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庭与生活环境对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吴迪 刘琴 +3 位作者 吴文懿 席璇 周源柯 张琴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1-265,共5页
目的 探讨家庭与生活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影响,为制定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1年5—6月,对重庆市主城某区的667名青少年进行心理亚健康调查。采用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目的 探讨家庭与生活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影响,为制定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1年5—6月,对重庆市主城某区的667名青少年进行心理亚健康调查。采用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与生活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及其各维度的影响。结果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检出率为10.9%,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和社会适应困难各维度的检出率分别为15.3%、23.2%和8.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心理亚健康状态、情绪问题维度和品行问题维度检出率均高于男生,OR值分别为1.792(95%CI:1.037~3.095)、2.175(95%CI:1.331~3.554)和2.013(95%CI:1.297~3.125);自觉父母间关系不太好/很不好的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情绪问题维度、品行问题维度和社会适应困难维度检出率均高于自觉父母间关系很好的青少年,OR值分别为4.706(95%CI:1.594~13.890)、3.642(95%CI:1.341~9.892)、3.436(95%CI:1.353~8.728)和4.103(95%CI:1.354~12.437);自觉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很差的青少年品行问题维度检出率高于自觉家庭经济条件很好/比较好的青少年,OR值为2.923(95%CI:1.111~7.692);母亲在本地工作的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和情绪问题维度检出率低于母亲在外地工作的青少年,OR值为0.252(95%CI:0.081~0.779)和0.305(95%CI:0.101~0.921)。结论 性别、自觉父母间关系、自觉家庭经济情况和母亲是否外出务工是影响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状态及其各维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注重家庭环境对于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 生活环境 青少年 心理亚健康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重庆市某区青少年视屏时长与网络成瘾对社交焦虑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玉洁 刘琴 +6 位作者 周源柯 吴文懿 席璇 张琴 何宗蔚 罗杰 田雨 《医学新知》 CAS 2023年第6期409-416,共8页
目的探究青少年视屏时长与网络成瘾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为改善青少年社交焦虑现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本研究数据为横断面数据,来源于一项正在进行的青春发育队列,采用Scheier和Carver修订后的社交焦虑量表、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和自编问卷对... 目的探究青少年视屏时长与网络成瘾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为改善青少年社交焦虑现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本研究数据为横断面数据,来源于一项正在进行的青春发育队列,采用Scheier和Carver修订后的社交焦虑量表、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和自编问卷对重庆市某区青少年进行调查,通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719名青少年,其中男生334名(46.5%),女生385名(53.5%),青少年社交焦虑平均得分为(7.96±4.28)分,有32.0%的青少年平均每日视屏时长>2 h,有2.5%的青少年检出网络成瘾;单因素分析显示,青少年社交焦虑得分在不同性别、学段、平均每日视屏时长、是否网络成瘾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平均每日视屏时长>2 h[β=0.829,95%CI(0.133,1.525),P=0.020]是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危险因素。此外,女生[β=0.854,95%CI(0.226,1.482),P=0.008]的社交焦虑风险显著高于男生。结论为降低青少年社交焦虑风险,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平均每日视屏时长,同时更应关注女生的社交焦虑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视屏时长 网络成瘾 社交焦虑
下载PDF
重庆市某区学生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3
作者 何宗蔚 刘琴 +3 位作者 周源柯 吴文懿 席璇 张琴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11期1-7,共7页
