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人是否知己?——评茅盾左翼思潮时期的八篇“作家论” 被引量:2
1
作者 常江虹 《惠州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53-58,共6页
本文对茅盾在左翼思潮时期写的八篇“作家论”批评,逐一作了简明的梳理和评析,从中探讨其后期社会学批评的某些雏型特点。
关键词 茅盾 左翼思潮 作家论 社会学批评
下载PDF
浅谈大学语文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被引量:3
2
作者 常江虹 《惠州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62-64,共3页
大学语文从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时下的“语境”来看,都应侧重于学生的人文精神、思想境界、道德素质和审美品味的提升,而不应将着眼点放在实用性。
关键词 大学语文 人文思想 时代性 情感化 批判性 情境化
下载PDF
“越界”中的新视域——读钱超英的新著《流散文学:本土与海外》 被引量:2
3
作者 常江虹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8年第1期71-74,共4页
从大学时代起,钱超英就显示出不按牌理出牌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不按牌理”,不是指乖讹、怪僻、不近情理、标新立异,而是其观察认识外物的独辟蹊径和思考联想的独出心裁。作为曾经的同窗和现在的同行,在与他交往的近三十年中,... 从大学时代起,钱超英就显示出不按牌理出牌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不按牌理”,不是指乖讹、怪僻、不近情理、标新立异,而是其观察认识外物的独辟蹊径和思考联想的独出心裁。作为曾经的同窗和现在的同行,在与他交往的近三十年中,我觉得他一方面善于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清晰明了地把握和阐述学术上以及生活中的某些疑难杂症,表现出思考的深刻性和穿透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散文学 海外 本土 视域 越界 大学时代 行为方式 思维特点
下载PDF
从不合时宜到合法化经典化——莫里哀喜剧成功潜因初探兼论审美合法性 被引量:2
4
作者 常江虹 《惠州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31-36,共6页
文章以莫里哀喜剧在推崇悲剧的古典主义时期大获成功的特殊文化现象为着眼点,从作家创作的社会背景、政治因素、审美格局和喜剧特点及艺术传承等入手展开多方位的考察,分析探究了莫里哀喜剧成功的多元复杂的潜因,并由此对审美合法性问... 文章以莫里哀喜剧在推崇悲剧的古典主义时期大获成功的特殊文化现象为着眼点,从作家创作的社会背景、政治因素、审美格局和喜剧特点及艺术传承等入手展开多方位的考察,分析探究了莫里哀喜剧成功的多元复杂的潜因,并由此对审美合法性问题作了一定思考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哀 喜剧 古典主义 主流 审美合法性
下载PDF
现代汉语中的历史阴影——试析现代文学中的语言论争 被引量:1
5
作者 常江虹 《唐都学刊》 1999年第1期60-64,共5页
本文从现代文学思潮和几次大的语言论争入手,考察和探究了百年来伴随着社会政治进程和文化运动的嬗递。
关键词 现代汉语 文学论争 文白之争 大众语 民族形式
下载PDF
在宗教与革命之间——试论高尔基小说《母亲》中的“造神” 被引量:1
6
作者 常江虹 《惠州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0-45,共6页
俄国 190 5年革命失败后布尔什维克党内出现的“召回派”一度宣传“造神论” ,受到列宁的严肃批判。高尔基此时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 ,一向被认为是受错误思潮影响而陷入“造神”的泥淖。文章从文本形象和细节的析读入手 ,指出所谓“... 俄国 190 5年革命失败后布尔什维克党内出现的“召回派”一度宣传“造神论” ,受到列宁的严肃批判。高尔基此时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 ,一向被认为是受错误思潮影响而陷入“造神”的泥淖。文章从文本形象和细节的析读入手 ,指出所谓“造神”不只是《忏悔》一作中的“问题” ,而且是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经典之作的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中的思想探索 ;继而从作品产生的政治背景着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尔基 小说 《母亲》 "造神" 俄罗斯
下载PDF
论屠格涅夫的“真诚”自白 被引量:1
7
作者 常江虹 《惠州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42-48,共7页
屠格涅夫在19世纪俄国社会中反响极大的几部长篇小说,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坎坷之后来看,最引人深思的是其思想内容的历史前瞻性和人性洞察力。本文试图从作家在当时激烈论争中的"真诚"自白入手,对其代表作《父与子》展... 屠格涅夫在19世纪俄国社会中反响极大的几部长篇小说,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坎坷之后来看,最引人深思的是其思想内容的历史前瞻性和人性洞察力。本文试图从作家在当时激烈论争中的"真诚"自白入手,对其代表作《父与子》展开具体解读和阐释,进而从文化距离、政治态度、创作宗旨等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究文学活动中主观与客观、真诚与真实、艺术与现实、政治与良知等问题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屠格涅夫 《父与子》 艺术真诚 历史事实
下载PDF
失却了理性的笑——现代喜剧精神浅论 被引量:1
8
作者 常江虹 《惠州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30-34,共5页
文章从喜剧情景构成的不谐调性入手 ,比较考察了传统喜剧和现代喜剧的精神潜质与文化心理的异同 ,认为主体的喜剧感生成过程中理性之“常”的缺失 ,是现代喜剧区别于传统喜剧的精神分水岭。
关键词 传统喜剧 现代喜剧 喜剧构成机制 理性
下载PDF
喜剧范畴察异
9
作者 常江虹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8-51,173,共5页
