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转型与非遗传承:兼对非遗历史性、社会性和生活性的思考 被引量:2
1
作者 常国毅 马知遥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9-18,共10页
非遗的文化转型,特指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非遗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适应性变革,如价值观念更新、传承方式变革、功能定位转变等问题。这种适应性变革旨在传承并活化非遗,在这一过程中非遗传承队伍的接续面临着新转变和新挑... 非遗的文化转型,特指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非遗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适应性变革,如价值观念更新、传承方式变革、功能定位转变等问题。这种适应性变革旨在传承并活化非遗,在这一过程中非遗传承队伍的接续面临着新转变和新挑战,非遗传承在当代中国的话语表达呈现出复杂而多维的特征,对传统的敬畏之心也愈发成为非遗传承有效、可持续的重要保障。深入理解文化转型中非遗的传承,需要对非遗的历史性、社会性和生活性进行解析,以此凸显非遗传承对历史文脉的赓续以及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明晰非遗传承尊重传统、鼓励创新、密切关注社会与生活需求的未来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非遗传承 历史性 社会性 生活性
下载PDF
从文化立场到人的立场:解析非遗保护中人的问题
2
作者 常国毅 马知遥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4-82,155,共10页
非遗保护就其本质而言是属人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非遗保护研究的视域有助于非遗保护从单纯的文化立场过渡到基于人的立场的多维展开。在新时代的语境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指向一种文化存在形态和发展模式的现代转... 非遗保护就其本质而言是属人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非遗保护研究的视域有助于非遗保护从单纯的文化立场过渡到基于人的立场的多维展开。在新时代的语境中,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不仅指向一种文化存在形态和发展模式的现代转变,更深层次的目的则指向人的现代化。文化的表征凸显的是深层次的人的问题,立足于人的问题才能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国非遗保护的全新思维和全局性变革。从人的问题重新审视非遗保护,把文化精神的抽象性、理论性问题安置在人的实践性问题中加以解决。马克思主义人学在这一求索过程中与非遗保护的深层互嵌既是历史传承之必然,也是时代发展之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文化立场 人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人学
下载PDF
数字时代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审思
3
作者 常国毅 马知遥 《新疆社会科学》 2024年第5期136-146,182,共12页
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有效推进活态传承,非遗处于数字时代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文化基因的数字呈现、时空流变的数字重构、审美体验的数字化融通、社会价值的数字优化构成了数字时代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要内涵... 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有效推进活态传承,非遗处于数字时代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文化基因的数字呈现、时空流变的数字重构、审美体验的数字化融通、社会价值的数字优化构成了数字时代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技术先进性与非遗“灵韵性”之间的代沟问题、传播效能增强与非遗侵权风险增加的“双刃剑”问题、数字平台普及与传统非遗社区空间缩减的挑战,以及用户生成内容与非遗权威话语的分歧等悖论不断凸显。对此,需要通过跨技术边界的文化共振、智能化版权管理、社区数字化赋能、开放式创新创造平台的方式,探求数字技术与非遗的和谐共生,避免文化特质在数字表征中的异化和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非遗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活态传承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视域下非遗的文化建构 被引量:5
4
作者 马知遥 常国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30,共10页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非遗当下的文化建构是要使其接续传统与现代生活。面对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失语”,必须将其文化话语贴合现代生活进行适当转述。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事象,非遗的文化建构本质是建构我们自身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自信。其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非遗当下的文化建构是要使其接续传统与现代生活。面对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失语”,必须将其文化话语贴合现代生活进行适当转述。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事象,非遗的文化建构本质是建构我们自身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自信。其主要途径包括,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视域下,返回生活现场将非遗所从出的日常生活真正纳入关怀视野,剖析非遗生存空间的地域性、限制性与所承担的消费意义的无限性、全民性之间的矛盾,促进非遗在日常生活场域中“自然性”的恢复与扩散,建构人民大众共享的公共文化;以人民为中心使艺术可以接近人民,人民可以接近艺术,尊重民众自身的选择和实践,进行具有人文关怀的文化建构。将人文精神的人学标准作为非遗当下文化建构的检验标准,兼顾世俗性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使之从一种文化事象成为一种文化体系,从一种生活实践成为一种生命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非遗 文化建构 日常生活 人文精神
下载PDF
非遗保护融入区域发展的需求与趋势——“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非遗区域整体性保护”研讨会综述
5