目的探究重庆市某区学生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对象为重庆市某区一个正在进行的青春发育队列中第11次随访的827名中学生,采用中国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CASLSS)等问卷... 目的探究重庆市某区学生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提高青少年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对象为重庆市某区一个正在进行的青春发育队列中第11次随访的827名中学生,采用中国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CASLSS)等问卷调查其电子屏幕使用情况和生活满意度水平,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结果被调查的827名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4.02±1.13)岁,其中男生390名(47.2%),女生437名(52.8%);所有对象平均每天屏幕使用时间超过2 h的人数比例为30.11%。学生的CASLSS因子分为(4.92±0.94)分,友谊分量表因子分为(5.12±1.05)分、家庭分量表因子分为(5.21±1.22)分、学校分量表因子分为(4.88±1.22)分、学业分量表因子分为(4.19±1.24)分、自由分量表因子分为(4.76±1.17)分、环境分量表因子分为(5.31±1.03)分。秩和检验结果显示,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自觉父母关系不同及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不同学生的CASLSS因子分及各分量表因子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每天屏幕使用时间超过2 h与学生的CASLSS总分(β=-0.089)、家庭分量表得分(β=-0.084)、学校分量表得分(β=-0.132)、学业分量表得分(β=-0.089)和环境分量表得分(β=-0.101)呈负相关(P<0.05)。结论重庆市该区青少年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仍处于较高水平,且电子屏幕使用时间是影响生活满意度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屏幕时间 生活满意度 回归分析 青少年
下载PDF
家庭环境二手烟暴露对青少年情绪行为的影响
4
作者 吴文懿 崔怡馨 +5 位作者 李月月 方波 盛露露 周源柯 席璇 刘琴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18-622,共5页
目的分析家庭环境二手烟暴露对青少年情绪行为的影响,为从家庭环境方面干预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调查重庆市主城某区1002名青少年的家庭基本信息、家庭环境二手烟暴露、青少年自评量表(Youth Self-Report,YSR... 目的分析家庭环境二手烟暴露对青少年情绪行为的影响,为从家庭环境方面干预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调查重庆市主城某区1002名青少年的家庭基本信息、家庭环境二手烟暴露、青少年自评量表(Youth Self-Report,YSR)等情况,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青少年家庭环境二手烟暴露与其情绪行为间的关系。结果48.2%的青少年存在家庭环境二手烟暴露问题。家庭环境二手烟暴露与未暴露的青少年整体情绪行为问题平均得分分别为(26.83±22.28)分和(23.61±20.33)分,整体情绪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分别为12.2%和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整体情绪行为问题的青少年中,家庭环境二手烟暴露的青少年多于未暴露的,OR值为1.838(95%CI:1.161~2.911);女性青少年多于男性,OR值为2.476(95%CI:1.546~3.964);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多于年龄较小的,OR值为1.440(95%CI:1.186~1.749);父亲在外地工作的青少年多于父亲没有在外地工作的,OR值为2.511(95%CI:1.271~4.959);自觉父母间关系一般和较差的青少年多于自觉父母间关系较好的,OR值分别为2.791(95%CI:1.643~4.743)和3.879(95%CI:1.607~9.367);且家庭环境二手烟暴露的青少年内化行为问题多于未暴露的青少年,OR值为1.568(95%CI:1.015~2.422)。结论本研究中约50%的青少年存在家庭环境二手烟暴露问题,家庭环境二手烟暴露是影响青少年内化行为问题和整体情绪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环境 二手烟暴露 青少年 青少年自评量表 内化行为问题 外化行为问题
下载PDF
太平洋磷虾磷脂提取工艺研究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吕晴 隋晓 +2 位作者 刘坤 席璇 韩玉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236-240,共5页
本研究以太平洋磷虾为原料,着重探讨了乙醇浓度、液固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磷虾磷脂得率及纯度的影响。结合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95%、液固比6mL/g,提取时间4h,提取温度40℃,在此工艺条件下粗... 本研究以太平洋磷虾为原料,着重探讨了乙醇浓度、液固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磷虾磷脂得率及纯度的影响。结合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95%、液固比6mL/g,提取时间4h,提取温度40℃,在此工艺条件下粗磷脂得率为17.58%,纯度为46.09%。再经4℃丙酮沉降后,磷脂纯度为78.85%。产物通过气相色谱分析,不饱和脂肪酸占52.46%,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中EPA和DHA含量之和最高,其占总脂肪酸含量的24.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磷虾 磷脂 脂肪酸分析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脂质对南极磷虾肌原纤维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
6
作者 王晓龙 冯晓梅 +2 位作者 隋晓 席璇 韩玉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16-121,共6页
