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3D打印在高血压脑出血白质保护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浩 师忠杰 +3 位作者 陈杰 任敏 汤畅通 姜德华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1期80-83,88,共5页
目的 探讨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所设计的3D打印穿刺导板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微创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24例HICH患者,运用术前颅脑薄层CT数据,通过计算机3D-Slicer软件分... 目的 探讨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所设计的3D打印穿刺导板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微创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月—2022年2月收治的24例HICH患者,运用术前颅脑薄层CT数据,通过计算机3D-Slicer软件分别重建大脑皮层、血肿等结构,按照血肿形状及位置设计穿刺导板。再融合DTI数据,三维可视化脑白质纤维束,验证所设计导板穿刺通道是否避开皮质脊髓束(CST),并根据其纤维束走形进一步调整穿刺路径。结果 所设计24例导板,9例(37.50%)术前模拟中可见导管切入CST,调整后使其避开。术前计算机导板设计时间(15.44±3.21)min,导板打印时间(2.56±0.45)h,手术时间(39.67±7.85)min。术后复查CT,置管位置均符合术前规划,术区未见新增出血。术后第3天血肿清除率(87.46±6.56)%。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示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总体优良率91.66%。结论 单纯依照传统CT扫描所设计的3D穿刺导板损伤纤维束几率高(37.50%),基于DTI纤维束示踪技术所设计的3D穿刺导板可以更好地避开CST神经纤维,为患者提供更精准、微创的治疗,且其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3D打印 皮质脊髓束
下载PDF
3D Slicer三维重建影像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师忠杰 高鑫 +4 位作者 范超凡 刘希尧 肖德勇 谭国伟 王占祥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11期827-829,890,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3D-TOF-MRA及3D-FIESTA序列的3D Slicer三维重建影像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MVD治疗的58例PTN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0 T颅脑磁共振3D-TOF-...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3D-TOF-MRA及3D-FIESTA序列的3D Slicer三维重建影像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MVD治疗的58例PTN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0 T颅脑磁共振3D-TOF-MRA及3D-FIESTA扫描,利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影像重建,以评估神经与血管的关系,并制定手术方案。以术中所见为判断神经与血管关系的金标准。结果3D-TOF-MRA和3D-FIESTA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率分别为77.59%(45/58),81.03%(47/58),与术中发现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753、0.762。三维重建影像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率为93.10%(54/58),与术中发现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82。三维重建影像判断责任血管的准确率明显优于3D-TOF-MRA和3DFIESTA(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三维重建影像评估神经受压程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94(P<0.05)。术后47例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81%(47/58);11例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但无加重。出院后随访3~6个月,11例无改善病人中,2例出院1个月有改善,9例无改善、无加重;其余47例无复发。结论基于3D-TOF-MRA及3D-FIESTA的3D Slicer三维重建影像,可以在术前很好地判断神经与血管的关系及神经受压程度,和术中观察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MVD治疗PTN的术前规划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磁共振成像 三维影重建 3D Slicer 3D-TOF-MRA 3D-FIESTA
下载PDF
基于3D Slicer软件鞍底重建在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中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师忠杰 李玉魁 +4 位作者 高鑫 周立伟 朱宏伟 谭国伟 王占祥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4期429-432,共4页
