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废名文学的“深玄”背景
1
作者 席建彬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8,共10页
废名文学的“深玄”源于禅风的转化、理趣的变异以及“乱写”的语言方式,透露出心性哲学的深刻影响。禅意的生成指向农禅与文禅的交织以及诗性精神的开放,联动着文学风格的整体诠释;理趣的存在反映了一种形象化的哲思,突出了文学与哲学... 废名文学的“深玄”源于禅风的转化、理趣的变异以及“乱写”的语言方式,透露出心性哲学的深刻影响。禅意的生成指向农禅与文禅的交织以及诗性精神的开放,联动着文学风格的整体诠释;理趣的存在反映了一种形象化的哲思,突出了文学与哲学的“近邻”关系;“乱写”释放了语言的多义,展现出不寻常的言意之道。废名文学扭结着宗教、哲学与美学的思想张力,晦涩文风包含着现代转化的创造或偏失,表明了借径于传统的自我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文学 思想背景 心性哲学 现代转化
下载PDF
历史、思想与文体——汪曾祺诗化小说论 被引量:5
2
作者 席建彬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42,共4页
汪曾祺小说的诗化风格并不稳定,在现代主义影响下早期相对驳杂,"十七年"的现实转向包含对时代文化的某些迎合,而晚期在至美诗情的短暂闪现之后,则更多诗意的消解,表现出对诗化美学的背离。趋于变异的小说风格,预示着文学精神... 汪曾祺小说的诗化风格并不稳定,在现代主义影响下早期相对驳杂,"十七年"的现实转向包含对时代文化的某些迎合,而晚期在至美诗情的短暂闪现之后,则更多诗意的消解,表现出对诗化美学的背离。趋于变异的小说风格,预示着文学精神的开裂与波动,局部乃至整体小说美学的独特与丰富,需要一种更为开放的眼光去辨识与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小说 阶段性 生活样式 诗化文体
下载PDF
论现代乡土小说田园抒写的历史形态与审美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席建彬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3-146,共4页
现代乡土小说对田园的抒写突破了传统阈限,改变了田园的传统文化伦理,重构了田园的思想基础,对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革命与存在、个体与社会等层面都有广泛而深刻的介入与表现。就文学史意义而言,抒情性的田园抒写标识了文学现代性... 现代乡土小说对田园的抒写突破了传统阈限,改变了田园的传统文化伦理,重构了田园的思想基础,对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革命与存在、个体与社会等层面都有广泛而深刻的介入与表现。就文学史意义而言,抒情性的田园抒写标识了文学现代性独特而富有价值的综合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小说 田园抒写 现代性想象 历史形态 审美特征
下载PDF
从小说到戏剧:叙事消解中的诗意跨越——汪曾祺戏剧创作论 被引量:6
4
作者 席建彬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6-118,127,共4页
汪曾祺的戏剧创作属于一种小说抒情话语优势下的文学赋形,戏剧创作成为小说观念的跨文体实现,在思想内容、叙事方式、文体风格等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小说特质。而文学诗情的渗透最终使得创作背离了戏剧性叙事的文体特性,转向抒情的艺术... 汪曾祺的戏剧创作属于一种小说抒情话语优势下的文学赋形,戏剧创作成为小说观念的跨文体实现,在思想内容、叙事方式、文体风格等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小说特质。而文学诗情的渗透最终使得创作背离了戏剧性叙事的文体特性,转向抒情的艺术得失影响到戏剧创作的发展和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戏剧 文学性 抒情转向 叙事文体
下载PDF
人生隐喻与语言维度的生成——论“诗化小说”的语言形态及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席建彬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6-71,共6页
"诗化小说"构建了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符号系统,其内在的价值规约在于诗性的人生意义,形态上则表现为歌唱性的语言节奏、意象性的空间想象、超越性的隐喻意义等多元旨向。一定程度上,这形成了小说语言向深层意义运动和达成诗... "诗化小说"构建了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符号系统,其内在的价值规约在于诗性的人生意义,形态上则表现为歌唱性的语言节奏、意象性的空间想象、超越性的隐喻意义等多元旨向。一定程度上,这形成了小说语言向深层意义运动和达成诗学机制,而探讨、辨识这一问题,对于认清"诗化小说"乃至现代小说语言的维度,深化、丰富现代小说形式研究的人文深广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化小说 语言维度 诗性人生 文学史意义
下载PDF
欲望叙述与《月牙儿》的诗化伦理 被引量:1
6
作者 席建彬 曾小娟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7-41,53,共6页
欲望问题也是一种精神与物质之间的辩证法。一般而言,完备的物质与身心容易造就欲望的诗意呈现,相反,也就容易陷入不畅,甚至进入异变、扭曲的轨道,从而与自然人性相背离。显然,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欲望叙述还存在着精神和审美的尺度问... 欲望问题也是一种精神与物质之间的辩证法。一般而言,完备的物质与身心容易造就欲望的诗意呈现,相反,也就容易陷入不畅,甚至进入异变、扭曲的轨道,从而与自然人性相背离。显然,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欲望叙述还存在着精神和审美的尺度问题,而能否具备这一点,也就成为衡量欲望诗化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欲望叙述 抒情性 《月牙儿》 老舍小说
