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载体红细胞在抗肿瘤治疗中应用的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席芸 钱晓萍 刘宝瑞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4年第5期626-629,共4页
目的:总结国内外载体红细胞在抗肿瘤治疗中应用的进展。方法:以"红细胞、红细胞载体和抗肿瘤"为关键词,计算机检索NCB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年限为2003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选择标准:(1)以红细胞作为药物载体;(2)用载药红细... 目的:总结国内外载体红细胞在抗肿瘤治疗中应用的进展。方法:以"红细胞、红细胞载体和抗肿瘤"为关键词,计算机检索NCB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年限为2003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选择标准:(1)以红细胞作为药物载体;(2)用载药红细胞进行抗肿瘤治疗。符合分析要求的文献19篇。结果:载体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对包载的抗肿瘤药物有缓释作用,可延长抗肿瘤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除此之外载体红细胞还有网状内皮系统靶向性,有可观的表面积和体积,有优越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这些优势使其成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一种理想的选择。国内外有不少实验报道成功用红细胞包载各种抗肿瘤药物,并且在体内外有很好的肿瘤抑制作用。结论:近年来,载体红细胞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不论是包载技术还是临床应用都有许多新的突破和发现。本文作者就红细胞载药技术的开发和临床前实验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 药物运输 载体红细胞 抗肿瘤治疗 文献综述
下载PDF
十二指肠腺增生性病变18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席芸 吴伟 +2 位作者 程国平 王泳超 孙文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82-786,共5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腺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十二指肠腺增生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发病年龄35~71岁,男、女性各9例。18例患者中十二指肠...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腺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十二指肠腺增生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发病年龄35~71岁,男、女性各9例。18例患者中十二指肠腺增生、十二指肠腺错构瘤各9例,两者的形态及病变大小无明显差异。十二指肠腺错构瘤的镜下表现比十二指肠腺增生多样,且其腺体可伴上皮内瘤变,免疫组化标记p53、Ki-67及Muc5AC可以辅助诊断。大部分十二指肠腺增生性病变的表面黏膜均有Muc5AC不同程度的表达,提示表面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胃小凹化生,部分表面黏膜还可见糜烂及溃疡形成。结论十二指肠腺增生性病变临床罕见,包括十二指肠腺增生和十二指肠腺错构瘤,两者主要通过镜下形态特点进行鉴别。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可鉴别十二指肠腺的上皮内瘤变或原位癌变与硬化性改变;表面黏膜的胃小凹化生、糜烂及溃疡形成提示病变可能的发生、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错构瘤 原位癌变 上皮内瘤变 十二指肠腺 增生
下载PDF
宫颈癌组织程序性死亡配体-1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高雯 邵株燕 +5 位作者 郑增光 孙文勇 席芸 季恩明 张慧萍 孙海燕 《浙江医学》 CAS 2022年第13期1392-1396,I0006,共6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病理学诊断明确为宫颈癌的患者17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宫颈癌术后留存的石蜡包埋...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病理学诊断明确为宫颈癌的患者17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宫颈癌术后留存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PD-L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D-L1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72例宫颈癌患者中PD-L1表达阳性166例,阳性表达率为96.51%。宫颈癌组织PD-L1表达阳性与高危型HPV感染、CA19-9水平、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均有关(均P<0.05),与患者年龄、怀孕次数、分娩次数、BMI、家族史、Hb水平、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癌胚抗原、CA125、初始治疗方式、肿瘤生长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器官转移、肿瘤分期、合并其他癌症等均无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是患者宫颈癌组织PD-L1表达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OR=0.006,95%CI:0.009~0.387,P<0.05),PD-L1表达阳性患者中鳞癌比例高。宫颈癌组织PD-L1表达阳性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率(88.6%比50.0%)和2年总生存率(96.4%比66.7%)均高于PD-L1表达阴性患者(均P<0.05)。结论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宫颈癌患者PD-L1的表达各有差异,宫颈鳞癌表达阳性率最高,鳞癌患者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L1免疫抑制剂治疗中获益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程序性死亡配体-1 免疫组织化学 预后
