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蟾毒灵抑制TRPV1通道及炎症反应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研究
1
作者 巴茜远 熊东林 +2 位作者 肖礼祖 郝悦 蒋昌宇 《中南药学》 2023年第8期2064-2068,共5页
目的 探索蟾毒灵对长春新碱所致的大鼠疼痛行为的影响及对脊髓内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蛋白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Control组)、长春新碱组(Vcr组)、长春新碱+蟾毒灵低剂量组(... 目的 探索蟾毒灵对长春新碱所致的大鼠疼痛行为的影响及对脊髓内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蛋白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Control组)、长春新碱组(Vcr组)、长春新碱+蟾毒灵低剂量组(Vcr+Bufalin 0.25 mg·kg^(-1))、长春新碱+蟾毒灵高剂量组(Vcr+Bufalin 0.5 mg·kg^(-1))。连续10d腹腔给予长春新碱(75μg·kg^(-1))造模,治疗组连续10 d腹腔给予相应剂量的蟾毒灵。分别测定大鼠的热缩足潜伏期(TWL)和机械缩足反应阈(MWT)。qPCR检测大鼠脊髓内trpv1、trpv4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脊髓内TRPV1蛋白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检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情况。ELISA实验检测脊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水平。结果 蟾毒灵可以提高大鼠热痛阈值及机械痛阈值,降低大鼠脊髓内TRPV1蛋白表达水平,并可抑制长春新碱诱导的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降低TNF-α、IL-1β的过表达。结论 蟾毒灵可缓解长春新碱诱导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并可降低脊髓TRPV1蛋白的过表达及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毒灵 长春新碱 神经病理性疼痛 TRPV1 GFAP
下载PDF
华蟾素抗癌性疼痛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巴茜远 周诗旸 +3 位作者 罗欣欣 蒋昌宇 肖礼祖 郝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95-698,共4页
华蟾素(Cinobufacini/Huachansu)是由蟾蜍科中华大蟾蜍的干燥表皮和腺体分泌物的水溶液制成的现代中药注射液,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及慢性乙型肝炎。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华蟾素有确切的抗肿瘤疗效。相较于肿瘤化疗药物,华蟾素能... 华蟾素(Cinobufacini/Huachansu)是由蟾蜍科中华大蟾蜍的干燥表皮和腺体分泌物的水溶液制成的现代中药注射液,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及慢性乙型肝炎。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华蟾素有确切的抗肿瘤疗效。相较于肿瘤化疗药物,华蟾素能够显著缓解多种癌症相关疼痛,极大改善中、晚期癌症病人的生存质量,显现出独特的临床应用优势。本文对已发表的华蟾素及相关活性成分的镇痛研究进行了广泛检索及总结,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华蟾素的抗癌痛作用及其可能的镇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蟾素 癌性疼痛 镇痛机制
下载PDF
化疗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巴茜远 郝悦 +1 位作者 肖礼祖 蒋昌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7-371,共5页
化疗诱导的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神经痛的出现限制了化疗药的进一步应用,并给病人造成严重身心负担。目前化疗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不详,临床一线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本文对已发表的化疗所致神经病... 化疗诱导的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神经痛的出现限制了化疗药的进一步应用,并给病人造成严重身心负担。目前化疗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不详,临床一线药物治疗效果欠佳。本文对已发表的化疗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进行了广泛检索及总结,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化疗药体对轴突传导,线粒体功能,炎性和免疫反应以及离子通道的影响等相关机制,以期为研发靶点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神经病理性疼痛 机制
下载PDF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病人焦虑抑郁状况调查及皮质醇激素水平变化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廖宇良 杨少敏 +5 位作者 陈盼 李迪森 黄佳彬 孙武平 巴茜远 肖礼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7-140,共4页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由于人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ricell zoster virus,VZV)之后,病毒潜伏于神经系统,当病毒再次被激活,便会对神经造成损伤,并引起强烈痛感的皮疹[1],若早期干预不及时,可出现带状疱疹性神经痛(zoster-relate...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是由于人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ricell zoster virus,VZV)之后,病毒潜伏于神经系统,当病毒再次被激活,便会对神经造成损伤,并引起强烈痛感的皮疹[1],若早期干预不及时,可出现带状疱疹性神经痛(zoster-related neuralgia,ZRN)。ZRN是指带状疱疹病人在出疱疹期间及疱疹愈合后出现的神经痛。有些病人的疼痛在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仍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2]。有研究表明HZ及ZRN的发生对病人的心理及主观情绪体验带来了消极影响,约29%的HZ病人呈现中度焦虑或抑郁状态,ZRN病人则高达43%[3],但是对于影响ZRN病人焦虑抑郁的因素却鲜有报道,而且对于这些病人体内激素水平与焦虑、抑郁的关系没有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调查患有ZRN的病人的焦虑抑郁的发病现状,对可能影响焦虑抑郁的疼痛及病程进行相关性研究,同时更进一步分析病人皮质醇激素水平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内激素水平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激素水平变化 ZOSTER 发病现状 回顾性研究 带状疱疹病 皮质醇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对神经病理性疼痛镇痛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罗裕辉 巴茜远 +4 位作者 孙武平 熊东林 蒋劲 肖礼祖 蒋昌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14-419,共6页
