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郁障碍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sST2、NT-pro BNP和Ghrelin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2
1
作者 徐素丹 卢永昕 +1 位作者 苏冠华 帅欣欣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5-291,共7页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分泌型ST2(sST2)和神经激素(NT—proBNP与Gh—relin)水平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射血分数≤40%,平均年龄(60±12)岁的146例心衰患者,分别接受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分泌型ST2(sST2)和神经激素(NT—proBNP与Gh—relin)水平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射血分数≤40%,平均年龄(60±12)岁的146例心衰患者,分别接受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的评估,并测定血浆sST2、NT-proBNP和Ghrelin水平。所有患者随访9个月,初级终点是全因死亡和因心衰再次住院。结果与心衰无抑郁障碍组患者相比,心衰合并抑郁障碍的患者(52例,35.6%)血浆sST2水平(55.3ng/mL%41.1ng/mL,P%0.01)和NT—proBNP水平(5886pg/mL"US.2682pg/mL,P%0.01)显著增高,而Ghrelin水平降低(7.0ng/mL7dS.7.9ng/mL,P=0.041)。sST2和NT—proBNP水平与抑郁障碍独立相关。9个月随访期间抑郁障碍组全因死亡率(32.7%VS.7.4%,P%0.01)和因心衰再住院率(48.1% vs 27.7%,P〈0.01)显著高于无抑郁障碍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临床相关变量后抑郁障碍(HR2.24,95% CI 1.18~4.25,P=0.014)仍是心衰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伴抑郁障碍且sST2〉45.1ng/mL或NT—proBNP〉3286pg/mL的心衰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的风险显著增加。结论心衰伴抑郁障碍的患者血浆sST2和NT—proBNP水平增高,Ghrelin水平降低。抑郁障碍联合sST2或NT-proBNP对心衰患者不良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型ST2 NT-pro BNP GHRELIN 心力衰竭 抑郁障碍
下载PDF
犬骨骼肌成肌细胞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方法改良探索 被引量:3
2
作者 苏冠华 刘启云 +4 位作者 卢永昕 米少华 孙雨霏 刘晓明 帅欣欣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7-259,共3页
目的:探讨犬骨骼肌成肌细胞(SkMs)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方法的改良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机械分离结合Ⅱ型胶原酶、中性蛋白酶双酶一步消化法分离犬骨骼肌成肌细胞,经差速贴壁法纯化后,在骨骼肌细胞生长培养基(SKGM)中进行原代... 目的:探讨犬骨骼肌成肌细胞(SkMs)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方法的改良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机械分离结合Ⅱ型胶原酶、中性蛋白酶双酶一步消化法分离犬骨骼肌成肌细胞,经差速贴壁法纯化后,在骨骼肌细胞生长培养基(SKGM)中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结果:改良后的培养方法适于获取犬骨骼肌成肌细胞,SKGM培养基适于犬骨骼肌成肌细胞的体外培养。SkMs在细胞密集或低血清分化培养基作用下可融合成肌管。结蛋白(desmin)单克隆抗体(mAb)细胞化学染色鉴定SkMs呈阳性,纯度在90%以上。结论:通过改良后的双酶一步消化法获得的SkMs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能够增殖、分化并保持其生物学特性,为其在基因治疗和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成肌细胞 细胞培养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武汉市社会福利院老年人群高血压现状调查 被引量:2
3
作者 苏冠华 孙雨霏 +3 位作者 刘晓明 帅欣欣 卢永昕 王朝晖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09年第4期282-285,共4页
目的调查武汉市社会福利院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为特殊弱势人群中的高血压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武汉市社会福利院某小区年龄≥60岁68名常住老年人进行调查,由培训过的医师对调... 目的调查武汉市社会福利院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为特殊弱势人群中的高血压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武汉市社会福利院某小区年龄≥60岁68名常住老年人进行调查,由培训过的医师对调查对象进行血压测量、资料收集和健康教育,并按不同年龄段分为3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武汉市社会福利院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达76.47%,其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占69.23%。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6.15%、53.85%、15.38%。≥80岁的老年组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显著低于其他年龄组(P<0.05),合并多器官疾病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应用最为广泛的口服降压药物为钙通道阻滞剂和国产复方制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肥胖、饮酒、吸烟、心血管病家族史、高盐饮食等危险因素与高血压的发病密切相关。结论武汉市社会福利院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较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差水平。社会心理因素在福利院特殊人群高血压的发病和控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经常性的健康教育、积极的社会援助和不良生活方式的纠正是福利院老年人群高血压防治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老年人 患病率 知晓率 控制率 流行病学
