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春江花月夜》英译本比较研究
1
作者 梁娟 常红婧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2-105,共4页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诗作。其清丽隽永的语言、意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幽美静谧的意境,历来受到众多译者的青睐。生态翻译学的适应选择论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与实践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与崭新的研究范式...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诗作。其清丽隽永的语言、意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幽美静谧的意境,历来受到众多译者的青睐。生态翻译学的适应选择论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与实践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与崭新的研究范式。文章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三维转化视角对巴德、弗莱切和许渊冲的三种《春江花月夜》的经典英译本,进行解读剖析,发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佳之作当属许渊冲先生的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江花月夜》英译本 生态翻译学 三维转换 适应性选择
下载PDF
“软硬皆施”:李白诗歌英译本在美国的译介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2
作者 常红婧 梁娟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73-75,共3页
李白诗歌作为古典诗歌的代表,虽在英语世界广为译介,但其各英译本在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之间的译介效果语焉不详。通过考察李白诗歌英译本在美国的“软效果”和“硬效果”,文章发现:李白诗歌获得了英美国际学术场域的认可,对美国文学选... 李白诗歌作为古典诗歌的代表,虽在英语世界广为译介,但其各英译本在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之间的译介效果语焉不详。通过考察李白诗歌英译本在美国的“软效果”和“硬效果”,文章发现:李白诗歌获得了英美国际学术场域的认可,对美国文学选材、诗歌创作以及音乐艺术等产生深远影响。但其主要英译本销量排名总体靠后,在普通读者群中影响力有限在涉及影响李白诗歌译介效果的各要素中,译介控制和译介内容发挥了主要作用。中国古典诗歌译介应重视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的差异化效果体现,通过助推译介各要素,合力促进李白诗歌在海外更好的译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介效果 李白诗歌 影响因素 美国
下载PDF
图里翻译规范视角下余国藩英译《西游记》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常红婧 邓艺璇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105-109,共5页
本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为理论框架,从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三个层面再现余国藩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并分析他在这一过程中的翻译选择、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找出余译《西游记》获得成功的原因。研究发现,余国藩对源语文本的选择受... 本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为理论框架,从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三个层面再现余国藩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并分析他在这一过程中的翻译选择、翻译思想和翻译策略,找出余译《西游记》获得成功的原因。研究发现,余国藩对源语文本的选择受个体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其“似真”和“阐释”的翻译思想及以全译、直译为主,意译、音译为辅的翻译策略融合了源语和译入语的双重文化规范,使《西游记》在目的语国家广泛传播,为中国典籍文学“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里 翻译规范 余国藩 《西游记》
下载PDF
基于许渊冲翻译理论的中国古典诗歌译介策略分析——以李白《玉阶怨》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常红婧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99-104,共6页
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中国古典诗歌成为海外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其译介策略一直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焦点。本文基于许渊冲的翻译理论,通过对李白《玉阶怨》三种不同体裁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中国古典诗歌译介策略。研究发... 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中国古典诗歌成为海外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其译介策略一直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焦点。本文基于许渊冲的翻译理论,通过对李白《玉阶怨》三种不同体裁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中国古典诗歌译介策略。研究发现:许渊冲通过发挥译语优势,采用浅化、等化、深化手法翻译的韵体译诗,既尊重了中国古诗的语言文化规范和哲学传统,充分再现了中国古诗的全貌,又兼顾了译入语读者的审美趣味和接受程度,有效地传播了中国的诗歌文化。韵律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美的灵魂,在文体上采用韵体译诗的策略可以展示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性,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渊冲 翻译理论 中国古典诗歌 译介策略 《玉阶怨》
下载PDF
中国典籍对外译介模式研究——以余国藩《西游记》译本在美国的译介为例
5
作者 常红婧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63-68,共6页
典籍译介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文明振兴的重要举措。本文拟从中国文学译介模式五要素出发,探究余国藩英译《西游记》的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剖析余译本在美国成功传播背后中各个环节涉及的运作... 典籍译介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文明振兴的重要举措。本文拟从中国文学译介模式五要素出发,探究余国藩英译《西游记》的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剖析余译本在美国成功传播背后中各个环节涉及的运作方式和推动力,以期总结出中国典籍外译可借鉴与推广的译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国藩 《西游记》 美国 典籍译介模式
下载PDF
庞德创译李白诗歌的阐释学探析
6
作者 常红婧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34-41,共8页
1915年出版的《华夏集》共收录李白诗歌12首,该著作一经发表便震撼了整个英美诗坛,促进了李白诗歌在西方世界的译介。文章试图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四步骤——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再现庞德创译李白诗歌的整个过程。研究表明:... 1915年出版的《华夏集》共收录李白诗歌12首,该著作一经发表便震撼了整个英美诗坛,促进了李白诗歌在西方世界的译介。文章试图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四步骤——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再现庞德创译李白诗歌的整个过程。研究表明:庞德国际主义思想和共相历史观的诗学建构对其选择翻译李白诗歌有重要促进作用;庞德理解、移植李白诗歌时使用的创造性翻译方法引发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庞德通过加注或归化的翻译策略对不同文化差异的弥合以及其译本对美国文学产生的巨大影响成为了庞德对李白诗歌原文最好的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庞德 李白诗歌 创造性翻译
下载PDF
从本雅明“纯语言”的哲学观解读翻译的最高标准
7
作者 常红婧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59-62,67,共5页
不同于传统翻译理论中通过对原文的忠实复制来传递信息,本雅明提出的"直译"目的在于释放受"纯语言"影响的语言,因为直译的句法和释放的"纯语言"最能反映原作本质的特征,带来"不熟悉感",即各语... 不同于传统翻译理论中通过对原文的忠实复制来传递信息,本雅明提出的"直译"目的在于释放受"纯语言"影响的语言,因为直译的句法和释放的"纯语言"最能反映原作本质的特征,带来"不熟悉感",即各语言间的异质成分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从而达到"理想的翻译"。这就是本雅明"纯语言"观下最高的翻译标准:通过直译法,让外语异化原语,让被异质化的陌生感彰显出"纯语言"的力量,从而实现上帝的语言,完成弥赛亚的使命。对于本雅明来说,最高的翻译标准是译形式,而非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标准 纯语言 原作与译作 直译
下载PDF
从关联理论分析广告文体的修辞手法华中师范大学
8
作者 常红婧 《课外阅读(中下)》 2012年第21期35-36,共2页
本文通过关联理论来阐释广告理论中的运用较为普遍的几种修辞方法,如比喻、双关、仿拟、反讽等。通过使用关联理论分析广告文体的修辞手法,我们发现关联理论对文体学阐释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另外,文章是用西方语用学的理论来阐释汉语... 本文通过关联理论来阐释广告理论中的运用较为普遍的几种修辞方法,如比喻、双关、仿拟、反讽等。通过使用关联理论分析广告文体的修辞手法,我们发现关联理论对文体学阐释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另外,文章是用西方语用学的理论来阐释汉语的语言现象的一种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理论比喻双关反讽仿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