下载PDF
诗情的“蛊惑”——鲁迅诗化小说的叙事读解 被引量:3
7
作者 席建彬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8-33,共6页
鲁迅小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叙事诗化特征,这类“诗化”不仅指向现代小说共通性的抒情文体品性,也指向内在于叙事的文学诗情。多年来,这类问题多被述及,在现代抒情转向等观念的影响下,鲁迅小说一直被视为现代中国抒情小说的重要源头... 鲁迅小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叙事诗化特征,这类“诗化”不仅指向现代小说共通性的抒情文体品性,也指向内在于叙事的文学诗情。多年来,这类问题多被述及,在现代抒情转向等观念的影响下,鲁迅小说一直被视为现代中国抒情小说的重要源头,表现出与抒情文学传统的紧密关联。然而相对普泛的抒情文学观照似乎并不足以突出鲁迅小说叙事的诗化品质,重美感的文本阅读常常显露出印象化的批评个性,轻忽了叙事的深层机制,难以呈现文学诗情在鲁迅小说风格生成、转变过程中的叙事学价值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小说叙事 诗化小说 “蛊惑” 诗情 读解 抒情文体 文学传统
下载PDF
关于现代小说诗性存在形态的历史思考 被引量:2
8
作者 席建彬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5-109,121,共6页
在现代文学生成、发展的跨文化语境下,诗性文化传统存在着分化、融合与拓展的趋势,从而为现代小说表现诗性精神的多元化取向提供了实现的前提。与之相适应,现代小说中诗性存在的具体形态也发生着变化,在承传了以和谐为基质的传统古典美... 在现代文学生成、发展的跨文化语境下,诗性文化传统存在着分化、融合与拓展的趋势,从而为现代小说表现诗性精神的多元化取向提供了实现的前提。与之相适应,现代小说中诗性存在的具体形态也发生着变化,在承传了以和谐为基质的传统古典美学意蕴之外,又表现出之于诗性的失衡或失落的焦虑等现代意味的"边缘情绪"。同时,由于西方宗教精神的影响,诗性存在形态的神性层面意义也逐步进入了现代小说的视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 传统 现代意识 宗教 神性
下载PDF
欲望释放中的性别叙述--论沈从文小说的欲望诗化形态及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席建彬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10-215,共6页
沈从文小说属于一种诗化的欲望叙述,表现为城、乡对立背景下欲望释放的内在统一,其间女性被指派为超越性的向度,构成男性生命力普遍萎缩的对比性力量,改变了男性在欲望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这使得沈从文小说对于理想人性的建构表现出明... 沈从文小说属于一种诗化的欲望叙述,表现为城、乡对立背景下欲望释放的内在统一,其间女性被指派为超越性的向度,构成男性生命力普遍萎缩的对比性力量,改变了男性在欲望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这使得沈从文小说对于理想人性的建构表现出明显的女性意识,而其对于现代人性的文化批判也由此具有了性别的意义。这种连接身体美学的欲望品格,不仅参与了现代小说欲望叙述格局的构建,甚至参与了对文学现代性的反思,具有重要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小说 欲望诗化 女性主体 身体美学 文学史意义
下载PDF
厌世的禅意——论废名文学禅风的转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席建彬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96-202,共7页
废名文学的禅风纠结了农禅与文禅的精神差异,并不具备单纯的诗意特征。农禅更具乡土生活的质朴意味,文禅则指向生存体悟的雅化与抽象。偏离诗化的禅风转变涉及农业文化、文人传统以及现代生存方式等多元文化的矛盾与冲突,不仅农禅、文... 废名文学的禅风纠结了农禅与文禅的精神差异,并不具备单纯的诗意特征。农禅更具乡土生活的质朴意味,文禅则指向生存体悟的雅化与抽象。偏离诗化的禅风转变涉及农业文化、文人传统以及现代生存方式等多元文化的矛盾与冲突,不仅农禅、文禅的诗意是有限的,而且由农向文、文农交织的禅意也逐步陷入虚无、厌世的消极退变。趋于极端的风格变故意味着文学理想的受挫、幻灭乃至困境,表现出独特的美学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文学 农禅 文禅 生活禅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抒情小说”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1
作者 席建彬 《德州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27-32,共6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抒情小说的研究经过了作家的发现与重评,文本的细读,细部的专题研究,整体系统的宏观审视等开放的发展过程,在文体研究,思潮流派研究,文化研究等领域进行了多方的探索, 业已成为目前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然而,...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抒情小说的研究经过了作家的发现与重评,文本的细读,细部的专题研究,整体系统的宏观审视等开放的发展过程,在文体研究,思潮流派研究,文化研究等领域进行了多方的探索, 业已成为目前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然而,研究中也存在着研究思路不够开阔,过于偏重个案研究、文体研究,概念运用混乱等问题,限制了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抒情小说 文体研究 诗性 价值建构.