下载PDF
急性左主干闭塞心电图1例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苏冠华 王祥 +2 位作者 毛晓波 帅欣欣 卢永昕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5年第6期463-465,共3页
患者,男,52岁。因"间断心前区不适1月余,再发3h"于2015年1月22日收住我院。患者于1个月前开始间断出现心前区不适,每次持续十余分钟后多可自行缓解,未行正规治疗。患者3 h前突发心前区不适,呈胀闷性质,伴出大汗,无肩背部放射疼痛,无... 患者,男,52岁。因"间断心前区不适1月余,再发3h"于2015年1月22日收住我院。患者于1个月前开始间断出现心前区不适,每次持续十余分钟后多可自行缓解,未行正规治疗。患者3 h前突发心前区不适,呈胀闷性质,伴出大汗,无肩背部放射疼痛,无恶心、呕吐,无心悸,无黑矇、晕厥,未行特殊处理,于12:56 Am到武汉协和医院急诊科就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左主干闭塞 心电图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邱静 苏冠华 +5 位作者 孙雨霏 周庆 李豫 黄欣 帅欣欣 王祥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0年第9期762-766,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MI住院患者777例。根据患者既往史及住院期间心电图诊断是否合并AF,将其分为AMI并AF组(78例...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MI住院患者777例。根据患者既往史及住院期间心电图诊断是否合并AF,将其分为AMI并AF组(78例)和AMI无AF组(699例)。收集2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心血管危险因素、生物化学指标、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AMI并AF组患者的年龄、吸烟史、卒中史、慢性肾脏病史、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MI无AF组(P<0.05)。AMI并AF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甘油三酯、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低于AMI无AF组,而血尿酸、尿素氮、肌酐、胱抑素C、脑钠尿肽、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AMI无AF组(P<0.05)。心脏超声结果显示,与AMI无AF组相比,AMI并AF组左心房内径和右心房内径明显增大(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P<0.05)。2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MI合并A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高,易合并贫血及慢性肾脏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慢性肾脏病
下载PDF
近平滑念珠菌性心内膜炎致多发动脉栓塞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6
作者 祝婉月 苏冠华 +2 位作者 王祥 帅欣欣 张家明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9年第6期523-526,共4页
对临床上反复发热伴严重栓塞并发症的患者,需警惕真菌性心内膜炎(fungal endocarditis,FE)可能。由于其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高死亡率,因此需早期诊断及早期手术治疗以改善预后。在FE致病菌中,近平滑念珠菌仅次于白色念珠菌成为第二大致... 对临床上反复发热伴严重栓塞并发症的患者,需警惕真菌性心内膜炎(fungal endocarditis,FE)可能。由于其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高死亡率,因此需早期诊断及早期手术治疗以改善预后。在FE致病菌中,近平滑念珠菌仅次于白色念珠菌成为第二大致病菌。现报道1例由近平滑念珠菌感染的FE致多发动脉栓塞的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脑卒中 心肌梗死 动脉栓塞
下载PD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Gene-modified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Promotes Angiogenesis in a Rat Model of Hindlimb Ischemia 被引量:4
7
作者 苏冠华 孙雨霏 +5 位作者 卢永昕 帅欣欣 廖玉华 刘启云 韩俊 罗平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3年第4期511-519,共9页
Summary: Angiogenic gene therapy and cell-based therapy for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 have been studied intensively currently.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combining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Summary: Angiogenic gene therapy and cell-based therapy for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 have been studied intensively currently.