目的探讨3D Slicer软件在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前模拟及制定手术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12例患者(男5例,女7例),术前运用3D Slicer软件联合原始影像检查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获得立体可视化模型,充分展示鞍底及周围血... 目的探讨3D Slicer软件在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前模拟及制定手术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的12例患者(男5例,女7例),术前运用3D Slicer软件联合原始影像检查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获得立体可视化模型,充分展示鞍底及周围血管等结构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进而制定、完善手术方案,并模拟手术操作。结果本组患者均按最佳的模拟手术方案进行手术,顺利完成神经内镜下肿瘤切除。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24 h内复查颅脑CT显示鞍底骨窗位置满意,术区未新增出血。结论运用3D Slicer软件进行经鼻蝶垂体瘤术前影像三维重建,并辅助制定手术计划;通过模拟手术入路,可帮助外科医生获得更加丰富、直观的可视化解剖信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蝶入路 3D Slicer 垂体腺瘤 多模态影像
下载PDF
医学3D打印在颅内浅表病变切除术中的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师忠杰 郭剑峰 +4 位作者 李张昱 范超凡 周立伟 余伟杰 王占祥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2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医学3D打印所设计的新型导向板在神经外科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占位患者的影像数据,通过计算机3D转化后打印成型。术前将打印的导向板放置患者颌面部,辅助病变边界定位。结果 共纳入32例患... 目的 探讨基于医学3D打印所设计的新型导向板在神经外科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占位患者的影像数据,通过计算机3D转化后打印成型。术前将打印的导向板放置患者颌面部,辅助病变边界定位。结果 共纳入32例患者,所设计的3D导向板与皮肤贴合准确,皮肤切口均按照术前导向板指引设计,2例病变位置较深进行了皮肤扩切,其余切口均一次性完成,术后未出现血肿、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医学3D打印导向板可以辅助颅内浅表病变定位,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浅表病变 3D打印 影像后处理 神经外科手术 3D Slicer
下载PDF
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文华 师忠杰 +1 位作者 王占祥 高鑫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8期646-649,共4页
目的 探讨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9月经翼点入路开颅夹闭术治疗的12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利用3D Slicer软件三维重建动脉瘤模型及其周围血管和部分骨性结构,并... 目的 探讨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9月经翼点入路开颅夹闭术治疗的12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利用3D Slicer软件三维重建动脉瘤模型及其周围血管和部分骨性结构,并模拟手术入路,显示手术视野下动脉瘤与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术中参考立体模型,寻找动脉瘤并根据解剖结构实时定位,实现精准夹闭。结果 12例均顺利完成三维影像重建,将三维模型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9例正确反映术中真实解剖情况,3例术中对比效果欠佳,小动脉瘤(直径<5 mm)以及小血管重建效果相对较差,但是动脉瘤周围主要血管结构对比一致。12例动脉瘤均顺利实施开颅夹闭术,术中没有出现动脉瘤破裂。术后次日复查颅脑CTA示载瘤动脉通畅,未见新增出血,动脉瘤夹闭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CTA未见动脉瘤复发;GOS评分5分8例,4分3例,3分1例。结论 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制作的颅内动脉瘤三维立体模型,可获得更多的立体解剖信息,加深对病变局部解剖的认识,指导制定手术计划,减少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提高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夹闭术 3D Slicer软件 影像重建 疗效
下载PDF
3D打印定位导板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师忠杰 高鑫 +4 位作者 周立伟 王硕 郭剑锋 谭国伟 王占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39-1042,共4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3D打印定位导板在颅内病变定位和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21年3月至5月收治的15例手术治疗的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通过重建颅脑三维影像明确病变体表投影边界并设计... 目的探讨个性化3D打印定位导板在颅内病变定位和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21年3月至5月收治的15例手术治疗的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通过重建颅脑三维影像明确病变体表投影边界并设计、打印个性化定位导板。术前将定位导板贴合于患者皮肤,标记病变位置及边界,并通过神经导航进行定位评估,验证定位导板标记结果的准确性。术中根据显微镜下所见进行病变位置识别,术后复查颅脑CT和MRI评估病变切除效果。结果15例患者的个性化定位导板与皮肤贴合满意,皮肤切口和骨窗设计均满足手术要求,所有手术均一次性完成并成功切除病变组织,术中均未对皮肤切口进行二次扩切调整。术后48 h内复查患者颅脑MRI示11例肿瘤患者病变切除满意(9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4例血肿患者术后12 h内复查颅脑CT提示3例血肿清除率为80%以上,1例血肿清除率为7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脊液漏、颅内血肿、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门诊、电话随访1~3个月,所有患者恢复良好。结论个性化3D打印导板定位方法简单便捷,定位结果准确,可以辅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术前规划,优化手术切口设计,值得在基层医院中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定位导板 术前规划
