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越学科与族群边界--访著名人类学者巫达教授
1
作者 巫达 张铃雨 谢杲馥 《民族学刊》 2012年第6期-,共7页
巫达教授在访谈中从他个人成长历程出发,谈到他在西南地区对彝族和藏族的研究以及对西南地区研究的看法,并进一步阐述了他对族群研究、语言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心得,探讨人类学和其他学科互动的实际意义以及人类学实践性操作的问题。
关键词 西南研究 族群人类学 语言人类学
下载PDF
边界与共享:基于临潭多民族社会饮食文化的考察
2
作者 张梅梅 巫达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74,154,共14页
饮食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渗透着社会文化不同的面向。临潭历来为多民族汇聚之地,各民族的饮食成为最被凸显的文化再现与其聚居分布的位置、人口的迁移和对外接触的历史有密切关联,此种情境下,饮食经常是表现社会集体性与传达群体意... 饮食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渗透着社会文化不同的面向。临潭历来为多民族汇聚之地,各民族的饮食成为最被凸显的文化再现与其聚居分布的位置、人口的迁移和对外接触的历史有密切关联,此种情境下,饮食经常是表现社会集体性与传达群体意识的主要媒介,人们对饮食的选择也潜意识地区辨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民族间的长期互动使临潭饮食的形成无疑是更加动态、包容的物质。同时,各民族的饮食禁忌在规范和强化不同人群之间的界限时,饮食的共享也阐明了文化的交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潭 饮食 边界 共享 多元文化
下载PDF
全球在地化认同与外语学习的文化资本投资——一项基于西南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实证研究
3
作者 余洋洋 巫达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9-119,共11页
基于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外语学习与语言使用现状为期一年的调研,聚焦于全球在地化认同(glocal identity)与少数民族青少年外语学习实践,研究表明即使地处中国西南中小城市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其全球在地化认同已经形成,外语学习... 基于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外语学习与语言使用现状为期一年的调研,聚焦于全球在地化认同(glocal identity)与少数民族青少年外语学习实践,研究表明即使地处中国西南中小城市的少数民族青少年,其全球在地化认同已经形成,外语学习凸显了该群体的身份认同。当学习者身份及其族群文化实践在课堂中得到支持时,学习者的学习投入明显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即使深深认同本民族母语文化,也不影响他们对国家通用语、英语等语言的认同。引导多语教育,也能够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青少年 外语学习 全球在地化认同 文化资本 中华民族
下载PDF
四川尔苏人族群认同的历史因素 被引量:16
4
作者 巫达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9-23,共5页
本文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尔苏人的族群认同分歧情况,并从人类学族群理论建构论的视角对这种认同分歧现象进行了分析。本文着重分析了历史记忆对于族群认同建构的影响,指出尔苏人的族群认同是分歧双方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记忆基础上的... 本文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尔苏人的族群认同分歧情况,并从人类学族群理论建构论的视角对这种认同分歧现象进行了分析。本文着重分析了历史记忆对于族群认同建构的影响,指出尔苏人的族群认同是分歧双方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记忆基础上的主观认同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尔苏人 建构论 族群认同 历史记忆
下载PDF
尔苏语言文字与尔苏人的族群认同 被引量:14
5
作者 巫达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2-138,共7页
尔苏人虽然使用同一种语言,却存在两种族群认同表现。其中部分尔苏人认同国家把他们划入藏族,另一部分人认为尔苏人与藏族的差异较大,要求被承认为一个单一民族。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认同表现除了用尔苏语与藏语的特征之外,还... 尔苏人虽然使用同一种语言,却存在两种族群认同表现。其中部分尔苏人认同国家把他们划入藏族,另一部分人认为尔苏人与藏族的差异较大,要求被承认为一个单一民族。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认同表现除了用尔苏语与藏语的特征之外,还用尔苏人的沙巴图画文字和藏文经书来强调和支持各自的观点。语言文字作为一个族群的重要文化内容,在尔苏人当中直接影响了族群认同的抉择。本文从人类学族群理论建构论的角度对这种族群认同分歧现象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尔苏人 建构论 理性选择 族群认同
下载PDF
舞蹈、象征与族群身份表述——以四川尔苏人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巫达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5期21-26,共6页
