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棉花-荷兰豆套种模式下作物生育进程、产量及综合效益的比较分析
1
作者 常明娟 楚宗艳 +4 位作者 杜玉倍 汤玉煊 吴超 占亚楠 刘素玲 《中国棉花》 2024年第6期37-42,共6页
为提升植棉效益和土地利用率,降低荷兰豆种植成本,以早熟棉花品种中棉所50和荷兰豆品种金船白花双荚818为材料,于2022―2023年在河南省开封市设置了不同的棉花-荷兰豆套作模式,比较分析其对棉花和荷兰豆的生育进程、产量、经济效益等的... 为提升植棉效益和土地利用率,降低荷兰豆种植成本,以早熟棉花品种中棉所50和荷兰豆品种金船白花双荚818为材料,于2022―2023年在河南省开封市设置了不同的棉花-荷兰豆套作模式,比较分析其对棉花和荷兰豆的生育进程、产量、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种植密度(8.34万株·hm^(-2))相同时,80 cm等行距种植(A1)、(120+40) cm宽窄行种植(A2)和(100+60) cm宽窄行种植(A3)的铃重、衣分、籽棉单产和皮棉单产均无显著差异,棉花生育进程有所不同。将2行荷兰豆套种于每2等行棉花中间或2宽行棉花中间,分别距棉花植株15 cm(B1)或20 cm(B2),该模式的荷兰豆种植成本较传统种植模式降低4 400元·hm^(-2)。不同套种模式的荷兰豆累计采摘量均呈“S”曲线,其中A1B1处理为最优的套种模式,荷兰豆单日采摘量最大值为341.84 kg·hm^(-2),荷兰豆累计采摘量为9 093.09 kg·hm^(-2),棉花和荷兰豆的总产值及综合纯收益最高,分别达63 944.68元·hm^(-2)和31 894.66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荷兰豆套作 行距配置 生育进程 群体产量 综合效益
下载PDF
豫东植棉区几种棉花轮作套作模式
2
作者 杜玉倍 楚宗艳 +6 位作者 汤玉煊 常明娟 吴超 占亚楠 刘素玲 司啸宏 周玉琴 《中国棉花》 2024年第6期60-62,共3页
近年来豫东地区棉花种植面积持续下滑,而开展棉花高效多熟种植,提高复种指数,是稳定植棉面积、提高棉农收益的有效途径之一。介绍了适宜豫东地区种植的棉花轮作套种模式及优点,包括“早熟棉-小麦”轮作模式、“棉花-西瓜”套作模式、“... 近年来豫东地区棉花种植面积持续下滑,而开展棉花高效多熟种植,提高复种指数,是稳定植棉面积、提高棉农收益的有效途径之一。介绍了适宜豫东地区种植的棉花轮作套种模式及优点,包括“早熟棉-小麦”轮作模式、“棉花-西瓜”套作模式、“棉花-荷兰豆”套作模式、“早熟棉-花生-大蒜”套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套种 轮作 小麦 荷兰豆 西瓜
下载PDF
适宜早熟棉—荷兰豆套作的荷兰豆品种筛选试验
3
作者 杜玉倍 楚宗艳 +6 位作者 常明娟 吴超 占亚楠 汤玉煊 刘素玲 周玉琴 司啸宏 《蔬菜》 2024年第1期64-67,共4页
为稳定豫东地区棉花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民经济收益,引进5个荷兰豆品种,以筛选出适宜在豫东地区和早熟棉套作的荷兰豆品种。结果显示,口感脆嫩、产量高的金船白花双荚818和豌豆6号,开花时间比较集中,便于采摘,株... 为稳定豫东地区棉花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降低种植成本,提高农民经济收益,引进5个荷兰豆品种,以筛选出适宜在豫东地区和早熟棉套作的荷兰豆品种。结果显示,口感脆嫩、产量高的金船白花双荚818和豌豆6号,开花时间比较集中,便于采摘,株高和棉株相近,适宜攀附在早熟棉植株上进行套作;早熟棉套种金船白花双荚818综合经济效益为50223元/hm^(2),套种豌豆6号综合经济效益为49 319元/hm^(2),效益可观,值得在豫东地区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棉 荷兰豆 品种 筛选
下载PDF
豫东棉区苗蚜防治适期分析
4
作者 吴超 汤玉煊 +3 位作者 楚宗艳 杜玉倍 占亚楠 常明娟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期93-96,共4页
本文基于豫东棉区5年的苗蚜监测数据,分析了气象条件对苗蚜数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结果表明,在16~25℃、相对湿度为50%~75%的气象条件下,苗蚜数量迅速增长;特殊气象条件对苗蚜发展有抑制作用,建议在连续5 d平均气温高于25℃... 本文基于豫东棉区5年的苗蚜监测数据,分析了气象条件对苗蚜数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结果表明,在16~25℃、相对湿度为50%~75%的气象条件下,苗蚜数量迅速增长;特殊气象条件对苗蚜发展有抑制作用,建议在连续5 d平均气温高于25℃、多日相对湿度高于75%,或出现多日连续性降水时采取人工防治措施;采取综合防治策略时应注意防治其他害虫,以加强对棉花蚜虫的监测和防治,推动棉花生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蚜虫 苗蚜 气象条件
下载PDF
高温胁迫下小麦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常明娟 楚宗艳 +5 位作者 杜玉倍 赵国建 吴超 占亚楠 刘素玲 汤玉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共11页
为了解小麦对花后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以洛旱2号、郑麦366等26个品种为材料,测定高温胁迫(搭棚增温)下和大田自然生长条件(CK)下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等11个生理指标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26... 为了解小麦对花后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以洛旱2号、郑麦366等26个品种为材料,测定高温胁迫(搭棚增温)下和大田自然生长条件(CK)下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等11个生理指标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26个小麦品种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SPAD值、叶片相对含水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趋势并不明确;以11项指标的抗逆系数作为衡量抗高温性的指标,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1个生理指标可以综合成5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其累计贡献率为80.561%;根据产量相关指标可将26个小麦品种划分为4类,周麦22、新麦11号等11个品种为中抗高温型品种,郑麦366、兰考矮早8等10个属于高抗温型小麦品种,西农979、洛旱6号等4个品种属于低抗高温型品种,洛旱2号的千粒质量热感指数和产量的热感指数均大于2,且千粒质量的抗逆指数和抗逆系数均小于80%,属于高温敏感型品种。结合D值聚类分类结果综合判断,郑麦366、兰考矮早8、冀麦47属于高抗高温型小麦品种;新麦11、周麦19、郑麦7698、丰德存麦1号属于中抗高温型小麦品种;西农979、洛旱6号、北京8号属于低抗高温型小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温胁迫 生理指标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产量