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combining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transplantation with ex vivo human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 gene transfer was more therapeutically efficient than the MSCs therapy alone in a rat model of hindlimb ischemia. One week after establishing hindlimb ischemia models, Sprague-Dawley (SD) rats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HGF gene-modified MSCs transplantation (HGF-MSC group), untreated MSCs transplantation (MSC group), or PBS injection (PBS group), respectively. Three weeks after injection, angiogenesis was significantly induced by both MSCs and HGF-MSCs transplantation, and capillary density was the highest in the HGF-MSC group. The number of transplanted cell-derived endothelial cells was greater in HGF-MSC group than in MSC group after one week treatment. The expression of angiogenic cytokines such as HGF and VEGF in local ischemic muscles was more abundant in HGF-MSC group than in the other two groups. In vitro, the conditioned media obtained from HGF-MSCs cultures exerted proproliferative and promigratory effects on endothelial cells. It is concluded that HGF gene-modified MSCs transplantation therapy may induce more potent angiogenesis than the MSCs therapy alone. Engraftment of MSCs combined with angiogenic gene delivery may be a promising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P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GENESIS gene therapy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mesenchymal stem cell peripheralarterial disease
下载PDF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心肌免疫细胞单细胞图谱绘制及具有心肌保护效应的Ym-1hi中性粒细胞的鉴定
8
作者 董亚兰 康真玉 +22 位作者 张子力 张永强 周海锋 刘艳飞 帅欣欣 李君仪 殷梁青青 王埙埙 马彦 范恒 Feng Jiang 林志豪 丁从珠 金渊真 Alexey Sarapultsev 李芳菲 张戈 谢天 尹长军 程翔 罗珊珊 刘玥 胡德胜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949-967,共19页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is a major hindrance to the success of cardiac reperfusion therapy.Although increased neutrophil infiltration is a hallmark of MIRI,the subtypes and alterations of neutroph...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is a major hindrance to the success of cardiac reperfusion therapy.Although increased neutrophil infiltration is a hallmark of MIRI,the subtypes and alterations of neutrophils in this process remain unclear.Here,we performed single-cell sequencing of cardiac CD45^(+)cells isolated from the murine myocardium subjected to MIRI at six-time points.We identified diverse types of infiltrating immune cells and their dynamic changes during MIRI.Cardiac neutrophils showed the most immediate response and largest changes and featured with functionally heterogeneous subpopulations,including Ccl3^(hi)Neu and Ym-1^(hi)Neu,which were increased at 6 h and 1 d after reperfusion,respectively.Ym-1^(hi)Neu selectively expressed genes with protective effects and was,therefore,identified as a novel specific type of cardiac cell in the injured heart.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neutrophils and their subtypes orchestrated subsequent immune responses in the cardiac tissues,especially instructing the response of macrophages.The abundance of Ym-1^(hi)Neu wa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MIRI when neutrophils were specifically targeted by anti-Lymphocyte antigen 6 complex locus G6D(Ly6G)or anti-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neutralizing antibodies.In addition,a neutrophil subtype with the same phenotype as Ym-1^(hi)Neu was detected in clinical samples and correlated