舞蹈作为一个文化象征符号,可以被用来表述族群身份的差异性。在一次尔苏人火把节舞蹈汇演比赛中,甲队用尔苏人传统舞蹈形式表达他们选择"尔苏"作为单一民族的愿望;乙队则采取了西藏藏族风格的舞蹈形式以表达他们选择"藏... 舞蹈作为一个文化象征符号,可以被用来表述族群身份的差异性。在一次尔苏人火把节舞蹈汇演比赛中,甲队用尔苏人传统舞蹈形式表达他们选择"尔苏"作为单一民族的愿望;乙队则采取了西藏藏族风格的舞蹈形式以表达他们选择"藏族"作为他们的族群身份的愿望;丙队来自一个跟彝族杂居的村子,他们采取了融合尔苏舞蹈和彝族式舞蹈作为他们的参赛舞蹈,丙队同样用舞蹈形式表达了不愿介入甲队和乙队两个舞蹈队编导们所表达的族群身份抉择"对决",而是采取一种折中的形式来参与这个活动。本文认为这种用舞蹈形式表达不同的族群身份的形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常态,可以由此看到当今世界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发生和发展的起因和走向。从现实意义上看,通过这个小个案可以清楚地看到企图掩盖或刻意忽略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差异性是不可能的,而且极易陷入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泥潭,从而影响国家的民族政策的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 文化多样性 族群身份表述 艺术人类学 尔苏人
下载PDF
荞麦、全球化与彝族文化再生产 被引量:5
7
作者 巫达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193-197,共5页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著名作家徐迟根据“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创作发表了《火中的凤凰》。他写道:“这是一只火中的凤凰,一只新生的凤凰,它在大火之中涅盘,却又从灰烬里新生。”本文的“涅柴”之意即来自上述寓意,用以表达...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著名作家徐迟根据“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创作发表了《火中的凤凰》。他写道:“这是一只火中的凤凰,一只新生的凤凰,它在大火之中涅盘,却又从灰烬里新生。”本文的“涅柴”之意即来自上述寓意,用以表达荞麦在凉山彝族地区由盛而衰,继而在全球化、商业化的背景下又得以“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彝族地区 全球化 文化再生产 荞麦 60年代 20世纪 著名作家 凤凰
下载PDF
论大都市人的族群意识——以上海人个案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巫达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24,共5页
大都市人是由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新老移民构成的。不同时期移民及其后裔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族群特征。然而,在以大都市名称命名的大都市人(如上海人)与其他地方的人群相对应的情况下,其本质已经作为一个整体,具备了区域性族群意识,... 大都市人是由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新老移民构成的。不同时期移民及其后裔有其独特的文化和族群特征。然而,在以大都市名称命名的大都市人(如上海人)与其他地方的人群相对应的情况下,其本质已经作为一个整体,具备了区域性族群意识,并通过文化表述出来。大都市人的族群性或族群意识是通过想象的共同体来实现的,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建构模式的产物。大都市人族群意识的形成,伴之以族群边界的维持,构成当代大都市人族群意识文化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族群意识 都市族群 上海人
下载PDF
宗族观念与族群认同——以四川藏族尔苏人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巫达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93-98,共6页
藏族尔苏人的宗族概念"德"(de)有"姓"的含义,与"德"相对应的是"潘策"(phantshie),跟汉语的"氏"概念接近。研究显示,属于某个特定尔苏宗族"德"的人必然是尔苏人,然而属于某... 藏族尔苏人的宗族概念"德"(de)有"姓"的含义,与"德"相对应的是"潘策"(phantshie),跟汉语的"氏"概念接近。研究显示,属于某个特定尔苏宗族"德"的人必然是尔苏人,然而属于某个"潘策"的人则不一定是尔苏人。尔苏的扎拉洼"潘策"里出现包括强烈认同藏族的"多续西番"的情况,由此带动该"潘策"尔苏人认同藏族。由宗族观念考察尔苏族群和文化认同建构问题,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尔苏人的"族群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族 族群认同 建构论 尔苏人
下载PDF
凉山彝族的宗教世俗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巫达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5期79-83,共5页
宗教世俗化表现在宗教从神秘或神圣变为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庸俗化",宗教活动越来越贴近现实,也即从"出世"转换为"入世"。在现代化过程中,和其他众多的宗教文化一样,凉山彝族的宗教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发生... 宗教世俗化表现在宗教从神秘或神圣变为更加贴近日常生活的"庸俗化",宗教活动越来越贴近现实,也即从"出世"转换为"入世"。在现代化过程中,和其他众多的宗教文化一样,凉山彝族的宗教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世俗化。凉山彝族宗教文化的世俗化过程,即是凉山彝族文化变迁的过程。基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探讨凉山彝族宗教文化世俗化及其与文化变迁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宗教世俗化 文化变迁 宗教人类学
下载PDF
