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长期抗凝可行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和试验序贯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梁士楚 王翠 +4 位作者 宋晨宇 常龄予 万宇辉 李小虎 赵韧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21-1128,共8页
目的: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长期抗凝的可行性与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和试验序贯分析。方法:利用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关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停用与不停用口服抗凝剂的对比... 目的: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长期抗凝的可行性与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和试验序贯分析。方法:利用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关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停用与不停用口服抗凝剂的对比研究,对手术成功后一段时间内停用与不停用口服抗凝剂的血栓栓塞以及出血发生事件数采用RevMan 5.3、Stata 12.0和TSA0.9.5.10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试验序贯分析。结果:Meta分析选入15篇研究,共纳入1583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长期抗凝与否对血栓栓塞发生率无影响,抗凝组与非抗凝组间血栓栓塞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 2=51%,P=0.18,RR=1.45,95%CI:0.85~2.48);而术后长期抗凝与否对出血事件有显著影响,与非抗凝组相比,抗凝组出血风险显著增加(I 2=57%,P<0.0001,RR=9.19,95%CI:3.43~24.62)。亚组分析显示,抗凝组与非抗凝组间的血栓栓塞发生率与左心房内径、随访时间、年龄、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无关(P均>0.05)。出血发生率与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年龄均有关,抗凝组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抗凝组(P均<0.05)。结论:房颤射频消融术后长期抗凝的出血风险大于抗栓治疗获益,“一刀切”的抗凝策略可能导致部分低危患者过度治疗,是否长期抗凝需结合HAS-BLED评分和CHA2DS2-VASc评分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口服抗凝 Meta分析
下载PDF
基于GEO数据库芯片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关键基因筛选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梁士楚 王翠 +3 位作者 常龄予 张士涵 赵韧 沈兵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16-522,共7页
目的:寻找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发病关键基因。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得人类ARVC现有信息芯片,筛选出ARVC心肌和正常心肌间差异基因。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利用Str... 目的:寻找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发病关键基因。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得人类ARVC现有信息芯片,筛选出ARVC心肌和正常心肌间差异基因。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结果:共鉴定出101个差异基因,包括40个上调基因和61个下调基因。GO分析显示,P<0.01且基因数>10的生物过程(BP)包括炎症反应和信号转导,细胞组分(CC)包括细胞膜、细胞外空间和细胞外区域。KEGG分析显示,P<0.01的通路为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经过PPI分析筛选得出10个关键基因:白细胞介素6(IL-6)、CCL2、AIF1、CD14、CCR1、FCER1G、FPR1、PTGS2、S100A9和S100A8。结论:ARVC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炎症机制密切相关,可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为ARVC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关键基因 GEO数据库 生物信息分析
原文传递
新型抗整合素抗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评估关键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永昊 潘柏舟 +3 位作者 程晞 梁士楚 常龄予 梅俏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1年第4期314-320,共7页
目的:分析可作为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新型治疗药物抗整合素抗体疗效评估和预测的关键基因。方法: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下载已公开的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伊妥珠单克隆抗体临床实验患者基因测... 目的:分析可作为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新型治疗药物抗整合素抗体疗效评估和预测的关键基因。方法: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下载已公开的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伊妥珠单克隆抗体临床实验患者基因测序信息,通过limma分析找出药物有应答组共有差异性表达基因。使用DAVID工具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进行注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进行信号传导通路分析.使用Cytoscape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PPI),构建ROC曲线分析关键基因的预测性能。结果: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疗效组间鉴定出433个差异基因,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与伊妥珠单克隆抗体共同差异基因15个。基因功能聚类分析显示差异基因功能与白细胞黏附与迁移、炎症反应相关,细胞组分集中于细胞膜锚定成分与细胞外空间,与抗整合素抗体的药理作用相符。PPI分析筛选出8个关键性基因MNDA、AQP9、FPR1、FCGR3B、VNN2、TREM1、MYO1F和GAS2L3,其中5个已被实验室证明与炎症性肠病相关。结论:抗整合素抗体的疗效与炎症、黏附相关基因密切相关,其表达变化情况可以作为抗整合素抗体疗效预测与监测指标,以及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研究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抗整合素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 伊妥珠单克隆抗体 生物信息 关键基因 疗效预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