with prognosis.Ym-1 inhibition exacerbated myocardial injury,whereas Ym-1 supplementation significantly ameliorated injury in MIRI mice,which was attributed to the tilt of Ym-1 on the polarization of macrophages toward the repair phenotype in myocardial tissue.Overall,our findings reveal the antiinflammatory phenotype of Ym-1^(hi)Neu and highlight its critical role in myocardial protection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MI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NEUTROPHIL Ym-1 Cardiac immune response Single-cell sequencing
原文传递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舒张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左心室局部收缩功能 被引量:5
9
作者 陈玉媛 谢明星 +7 位作者 王新房 吕清 王静 贺林 帅欣欣 李静雅 段利科 李薇玢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7-280,共4页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issue imaging,STI)评价射血分数正常的舒张性心功能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DHF)患者的左心室心肌局部收缩功能。方法临床确诊的DHF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各32例。分别存储胸骨旁左心室短轴... 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issue imaging,STI)评价射血分数正常的舒张性心功能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DHF)患者的左心室心肌局部收缩功能。方法临床确诊的DHF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各32例。分别存储胸骨旁左心室短轴基底水平、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二维灰阶图像,使用Qlab7.0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记录上述三个短轴切面共18个节段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率;记录基底水平、心尖水平旋转角度峰值,计算左心室扭转峰值(Twist)。结果DHF组的各节段径向应变率曲线形态与正常对照组相似,两组内同一水平不同节段间的径向应变率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HF组左心室心尖水平前间隔、侧壁、后壁、下壁,乳头肌水平后壁、后间隔,基底水平后壁、下壁及后间壁的收缩期峰值应变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DHF组左心室心尖、基底水平旋转角度峰值及左心室整体扭转角度峰值均较正常组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DHF患者早期存在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心室功能 斑点追踪技术
原文传递
从冠状动脉病变、心肌受损范围及心脏泵功能分析ACS的近期预后 被引量:4
10
作者 魏宇淼 帅欣欣 +2 位作者 陈芬 王祥 廖玉华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47-105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近期预后差异,提炼影响患者预后的核心因素。方法:收录具备完备诊治及住院存活或死亡信息的ACS患者233例,根据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心肌缺血/梗死范围、心脏泵功能细分ACS为7种具体类型,分...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近期预后差异,提炼影响患者预后的核心因素。方法:收录具备完备诊治及住院存活或死亡信息的ACS患者233例,根据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心肌缺血/梗死范围、心脏泵功能细分ACS为7种具体类型,分析不同类型患者的住院治疗效果。结果:所有ACS的平均住院存活率为84.1%。其中急性大面积心梗伴泵功能衰竭或心电不稳定患者的住院存活率为21.4%,弥漫多支或左主干病变ACS并泵功能衰竭患者住院存活率为50.0%,其近期预后显著差于ACS的一般存活率。急性大面积心梗存活率为71.4%,差于ACS的平均存活率。非弥漫冠脉病变中小面积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存活率为95.5%,弥漫性缺血ACS伴小范围急性心肌受损住院存活率96.9%,非弥漫病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住院存活率为100%,均优于ACS的一般住院存活率。说明心脏泵功能是决定患者近期预后的最关键因素,冠脉病变和心肌受损范围是另两项重要决定因素。结论:不同类型的ACS预后差异巨大,根据冠脉病变、心肌受损范围及心脏泵功能进行分型分析可更精确地评估患者的住院存活率及近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近期预后 冠脉病变 心肌受损范围 心脏泵功能