族群边界的消融与族群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巫达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3,共8页
人类学解释族群边界的理论之一叫“茶叶袋理论”,认为族群及其成员就像茶叶袋里面的茶叶,而族群的文化就像茶叶袋泡入水中之后流出茶叶袋的茶水。茶叶袋是族群的边界,族群文化可以穿过族群边界相互渗透和消融。四川甘洛县彝族亚族群边界... 人类学解释族群边界的理论之一叫“茶叶袋理论”,认为族群及其成员就像茶叶袋里面的茶叶,而族群的文化就像茶叶袋泡入水中之后流出茶叶袋的茶水。茶叶袋是族群的边界,族群文化可以穿过族群边界相互渗透和消融。四川甘洛县彝族亚族群边界,从文化上看,可以从方言土语、服饰、节日等文化元素加以界定。由于亚族群的交融交往、文化的交流以及国家政策的介入,使甘洛县亚族群边界越来越模糊,也即三个土语群的文化逐渐同质化,族群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本文通过文化变迁和族群边界消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提供个案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彝族 族群边界消融 文化变迁 族群共同体
下载PDF
彝语辞书编纂事业方兴未艾 被引量:2
12
作者 巫达 《辞书研究》 CSSCI 1997年第4期86-92,共7页
关键词 辞书编纂 彝文古籍 彝语文 民族事务 凉山彝族自治州 云南省 国际音标 民族出版 正体字 翻译词典
下载PDF
社会人类学的都市族群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巫达 《民族学刊》 2012年第1期9-14,91,共6页
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对都市族群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和理论回顾,并对我国都市族群研究的可能性方向和研究方法进行探索,指出我国都市族群研究至少包括三个领域:(一)海(境)外华人在中国都市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表述研究;(二)少数... 从社会人类学的视角对都市族群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和理论回顾,并对我国都市族群研究的可能性方向和研究方法进行探索,指出我国都市族群研究至少包括三个领域:(一)海(境)外华人在中国都市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表述研究;(二)少数民族融入大都市之后的族群、文化与社会认同表述研究;(三)新移民进入都市之后的族群性地域认同研究。都市族群研究内容包括认同建构研究、文化表述研究、大都市人意识与身份的形成过程研究。在研究中应注意族群内心情感问题、族群形成过程问题、认同的理性选择问题和历史记忆在认同建构中的作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人类学 族群认同 都市族群
下载PDF
涵化与文化认同建构——以四川藏族尔苏人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巫达 《青藏高原论坛》 2013年第3期20-25,共6页
青藏高原东部的藏彝走廊是一个生态多样化的区域,同时也是一个族群和文化多样化的区域。多族群共处的区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族群关系,实际上也是一个多文化接触和文化涵化的区域。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雅安市的尔苏人现已划归藏... 青藏高原东部的藏彝走廊是一个生态多样化的区域,同时也是一个族群和文化多样化的区域。多族群共处的区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族群关系,实际上也是一个多文化接触和文化涵化的区域。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雅安市的尔苏人现已划归藏族。在文化上尔苏人受到了他们的两个邻居——彝族和汉族——的涵化。他们的许多文化内容借鉴或接受了周边彝汉两族的文化。然而,尔苏人保留了鲜明的族群认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部分尔苏人为了强调与周边民族的差异性,积极建构尔苏人文化认同。本文介绍了尔苏人受涵化的文化元素,同时分析他们刻意建构的文化内容。尔苏人的文化认同建构是通过文化表述来区分该族群与周边族群的边界,而这种刻意的文化表述是建立在某种"想像的共同体"(Anderson 1983)的基础上的文化认同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藏族尔苏人 涵化 文化认同 认同建构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论彝族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研究的路径
15
作者 巫达 《民族学刊》 2012年第6期1-7,96,共7页
由于三星堆的许多文化现象(如巴蜀图语)一时不能被很好地解读,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转向与三星堆在地域空间上更为接近的西南彝族文化,试图从彝文来探寻三星堆文化里的"巴蜀图语"之谜。对彝族文化与三星堆文化关系的研究,应... 由于三星堆的许多文化现象(如巴蜀图语)一时不能被很好地解读,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转向与三星堆在地域空间上更为接近的西南彝族文化,试图从彝文来探寻三星堆文化里的"巴蜀图语"之谜。对彝族文化与三星堆文化关系的研究,应从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字学等学科的视角,通过古彝语构拟、探寻古彝文符号及周边族群的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的关联等途径来进行,并组建一支学科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积极争取科研资助,以使"古彝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研究"走上国际学术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文化 三星堆文化 人类学 巴蜀图语