下载PDF
胃原发性产甲胎蛋白的癌病理学特征分析
4
作者 席芸 黄灵 +4 位作者 徐琦 吴超琦 何晨 郑源思 吴伟 《浙江实用医学》 2022年第4期295-298,共4页
目的 探讨胃原发性产甲胎蛋白的癌(AFP-producing-gastriccarcinoma,APGC)的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21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8例APGC,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用免疫组化及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HE... 目的 探讨胃原发性产甲胎蛋白的癌(AFP-producing-gastriccarcinoma,APGC)的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21年1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8例APGC,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用免疫组化及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HER-2、AFP、HepParl、GPC-3、SALL4、Syn、CgA、hMLH1、hMSH2、hMSH6、PMS2在APGC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28例中17例肿瘤发生于胃体、胃窦小弯侧,1例累及全胃,其余10例发生于贲门小弯侧(5例)、胃体大弯测(3例)、胃窦后壁(1例)及胃体前壁(1例)。肿瘤细胞胞浆可呈透明、嗜酸性或嗜碱性,肿瘤细胞的排列方式可呈实性、腺样、地图样、乳头状等;18例可见两种细胞形态的混合存在,20例可见两种以上的排列混合存在。所有病例免疫组化至少表达AFP、HepPar1、GPC-3及SALL4中的1个。6例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Syn和(或)CgA。错配修复蛋白仅1例呈缺失状态(dMMR)。Her-2共有2例呈过表达/扩增。结论 APGC肿瘤可呈实性、腺样、地图样、乳头状混合性存在,临床如见胃腺癌合并多种细胞形态应警惕APGC可能并行进一步免疫组化分析以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甲胎蛋白的癌 神经内分泌 错配修复蛋白
下载PDF
关于1例患有部分性葡萄胎合并双侧巨大卵巢黄素囊肿及胎儿胸腺淋巴水囊瘤孕妇的诊治报告
5
作者 胡文静 段松 席芸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20期195-197,共3页
胎儿纵膈水囊瘤是一种常见的胎儿肿瘤,该病常与染色体异常同时出现。笔者通过对1例患有部分性葡萄胎合并双侧巨大卵巢黄素囊肿及胎儿胸腺淋巴水囊瘤孕妇进行引产的病案予以报告和分析,探讨如何对此类患者进行预后判断和优生干预。
关键词 部分性葡萄胎 双侧巨大卵巢黄素囊肿 胎儿胸腺淋巴水囊瘤 孕妇 病例报告
下载PDF
聚焦超声治疗外阴非上皮内瘤变临床效果分析31例
6
作者 胡文静 席芸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第11期30-30,32,共2页
目的:评价聚焦超声治疗外阴非上皮内瘤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4年9月-2018年7月收治外阴单纯性苔藓及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31例,行外阴聚焦超声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31例患者2次治愈率96.77%。经第1次治疗后痊愈15例,治愈率48.38... 目的:评价聚焦超声治疗外阴非上皮内瘤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4年9月-2018年7月收治外阴单纯性苔藓及外阴硬化性苔藓患者31例,行外阴聚焦超声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31例患者2次治愈率96.77%。经第1次治疗后痊愈15例,治愈率48.38%;3个月后,接受第2次治疗,治愈15例。结论:聚焦超声治疗外阴非上皮内瘤变安全有效,同时操作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非上皮内瘤变 聚焦超声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卵巢原发性鳞状细胞癌15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席芸 张孟玲 +5 位作者 何晨 程国平 金娇悦 方铣华 朱滔 苏丹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2-337,共6页
目的探讨卵巢原发性鳞状细胞癌(PO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治的15例卵巢原发性鳞状细胞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16、hMLH1、hMSH2、hMSH6、PMS2在POSCC中的表达,RNAs... 目的探讨卵巢原发性鳞状细胞癌(POS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治的15例卵巢原发性鳞状细胞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16、hMLH1、hMSH2、hMSH6、PMS2在POSCC中的表达,RNAscope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OSCC中18种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结果15例病例中可见不同分化程度的鳞状细胞癌,包括高分化3例,中-低分化12例。肿瘤周围4例可见原位鳞状细胞癌,4例可见畸胎瘤成分,1例可见子宫内膜样癌/不典型增生成分,1例可见子宫内膜异位腺体。5例(5/15)p16表达阳性且原位杂交证实有高危型HPV感染,其余10例p16阴性病例原位杂交均未检测到高危型HPV感染。所有病例均无错配修复蛋白缺失。与无感染HPV患者相比,伴有高危型HPV感染患者的总生存时间(P=0.038)及无进展生存时间(P=0.045)较长。结论POSCC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常为单侧发生,血清学指标CA125及鳞状细胞癌抗原(SCC)上升最常见。形态学上肿瘤呈现不同的分化程度,但目前的数据表明分化程度并不能作为患者的独立预后指标。高危型HPV感染可能与POSCC的发生相关,而且伴有高危型HPV感染的POSCC患者预后优于无感染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 原位杂交 预后 原发性鳞状细胞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