通过研究南极磷虾肌原纤维蛋白经超临界CO2萃取脂质后的理化性质变化特点及规律,为南极磷虾深加工提供基础数据。在15~25 MPa,35~55℃,2 h以及15 MPa,35℃,1~3 h的实验条件下,考察了经过萃取脂质后的肌原纤维蛋白的巯基数量、Ca2+-A... 通过研究南极磷虾肌原纤维蛋白经超临界CO2萃取脂质后的理化性质变化特点及规律,为南极磷虾深加工提供基础数据。在15~25 MPa,35~55℃,2 h以及15 MPa,35℃,1~3 h的实验条件下,考察了经过萃取脂质后的肌原纤维蛋白的巯基数量、Ca2+-ATPase活性、表面疏水性变化并结合SDS-PAGE电泳,研究超临界CO2萃取南极磷虾脂质对肌原纤维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南极磷虾肌原纤维蛋白总巯基数量和Ca2+-ATPase活性随温度、压力和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表面疏水性随温度、压力和时间的增加而上升;巯基数量与Ca2+-ATPase活性的下降主要发生在0~1 h内,而表面疏水性的上升主要发生在1~2 h内;SDS-PAGE电泳图显示经过超临界CO2萃取脂质后的蛋白条带略有变浅,说明超临界萃取处理会使南极磷虾肌原纤维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产生新的作用键。经过超临界萃取处理后,肌原纤维蛋白巯基的氧化、二硫键的生成和表面疏水性的提高以及其他作用键的形成均有利于改善蛋白的乳化和凝胶等功能性质,这对南极磷虾的加工及利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萃取 南极磷虾 肌原纤维蛋白 理化性质 影响
下载PDF
重庆市某区二孩出生前后大孩行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源柯 李月月 +4 位作者 方波 盛露露 吴文懿 席璇 刘琴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617-622,共6页
目的探索二孩出生后大孩行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后续二孩家庭相处模式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3—12月在重庆市某区两所三甲医院招募94名怀二孩的孕中晚期母亲,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孩情况,并随访至二孩2月龄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目的探索二孩出生后大孩行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后续二孩家庭相处模式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3—12月在重庆市某区两所三甲医院招募94名怀二孩的孕中晚期母亲,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孩情况,并随访至二孩2月龄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人口学特征、家庭因素与大孩行为变化关系。结果94名大孩中男童43人,女童51人,平均年龄(4.25±2.31)岁。二孩2月龄时,大孩行为均发生了变化,57.4%的大孩以积极行为变化为主导,61.7%的大孩积极和消极行为并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孩年龄、与父母关系、父亲教养方式、对大孩的抚养方式是大孩各种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OR=2.543,95%CI:1.196~5.366)的大孩更容易发生对母亲/二孩的积极行为变化;隔代和亲代共同抚养(OR=3.402,95%CI:1.033~11.195)的大孩更容易发生对自身的消极行为变化。结论二孩出生后2月龄时,大孩行为均发生了变化,且大多数大孩表现为积极和消极行为并存,并以积极变化为主,其中年龄、大孩的抚养方式为大孩行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孩出生前后 大孩 行为变化 家庭结构
原文传递
父母教养方式与学龄前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琴 刘琴 +3 位作者 盛露露 吴文懿 周源柯 席璇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12期1309-1314,共6页
目的探索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与学龄前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为改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提供参考。方法按照立意抽样于2019年3—12月在两所三甲医疗机构招募882名学龄前角色转换期大孩(男童398名,女童484名),平均年龄为(3.58±... 目的探索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与学龄前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为改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提供参考。方法按照立意抽样于2019年3—12月在两所三甲医疗机构招募882名学龄前角色转换期大孩(男童398名,女童484名),平均年龄为(3.58±1.25)岁。采用自编问卷和1.5~5岁儿童行为量表父母版(CBCL)对调查对象父母教养方式和情绪行为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父母教养方式与学龄前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结果882名学龄前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综合问题中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和整体问题得分分别为6.0(3.0,10.0)、8.0(3.0,13.0)和22.0(10.0,37.0)。多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专制型教养方式、父亲专制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的大孩有较高水平的内化问题(β=0.08、0.12、0.12)、外化问题(β=0.08、0.16、0.14)和整体问题(β=0.08、0.16、0.14);年龄较大的大孩外化问题(β=-0.11)和整体问题(β=-0.11)得分较低,家庭氛围很和谐的大孩内化问题(β=-0.24)、外化问题(β=-0.21)和整体问题(β=-0.23)得分较低,抚养困难型和发展缓慢型气质的大孩内化问题(β=0.16、0.20)、外化问题(β=0.16、0.13)和整体问题(β=0.17、0.16)得分较高(P<0.05)。结论母亲专制型教养方式、父亲专制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与学龄前角色转换期大孩较高水平的情绪行为问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孩 学龄前 角色转换期 情绪 行为 线性分析
