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三星堆文明与彝族先民的渊源关系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巴且日火
-
机构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
-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6-142,共7页
-
文摘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等文物 ,其主体文化象征与彝族先民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解读彝文典籍 ,再从空间、时间及民族志资料综合分析 ,作者认为三星堆文明与早期彝族先民有着渊源关系。
-
关键词
三星堆
彝文典籍
彝族先民
-
分类号
K871.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彝 族手工: 穿越时空的历史传承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巴且日火
胡小平
-
机构
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
-
出处
《中国西部》
2005年第11期24-33,共10页
-
文摘
凉山彝族的手工艺术像一扇装满记忆的窗户,如两岸摇曳着鲜花的溪流,在她 古朴而灵动的展示中,诉说着凉山彝族人对生活的认知和对先祖情感、习俗的传承。 民居:粗线条的外衣 彝族村落大多依山面水,错落有致,自然分布。 在彝族人看来,理想的村落应当是“上边有坡可养羊,下边有田可种粮;河里 取水瓢舀鱼,林中伐薪带鹿麂”。所以,过去多在地势险要、背风向阳、有水源、有 耕地、有水草牧场的地方;现在则喜欢在城镇周围、山间坝子、物产丰富的地方聚 落而居。彝族村落大多为“瓦板房”,毗邻相连,鸡犬声声,炊烟袅袅,远远望去别 有一番情趣。 彝族建筑分全木结构、土木结构、竹木结构和茅草房几种,一般有门无窗或有 门小窗。建房时要看地形,但更注重门向选择。这些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全木 结构的高级“资业”和土木结构的普通“瓦板房”。
-
关键词
凉山彝族
土木结构
图案
历史传承
装饰
胸饰
堂屋
代表性
白银
支系
-
分类号
J528
[艺术—艺术设计]
-
-
题名凉山彝族女性头饰的文化审美势态
- 3
-
-
作者
吉木阿洛
巴且日火
-
机构
凉山大学
凉山州民族研究所
-
出处
《凉山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147-151,共5页
-
文摘
凉山彝族女性头饰变迁过程是一种由政治文化浸染后,地理环境及经济基础等特殊因素,使之保持的文化现象,同时也说明了民族服饰与现实基础、传统文化与时尚主流、审美态度与审美层次之间存在的距离.
-
关键词
凉山彝族
女性
头饰
文化审美
服饰文化
审美认识
-
分类号
K892.23
[历史地理—民俗学]
K892.317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勒俄特依》文化背景试析
被引量:2
- 4
-
-
作者
巴且日火
杨慧云
-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民族研究所
云南省楚雄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
出处
《凉山大学学报》
2001年第B12期88-98,共11页
-
文摘
《勒俄特依》记录了彝族史诗文化由原始思维阶段进入理性认识时期,经历了神话时代和历史传说时代,产生了创世神话,英雄神话、洪水神话及诸多亚神话。记录了彝族社会由母系制进入父系制到奴隶制阶级社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史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变迁历程。
-
关键词
《勒俄特依》
文化背景
史诗
神话
理性认识
彝族
-
分类号
I291.722
[文学—中国文学]
K281.7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浅谈彝族文字类型
被引量:2
- 5
-
-
作者
巴且日火
-
机构
凉山州民族研究所
-
出处
《凉山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56-61,共6页
-
-
关键词
彝族
文字类型
彝文
象形
会意
指事
-
分类号
H217
[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
-
-
题名古彝文的符号特征与发展规律浅析
被引量:3
- 6
-
-
作者
巴且日火
-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民族研究所
-
出处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7年第1期22-26,共5页
-
文摘
彝文是一种原生的古老文字,它不是借用和摹仿汉字的产物。彝文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之间,经历了文字发展的必经阶段,彝文到今天应有4000多年以上的历史。
-
关键词
符号
象形文字
发展规律
-
Keywords
Symbol
Pictographic Character
Development Law
-
分类号
H217
[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
-
-
题名毕摩宗教与生态互动
被引量:2
- 7
-
-
作者
巴且日火
-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民族研究所
-
出处
《凉山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191-196,共6页
-
文摘
凉山彝族毕摩宗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融入和影响凉山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形成一套宗教伦理道德秩序,反映着彝族人在人与人、人与鬼神、人与自然间存在一种意识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制约关系.这种生态观念以不同的仪式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它在人与神、人与自然的相互认识与作用中,产生有利于意识生态和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对彝族人保持文化理念,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
关键词
毕摩宗教
生态环境
凉山彝族
-
分类号
B913
[哲学宗教—宗教学]
K892.317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论凉山彝族民俗事项中的色彩局域
被引量:1
- 8
-
-
作者
巴且日火
-
机构
凉山州民研所
-
出处
《凉山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160-166,共7页
-
文摘
凉山彝族人不仅存在着红、黄、黑的三色文化,其色彩文化是多样性的、复杂的、变化的,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凉山彝族人对美的审视对象也是受环境、等级地位、文化背景和时代发展的影响的.
-
关键词
凉山彝族
民俗事项
色彩文化
审美
红色
黄色
黑色
-
分类号
K892.3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凉山毕摩及毕摩文化研究
被引量:1
- 9
-
-
作者
巴且日火
-
机构
凉山州民族研究所
-
出处
《凉山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29-33,共5页
-
-
关键词
毕摩
毕摩文化
凉山州
彝族文化
宗教文化
-
分类号
B989.2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凉山彝族非血缘亲属称谓试析
被引量:9
- 10
-
-
作者
巴且日火
-
机构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
-
出处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8-25,共8页
-
文摘
在严格实行等级内婚制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存在一套系统的非血缘联系的亲属称谓制度。这套称谓制度与血缘亲属称谓相比不完全一致,而它的作用在于区分各等级之间的长幼辈份、表堂亲以及他们的等级地位和社会关系。这种特殊的称谓现象通过彝族人论亲排辈的方式把社会中每个人的身份公开化。它既是奴隶主统治阶级重血缘家支和等级的反映,又是他们统治方式的一种弥补手段,这种非血缘的亲属称谓是等级婚姻陪嫁制度的产物。
-
关键词
亲属称谓
诺合家支
呷西
非血缘
阿加
节伙
凉山彝族
等级婚姻
试析
-
分类号
K892.2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在凉山的天空下
- 11
-
-
作者
刘乾坤
巴且日火
胡小平(摄影)
刘成(摄影)
-
出处
《中华遗产》
2010年第1期138-151,共14页
-
文摘
秀丽的泸山西坡,小城西昌有一座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这里是凉山彝族历史,民族文化的缩影,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与其他民族迥异的场面——
-
关键词
凉山彝族
奴隶社会
博物馆
民族文化
-
分类号
K892.3
[历史地理—民俗学]
K22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