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教育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常维玲 韩进 夏蕾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158-159,共2页
临床医学教学要求临床实践能力较强 ,为把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 ,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我们探索新型的... 临床医学教学要求临床实践能力较强 ,为把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 ,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我们探索新型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computeras sisterinstruction ,CAI) ,同时注重教学设计 ;穿插问题教学 (PBL)教学模式 ;精讲重点 ,突破难点 ;归纳总结 ,巩固练习。连续 3年军医队教学检查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新的教学模式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更适合素质教育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 临床医学 应用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下载PDF
肝门部胆管癌中MMP-2/TIMP-2比值半定量研究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肖梅 周宁新 +4 位作者 黄志强 吕亚莉 陈领红 王殿军 常维玲 《消化外科》 CSCD 2003年第5期310-313,共4页
目的 探讨MMP-2和TIMP-2在肝门部胆管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浸润转移、预后风险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软件技术检测肝门部胆管癌中MMP-2和TI... 目的 探讨MMP-2和TIMP-2在肝门部胆管癌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浸润转移、预后风险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结合计算机图象分析软件技术检测肝门部胆管癌中MMP-2和TIMP-2的表达情况,将临床结合相关病理参数进行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 MMP-2的表达肝内有浸润组高于肝内无浸润组,TIMP-2的表达相反。图象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二者阳性染色强度指数比值与肿瘤临床分型、局部淋巴结有无转移、有无肝内浸润转移、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和生存期有关(P<0.05);与肿瘤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 MMP-2有促进肿瘤浸润转移功能,TIMP-2具有抗肿瘤浸润转移功能,临床上检测MMP-2/TIMP-2比值有助于肝门部胆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判断和预后风险的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2 组织抑制因子2 免疫组化 浸润转移 预后
下载PDF
妇科急症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16例分析
3
作者 常维玲 陈永卫 《解放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1期74-75,共2页
关键词 阑尾炎 急腹症 妇科急症 误诊 诊断
下载PDF
罕见的原发性肝血管肉瘤二例误诊分析
4
作者 常维玲 《腹部外科》 2000年第1期55-55,共1页
关键词 肝血管肉瘤 原发性 诊断 误诊
下载PDF
早期干预对婴幼儿身心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军 常维玲 +1 位作者 徐彩霞 国佳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2期113-114,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婴幼儿身心发育的影响。方法:对41名正常足月新生儿自出生起给予早期干预,第1年每月1次,第2年每2月1次进行定期的测查指导,包括智力、生理发育的测查和进一步的自行设计的训练计划。于1~1.5岁时采用Carey儿童气质...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婴幼儿身心发育的影响。方法:对41名正常足月新生儿自出生起给予早期干预,第1年每月1次,第2年每2月1次进行定期的测查指导,包括智力、生理发育的测查和进一步的自行设计的训练计划。于1~1.5岁时采用Carey儿童气质问卷《幼儿气质评估表》(TTQ)评价气质,于1.5岁采用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评价智能发育。另选同社区的53名1.5~2岁健康儿童作对照。结果:两组1.5岁时CDCC结果中MDI相差10分,干预组优秀和非常优秀的比例多于对照组。虽然两组气质类型分布相同,但气质维度在节律性(P<0.01)、情绪本质(P<0.05)和注意力分散度(P<0.01)上有差别。结论:早期干预可以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育,使生物节律性增高,积极的情绪本质增多,和注意力分散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干预 婴幼儿 身心发育 测查 智能发育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韦立新 常维玲 +3 位作者 郭爱桃 邰艳红 孙璐 石怀银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721-725,共5页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2001—2010年伴有大量粒细胞浸润的NSCLC53例,同时选用无粒细胞浸润的NSCLC61例作对照,共114例。观察癌组织中粒细...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2001—2010年伴有大量粒细胞浸润的NSCLC53例,同时选用无粒细胞浸润的NSCLC61例作对照,共114例。观察癌组织中粒细胞浸润情况,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癌组织中G—CSF的表达情况。对G—CSF表达情况及其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并随访全部患者,分析G—CSF表达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14例NSCLC中55例癌细胞表达G—CSF。其中大细胞癌41例(41/54,75.9%),腺癌9例(9/30,30.0%),鳞状细胞癌5例(5/30,16.7%)。G—CSF表达与癌组织中粒细胞浸润、组织学类型、坏死、肿瘤分级、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复发密切相关(P〈0.01),而与原发肿瘤大小无密切关联(P〉0.05);表达阳性者发生坏死、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复发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阴性者的5.57、6.28和5.24倍(P〈0.05)。阳性者与阴性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2和62个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0和12.1%,生存期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部分NSCLC能产生G—CSF,且以大细胞癌最常见。产生G—CSF的NSCLC组织分化差,异型性明显,恶性度高;易发生广泛坏死,常伴有粒细胞浸润;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复发;生存率低,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落刺激因子 非小细胞肺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