下载PDF
“隐逸”的一种限度——试论20世纪20-30年代周作人的“隐逸”转向 被引量:2
12
作者 席建彬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7-10,41,共5页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的落潮,周作人的文学重心从社会性的人生关怀转向了个体性的人生关怀,表现了浓重的隐逸气。然而“隐逸”并不意味着作家就离弃了现实和“人的文学”观念,他的所谓“隐逸”其实是在既有“人的文学”观念框...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五四”的落潮,周作人的文学重心从社会性的人生关怀转向了个体性的人生关怀,表现了浓重的隐逸气。然而“隐逸”并不意味着作家就离弃了现实和“人的文学”观念,他的所谓“隐逸”其实是在既有“人的文学”观念框架内作出的一种调整,思想的实质倾向了“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仍沿续着“为人生”的文学轨道。这一变化的产生不仅和其“人的文学”观念的丰富性有关,还涉及到周作人现代和传统的二重人格以及这一时期社会境况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30年代 隐逸 人的文学 为人生
下载PDF
诗意限度的延伸——汪曾祺现代性灵小说简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席建彬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2期24-30,共7页
以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士文人身份 ,汪曾祺迷恋于编织一个象征人生和古文化雅致的诗性世界 ,他的小说文本负载的是传统性灵文学的品格 ;而置身于当代的文化语境中 ,现代文化精神的导引又使之体现出重构的新质来 ,以民间的生机 ,抒情的魅... 以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士文人身份 ,汪曾祺迷恋于编织一个象征人生和古文化雅致的诗性世界 ,他的小说文本负载的是传统性灵文学的品格 ;而置身于当代的文化语境中 ,现代文化精神的导引又使之体现出重构的新质来 ,以民间的生机 ,抒情的魅力以及边缘化的审美意义修复了传统、现代与当代文学之间的断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 汪意祺 现代性灵小说 性灵文学 小说文本 创作风格
下载PDF
关于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考——论高校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应对策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席建彬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前高校理工科专业的语文教学需要拓展人文精神的传授空间,寻求能够影响理工科大学生人格构成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转变既有的语文教学观念和方式,在注重语文工具性能力培养的同时,淡化专业知识的识记,追求一种科技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形... 目前高校理工科专业的语文教学需要拓展人文精神的传授空间,寻求能够影响理工科大学生人格构成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转变既有的语文教学观念和方式,在注重语文工具性能力培养的同时,淡化专业知识的识记,追求一种科技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播;而这将涉及到这一类课程所包含的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理论等部分知识教学方式的转变,对于充分激发当代理工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有效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完善科学生产力发展的人力要素具有策略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生 人文素质 语文教学 科技人文主义 应对策略
下载PDF
地方文化视域中的淮盐文化精神考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席建彬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2期75-81,共7页
连云港地域的淮盐文化更多体现为一种在传统农耕文化精神主导下的对海洋商业文化的有限吸纳,其间的矛盾纠葛在培育出当地淮盐文化朴质向上等积极一面的同时,也存在着封闭、落后的传统劣根性。海洋文化的影响,有助于塑造敢于奋斗、崇尚... 连云港地域的淮盐文化更多体现为一种在传统农耕文化精神主导下的对海洋商业文化的有限吸纳,其间的矛盾纠葛在培育出当地淮盐文化朴质向上等积极一面的同时,也存在着封闭、落后的传统劣根性。海洋文化的影响,有助于塑造敢于奋斗、崇尚武力、注重价值实现以及人生幻想情怀等文化品格,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消解着淮盐文化的理想化品质。作为一种尚处边缘的文化,淮盐文化的建设还有待在物质保护、精神提升等方面做好理论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工作,进而提升其在地域文化开发和建设进程中的整体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云港 淮盐文化 地域文化 文化开发和建设
下载PDF
人文精神的跨越与融合——关于高校文学教学模式的转变问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席建彬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10-113,共4页
