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辽河盆地断裂与油气运移和聚集
被引量:16
- 1
-
-
作者
常津焕
赵立民
-
机构
中油辽河油田分公司
-
出处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3-17,共5页
-
文摘
辽河盆地是一个断陷盆地,断裂十分发育,而断裂的发育又控制了油气运移和聚集。认为:主干断裂控制油气富集,次级断裂对油气的侧向封堵及油气的再分配有重要的作用;断层的开启性又导致不同断块油气贫富不一致;正确认识断裂将会对勘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油气藏
辽河盆地
断裂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
Keywords
Main faults
Lateral blockage
Redistribution
-
分类号
P618.130.1
[天文地球—矿床学]
P618.130.2
[天文地球—矿床学]
-
-
题名辽河盆地欧利坨子地区火山岩储层特征及成藏条件
被引量:18
- 2
-
-
作者
郭克园
蔡国刚
罗海炳
王智勇
常津焕
-
机构
辽河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
-
出处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2年第3期60-66,共7页
-
文摘
欧利坨子地区位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的中段,为坳陷内始新世岩浆活动中心。在对该地区火山岩发育年代、岩石类型、喷发模式及火山口位置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沙三段Ⅱ组粗面岩为研究对象,将储集空间划分为五种类型,应用“宏观”统计和常规测试两种方法对孔隙度进行了定量计算,并建立了火山岩岩性和储层评价的测井响应标准,确认本区火山岩油气藏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困素的控制。
-
关键词
辽河盆地
火山岩油气藏
粗面岩
储集空间
裂缝
成藏条件
-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TE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
-
题名二维随机溶洞介质模型的一种构造方法
- 3
-
-
作者
常津焕
-
机构
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出处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6年第3期130-133,共4页
-
文摘
为了真实描述地下溶洞介质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能确定二维随机溶洞介质模型的总孔隙度的构造方法。通过对现有的几种典型二维随机介质模型的优缺点进行总结,给出压制建模过程中的离散误差的窗函数,构造不同种类的随机溶洞介质模型,以高斯型随机介质为基础,通过设定模型总孔隙度,改变溶洞个数、半径、局部孔隙度,构造不同形式的随机溶洞;以指数型随机介质为基础,在随机介质中充填溶洞或在溶洞中填充随机介质,构造更为复杂的溶洞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通过选择合适的参数,该方法可灵活、准确地描述了实际复杂的缝洞型油气藏。
-
关键词
二维随机溶洞介质
总孔隙度
溶洞个数
局部孔隙度
半径
-
分类号
TD15
[矿业工程—矿山地质测量]
-
-
题名辽河西部凹陷马南地区沙三段岩性油气藏储层识别技术
被引量:3
- 4
-
-
作者
窦欣
赵立旻
常津焕
-
机构
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出处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2年第1期4-6,5,共4页
-
文摘
辽河西部凹陷马南地区中深层的岩性油气藏尤其是沙三段浊积岩油气藏的勘探,一直未能取得较大的突破。根据目标区勘探需求及储层特征,探索总结了沙三段浊积岩储层预测流程;综合应用层序地层学技术、沉积微相划分技术及地震相分析、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和叠后反演技术进行储层识别,并运用叠前反演技术对流体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钻结果吻合较好。部署马南13井获得成功,表明该技术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关键词
岩性油气藏
层序地层
沉积微相
储层识别
叠前反演技术
-
Keywords
lithologic hydrocarbon reservoirs
sequence stratigraphy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reservoir identification
pre-stack inversion technology
-
分类号
P618
[天文地球—矿床学]
-
-
题名地震技术在油田滚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 5
-
-
作者
马志宏
常津焕
等
-
机构
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出处
《复式油气田》
2000年第4期46-48,共3页
-
文摘
下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北部茨榆坨构造带属于凹陷斜坡翘倾断块披覆背斜构造带,在重新分析和认识其油气成藏条件的基础上,以复式油气成藏理论为指导,优选了本敬仰工部位作为流动勘探研究的主要目标。研究中,立足于寻找控油断层和圈闭,配套运用地震技术,新发现了一个千万吨级优质储量区块,并开发了一套新的含油气层系,是当年下辽河坳陷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和滚动勘探的成功典范。
-
关键词
复式成藏
探油断层
地震勘探
成藏机理
圈闭
-
分类号
P618.130.8
[天文地球—矿床学]
P631.4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
-
题名大民屯凹陷泥丘形成机制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4
- 6
-
-
作者
安菊华
陈振岩
常津焕
宋玉军
-
机构
中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出处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6期20-28,共9页
-
文摘
介绍了研究区泥丘的分布特征,即群状分布特征,泥丘上拱层位不一,高处可达东营组顶部。论述了泥丘的形成机制,认为泥丘的形成和源岩的生排烃有直接关系。讨论了研究区泥丘的形成时间,指出,由于泥丘的形成导致在泥丘周围形成一系列油气藏,其中有在泥丘上拱形成的背斜油气藏,有泥丘侧向封堵形成的油气藏,在泥丘内部的薄砂层中,还发现有岩性油气藏。
-
关键词
泥丘
形成机制
深度偏移
油气藏
泥底辟构造
-
Keywords
Mud cone
Mechanism
Deep, migration
Oil and gas reservoir
-
分类号
P618.13
[天文地球—矿床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