目的:探索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对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并阐明相关机制。方法:30只健康成年雄性野生型CD1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坐骨神经结扎损伤组(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和治疗组(CCI+SC... 目的:探索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对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并阐明相关机制。方法:30只健康成年雄性野生型CD1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坐骨神经结扎损伤组(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和治疗组(CCI+SCS),每组10只。通过行为学观察SCS对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缓解情况,以及对小鼠运动功能影响程度;采用电生理方法记录各组小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小神经元的兴奋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DRG内炎性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CI组小鼠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与CCI造模组比较,SCS可提高小鼠的机械痛和热痛阈值。同时,各组转棒实验评分无差异。电生理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提示外周神经损伤后,同侧小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同时DRG内TNF-α的释放增加,治疗组与CCI组比较,SCS可以明显抑制DRG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P<0.05)和DRG内TNF-α的释放增加(P<0.05)。结论:SCS通过抑制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DRG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从而有效地减缓小鼠CCI导致的机械感觉过敏和热痛敏,并可减少CCI小鼠DRG中TNF-α的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电刺激 神经病理性疼痛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AMPK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黄叶兰 巴茜远 +1 位作者 郑锦芬 郝悦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44-448,共5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引起,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对传统的镇痛药物反应不佳,极难治疗,严重影响病人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是临床和公共卫生的重要难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腺苷酸激活蛋...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引起,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对传统的镇痛药物反应不佳,极难治疗,严重影响病人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是临床和公共卫生的重要难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在NP的发生、发展和维持过程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未来有望成为疼痛治疗的新靶标。本综述回顾和展示了AMPK在治疗NP中的作用及镇痛机制,及AMPK为靶点的化合物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为预防和治疗NP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K 神经病理性疼痛 线粒体 电压依赖型钠离子通道 AMPK激活剂
下载PDF
肠道菌群调控慢性疼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巴茜远 郝悦 +1 位作者 肖礼祖 蒋昌宇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3期356-359,共4页
近年来,肠道菌群与肠-脑轴的相互作用逐渐被认识,肠道菌群参与调控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机制也日益被关注,其中肠道菌群可参与调控多种慢性疼痛,包括内脏痛、炎性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头痛等。肠道菌群本身的成分以及其代谢产物和副产物... 近年来,肠道菌群与肠-脑轴的相互作用逐渐被认识,肠道菌群参与调控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机制也日益被关注,其中肠道菌群可参与调控多种慢性疼痛,包括内脏痛、炎性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头痛等。肠道菌群本身的成分以及其代谢产物和副产物会通过调控多种细胞信号通路及神经递质干预慢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本文对已发表的肠道菌群调控慢性疼痛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广泛检索及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综述肠道菌群参与慢性疼痛的机制,以期为研发通过调控肠道菌群而发挥镇痛作用的靶点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肠-脑轴 慢性疼痛 机制
原文传递
华蟾素对紫杉醇诱导的小鼠疼痛-抑郁共患病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8
作者 叶凌风 肖礼祖 +1 位作者 熊东林 巴茜远 《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2年第3期331-337,共7页
目的评价华蟾素对紫杉醇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小鼠疼痛和抑郁行为及对小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32只SPF级C57小鼠,随机分为4组(n=8):空白组、紫杉醇组、紫杉醇+... 目的评价华蟾素对紫杉醇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小鼠疼痛和抑郁行为及对小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32只SPF级C57小鼠,随机分为4组(n=8):空白组、紫杉醇组、紫杉醇+华蟾素1.25 g/kg组和紫杉醇+华蟾素2.5 g/kg组。除空白组外,其他3组分别于实验第1、3、5、7日腹腔给予2 mg/kg紫杉醇制作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空白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紫杉醇+华蟾素1.25 g/kg组和紫杉醇+华蟾素2.5 g/kg组在实验第1~7日每日腹腔给予华蟾素1.25、2.5 g/kg。造模前1日及造模后第1、5、10、15日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造模前1日及造模后第15日采用悬尾及强迫游泳实验测定小鼠抑郁行为。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海马组织内BDNF、TNF-α和IL-6的表达情况。结果紫杉醇+华蟾素1.25 g/kg组和紫杉醇+华蟾素2.5 g/kg组小鼠MWT及TWL较紫杉醇组明显提高(P均<0.05)。紫杉醇+华蟾素2.5 g/kg组小鼠在悬尾和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较紫杉醇组显著缩短(P均<0.05)。紫杉醇+华蟾素1.25 g/kg组和紫杉醇+华蟾素2.5 g/kg组小鼠海马中TNF-α和IL-6的含量相较于紫杉醇组明显降低,BDNF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华蟾素可以通过降低小鼠海马组织内致炎因子TNF-α和IL-6含量及升高BDNF水平,缓解紫杉醇诱导的小鼠疼痛-抑郁共患病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痛 抑郁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华蟾素 紫杉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