原文传递
个性化3D打印在去骨瓣减压术后脑保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师忠杰 张浩 +4 位作者 姜德华 陈四方 周立伟 谭国伟 王占祥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766-1770,共5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3D打印脑保护帽在去骨瓣减压术后脑保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至10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及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患者(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5~73(50±13)岁。基于术后颅... 目的探讨个性化3D打印脑保护帽在去骨瓣减压术后脑保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至10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及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患者(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5~73(50±13)岁。基于术后颅脑CT影像数据个性化三维重建设计脑保护帽进行3D打印,佩戴在患者头部,保护脑组织免受外力所引起的二次损伤,并与同期未佩戴保护帽的患者(53例)进行随访结果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年龄、颅骨缺损位置和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佩戴脑保护帽的45例患者共设计并打印47例脑保护帽(2例为双侧缺损),影像后处理时间为(21.2±6.0)min,3D打印时间为(62.4±8.3)min,低度符合6例、中度符合9例、高度符合32例,6例低度符合的脑保护帽全部重新设计打印后均达到高度符合标准,9例中度符合的脑保护帽2例进行重新设计打印后达到高度符合标准,其余7例通过打磨包装后达到高度符合标准。本研究45例脑保护帽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均未出现二次意外脑损伤,同期53例未佩戴脑保护帽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期间4例出现二次意外脑受压,损伤发生率7.5%。两组患者脑部二次意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基于颅脑CT数据和3D打印技术所设计的脑保护帽可以保护颅骨缺损患者,避免脑组织受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去骨瓣减压术 3D打印 影像后处理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基于神经影像精准定位颅内病变体表投影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师忠杰 周立伟 +3 位作者 王硕 范超凡 谭国伟 王占祥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06-610,共5页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神经影像学及体表标志的简易计算方法在定位颅内病变体表投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1—6月收治的46例使用基于神经影像学及体表标志的简易计算方法——双圆法,进行基准点识...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神经影像学及体表标志的简易计算方法在定位颅内病变体表投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1—6月收治的46例使用基于神经影像学及体表标志的简易计算方法——双圆法,进行基准点识别的颅内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48.2±10.6)岁(范围:28~72岁)。术前患者头部随机贴附2枚电极片(人工基准点)后行颅脑薄层CT检查,并根据影像学检查图像分别测量各基准点到鼻根和同侧耳屏的直线距离。在患者头部,使用圆规分别以鼻根和同侧耳屏为圆心,以测量的距离为半径在基准点附近绘制弧线,两弧线在头皮表面的交点即为基准点。两名神经外科医师按照"双圆法"进行基准点识别,分别记录测量时间和识别结果与实际基准点的误差距离。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结果46例患者共采集基准点92个,第1名医师测量每例患者的时间为(8.1±2.3)min(范围:5~15 min),第2名医师为(8.9±3.5)min(范围:4~17 min);第1名医师经"双圆法"定位与实际基准点的误差距离为(4.4±2.4)mm(范围:0~12 mm),第2名医师的定位误差距离为(4.2±2.6)mm(范围:0~14 mm)(t=-0.575,P=0.5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名医师定位误差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一致性中等(Kappa=0.517,P=0.001)。其中8例患者分别在"双圆法"和神经导航下进行病变投影位置定位,患者病变直径为(3.8±0.9)cm(范围:2.6~5.1 cm),双圆法定位与导航定位误差为(4.0±1.9)mm(范围:1~6 mm),且所有患者术中均证实定位准确。结论"双圆法"在定位颅内病变体表投影中简单方便、快速准确,可作为一种简便的定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临床方案 双圆法 神经影像 定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