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木器及用途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帕丽旦木·沙丁 《吐鲁番学研究》 2020年第1期49-60,154,共13页
吐鲁番盆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造就了它极具个性的人文历史。干燥少雨的气候,使大量木器完好地保存下来。通过对洋海出土木器的认真研究,确定了大部分木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再与周边地区遗存分类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可以清楚... 吐鲁番盆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造就了它极具个性的人文历史。干燥少雨的气候,使大量木器完好地保存下来。通过对洋海出土木器的认真研究,确定了大部分木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再与周边地区遗存分类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可以清楚地表明,不但是洋海人,中亚史前人类对木器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在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都少不了木器,但能将史前木器保存下来的地点还是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 洋海墓地 木器 游牧文化 动物纹样
下载PDF
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所见粟黍作物考辨及加工研究——以出土文书与植物遗存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涛 帕丽旦木·沙丁 蒋洪恩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3-93,共11页
本文通过对吐鲁番文书中粟和黍相关名词的考证,结合出土植物遗存研究,确认了“粟细米”和“细米”应为粟和黍加工后的精米,并进一步探讨了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的粟黍加工情况。研究表明,吐鲁番居民栽培的黍穄以粳性为主,使用杵臼和碓来... 本文通过对吐鲁番文书中粟和黍相关名词的考证,结合出土植物遗存研究,确认了“粟细米”和“细米”应为粟和黍加工后的精米,并进一步探讨了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的粟黍加工情况。研究表明,吐鲁番居民栽培的黍穄以粳性为主,使用杵臼和碓来加工粟和黍,脱壳后糙米的得米率为60%左右,而精米得米率约为90%。由于晋唐时期吐鲁番人多地少,因此当地居民主要还是以糙米为食,很少食用口感更好、但浪费严重的精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唐时期 吐鲁番地区 粟黍加工 文书 植物遗存
下载PDF
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麦类作物相关名实考辨与加工利用研究
3
作者 陈涛 乔秋颖 +1 位作者 帕丽旦木·沙丁 蒋洪恩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69,共11页
本文通过对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文书和陶器上与麦类作物加工产品相关名实的考辨,结合植物遗存等考古实物证据综合探讨了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麦类作物的加工与利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文书中多次出现的“[麦弋]”应为麦类作物的谷壳,而“[... 本文通过对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文书和陶器上与麦类作物加工产品相关名实的考辨,结合植物遗存等考古实物证据综合探讨了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麦类作物的加工与利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文书中多次出现的“[麦弋]”应为麦类作物的谷壳,而“[麦乍]”为大麦颖果磨碎后的产品,主要用作喂养大牲口的精饲料。“麦饭”虽然可以用来指代熟食,但吐鲁番和敦煌文书中的相关记载更可能表示的是脱壳后的大麦颖果。出土陶器上的墨书文字“[麦备]”则与“[麦少]”含义相同,都指的是麦类作物制成的细碎干粮。此外,研究发现晋唐时期吐鲁番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硙来磨制面粉,用罗来筛除麸皮,各种类型的饼等面食在其食物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地的麦类作物加工与利用水平与内地已相差无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唐时期 吐鲁番地区 出土文书 考古遗存 麦类作物 加工与利用
原文传递
唐代妇女服饰变化及影响的研究
4
作者 帕丽旦木·沙丁 《新丝路》 2021年第11期202-202,204,共2页
唐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繁荣的朝代,通过人物服饰的变化即可窥见一斑。文章主要围绕唐代妇女服饰的变化进行了探讨,从唐代妇女服饰形成的历史背景和风格特点入手,分析唐代妇女服饰变化及原因,论述了唐代妇女服饰文化的影响,供相关人士... 唐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繁荣的朝代,通过人物服饰的变化即可窥见一斑。文章主要围绕唐代妇女服饰的变化进行了探讨,从唐代妇女服饰形成的历史背景和风格特点入手,分析唐代妇女服饰变化及原因,论述了唐代妇女服饰文化的影响,供相关人士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 唐代 妇女服饰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