作者 马知遥 常国毅 《文化遗产》 2023年第6期144-146,共3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从跨域治理的视角为非遗提供了一种地区尺度的区域整体性保护经验和制度支持。“去边界化”的地方联动模式,有利于形成三地非遗保护工作的合力。三地非遗具有同源性、共生性,和而不同,存在交叉传承的基因。要阐释清...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从跨域治理的视角为非遗提供了一种地区尺度的区域整体性保护经验和制度支持。“去边界化”的地方联动模式,有利于形成三地非遗保护工作的合力。三地非遗具有同源性、共生性,和而不同,存在交叉传承的基因。要阐释清楚非遗区域整体性保护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文化支撑,必须梳理清楚三地的历史文脉,把握好京津冀地区内部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在此基础上,才能切实创新京津冀非遗区域整体性保护机制,确立科学合理的保护途径,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发展 非遗 区域整体性保护
下载PDF
文化生态视角下地方性非遗旅游的共生发展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常国毅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1期54-62,共9页
非遗因其积淀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在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中愈发彰显出重要价值。在文化转型的当下,非遗与旅游的结合不再单纯是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主观愿景的体现,而是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与旅游愈发呈现出共... 非遗因其积淀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在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中愈发彰显出重要价值。在文化转型的当下,非遗与旅游的结合不再单纯是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主观愿景的体现,而是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与旅游愈发呈现出共生发展的文化生态图貌。通过对福建省寿宁县旅游业与北路戏的田野调查,运用文化生态理论和共生理论对北路戏与旅游的共生可能性进行分析,发现寿宁县北路戏与旅游存在共生的可能,但也面临旅游业内生性动力不足、北路戏发展模式不成熟、政府过强的话语权介入等问题,需进一步磨合解决。基于此,结合案例具体情况建构出了北路戏与旅游的三种共生发展模式,即偏利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非对称共生条件下的连续共生模式、对称互惠共生条件下的一体共生模式。三种模式具有时空递进性,囊括了北路戏与旅游在现在与未来不同阶段下可能形成的联系,也可为地方性非遗旅游的共生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非遗旅游 地方性 共生理论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性保护的方法论与道路探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马知遥 常国毅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6期135-144,共10页
社会成员特别是新生一代对非遗文化认同的薄弱是非遗传承保护中的突出问题,这使得探求有目的地培养非遗文化认同的社会活动成了当务之急。教育是人类独特且高效的文化传递方式,依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搭建... 社会成员特别是新生一代对非遗文化认同的薄弱是非遗传承保护中的突出问题,这使得探求有目的地培养非遗文化认同的社会活动成了当务之急。教育是人类独特且高效的文化传递方式,依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搭建的平台,通过教育发挥主体性因素,塑造社会成员主动的文化认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以教育实践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显得重要而且必须。对非遗教育性保护方法论的探究,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展思路、贡献力量;通过"非遗教育者共同体"与"非遗学科共同体"培养通识性非遗教育人才和专业性非遗教育人才,希冀走出一条中国本土的非遗保护道路--建构非遗教育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非遗教育共同体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深化阶段——2011-2020年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25
8
作者 马知遥 常国毅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1年第6期44-59,154,共17页
近1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迈入了深化阶段,在“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成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以2015年为时间划分点,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有研究偏向上的区分。通过系统的文献归纳与可视化对比分析发... 近1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迈入了深化阶段,在“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成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以2015年为时间划分点,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有研究偏向上的区分。通过系统的文献归纳与可视化对比分析发现,分类保护、产业化保护、数字化保护、整体性保护、法律保护、教育性保护六种主要保护模式凝聚为热点单元,肯定与争议并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模式探索阶段;在传承问题上经历了一个从注重传承人认定到注重传承人素质提升的过程,传承人主体地位得到明显提升。面对新情况,学界对产业化、最佳保护模式、代表性权利与群体权利等问题的探讨与反思不断,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深入与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点问题 保护模式 传承模式
下载PDF
高校非遗研培的几个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被引量:5
9
作者 马知遥 常国毅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203-211,共9页
当前学术界对高校非遗研培的合理性仍存有质疑,但高校非遗研培对非遗、传承人和社会的价值不断得到凸显。与其继续提问“该与不该”,不如去倾听传承人自己的需求,关注目前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基于多年对非遗的研究以及参与6期高校非遗... 当前学术界对高校非遗研培的合理性仍存有质疑,但高校非遗研培对非遗、传承人和社会的价值不断得到凸显。与其继续提问“该与不该”,不如去倾听传承人自己的需求,关注目前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基于多年对非遗的研究以及参与6期高校非遗研培工作的经验,试图对这项工作中存在的知识产权侵权、传承人主体与特色课程的教师导向、市场理念与技能过载、长效机制与平台资源的短视和浪费4个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做的工作进行反思,通过主体选择和群体造血的模式来寻求对策,以期进一步提升高校非遗研培内部机制的创造性和对非遗活态传承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非遗研培 问题分析 主体选择