目前国内喜剧美学研究中的6种范畴:滑稽、讽刺、幽默、机智、怪诞、荒诞,常出现不加区分等量齐观的排列状况,这是很勉强的。
关键词 喜剧 美学 喜剧对象
下载PDF
社会变革和人的命运——《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麦列霍夫形象再探
10
作者 常江虹 《惠州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79-82,共4页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里的主人公葛利高里形象的复杂性在评论界历来备受关注和争议。从文本解读来看,除了外部因素的多重影响,其政治立场的多变性摇摆性更出于自身的精神探索和真理追寻。这种不断地思考怀疑、游离漂泊的精神特质,与...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里的主人公葛利高里形象的复杂性在评论界历来备受关注和争议。从文本解读来看,除了外部因素的多重影响,其政治立场的多变性摇摆性更出于自身的精神探索和真理追寻。这种不断地思考怀疑、游离漂泊的精神特质,与俄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有着一定的内在相似性。这是俄国文化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一种存在方式和精神标志,是作家在特定时代中对包孕着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的"人的魅力"的隐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利高里 精神漂泊 俄国知识分子 多余人
下载PDF
艺术与宗教的人生启悟──评许地山的小说
11
作者 常江虹 《惠州学院学报》 1998年第3期63-67,共5页
本文从艺术和宗教的双重角度,评说了许地山的小说创作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时空背景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所呈现出的艺术和宗教二元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涵缠绕与艺术融合。
关键词 许地山 小说创作 艺术中的宗教 宗教中的艺术
下载PDF
一个世纪的文学理论叙述和阐释
12
作者 常江虹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3期160-161,共2页
一个世纪的文学理论叙述和阐释常江虹由黄曼君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的《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洋洋洒洒,约百万言,撰述内容从“戊戌维新”(1895)一直到社会主义新时期(1990),打破了通常的近、... 一个世纪的文学理论叙述和阐释常江虹由黄曼君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的《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洋洋洒洒,约百万言,撰述内容从“戊戌维新”(1895)一直到社会主义新时期(1990),打破了通常的近、现、当代的界限,实际上差不多是二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批评 新时期 批评家 批评史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思维方式 理论叙述 理论家 总体特征 发展过程
下载PDF
我们缘何而笑──《许三观卖血记》的新喜剧倾向 被引量:3
13
作者 常江虹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78-82,共5页
关键词 《许三观卖血记》 叙事者 喜剧风格 主人公 人物语言 叙事语言 叙事方式 叙事话语 文本 喜剧性
下载PDF
民族 时代 政治─—喜剧的几点社会学思考
14
作者 常江虹 《惠州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5-10,共6页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入手,思考和探讨了民族、时代、政治与喜剧意识、喜剧形态的形成、表现和发展的诸种关系,力求从更广阔的范围和背景上去分析考察喜剧文化现象中透示出的人类社会的某些特性和内蕴。[关键词]##4喜剧;;民族;;时代;;
关键词 喜剧 民族 时代 政治
下载PDF
从真善美看喜剧的智性
15
作者 常江虹 《惠州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78-84,共7页
本文从喜剧与真、善、美的关系入手,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喜剧艺术创作和欣赏在认识、教谕、审美机制中不同于一般美学形态的特殊规律,认为喜剧的真、善、美是在对假、恶、丑的否定性表现过程中转换生成的,对喜剧美学研究中一直争论不... 本文从喜剧与真、善、美的关系入手,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喜剧艺术创作和欣赏在认识、教谕、审美机制中不同于一般美学形态的特殊规律,认为喜剧的真、善、美是在对假、恶、丑的否定性表现过程中转换生成的,对喜剧美学研究中一直争论不休的难题诸如喜剧的基础、喜剧的美学特征、肯定性喜剧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剧 喜剧美学 喜剧创作
下载PDF
文化视野中的开放眼光———读饶芃子《中西比较文艺学》
16
作者 常江虹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1年第1期143-146,共4页
一般人都有阅读中外文学作品的不同感受和体验,差别只在体悟的深浅程度不一。对于以“全球”、“国际”为视野范围和思考背景的现代理论研究而言,若将文艺现象及其文化底色的思辨仍囿于地图上的斑驳色区,只怕已不是情愿与否而是可能... 一般人都有阅读中外文学作品的不同感受和体验,差别只在体悟的深浅程度不一。对于以“全球”、“国际”为视野范围和思考背景的现代理论研究而言,若将文艺现象及其文化底色的思辨仍囿于地图上的斑驳色区,只怕已不是情愿与否而是可能与否的问题了。从现实意义上说,由暨南大学饶芃子教授撰写的《中西比较文艺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一书,堪称是一次艰巨的跨文化的学术垦拓和探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 中西比较 文学作品 眼光 体悟 文艺现象 学术 外文 撰写 跨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