原文传递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心内膜和心外膜下心肌功能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玉媛 谢明星 +8 位作者 吕清 王静 贺林 帅欣欣 段利科 李薇玢 刘莹莹 李静雅 张丽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9,共5页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射血分数正常的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DHF)患者左室心内、外膜下心肌功能.方法 临床确诊的DHF患者36例、收缩性心力衰竭(systolic heart failure,SHF)患者20例及正常对照组41例...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射血分数正常的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DHF)患者左室心内、外膜下心肌功能.方法 临床确诊的DHF患者36例、收缩性心力衰竭(systolic heart failure,SHF)患者20例及正常对照组41例.二维超声心动图分别存储胸骨旁左室短轴基底水平、心尖水平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二维灰阶图像.使用Qlab 7.0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记录左室上述两短轴切面心内、外膜下心肌旋转角度.结果 ①所有受检者左室同一水平心内、外膜下心肌旋转运动呈相同方向运动,心尖水平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基底水平呈顺时针方向旋转.②心尖水平及基底水平心内膜下心肌旋转角度均大于心外膜下心肌旋转角度.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HF及SHF患者心尖水平心内膜下心肌旋转角度减低 DHF患者心尖水平心外膜下心肌旋转角度与正常组比较未见明显减低,SHF组较正常组及DHF组明显减低.④DHF组基底水平心内、外膜下心肌旋转角度较正常对照组相应心肌层旋转角度值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HF患者基底水平心内、外膜下心肌旋转角度显著减低.结论 SHF患者左室心内膜下心肌和心外膜下心肌旋转运动减低 DHF患者左室心尖水平心内膜下心肌旋转运动减弱,射血分数正常的DHF患者存在收缩功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力衰竭 心室功能 斑点追踪技术
原文传递
静脉使用地尔硫治疗非ST段抬高型ACS难治性心肌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魏宇淼 帅欣欣 +1 位作者 杨仕俊 廖玉华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32-935,共4页
目的:探讨静脉使用地尔硫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难治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我院心血管重症病房收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静脉使用地尔硫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ACS难治性心肌缺血患者62例,分析其合并因素、冠... 目的:探讨静脉使用地尔硫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难治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我院心血管重症病房收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静脉使用地尔硫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ACS难治性心肌缺血患者62例,分析其合并因素、冠脉病变特点及相关临床特征,观察使用地尔硫治疗后其心绞痛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比例。结果:难治性心肌缺血组糖尿病及慢性肾病合并比例、冠脉闭塞病变、弥漫多支病变及左主干病变高于对照组,是难治性心肌缺血患者的重要临床特征。使用静脉地尔硫治疗后90.3%的患者心绞痛可以满意控制,同时,总体不良反应率很低。结论:静脉注射地尔硫对一时难以进行血运重建的患者是一种高效且相对安全的控制心肌缺血的治疗措施,值得在临床积极使用和进一步积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心肌缺血 地尔硫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催乳素抑制剂——治疗围产期心肌病的新靶点 被引量:2
13
作者 孟一迪 卢永昕 帅欣欣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78-281,共4页
围产期心肌病是孕产妇在围产期引发心力衰竭的一种特发性心肌病。尽管其发病率较低,但常常导致孕产妇死亡,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十几年来,研究者发现围产期心肌病可能与氧化应激不平衡有关,在氧化应激的作用下,催乳素被裂... 围产期心肌病是孕产妇在围产期引发心力衰竭的一种特发性心肌病。尽管其发病率较低,但常常导致孕产妇死亡,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十几年来,研究者发现围产期心肌病可能与氧化应激不平衡有关,在氧化应激的作用下,催乳素被裂解成具有抗血管生成和促细胞凋亡的16kDa片段,此片段可能是引起围产期心肌病的病因之一。溴隐亭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通过抑制催乳素的分泌可能用于围产期心肌病的治疗。在仅有的几个小规模临床实验和病例报道中,溴隐亭能改善疾病的预后,但仍需要大规模临床实验证实其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产期心肌病 催乳素 溴隐亭
原文传递
急性严重胸痛伴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童路 帅欣欣 +2 位作者 李蔚华 王国荣 魏宇淼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47-749,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严重胸痛伴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的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病因诊断、临床特点和预后判断。方法:收集急性严重胸痛伴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病例66例,分析其疾病诊断,观察其临床指标,记录有无首诊误诊以及严重临床事件、住院... 目的:探讨急性严重胸痛伴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的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病因诊断、临床特点和预后判断。方法:收集急性严重胸痛伴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病例66例,分析其疾病诊断,观察其临床指标,记录有无首诊误诊以及严重临床事件、住院期间死亡终点事件。结果:66例患者以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32例,占48.5%)、急性心肌梗死(AMI)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8例,占42.4%)多见,少数为急性主动脉窦瘤破裂(6例,占9.1%)。