高校的文学教学有必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淡化专业知识的识记,拓展人文精神的传授空间,追求一种科技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播,这样才有可能赢得包括文科、理工科等不同专业学生在内的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充分激发、提升人文学科... 高校的文学教学有必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淡化专业知识的识记,拓展人文精神的传授空间,追求一种科技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播,这样才有可能赢得包括文科、理工科等不同专业学生在内的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充分激发、提升人文学科融入科技语境的活力,这将涉及到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理论、大学语文等众多课程偏于认知的既有教学模式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教学 认知模式 科技人文主义 当代大学生
下载PDF
在“清云”与“泥淖”之间——试论汪■祺小说的“存在”取向和内涵
17
作者 席建彬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4-106,共3页
汪澎饔凶抛跃醯拇嬖谝馐?其人其文较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文学观念上明净、和谐与痛苦、矛盾并存;创作上交织着田园、性灵与苦难、悲愁等争执抗辩的多样声音;而贯注其中的则是以大地为依托的或而高蹈或而沉重的生命精神。这一切,构筑了作... 汪澎饔凶抛跃醯拇嬖谝馐?其人其文较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文学观念上明净、和谐与痛苦、矛盾并存;创作上交织着田园、性灵与苦难、悲愁等争执抗辩的多样声音;而贯注其中的则是以大地为依托的或而高蹈或而沉重的生命精神。这一切,构筑了作家挣扎在“清云”与“泥淖”之间的“存在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曽祺小说 自为的存在 日常生活的悲剧性 存在的本源
下载PDF
论现代小说的欲望诗化叙述
18
作者 席建彬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4-17,共4页
欲望的诗化意义在于欲望冲突的调适对于人性平衡的建构,由此确立的欲望美学品格不仅有利于彰显现代欲望叙述的人性本真和完整尺度,也有利于呈现社会文化伦理在人性结构中的合理性问题,涉及了"丰满人性"的文学建设问题。相对而... 欲望的诗化意义在于欲望冲突的调适对于人性平衡的建构,由此确立的欲望美学品格不仅有利于彰显现代欲望叙述的人性本真和完整尺度,也有利于呈现社会文化伦理在人性结构中的合理性问题,涉及了"丰满人性"的文学建设问题。相对而言,沈从文、郁达夫等人的小说表现出了与欲望美学品格的某种呼应关系,也就反映出现代小说与欲望诗化意义的深刻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小说 欲望诗化 身体美学 丰满人性
下载PDF
晚清小说:“断裂”和“连续”中的诗性萌芽
19
作者 席建彬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26-28,共3页
对于现代小说的诗性传统而言,晚清小说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由于晚清社会“人的意识”整体性缺失的制约,晚清小说不可能表现出诗性“为人生”的本质性意义;另一方面,晚清小说存在的风景描写和美感色彩,又表现出了明显的诗性意义且和“... 对于现代小说的诗性传统而言,晚清小说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由于晚清社会“人的意识”整体性缺失的制约,晚清小说不可能表现出诗性“为人生”的本质性意义;另一方面,晚清小说存在的风景描写和美感色彩,又表现出了明显的诗性意义且和“五四”文学存在着勾连。在此意义上,晚清小说可被视为一种过渡性的“前诗性”阶段,预示了诗性的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小说 人的意识 诗性
下载PDF
关于人生的深度关怀——论“五四”小说诗性精神的形态和内涵
20
作者 席建彬 《理论与创作》 2007年第2期38-41,共4页
“五四”小说有着明显的诗意色彩。从1920年周作人提出“抒情诗小说”的观点,到1934年沈从文的“自五四以来,以清淡朴讷的文字,原始的单纯,素描的美,支配了一时代一些人的文学趣味,直到现在还有不可动摇的势力”①的论断,都直指... “五四”小说有着明显的诗意色彩。从1920年周作人提出“抒情诗小说”的观点,到1934年沈从文的“自五四以来,以清淡朴讷的文字,原始的单纯,素描的美,支配了一时代一些人的文学趣味,直到现在还有不可动摇的势力”①的论断,都直指了这一旨向。作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文学创作,一度被指认为缺乏“透彻的时代性”,其具有的积极人生意义在长期的文学评价体系中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往往被片面视为对现实的逃避而加以社会学的批判,难以得到“正宗文学观点平等对待的宽容与尊重”。事实上,作为一个转折时代的产物,它们的出现不仅没有背离介入现实的积极人生精神,反而以一种深刻的人生关怀呈现出现代小说“为人生”诉求的根本性内质,预示了一种文学诗性精神的形成。伴随着中国文学在现代的整体转型,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传统的碰撞与对接,由此释放出现代小说精神的生命与存在、现实和理想、传统和现代等多重意义,从而使“五四”,J说真正彰显出文学现代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小说 诗性精神 人生意义 人生关怀 文学趣味 形态 文化传统 “为人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