原文传递
青春早中期不同发育阶段青少年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席璇 刘琴 +5 位作者 李月月 方波 盛露露 吴文懿 周源柯 张琴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18-721,726,共5页
目的 探究重庆市某区青少年各青春发育指标处于不同发育阶段时的抑郁现况,为改善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对重庆市九龙坡区1 001名随访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采用自编问卷和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进行调... 目的 探究重庆市某区青少年各青春发育指标处于不同发育阶段时的抑郁现况,为改善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对重庆市九龙坡区1 001名随访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采用自编问卷和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进行调查,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χ^(2)检验、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调查对象的抑郁症状检出率、得分和影响因素等。结果 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7.3%,抑郁量表总得分为(12.02±6.72)分,外生殖器、阴毛、腋毛和胡须处于不同发育阶段以及是否发生首次遗精的男生效率低下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7.08,5.46,5.18,4.21,5.84),乳房、阴毛和腋毛处于不同发育阶段以及是否发生月经初潮的女生快感缺乏、效率低下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19.43,4.92,3.98,7.35,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生未出现首次遗精和女生未发生月经初潮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OR=0.60,95%CI=0.36~0.98;OR=0.46,95%CI=0.22~1.00),女生阴毛处于发育期与检出抑郁症状呈正相关(OR=9.58,95%CI=1.28~71.71)。结论 青春早中期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处于较低水平,已发生首次遗精的男生、阴毛发育较为成熟的女生和已发生月经初潮的女生更易出现抑郁情绪和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情感症状 精神卫生 回归分析 青少年
原文传递
重庆市某城区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问题与家庭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席璇 刘琴 +5 位作者 李月月 盛露露 方波 吴文懿 周源柯 张琴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60-1464,共5页
目的探讨重庆市某城区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问题与家庭关系之间的关联,为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减少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重庆市2所三甲医院产科门诊招募1359名角色转换期大孩的母亲,采用自编问卷和父母版儿童... 目的探讨重庆市某城区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问题与家庭关系之间的关联,为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减少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重庆市2所三甲医院产科门诊招募1359名角色转换期大孩的母亲,采用自编问卷和父母版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知情同意的儿童母亲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家庭关系与不同年龄段大孩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 2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χ^(2)检验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大部分大孩的父母关系(56.6%)、母子关系(80.4%)、父子关系(64.9%)为很好,61.7%的家庭氛围比较和谐;1.5~5和6~13岁组大孩CBCL量表得分分别为(18.22±13.63)和(24.20±17.52)分,情绪行为整体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0.7%和10.5%;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1.5~5和6~13岁组父母关系很好、母子关系很好、父子关系很好、家庭氛围很和谐的大孩有更少的内化、外化和整体行为问题(P值均<0.05)。结论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处于较低水平,良好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氛围是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 行为 家庭 精神卫生 儿童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青少年青春早中期心理社会应激与1年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 被引量:6
11
作者 吴文懿 刘琴 +5 位作者 李月月 方波 盛露露 周源柯 席璇 张琴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44-647,共4页
