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中PHA高产菌株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丹 巩春甫 +2 位作者 陈扬威 曾丽萍 何浪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93-96,共4页
从成都某炼油厂油罐和排污口附近土壤中分离到1株PHA(聚羟基烷酸)的高产菌株,最高含量为19.25%。根据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及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菌株为蜡状芽胞杆菌。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初步探索,确定培养的最适温度... 从成都某炼油厂油罐和排污口附近土壤中分离到1株PHA(聚羟基烷酸)的高产菌株,最高含量为19.25%。根据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及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菌株为蜡状芽胞杆菌。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初步探索,确定培养的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值为7.0,为下一步构建基因工程菌和优化发酵条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 菌株分离 鉴定 发酵条件
下载PDF
温热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的影响
2
作者 何浪 巩春甫 +4 位作者 曾顺泽 彭果 陈铭 戚南昌 王丹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2年第6期1131-1133,共3页
目的:研究温热作用在体外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胆囊癌GBC-SD细胞,给予43℃热作用1h,以37℃正常培养温度为对照,分别收集作用0、6、12h后的细胞。应用MTT、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等技术,检测GBC-SD细胞... 目的:研究温热作用在体外对人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胆囊癌GBC-SD细胞,给予43℃热作用1h,以37℃正常培养温度为对照,分别收集作用0、6、12h后的细胞。应用MTT、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等技术,检测GBC-SD细胞经温热作用后增殖活性和PCNA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43℃热作用1h对胆囊癌细胞具有较明显的抑制效应,可有效抑制PCNA的表达。结论:43℃温热作用1h是抑制胆囊癌GBC-SD细胞增殖活性的有效热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细胞 温热 增殖 PCNA
下载PDF
减压分离术联合微波消融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初步疗效分析
3
作者 苟亚伟 旷甫国 +3 位作者 翁能源 巩春甫 张闻力 段宏 《四川医学》 CAS 2023年第10期1054-1059,共6页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单纯椎板减压与联合运用病灶微波消融术在胸腰椎转移性肿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胸腰椎转移瘤伴病理性骨折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单纯椎板减压与联合运用病灶微波消融术在胸腰椎转移性肿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胸腰椎转移瘤伴病理性骨折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A组25例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板减压术,B组20例在A组的基础上联合运用了病灶微波消融灭活。患者术前均行Tokuhashi评分、Tomita评分。并通过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系统(SINS)评估其脊柱稳定性,并运用硬脊膜外脊柱压迫(ESCC)评分系统对脊柱压迫程度进行评价。详细记录了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的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并于术前及术后记录所有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和SF-36生活质量评分。通过Kaplan-Meier评价系统评估患者的总体生存期。结果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41个月,中位时间分别为19个月和21个月。术前两组患者Tomita评分、改良Tokuhashi评分、SINS评分、ESCC评分和Frankle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675.37±87.25)ml高于B组的(549.36±128.14)ml(P<0.05)。两组患者在SF-36生活质量评分和VAS评分方面在术后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SF-36评分A组(66.39±7.18)分高于B组(75.38±5.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2.80±1.29)分和(2.35±1.04)分,均高于同时刻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脊髓功能均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时,与传统的单用椎弓根螺钉及椎板减压术相比,加用微波消融灭活后,不会增加手术风险和创伤,在缓解痛处和改善生活治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胸腰椎转移瘤病理性骨折 椎板减压术 微波消融术
下载PDF
单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联合微波消融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闻力 旷甫国 +3 位作者 苟亚伟 巩春甫 赵礼雄 段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7-133,共7页
目的:比较单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联合应用病灶微波消融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脊柱转移瘤伴病理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1例,... 目的:比较单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联合应用病灶微波消融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脊柱转移瘤伴病理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1例,女28例,年龄27~71岁(52.8±9.7岁),单椎体受累43例,两个及以上椎体受累26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37例采用单纯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B组32例采用病灶微波消融灭活联合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患者术前行Tomita评分、Tokuhashi评分,并采用硬膜外脊髓压迫(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ESCC)评分系统评估脊髓压迫程度,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系统(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评估脊柱稳定性。记录所有患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时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并于术前及术后随访时记录其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疼痛VAS评分和SF-36生活质量评分。通过Kaplan-Meier法评价所有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两组同时间点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6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36个月,中位时间A、B组分别为18个月和20个月。两组患者的术前Tomita评分、改良Tokuhashi评分、SINS评分和ESCC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567±137ml,低于B组的690±90ml(P=0.02)。两组患者VAS评分和SF-36生活质量评分在术后随访时均较术前改善;两组间比较术前和术后24h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VAS评分分别为2.84±1.30和2.45±1.01,术后3个月时SF-36评分为67.43±7.49,均优于同时间点B组(P<0.05)。A组有89.2%(33例)、B组有93.8%(30例)的患者在术后脊髓功能得到改善,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总体生存期无明显差异(P>0.05),B组无进展生存期优于A组(P=0.03)。结论:与单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微波消融灭活技术联合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转移瘤伴病理性骨折患者,不增加手术创伤和风险,并在缓解疼痛、提高脊柱稳定性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微波消融 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病理性骨折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四肢骨样骨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巩春甫 旷甫国 +3 位作者 苟亚伟 罗林 张闻力 段宏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357-360,共4页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microwave ablation,WMA)治疗肢体骨样骨瘤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 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共收治了23例运用经皮WMA治疗的四肢骨样骨瘤患者。回顾性分析了这23例骨样骨瘤患者的临床...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microwave ablation,WMA)治疗肢体骨样骨瘤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 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共收治了23例运用经皮WMA治疗的四肢骨样骨瘤患者。回顾性分析了这23例骨样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术前与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23例疼痛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前所有患者的VAS评分为(7.21±1.35)分,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时,患者的VAS评分分别为(1.82±0.97)分、(0.81±0.43)分、(0.77±0.34)分、(0.60±0.41)分。除1例出现局部脓肿外,其余患者未见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 利用CT引导下WMA治疗骨样骨瘤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但因为目前的仪器设备尚不统一,且各种骨组织本身及周围神经血管分布情况不一致,其消融的频率和时间需要严格把控,需要更多的病例治疗积累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样骨瘤 微波消融 CT引导 安全性
原文传递
不对称还原丙酮酸乙酯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丹 李旺 +7 位作者 巩春甫 杨四佳 张强 唐恺迪 戚南昌 银丽娟 张杰 杨志荣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60-464,共5页
以丙酮酸乙酯为底物,从成都某化工厂污水池及其附近土壤中分离到36株可将丙酮酸乙酯不对称还原成(S)-乳酸乙酯的菌株.经过多次复筛,最终获得了一株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酵母菌BTY18-6.在以该菌株静息细胞为催化剂,催化不对称还原丙酮酸乙... 以丙酮酸乙酯为底物,从成都某化工厂污水池及其附近土壤中分离到36株可将丙酮酸乙酯不对称还原成(S)-乳酸乙酯的菌株.经过多次复筛,最终获得了一株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酵母菌BTY18-6.在以该菌株静息细胞为催化剂,催化不对称还原丙酮酸乙酯合成(S)-乳酸乙酯的反应中,底物浓度为60 mmol/L时,底物转化率为86.9%,产物(S)-乳酸乙酯的ee值为88.7%.通过对其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其26S rDNA Dl/D2区域的分析表明,BTY18-6为胶红酵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酸乙酯 不对称还原 (S)-乳酸乙酯 静息细胞 26S RDNA D1/D2 胶红酵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