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状RNA HIPK3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凌颖 王俊 +2 位作者 袁聪 席春晖 刘娟 《四川医学》 CAS 2023年第12期1270-1274,共5页
目的探讨环状RNA同源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circHIPK3)在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126例AP患者为AP组,其中轻度38例,中度43例,重度45例;9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为对照... 目的探讨环状RNA同源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circHIPK3)在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126例AP患者为AP组,其中轻度38例,中度43例,重度45例;9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AP患者入院后28 d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86)和死亡组(n=40)。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RT-PCR)检测circHIPK3的表达水平。Pearson法分析circHIPK3表达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及Ranson评分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P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AP组的circHIPK3、IL-6、IL-8、TNF-α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circHIPK3、IL-6、IL-8、TNF-α的表达水平、APACHEⅡ评分及Ranson评分显著高于中度组及轻度组,中度组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circHIPK3的表达水平与IL-6、IL-8、TNF-α水平、APACHEⅡ评分及Ranson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生存组的Cr、CRP、cTn1、CK、BNP、circHIPK3水平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K、BNP、circHIPK3高水平是影响AP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AP患者血清circHIPK3表达水平异常增加,其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环状RNA同源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预后
下载PDF
PBL教学法在消化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刘娟 凌颖 +2 位作者 王俊 席春晖 袁聪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第33期141-144,共4页
目的评价PBL教学法在消化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包括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6人。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及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每组... 目的评价PBL教学法在消化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包括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6人。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及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每组各28人。采用出科成绩及问卷调查进行应用效果的评估。结果 PBL教学组规培医师的总成绩和病例分析成绩均高于传统教学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规培医师理论知识成绩和基本技能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L教学组规培医师在提高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归纳分析能力、提高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较传统教学组高(P<0.05)。结论在消化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PBL教学法有助于促进规培医师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内科 PBL教学法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应用效果
下载PDF
血清AChE活性在急性胰腺炎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俊 冯志松 +2 位作者 凌颖 江毅敏 席春晖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449-45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 E)活性对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6年10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AP患者及同期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并采集研... 目的探讨血清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 E)活性对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6年10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AP患者及同期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并采集研究对象入院时空腹血清以检测ACh E活性。分析影响ACh E活性的临床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ACh E活性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者比较,AP患者血清ACh E活性显著下降,与白蛋白含量呈明显负相关。当其值<8.05 IU/L时,其鉴别重症A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70.6%和90.0%,曲线下面积为0.786;当其值<6.8 IU/L时,预测死亡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是100%和93.0%,曲线下面积为0.978。结论血清ACh E活性可作为评估AP病情严重程度及预测死亡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胆碱酯酶 急性胰腺炎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病情 预后
下载PDF
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席春晖 冯志松 《医学综述》 2014年第11期1953-1955,共3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美国及世界范围内肝功能损害最常见的原因。肠道菌群与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功能的改变通过Toll样受体4(TLR4)特异性识别脂多糖,并激活炎症相关基因的活性,促使肝脏慢性炎症的产生,诱导肥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美国及世界范围内肝功能损害最常见的原因。肠道菌群与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功能的改变通过Toll样受体4(TLR4)特异性识别脂多糖,并激活炎症相关基因的活性,促使肝脏慢性炎症的产生,诱导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最终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与发展。肝脏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小肠细菌的过度生长也被证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自身免疫 肥胖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地塞米松对急症胰腺炎患者肺损伤的防治作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凌颖 黄涛 +2 位作者 王俊 席春晖 冯志松 《四川医学》 CAS 2015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地塞米松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外周血清TNF-α、MCP-1和s TREM-1水平变化的影响,探讨地塞米松对SAP合并ALI/ARDS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住院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地... 目的通过观察地塞米松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外周血清TNF-α、MCP-1和s TREM-1水平变化的影响,探讨地塞米松对SAP合并ALI/ARDS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住院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另外18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给予禁食、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抑酸、抗生素、生长抑素、中药柴芍承气汤等治疗;地塞米松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入院后按20mg/d连续静脉推注地塞米松3d。对照组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一次;地塞米松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采集入院后第1、3、5d静脉血。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血清中TNF-α、MCP-1和s TREM-1的含量。结果 1入院时SAP患者血清TNF-α、MCP-1和s TREM-1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51.33±31.21)、(287.02±45.39)、(417.20±34.77)vs.(12.17±4.40)、(107.12±22.27)、(97.36±13.98),(P<0.05)]。2入院时地塞米松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血清TNF-α、MCP-1和s TREM-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4.24±26.30)、(286.25±46.25)、(419.25±39.30)vs.(148.08±30.73)、(284.02±40.61)、(415.14±30.48)、(P>0.05)]。入院治疗后,血清TNF-α、MCP-1和s TREM-1浓度均有所下降,且地塞米松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在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88±22.60)、(249.63±42.34)、(371.52±32.56)vs.(78.75±13.94)、(220.00±47.05)、(220.00±47.05)、(P<0.05)]。3入院后常规治疗组并发ALI/ARDS有8例(40%),其中4例(20%)转ICU使用呼吸机治疗,死亡3例(15%)。地塞米松治疗组合并ALI/ARDS有4例(20%),其中2例转ICU使用呼吸机(10%),1例死亡(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SAP合并急性肺损伤可能与血清TNF-α、MCP-1和s TREM-1高表达有关。2在SAP患者早期应用地塞米松可以降低ALI/ARDS发生率、呼吸机使用率和死亡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MCP-1和s TREM-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重症胰腺炎 急性肺损伤 地塞米松 机制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娟 凌颖 +2 位作者 袁聪 王俊 席春晖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中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以67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为SBP组,42例单纯肝硬化为肝硬化非SBP组,56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PCT、C反应蛋白(CRP)的检...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中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以67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为SBP组,42例单纯肝硬化为肝硬化非SBP组,56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PCT、C反应蛋白(CRP)的检测情况,受试者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PCT、CRP对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分析SBP组研究对象治疗过程中PCT、CRP的变化情况,研究PCT、CRP对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预后评估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对照组、肝硬化非SBP组PCT血清平均浓度及异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SBP组PCT血清平均浓度及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及肝硬化非SBP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CRP在对照组、肝硬化非SBP组及SBP组血清水平及异常率依次升高,任意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CT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切点分别为0.487ng/ml、灵敏度为90.24%,特异度为93.00%,曲线下面积0.835均优于CRP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参数;不同转归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治疗中PCT、CRP下降率比较,治愈好转组PCT、CRP下降率均高于死亡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PCT对肝硬化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价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