目的探究青少年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对后续情绪行为问题的预测作用,为青春后期情绪行为问题的及早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来自重庆市中小学的911名男女童组成青春发育队列,于青春早中期测量心理应激水平,并在1年后随访情绪行为... 目的探究青少年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对后续情绪行为问题的预测作用,为青春后期情绪行为问题的及早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来自重庆市中小学的911名男女童组成青春发育队列,于青春早中期测量心理应激水平,并在1年后随访情绪行为问题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对后续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结果所有对象青春早中期的心理应激平均得分为(27.96±24.95)分,1年后的内、外化行为问题和整体问题平均得分分别为(8.21±8.46)(6.21±5.87)和(37.90±24.68)分。女生在焦虑抑郁、退缩、身体不适、思想问题、内化问题和整体问题的得分和情绪行为检出率均高于男生(t/Z值分别为-6.38,-5.63,-6.06,-3.74,-6.80,-5.47,χ^(2)值分别为15.88,12.01,3.92,6.64,24.67,15.88,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应激量表得分与内、外化行为问题和整体问题检出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水平对随后1年的情绪行为问题的检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期 应激 心理学 情绪 回归分析 青少年
原文传递
学龄前角色转换期大孩与独生子女情绪行为问题比较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文懿 刘琴 +5 位作者 李月月 方波 盛露露 周源柯 席璇 张琴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65-1468,共4页
目的比较重庆市某城区学龄前角色转换期大孩与独生子女的情绪行为特征。方法数据来源于一项有关角色转换期大孩的队列研究,分别从重庆市主城某区的两家医院和19所幼儿园招募882名大孩[(3.58±1.25)岁]和329名独生子女[(3.98±1.... 目的比较重庆市某城区学龄前角色转换期大孩与独生子女的情绪行为特征。方法数据来源于一项有关角色转换期大孩的队列研究,分别从重庆市主城某区的两家医院和19所幼儿园招募882名大孩[(3.58±1.25)岁]和329名独生子女[(3.98±1.02)岁]作为研究对象,并由其母亲填写1.5~5岁儿童行为量表父母版(CBCL)和自编问卷。结果大孩和独生子女的整体情绪行为问题得分分别为(25.17±18.82)和(31.75±18.64)分。秩和检验结果显示,大孩在各维度、内外化行为问题和整体情绪行为问题的得分均低于独生子女(P值均<0.05)。χ^(2)检验结果显示,在内、外化行为问题和整体情绪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方面,独生子女(12.77%,13.07%,14.59%)均高于大孩(8.28%,8.28%,8.16%)(χ^(2)值分别为5.62,6.36,11.09,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儿童年龄、性别、家庭经济压力、气质类型、家庭氛围以及家庭类型等变量后,独生子女在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和整体问题的得分均仍然高于大孩(B值分别为1.54,2.32,6.81,P值均<0.05)。结论学龄前角色转换期大孩整体情绪行为问题较独生子女少,且大孩各类情绪行为问题得分和检出率均低于独生子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 行为 精神卫生 独生子女 回归分析 儿童 学龄前
原文传递
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琴 刘琴 +5 位作者 李月月 方波 盛露露 吴文懿 周源柯 席璇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53-657,662,共6页
目的 探讨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预测作用,为早期识别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发生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8年4月从重庆市4所中小学通过立意抽样招募1 046名五至八年级中小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的方法收集调查... 目的 探讨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预测作用,为早期识别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发生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8年4月从重庆市4所中小学通过立意抽样招募1 046名五至八年级中小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的方法收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心理应激水平;于2018年10月收集健康危险行为自我报告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结果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报告率由高到低分别为不合理运动(62.05%)、偏食行为(24.76%)、打架(21.03%)、自杀意念(17.02%)、离家出走意念(9.85%)、情绪不良(8.80%)、吸烟(4.21%)、喝酒(3.73%)、赌博(3.63%)、网络成瘾(3.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心理应激与打架(OR=1.02,95%CI=1.01~1.03)、自杀意念(OR=1.02,95%CI=1.01~1.03)、情绪不良(OR=1.02,95%CI=1.01~1.03)、离家出走意念(OR=1.02,95%CI=1.01~1.03)、不合理运动(OR=1.01,95%CI=1.00~1.02)、吸烟(OR=1.02,95%CI=1.00~1.03)、网络成瘾(OR=1.02,95%CI=1.00~1.03)、偏食(OR=1.01,95%CI=1.01~1.02)和赌博行为(OR=1.02,95%CI=1.01~1.04)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以不合理运动和偏食行为报告率相对较高,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状况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报告风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期 应激 心理学 危险行为 回归分析 青少年