下载PDF
1983-2022年河南沿黄稻区审定常规粳稻品种分析
6
作者 占亚楠 汤玉煊 +3 位作者 楚宗艳 吴超 杜玉倍 常明娟 《中国种业》 2023年第9期139-143,共5页
河南沿黄稻区是北方重要的优质稻米产区,对1983-2022年适宜河南沿黄稻区种植的已审定常规粳稻品种基本情况及其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性状进行分析。1983-2022年河南沿黄稻区审定常规粳稻品种234个,水稻产量、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与审定... 河南沿黄稻区是北方重要的优质稻米产区,对1983-2022年适宜河南沿黄稻区种植的已审定常规粳稻品种基本情况及其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性状进行分析。1983-2022年河南沿黄稻区审定常规粳稻品种234个,水稻产量、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与审定年份呈极显著正相关,全生育期、株高、穗长与审定年份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亩有效穗数随审定年份无明显变化趋势,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提高是产量增加的主要推动力。出糙率、整精米率、垩白度与审定年份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与审定年份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碱消值、透明度随审定年份无明显变化趋势,NY/T 593—2021《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二级居多,稻谷产量和稻米品质协同提高效果显著,降低稻米垩白度是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和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随年份变化不显著,条纹叶枯病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在挖掘和利用抗条纹叶枯病的基因资源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黄稻区 审定品种 常规粳稻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花后高温胁迫对小麦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万代 常明娟 +2 位作者 史校艳 谷庆昊 辛泽毓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1-588,共8页
为了解小麦灌浆特性对花后高温胁迫的响应,选用西农979、洛旱2号、西农2208、新麦11、郑麦366和兰考矮早8等6个品种,于2016-2018年以自然条件为对照(CK),分析了花后高温胁迫(搭棚增温)后小麦灌浆进程、千粒重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小... 为了解小麦灌浆特性对花后高温胁迫的响应,选用西农979、洛旱2号、西农2208、新麦11、郑麦366和兰考矮早8等6个品种,于2016-2018年以自然条件为对照(CK),分析了花后高温胁迫(搭棚增温)后小麦灌浆进程、千粒重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粒重主要由灌浆持续时间和灌浆速率决定,不同小麦品种对花后高温胁迫的响应模式不同。西农979、洛旱2号在高温胁迫下,灌浆快增期的平均灌浆速率有所提高,但灌浆持续时间显著降低,导致粒重显著下降,且两年度的千粒重热感指数和产量热感指数均大于1,属于不抗高温型品种;新麦11、郑麦366和兰考矮早8经高温胁迫后,灌浆持续时间变化幅度不大,平均灌浆速率分别降低了0.05、0.09和0.06g·d^-1,千粒重分别降低了2.00、1.45和1.56g,但高温胁迫下粒重与CK无显著差异,且郑麦366和兰考矮早8的千粒重热感指数和产量热感指数在两个年度均小于0.9,属于抗高温型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胁迫 小麦 灌浆速率 Logistic曲线 产量
下载PDF
棉花、花生间套作效应与效益的整合分析
8
作者 占亚楠 汤玉煊 +3 位作者 楚宗艳 吴超 杜玉倍 常明娟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3期20-22,共3页
发展棉花间套作种植模式是缓解我国棉花效益偏低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这种模式的整体效应与效益目前尚不清楚。本文共收集17篇有效文献、77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棉花单作,棉花、花生间套作可以显著降低棉田僵瓣率,降幅为54... 发展棉花间套作种植模式是缓解我国棉花效益偏低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这种模式的整体效应与效益目前尚不清楚。本文共收集17篇有效文献、77组有效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棉花单作,棉花、花生间套作可以显著降低棉田僵瓣率,降幅为54.1%,显著提高棉花霜前花率,增幅为5.3%,棉花理论产量显著增加30.8%,总产出值显著提高33.1%,纯收入显著增加60.8%;与花生单作相比,间套作花生的整体效果不明显,甚至降低了单株果重和百果重,降幅分别为10.9%、5.9%。为了缓解花生的负面影响,建议棉花品种选择株型紧凑和适合与花生间作的早熟或中早熟品种,花生品种宜选择耐阴早熟或早中熟品种,且根据每个品种的特性设计合理的田间配置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花生 间套作 META分析
下载PDF
不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田间防效研究
9
作者 刘素玲 汤玉煊 +4 位作者 楚宗艳 占亚楠 常明娟 杜玉倍 吴超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22期65-66,72,共3页
