体抬升和喜马拉雅山在24Ma左右的隆起;(3)19~18Ma同位素数据出现的正异常峰值应该和阿尔金山的强烈隆起有关,同时盆地相对沉降,地貌高差增大。气候变得干旱;(4)12Ma的明显负异常反映了整个柴达木盆地的海拔又一次增高,而盆地本身相对沉降周边山脉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柴达木盆地 稳定同位素 隆升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被引量:53
6
作者 徐凤银 尹成明 +1 位作者 巩庆林 沈亚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6期9-16,37,共9页
在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边界条件、基底性质、构造运动、不整合面、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和构造演化史的基础上,认为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两个伸展—挤压构造旋回,可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即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坳陷阶... 在综合分析区域构造背景、边界条件、基底性质、构造运动、不整合面、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和构造演化史的基础上,认为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两个伸展—挤压构造旋回,可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即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坳陷阶段、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坳陷—挤压隆升阶段、古新世(路乐河期)—中新世早期(上油砂山期)整体挤压坳陷与柴西局部拉分弱断陷阶段和中新世晚期(狮子沟期)—第四纪挤压反转阶段。盆地的构造演化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与演化、圈闭的形成、油气运移与成藏以及油气的保存,进而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柴达木盆地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中、新生代 构造演化 油气控制作用 勘探方向
下载PDF
基于视觉特征的地震资料品质分析方法 被引量:4
7
作者 赵贤正 邓志文 +3 位作者 白旭明 王瑞贞 刘占族 巩庆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42-46,5-6,共7页
地震剖面品质分析是地震勘探领域一项基础而富有挑战性的事项,可靠的地震剖面品质评价标准可用于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指导(下轮次)数据采集和处理等。地震剖面品质评价最准确的方式是通过人眼判读。然而主观的评价方法因费时、费力、... 地震剖面品质分析是地震勘探领域一项基础而富有挑战性的事项,可靠的地震剖面品质评价标准可用于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指导(下轮次)数据采集和处理等。地震剖面品质评价最准确的方式是通过人眼判读。然而主观的评价方法因费时、费力、成本较高,难以在实际中广泛开展;同时,传统的客观评判地震剖面品质方法利用的振幅、频率和信噪比等参数指标并不能很好地切合人眼的主观感受。因此,需探寻基于人眼视觉感知的品质分析和评判方法。本文基于视觉特征多通道结构理论中的方向性和空间频率特征,开展了地震资料品质分析方法研究,实际应用效果基本符合主观评价结果。该方法对于地震剖面品质分析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特征 方向特性 空间频率 多通道结构 品质分析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前景初步评价 被引量:24
8
作者 陈国民 夏敏全 +3 位作者 万云 张培平 袁建新 巩庆林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6,共8页
昆北断阶带是新生代以来形成的南倾北冲的斜坡带,其构造格局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上下分层的特征,受此影响,昆北断阶带局部构造部位的油气聚集成藏差异性较大。油气勘探通常以区域范围内的构造单元为开展工作的基本对象,同一构造单... 昆北断阶带是新生代以来形成的南倾北冲的斜坡带,其构造格局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上下分层的特征,受此影响,昆北断阶带局部构造部位的油气聚集成藏差异性较大。油气勘探通常以区域范围内的构造单元为开展工作的基本对象,同一构造单元通常具有相对统一的基底特征、构造特征、地层沉积特征及相近的油气聚集成藏控制因素,进行构造单元划分有利于明确勘探方向、开展勘探部署。利用地震、钻井以及测井等方面的资料,在揭示了昆北地区各构造部位断裂的平面及剖面特征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基底构造的起伏形态、断裂展布与组合特征等,将昆北断阶带分为6个二级构造单元,即:西部斜坡带、中部褶皱带、南部褶皱带、东部褶皱带、东柴山褶皱带、北部斜坡带。根据各单元所处区域地质背景及内部断裂的组合关系,对其油气前景进行了初步评价,认为西部斜坡带为近期油气勘探的有利部位,北部斜坡带为有利勘探接替地带。这些研究结果为昆北地区油气地质研究、进一步油气勘探部署及优选有利勘探新领域等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昆北断阶带 断裂 构造单元 远景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