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城市激进分子到农村革命家:20世纪20年代至1937年的毛泽东 被引量:3
1
作者 布兰特利.沃马克 林育川 宋扬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55,共10页
本文从讲述毛泽东的政治生涯开始,涵盖了他漫长人生的前半生。在本文所涵盖的时期结束时,毛泽东成为了党的余部的领导人,这时党刚刚从第二次几近灭绝的大围剿中幸存下来,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和中国西北的人民群众,乃至应对来自日本的... 本文从讲述毛泽东的政治生涯开始,涵盖了他漫长人生的前半生。在本文所涵盖的时期结束时,毛泽东成为了党的余部的领导人,这时党刚刚从第二次几近灭绝的大围剿中幸存下来,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和中国西北的人民群众,乃至应对来自日本的新威胁。因此,只有作为毛泽东后期生涯的序幕时,“早期毛泽东”看起来才有吸引力——这个时期,他正等待时机登上历史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1937年 20世纪 革命家 农村 分子 激进 城市
下载PDF
清代亚洲非对称关系的层次与多样性 被引量:2
2
作者 布兰特利.沃马克 颜震 《国际安全研究》 2013年第4期135-144,共10页
非对称关系不均匀的本质导致了互动中强者与弱者之间知觉的差异。尽管双方都在试图"处理"这种非对称关系——强者试图进行主导,而弱者会进行挑战——但大多数非对称关系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稳定的。这些关系是通过互动来维... 非对称关系不均匀的本质导致了互动中强者与弱者之间知觉的差异。尽管双方都在试图"处理"这种非对称关系——强者试图进行主导,而弱者会进行挑战——但大多数非对称关系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稳定的。这些关系是通过互动来维持的。亚洲非对称关系的独特之处在于中国的中心性。中国幅员辽阔的地域、中国的人口与生产力规模为其典型的非对称对外关系创造了条件,并且中国的中心区域和各地区之间也同样体现出非对称的特点。有清一代,亚洲各国曾彻底臣服于这种非对称关系。在非对称关系中存在三种标准,即对抗的双方能力差距悬殊、角色无法调换、无法消灭对方。清朝传统非对称关系的根基最后被摧毁,很大的原因是来自其内部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在当今全球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形势下,中国的"和平崛起"(peaceful leap forward)则引发了关于中国传统治理与外交方式新地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关系 中国清代 朝贡体系 亚洲基本特征 和平崛起
下载PDF
中国、东盟和亚洲中心的再定位 被引量:8
3
作者 布兰特利.沃马克 赵洋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5-76,共12页
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它旨在全面地以一种合作的方式重塑亚洲地区的互联互通。中国宣布了多项倡议,将亚洲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完善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互联互通性。"... 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它旨在全面地以一种合作的方式重塑亚洲地区的互联互通。中国宣布了多项倡议,将亚洲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完善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互联互通性。"一带一路"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将重新回到亚洲的中心位置,而这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对于其历史上在亚洲地区所扮演的角色的回归。同近代以来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不同,以中国为中心的体系更加强调包容性和合作性,同时对于亚洲其他国家而言也是有益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一带一路"一方面推动了中国同其亚洲邻国之间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亚洲各国同世界其他地区的互联互通。中国同东盟的关系在推动其关于亚洲的新思维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东盟也会成为亚洲中心再定位的受益者。很明显,中国同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对称关系,双方之间的相互尊重仍然是维系这种关系的最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互联互通 亚洲中心 不对称关系 地区秩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