原文传递
怀二孩前后父母陪伴对学龄前大孩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盛露露 刘琴 +5 位作者 李月月 方波 吴文懿 席璇 周源柯 张琴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75-1479,共5页
目的探索怀二孩前后父母陪伴时间变化对学龄前大孩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为降低大孩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和保障健康成长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3—12月对重庆市2所三甲医院招募符合标准的大孩母亲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的845名大孩平均年龄为(3... 目的探索怀二孩前后父母陪伴时间变化对学龄前大孩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为降低大孩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和保障健康成长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3—12月对重庆市2所三甲医院招募符合标准的大孩母亲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的845名大孩平均年龄为(3.56±1.24)岁,通过χ^(2)检验比较男、女童基本情况及父母陪伴情况,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父母陪伴情况下大孩情绪行为的差异,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比较不同父母陪伴情况下大孩内化问题、外化问题和整体问题的差异。结果怀二孩后父母对大孩的陪伴时间均有减少,其中母亲对大孩陪伴时间的减少及父母对大孩总陪伴时间的减少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76,2.86,P值均<0.05)。母亲陪伴时间减少(B=1.18,95%CI=0.01~2.36)和父母总陪伴时间减少(B=1.41,95%CI=0.33~2.48)的大孩内化问题得分更高;父母总陪伴时间减少的大孩外化问题(B=1.25,95%CI=0.10~2.39)与整体问题(B=4.31,95%CI=1.05~7.57)得分更高。结论父母陪伴时间对大孩的情绪行为有重要影响,怀二孩后父母陪伴时间减少的大孩情绪行为问题得分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定监护人 情绪 行为 精神卫生 回归分析 儿童 学龄前
原文传递
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相关影响因素的系统评价
15
作者 盛露露 席璇 刘琴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55-1459,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影响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的相关因素,为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在线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 目的系统评价影响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的相关因素,为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在线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OVID和EBSCO数据库,搜集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3月3日。由2名作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再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归纳总结纳入研究的结果。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包括4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和5项横断面研究。角色转换期大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涉及3大类,包括大孩自身因素(性别、年龄及气质类型),家庭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关系及家庭氛围、家庭社会经济、母亲行为、大孩获知二孩到来的时间)和社会因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生活变化)。情绪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大孩自身因素(年龄和自身接纳度)。大孩消极气质类型,消极父母教养方式,消极家庭关系及家庭氛围,母亲的禁止行为,大孩在非备孕阶段获知二孩到来,不佳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生活变化可能增加大孩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其余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尚不十分确定。结论角色转换期大孩情绪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仍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加以证实,也可适当开展干预研究对其进行验证,从而为针对角色转换期大孩不同的情绪行为问题干预提供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 行为 精神卫生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