下载PDF
非洲来华留学生学业成就问题的差异深描与改善策略——以T大学为例
10
作者 常国毅 马知遥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0-30,共11页
中国越来越受到非洲留学生的青睐,这对非洲留学生所接受的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业成就问题作为其中一个关键因素,需要得到足够重视。学业成就不只是一个结果体系,更包括主体经过学习所带来的行为和态度上的改变。从教育... 中国越来越受到非洲留学生的青睐,这对非洲留学生所接受的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业成就问题作为其中一个关键因素,需要得到足够重视。学业成就不只是一个结果体系,更包括主体经过学习所带来的行为和态度上的改变。从教育人类学视域对高校场域内非洲来华留学生的学业成就问题进行深描,发现在教育功利价值信念、教育关系解释、教育象征信任度上的明显差异,群体内部对此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对于非洲来华留学生学业成就问题,应建立学业成就多方动态评价机制,建立可靠的信任关系,开展价值信念互生式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来华留学生 学业成就 差异深描 价值信念 教育策略
原文传递
论非遗传承问题域的拓展
11
作者 马知遥 常国毅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4期153-154,共2页
中国的非遗极具民众生活属性以及文化生命张力,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一个当代话语中心。随着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深入推进,非遗传承已成为一种与个体的生命、生活以及社会性问题紧密相关的问题域。笔者认为,当下非遗传承的问题域扩展研... 中国的非遗极具民众生活属性以及文化生命张力,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一个当代话语中心。随着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深入推进,非遗传承已成为一种与个体的生命、生活以及社会性问题紧密相关的问题域。笔者认为,当下非遗传承的问题域扩展研究,应涉及四个递进而又互相包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中心 问题域 社会性问题 非遗传承 中华民族精神 生活属性 非遗保护 生命张力
原文传递
论非遗传承问题域的拓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马知遥 常国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1-92,207,208,共14页
日常生活实践推动着非遗传承观念的更新和传承范式的转换,不断生成新的传承关照和传承话语,促使非遗传承的问题域从技艺技能和文化特质向“何以支撑人之生”的生存发展问题以及“何以蕴含人之本质”的文化生活问题方面扩展。随着田野调... 日常生活实践推动着非遗传承观念的更新和传承范式的转换,不断生成新的传承关照和传承话语,促使非遗传承的问题域从技艺技能和文化特质向“何以支撑人之生”的生存发展问题以及“何以蕴含人之本质”的文化生活问题方面扩展。随着田野调查的深入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反思,认为当下对非遗传承的问题域扩展进行研究应探讨四个不断递进而又互相包含、彼此建构的问题。第一,传承在当代中国的话语表达是非遗传承的一个基本问题,回应着“原生态”的构想和活态传承的追求,使得文化时代下非遗传承的旨归和三层关切得以明晰。第二,传承何以有效涉及到传承与生存和生活的距离,成为非遗传承的路径和动力问题,复现着传承作为一种文化生命、一种文化生活的内涵与方式。第三,将前两层问题进一步映射到传承人身上,传承人含义的双重性构成了非遗传承的主观愿景和客观现实问题,体现着非遗的一种文化生存方式。第四,非遗传承的问题域本身具有生命张力和系统整体性,各个问题并非割裂散落存在,而是互动建构着非遗的传承生态问题。社会传承作为非遗传承生态的一个生动体现,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传承 问题域 文化生命 文化生活 传承生态
下载PDF
全面复兴传统文化背景下木雕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13
作者 马知遥 常国毅 《艺术评论》 CSSCI 2020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随着"全面复兴传统文化"政策的深入推进,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一进程中,木雕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性的冲突与矛盾持续凸显。本文基于学界的研究基础,结合对木雕艺人的深入访谈,... 随着"全面复兴传统文化"政策的深入推进,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一进程中,木雕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性的冲突与矛盾持续凸显。本文基于学界的研究基础,结合对木雕艺人的深入访谈,使木雕发展的困境更加具体化。同时,旨在打破长期以来"静态保护、地区划分、市场主导"的思维局限,解决木雕发展的困境,延续和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文章认为要立足于木雕传统文化的基础,注重延伸其当代意义,开展不同地域间木雕的文化对话与合作,同时充分发挥木雕艺人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中的主体作用,推动木雕进行适应现代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雕 传统文化 地方特色 现代性 文化自信
原文传递
新时代背景下自我更新型教师的要素重构
14
作者 马知遥 常国毅 《当代教师教育》 2021年第1期54-60,共7页
自我更新型教师强调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反省认知能力,是目前国内普遍认可和推行的教师专业发展取向,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其内在要素已发生更替或已发生权重位移。基于... 自我更新型教师强调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反省认知能力,是目前国内普遍认可和推行的教师专业发展取向,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其内在要素已发生更替或已发生权重位移。基于此,试图结合时代背景并依据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从专业国际核心素养的分析力、本土一线教育现代化专业知识的创造力以及专业信息化的实践力三方面出发,对新时代背景下的自我更新型教师进行要素重构,以期切实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助力国家教育现代化,并为之后继续挖掘和探讨自我更新型教师的要素提供思路与借鉴。三大要素之间既各具成分、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实践中共同构成充满时代气息的自我更新型教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更新型教师 分析力 创造力 实践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