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组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的占比较高;AMI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组多有糖尿病史,以心电图ST-T改变、肌钙蛋白I(TnI)升高及左室射血分数下降的比例较高;急性主动脉窦瘤破裂组以年轻患者突发严重心力衰竭及显著BNP升高的更常见。急性主动脉窦瘤破裂组首诊误诊率明显高于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及AMI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组。急性主动脉窦瘤破裂组病死率明显低于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及AMI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组。结论:临床上急性严重胸痛诊断时应高度关注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警惕少见疾病,避免误诊,正确判断预后;尤其是D二聚体或CRP显著升高的患者,需注意非AMI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严重胸痛 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 病因诊断 临床特点 预后分析
原文传递
以顽固性高血压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1例报告
15
作者 陶晓芳 苏冠华 +2 位作者 孙雨霏 帅欣欣 卢永昕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9-330,共2页
1病例资料 患者女,17岁,学生,因“发现血压升高3年,加重半个月”于2011-08-16入院。患者于3年前行扁桃体切除术时发现血压升高达170/110mmHg(1mmHg=0.133kPa),无特殊不适,一直未予血压监测和口服降压药。半月前因副乳腺增生... 1病例资料 患者女,17岁,学生,因“发现血压升高3年,加重半个月”于2011-08-16入院。患者于3年前行扁桃体切除术时发现血压升高达170/110mmHg(1mmHg=0.133kPa),无特殊不适,一直未予血压监测和口服降压药。半月前因副乳腺增生在当地医院就诊时测血压为200/130mmHg,不伴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给予“心痛定”等药口服效果不佳。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以“高血压原因待查”收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肾动脉狭窄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
原文传递
反复发热、消瘦伴脑损害并表现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的艾滋病一例
16
作者 韩俊 苏冠华 +1 位作者 卢永昕 帅欣欣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08-208,共1页
患者女,26岁,农民。因“反复咳嗽、咳痰伴乏力、间断发热2个月余”入院。起病初在当地按“感冒”治疗可缓解,约1个月后突然出现头昏、吐词不清、右侧肢体乏力,右侧颜面感觉迟钝,在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提示左基底节、丘脑、内囊及... 患者女,26岁,农民。因“反复咳嗽、咳痰伴乏力、间断发热2个月余”入院。起病初在当地按“感冒”治疗可缓解,约1个月后突然出现头昏、吐词不清、右侧肢体乏力,右侧颜面感觉迟钝,在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提示左基底节、丘脑、内囊及顶叶多发性梗塞,给予脱水治疗。2天后出现咳嗽、咳痰伴每日午后发热,最高达41℃,持续1周。胸片检查提示右下肺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发热 消瘦 脑损害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游离壁破裂的早期预警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玉辉 童路 帅欣欣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91-895,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室游离壁破裂的早期预警症状及有效的检查方法,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游离壁破裂的早期识别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月于武汉协和医院心内科CCU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室游离壁破裂...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室游离壁破裂的早期预警症状及有效的检查方法,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游离壁破裂的早期识别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月于武汉协和医院心内科CCU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室游离壁破裂的患者56例,并同时随机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无左室游离壁破裂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间症状、体征、生化指标及胸部CT的心包积液CT值来判断左室游离壁破裂的早期预警症状及最佳诊断指标。结果:左室游离壁破裂患者中Ⅰ型破裂共22例(39.3%),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6例(72.7%),下后壁和(或)侧壁心肌梗死6例(27.3%),存活率仅为4.5%;Ⅱ型破裂共34例(60.7%),其中前壁心肌梗死4例(11.8%),下后壁和(或)侧壁心肌梗死30例(88.2%),存活率为82.3%。在诸多游离壁破裂的相关因素中,既往心绞痛病史和急诊PCI患者发生游离壁破裂的风险分别降低58%和47%;而合并再次胸痛、晕厥、烦躁等症状时提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游离壁破裂的风险分别增加2.03倍、1.72倍和1.48倍;同时,血压下降、中心静脉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动脉血乳酸水平增高时发生左室游离壁破裂的风险均增高;心包积液CT值增高时发生游离壁破裂的风险增加3.45倍,其截点值为27时,诊断左室游离壁破裂具有最高的诊断价值,诊断敏感性为88.2%,特异性为92%,约登指数为0.802。