下载PDF
人类学遭遇文化转型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杰舜 赵旭东 +2 位作者 巫达 刘珩 周恩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8年第1期1-11,共11页
五位学者以"在相遇中拓展中国人类学""人类学遭遇文化转型""人类学视角下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遇到文化转型、文化转型视阈中的易地扶贫搬迁"命题,从不同视角对人类学遭遇文化转型进... 五位学者以"在相遇中拓展中国人类学""人类学遭遇文化转型""人类学视角下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遇到文化转型、文化转型视阈中的易地扶贫搬迁"命题,从不同视角对人类学遭遇文化转型进行笔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文化转型 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凉山彝餐与饮食文化共享
17
作者 巫达 《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70,M0004,共10页
在凉山彝族社会,历史上食物等级观念中的“贵”在现实日常生活中反映为对人的“尊”,这种由食物的“贵”到对人的“尊”已经成为凉山彝族的一种传统礼俗。四川省凉山州餐饮行业近年来出现的对应于汉餐(中餐)的彝餐,借助彝族历史上的食... 在凉山彝族社会,历史上食物等级观念中的“贵”在现实日常生活中反映为对人的“尊”,这种由食物的“贵”到对人的“尊”已经成为凉山彝族的一种传统礼俗。四川省凉山州餐饮行业近年来出现的对应于汉餐(中餐)的彝餐,借助彝族历史上的食物等级隐喻,将历史上的“贵”转化为现实中的“礼”,较为直观和正式地表达出“高规格”礼遇,迅速为凉山各族人民所接受,彰显出饮食文化跨越族群边界的共享性,是凉山彝族饮食文化延续与变迁的具体反映。凉山彝餐的出现,与乡村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受到了当代社会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多民族共享彝餐文化,为深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鲜活的民族志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彝餐 饮食文化 文化共享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物质的“文化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
18
作者 巫达 《贵州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7-94,共8页
人类学视角上的文化是一个人类共同体所共享且遵循的意义系统。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都是非物质的。然而,人们在传承文化的时候,往往需要物质来呈现文化的象征意义。因此,文化通过“物质化”而存在,物质通过“文化化”而成为人们所遵从... 人类学视角上的文化是一个人类共同体所共享且遵循的意义系统。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都是非物质的。然而,人们在传承文化的时候,往往需要物质来呈现文化的象征意义。因此,文化通过“物质化”而存在,物质通过“文化化”而成为人们所遵从的非物质文化的承载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质,在于保护“物质化”的文化和“文化化”的物质。文化没有“物质化”,就没有了依附和呈现文化的基础;物质没有“文化化”也就仅仅是物质,不能进入社会生活中,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表述 饮食人类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原文传递
秦朝“书同文字”政策对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
19
作者 巫达 孟凡玉 《黑龙江民族丛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68,共9页
秦朝“书同文字”政策推动了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梳理“书同文”发展历程,总结了“书同文字”政策制定、实施对推广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启发和铸牢中华民族共... 秦朝“书同文字”政策推动了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梳理“书同文”发展历程,总结了“书同文字”政策制定、实施对推广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启发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同文字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彝族社会中“尔普”形式的变迁 被引量:17
20
作者 巫达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0-66,共7页
凉山彝族社会中的“尔普”(份子钱 )是一种礼物交换形式。对“尔普”的研究和分析 ,可有助于人们理解凉山彝族社会。“尔普”本来是维系彝族传统社会宗族内部亲属组织的纽带 ,由于文化变迁的原因 ,后来发展出了跨宗族的“尔普”新形式 ... 凉山彝族社会中的“尔普”(份子钱 )是一种礼物交换形式。对“尔普”的研究和分析 ,可有助于人们理解凉山彝族社会。“尔普”本来是维系彝族传统社会宗族内部亲属组织的纽带 ,由于文化变迁的原因 ,后来发展出了跨宗族的“尔普”新形式 ,又由于族群互动的原因 ,还产生了跨越族群的“尔普”形式。“尔普”形式的变迁是族群互动下的一种文化变迁形式 ,其动力来源于彝、汉两族的互动关系。彝族社会中“尔普”的变迁形式是人类学关于族群互动下的文化变迁理论的鲜活事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尔普 礼物交换 族群互动 凉山彝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