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会泽正志斋《新论》中的世界认识与政治思想 被引量:5
1
作者 常潇琳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1年第2期91-112,199,共23页
会泽正志斋在《新论》中提出了线性差等世界秩序,并给出了体系性的论证。同时,通过对当时世界形势和日本时势的沿革进行分析,指出内忧外患的严峻性,提出以民族惯习和道德风俗为核心的政治理论,并据此给出了利用国家祭祀来强化国家信仰,... 会泽正志斋在《新论》中提出了线性差等世界秩序,并给出了体系性的论证。同时,通过对当时世界形势和日本时势的沿革进行分析,指出内忧外患的严峻性,提出以民族惯习和道德风俗为核心的政治理论,并据此给出了利用国家祭祀来强化国家信仰,通过施行保守的经济政策来富国,通过改革军事、任用人才来强兵等一系列大胆的改革主张。这种基于历史惯习的政治理论是一次以复古为名义的革新,是日本自主构建国民国家的理论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泽正志斋 《新论》 国体论 日本近代政治思想
下载PDF
中江兆民“心之自由”思想的形成
2
作者 常潇琳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55-67,共13页
中江兆民被称作"东洋卢梭",他曾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翻译成古汉语,在日本乃至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对卢梭的自由思想进行翻译的基础上,中江兆民更是对"心之自由"展开了自己独特的论述。"... 中江兆民被称作"东洋卢梭",他曾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翻译成古汉语,在日本乃至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对卢梭的自由思想进行翻译的基础上,中江兆民更是对"心之自由"展开了自己独特的论述。"心之自由""心思之自由""リベルテーモラル"等都是中江对"道德的自由"(liberty moral)的译语。本文中,笔者分析了中江兆民"心之自由"的思想之所以得以展开的现实和理论的两方面原因,并且对中江兆民生平文献中的相关论述进行整理,梳理出其"心之自由"思想由伦理学层面逐渐深入到意志自由的哲学层面的思想发展的脉络,最后对其"心之自由"的思想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江兆民 卢梭 心之自由
下载PDF
塞贝克系数和电阻率测量设备的搭建 被引量:2
3
作者 常潇琳 杨崇立 +3 位作者 朱春晖 李壮志 周鸿娟 侯登录 《物理实验》 2013年第6期9-13,共5页
给出了塞贝克系数和电阻率测量设备的搭建方法,详述了其测量原理、设计的具体装置、数据采集和处理程序工作流程,并通过对不同样品的测量验证了该设备的测量精度.该设备用的控制程序是基于自主开发的LabMeasure测量控制软件平台,使用Pas... 给出了塞贝克系数和电阻率测量设备的搭建方法,详述了其测量原理、设计的具体装置、数据采集和处理程序工作流程,并通过对不同样品的测量验证了该设备的测量精度.该设备用的控制程序是基于自主开发的LabMeasure测量控制软件平台,使用Pascal script语言编程.该设备具有搭建容易、操作简便、测量时间短、测量精度较高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材料 塞贝克系数 电阻率 软件平台 自动化测量
下载PDF
谎言的明治史——关于循环的观念
4
作者 五百旗头薰 常潇琳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43-49,共7页
幕末明初以来,诸多政治势力此消彼长,其相互作用之间构成了危险的连锁,乃至形成了对立招致更大的对立、危机带来更大的危机的恶性循环。随着对立的扩大,人们不惜去说"必死的谎言""耍滑的谎言",形成了一部谎言的明... 幕末明初以来,诸多政治势力此消彼长,其相互作用之间构成了危险的连锁,乃至形成了对立招致更大的对立、危机带来更大的危机的恶性循环。随着对立的扩大,人们不惜去说"必死的谎言""耍滑的谎言",形成了一部谎言的明治史。对于这种相互作用的连锁所带来的危机,明治人比我们更加敏感。本文将以明治时期的政治小说及明治期著名言论者德富苏峰为线索对此进行分析,阐明其始末并在此基础上对战后日本的任务进行重新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谎言 恶性循环 德福苏峰 明治政治小说
下载PDF
中江兆民的“自由”概念——以《民约译解》中的翻译法为中心
5
作者 常潇琳 《日本学研究》 2020年第1期-,共13页
近代初期,西洋的"liberty"概念传入东方。该词在引入东方时存在翻译上的困难。面对这样的困难,日本明治时期的自由民权思想家中江兆民借用了"格义法",巧妙地利用译语原本的意蕴在翻译中表达了自己对卢梭独特的理解... 近代初期,西洋的"liberty"概念传入东方。该词在引入东方时存在翻译上的困难。面对这样的困难,日本明治时期的自由民权思想家中江兆民借用了"格义法",巧妙地利用译语原本的意蕴在翻译中表达了自己对卢梭独特的理解。本文以《民约译解》为核心文本,着重分析了中江兆民所使用的"趣舍由己"和"自守"两种译法,意在剖析其格义意背后所隐藏的中江兆民的思维逻辑和东方式近代化的政治建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江兆民 社会契约论 自由 翻译法
原文传递
井上哲次郎《东洋哲学史》与“中国哲学”的诞生 被引量:5
6
作者 林美茂 常潇琳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2-121,共10页
“中国哲学”是近代出现的学科概念,在东亚学界起源于东京大学文学部1881年“哲学科”的独立与“支那哲学”课程的设置,但最初则出现在《东洋哲学史》课程中,丼上哲次郎是讲述“支那哲学”的第一人。然而,《东洋哲学史》讲稿已经失传,... “中国哲学”是近代出现的学科概念,在东亚学界起源于东京大学文学部1881年“哲学科”的独立与“支那哲学”课程的设置,但最初则出现在《东洋哲学史》课程中,丼上哲次郎是讲述“支那哲学”的第一人。然而,《东洋哲学史》讲稿已经失传,学界只能通过近年发现的丼上圆了与高岭三吉的课堂笔记确认其部分内容。通过对比两种“笔记”的异同大致可知,《东洋哲学史》所讲述的只有“支那哲学”,并且集中在先秦部分,主要是儒家以及与儒家相关的内容,其中虽然也涉及道家以及西方哲学家等思想,但都只是作为与儒家思想比较的形式出现。而最具特色的则是高岭笔记的“总论”部分,自伏羲至清代,把中国哲学分为“发生”“思辨”“继述”“调和”“考据”五个时期,而“思辨”(周秦期)与“调和”(宋明期)则被着重阐述。根据重要性,其顺序则为“思辨-调和-继述-发生-考据”,勾勒出中国哲学发展概况与整体脉络。这是东亚学界把中国传统思想拉入世界哲学框架,以“哲学”范式进行近代学术转换的最初尝试,成为“中国哲学”在近代诞生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上哲次郎 东洋哲学史 支那哲学 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