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翻译规范论的视角看《聊斋志异》的两个译本 被引量:1
1
作者 帅司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1期355-358,共4页
纵观《聊斋志异》译本,我们不难发现,不同时期的译者,在翻译前的文本选择和翻译过程中的策略选择都有所不同。那么,这些不同具体表现在何处?不同时期的译者做出不同选择的原因又何在?文章将以描述翻译学的视角,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出发... 纵观《聊斋志异》译本,我们不难发现,不同时期的译者,在翻译前的文本选择和翻译过程中的策略选择都有所不同。那么,这些不同具体表现在何处?不同时期的译者做出不同选择的原因又何在?文章将以描述翻译学的视角,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出发,对比翟理斯和闵福德的译本,希图从中发现不同时期翻译规范对译者策略选择的影响,并进一步从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读者期待三个角度,对翻译规范变化背后的原因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聊斋志异》 译本 翻译规范理论 策略选择 中西文化比较
下载PDF
重塑朱熹——“译名之争”语境下裨治文对《御纂朱子全书》的节译 被引量:7
2
作者 帅司阳 《翻译界》 2018年第1期25-40,142,共17页
19世纪中叶,在华新教传教士为解决圣经翻译中的'译名问题'而开始翻译、研究朱熹著作。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1849年发表《御纂朱子全书》节译本,依托《中国丛报》的发行产生较大影响,是朱子学英译史上的重要节点。因此,本文以裨译... 19世纪中叶,在华新教传教士为解决圣经翻译中的'译名问题'而开始翻译、研究朱熹著作。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1849年发表《御纂朱子全书》节译本,依托《中国丛报》的发行产生较大影响,是朱子学英译史上的重要节点。因此,本文以裨译本为中心,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语境下考察,分析其翻译动因、改写方式和结果。本文认为,裨译本因'译名之争'而作;在翻译中,裨治文从自身立场出发,通过预选文本、撰写评注以及文内改写等方式对朱熹学说进行了改写,将朱熹塑造成一个思想落后的唯物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裨治文 《御纂朱子全书》 朱子学英译 译名之争
原文传递
以译求同:麦都思对朱子理学中“理”的翻译 被引量:1
3
作者 帅司阳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19年第4期53-68,共16页
"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概念,兼具世界本原、主宰力量、道德伦理等丰富内涵。由于理学长期被清代官方奉为正统,"理"也成为当时来华传教士研究中国思想的重点。1844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首次节译《御纂朱子全书》,发表... "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概念,兼具世界本原、主宰力量、道德伦理等丰富内涵。由于理学长期被清代官方奉为正统,"理"也成为当时来华传教士研究中国思想的重点。1844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首次节译《御纂朱子全书》,发表于《中国丛报》。该译本不仅是朱子哲学著作英译的开端,更是朱子理学西传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本文从麦译本中对"理"这一关键词的翻译切入,将译本置于"译名之争"的历史语境中考察,并联系麦都思研究理学的轨迹和自身传教策略,分析他如何通过翻译改写"理",并探究背后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都思 理学 《御纂朱子全书》 传教士汉籍翻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