为寻找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高效农药,指导水稻生产,本研究借助于开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支持,以10%己唑醇乳油、19%啶氧·丙环唑悬浮剂、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为供试药剂,... 为寻找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高效农药,指导水稻生产,本研究借助于开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支持,以10%己唑醇乳油、19%啶氧·丙环唑悬浮剂、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为供试药剂,以汴稻1号为试验对象,开展了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0%己唑醇乳油和24%噻呋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分别达到87.99%和87.67%,极显著高于其他几个处理;且对水稻安全,可分别使水稻较不施药对照增产8.9%和8.5%。因此,上述两种药剂可以作为今后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替代药剂,建议在生产上重点推广使用,也可以用10%己唑醇乳油、19%啶氧·丙环唑悬浮剂、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4种药剂交替使用或按比例混合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防效 产量 安全性
下载PDF
河南小麦新品种利用现状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刘万代 常明娟 汪大伟 《种子》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9-101,共3页
分析了2007—2016年河南生产上种植面积超过6.67万hm2的小麦新品种。结果表明,近10年有23家育种单位的40个品种年种植面积超过6.67hm2,其中,7家育种单位的13个品种年种植面积超过33.33万hm2;40个小麦品种的总种植面积约占当年河南省小... 分析了2007—2016年河南生产上种植面积超过6.67万hm2的小麦新品种。结果表明,近10年有23家育种单位的40个品种年种植面积超过6.67hm2,其中,7家育种单位的13个品种年种植面积超过33.33万hm2;40个小麦品种的总种植面积约占当年河南省小麦总种植面积的80%,多数品种来自省属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及市属农科院,年种植面积和累计种植面积最大的春性品种是郑麦9023,矮抗58是年种植面积和累计种植面积最大的半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是利用主体;河南省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中,国审品种占绝大多数;省、市农科院是目前河南主推小麦品种的选育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小麦品种 种植面积
下载PDF
高产稳产广适小麦新品种——遂选101
11
作者 刘万代 常明娟 +2 位作者 吕元丰 吕庆丰 宋家永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F0002-F0002,共1页
遂选101是利用豫农416繁种田中发现的变异株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产、稳产、广适小麦新品种。2015年12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5004。该品种已申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品种权公告号:CNA013342E.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 高产稳产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植物新品种保护 系统选育 变异株 繁种田 河南省
下载PDF
施氮量对不同茬口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史校艳 王志强 +5 位作者 谷庆昊 常明娟 胡俊杰 任永哲 辛泽毓 林同保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041-2048,共8页
为探明不同茬口及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豫农21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玉米单作(SM)、玉米大豆间作(MS)、大豆单作(SS)3个茬口,副因素为N0(0 kg·hm^-2)、N180(180 kg·hm^-2)、N240(240 k... 为探明不同茬口及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豫农211”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玉米单作(SM)、玉米大豆间作(MS)、大豆单作(SS)3个茬口,副因素为N0(0 kg·hm^-2)、N180(180 kg·hm^-2)、N240(240 kg·hm^-2)、N300(300 kg·hm^-2) 4个施氮量。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下,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和大豆单作茬口冬小麦产量增幅分别为4.74%~10.01%、5.12%~17.05%,且均显著增加;茬口对小麦穗数及穗粒数均有显著影响,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与玉米单作相比,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茬口穗数增幅分别为10%~15%、4%~19%,穗粒数增幅分别为2%~21%、4%~20%;施氮量对小麦穗数及千粒重有显著影响,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不同茬口与施氮量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同一施氮处理下,茬口处理间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均表现为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玉米单作,且在N180和N240水平下均达显著水平;结合施氮量与产量拟合曲线,相比玉米单作茬口,大豆单作及玉米大豆间作在保证冬小麦产量的同时降低了氮肥的投入,在生产实践中对不同茬口下小麦施氮量具有指导意义;玉米单作茬口,冬小麦最佳经济产量施氮量和最高产量施氮量分别为243和262 kg·hm^-2;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茬口,最佳经济产量施氮量分别为196和210 kg·hm^-2,最高产量施氮量分别为205和222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冬小麦 茬口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