结论:早期识别再次胸痛、晕厥、烦躁等症状以及血压下降、中心静脉压增高等体征,以及监测hs-CRP及动脉血乳酸水平,并通过胸部CT评估心包积液CT值对于预警心脏破裂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游离壁破裂 机械并发症 CT值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韩俊 苏冠华 +4 位作者 周庆 李豫 黄欣 王祥 帅欣欣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9-243,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792例AMI患者,分为合并CKD组(263例)和非CKD组(52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心电图、...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792例AMI患者,分为合并CKD组(263例)和非CKD组(52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MI合并CKD患者组高龄、女性、主诉"喘气"、高血压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院内死亡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CKD组(P<0.01);而非CKD组合并血脂异常、吸烟史的比例更高(P<0.01)。AMI合并CKD≥3期的患者中老年人更常见(P<0.01),AMI合并CKD4-5期患者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合并CKD组的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血清白蛋白、血尿酸、胱抑素水平、左房内径明显高于非CKD组(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非CKD组(P<0.01);右束支传导阻滞、冠脉三支病变、钙化病变、左主干病变比例显著高于非CKD组(P<0.05)。结论:AMI合并CKD患者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合并高血压者比例较高,更易出现心源性休克,冠脉病变更为严重,左心功能降低更为明显,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慢性肾脏病 临床特征 心力衰竭
原文传递
降钙素原对急性严重心力衰竭预后价值的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童路 帅欣欣 +2 位作者 李蔚华 王国荣 魏宇淼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66-1069,共4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与急性严重心力衰竭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诊断为急性严重心力衰竭而无活动性感染的患者共88例。根据PCT升高与否将88例分为PCT升高组、PCT不升高组,记录其临床特点、相关检查结果、住院期间死亡事件,随访...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与急性严重心力衰竭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诊断为急性严重心力衰竭而无活动性感染的患者共88例。根据PCT升高与否将88例分为PCT升高组、PCT不升高组,记录其临床特点、相关检查结果、住院期间死亡事件,随访患者出院1年内再住院事件及心源性死亡事件。结果:PCT升高组较PCT不升高组有更严重的多脏器灌注受损指标和更高的住院期间死亡事件、出院后1年内再住院事件及心源性死亡事件发生率(P<0.05)。PCT对急性严重心力衰竭而无活动性感染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事件、1年内再住院事件及心源性死亡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0.65、0.73,灵敏度:0.82、0.51、0.48,特异度:0.56、0.80、0.89。结论:血清PCT值与急性严重心力衰竭而无活动性感染患者的临床预后显著相关,可作为临床预后评估的一项新的独立的重要化验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降钙素原 预后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七例分析
20
作者 魏芬 帅欣欣 +10 位作者 陈志坚 曹癸兰 王玲 邱婷 胡婷 吴玲 张琴 黄海霞 张嬿婉 朱琳 程翔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72-476,共5页
目的评估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溶栓疗效及风险,在兼顾疫情防控、确保防护的条件下为急性STEMI溶栓治疗最优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9日至4月3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 目的评估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溶栓疗效及风险,在兼顾疫情防控、确保防护的条件下为急性STEMI溶栓治疗最优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9日至4月3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本部确诊为急性STEMI并行溶栓治疗的7例患者,评估其溶栓疗效及风险;在保障疫情防控、确保防护的前提下优化溶栓流程,成立专职溶栓小组,启动三级防护,定人、定岗、定位,就地隔离溶栓,开放溶栓绿色通道,溶栓前送检血常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nCoV)抗体检测、2019-nCoV核酸检测,待溶栓治疗结束后完善肺部CT;通过流程改进前后首次心电图至溶栓时间的比较来评估流程优化效果。结果急性STEMI并行溶栓治疗患者共7例,6例再通,无出血并发症。溶栓后7例患者中有5例住院,平均住院天数19.6 d。随访至2020年4月14日,7例患者无1例死亡。最初的2例患者按常规医疗流程诊治,后5例患者按照优化后流程进行诊治。首次心电图至溶栓时间优化前分别为201、106 min,优化后分别为42、46、51、43、54 min,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急性STEMI患者溶栓安全有效、简便、易行。对于具有溶栓适应证的急性STEMI建议首选溶栓治疗,在兼顾疫情防控、确保防护的前提下,优化溶栓流程可以缩短总心肌缺血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血栓溶解疗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