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洛酮糖、异麦芽酮糖醇、麦芽糖醇在糖果中的应用性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干昭波 祝书红 +3 位作者 王莹 田彦玲 阚玲燕 徐慧 《现代食品》 2024年第5期62-68,共7页
本研究选用了阿洛酮糖、异麦芽酮糖醇、麦芽糖醇这3种功能性糖以及蔗糖按配方制作软糖和硬糖,从成品状态、质构、吸湿性、感官评价等方面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蔗糖制作的糖果相比,使用阿洛酮糖制作的糖果口感舒适无异味,软糖更有嚼... 本研究选用了阿洛酮糖、异麦芽酮糖醇、麦芽糖醇这3种功能性糖以及蔗糖按配方制作软糖和硬糖,从成品状态、质构、吸湿性、感官评价等方面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蔗糖制作的糖果相比,使用阿洛酮糖制作的糖果口感舒适无异味,软糖更有嚼劲,硬糖颜色更鲜亮;异麦芽酮糖制作的糖果表面光滑度更高,并且硬化速度快、成型度更高;麦芽糖醇制作的糖果甜味纯正,颜色更浅,硬度小、弹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洛酮糖 异麦芽酮糖醇 麦芽糖醇 质构分析 感官评价 糖果
下载PDF
纳滤膜回收离交酸、碱废水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干昭波 邵先豹 +1 位作者 禚洪建 杨腾腾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99-102,共4页
介绍了功能糖生产中离交酸碱废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段回收酸碱废液,利用纳滤膜分离技术分离纯化酸液、碱液,并优化工艺参数,解决了离子交换脱盐工序酸碱消耗高、产生废液多、运行成本高、污染环境等问题。
关键词 酸碱废水 纳滤膜分离 回收利用
下载PDF
贵州米酸汤中呈味物质对滋味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肖甜甜 干昭波 +3 位作者 吴君海 冯子娟 邱树毅 吴鑫颖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03-313,共11页
米酸汤是以糯米粉为原料,经自然发酵后制成的具有滋味酸鲜、风味独特和多种保健功能的传统发酵食品。为了解发酵后贵州传统米酸汤呈味物质对滋味的影响,采用与衍生化处理结合的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及超高效液相色谱与QExac... 米酸汤是以糯米粉为原料,经自然发酵后制成的具有滋味酸鲜、风味独特和多种保健功能的传统发酵食品。为了解发酵后贵州传统米酸汤呈味物质对滋味的影响,采用与衍生化处理结合的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及超高效液相色谱与QExactive HF-X质谱联用(UHPLC-QE-MS)的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全面系统地对米酸汤中呈味物质进行分析和滋味评价。结果表明:共有49种呈味物质被鉴定为差异代谢物(VIP>1.00,P<0.05),其中有机酸27种,氨基酸4种,糖类及其衍生物9种,醇类3种,醛类4种,酯类2种。对所涉及的代谢物通路的分析发现,共有10条显著影响(Impact>0.01,P<0.05)的差异代谢途径。对差异代谢物与酸汤滋味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脂肪酸(油酸、亚油酸、肉豆蔻酸等)、有机酸(乳酸、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等)与酸味之间;异麦芽酮糖、乳糖、甘氨酸与鲜味,赤藓糖、甘油和苏氨酸与适口性之间;乳果糖、α-D-葡萄糖、毛蕊花糖、麦芽四糖、N-乙酰基-DL-天冬氨酸等与回甜味之间;琥珀酸酐、对羟基苯乳酸、乳糖等与口感丰富度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解析了米酸汤发酵的呈味机制,为酸汤品质的稳定和提高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米酸汤 自然发酵 呈味物质 滋味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制备优化及性质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汶静 宗爱珍 +5 位作者 李子松 王爱月 干昭波 杜方岭 贾敏 徐同成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8-166,共9页
以乳清蛋白、菊粉为复合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制备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乳化温度、喷雾干燥进风温度、喷雾干燥进样速度对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实验优化中... 以乳清蛋白、菊粉为复合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制备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乳化温度、喷雾干燥进风温度、喷雾干燥进样速度对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实验优化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的制备工艺。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及粒度分析仪对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进行结构及性质分析,并进行贮藏稳定性及体外消化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乳化温度61.00℃、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85.00℃,喷雾干燥进样速度15.00 mL/min,在此条件下制备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的包埋率为96.25%;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呈表面较光滑椭球状,其结构完整、粒径大小均一,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溶解性、热稳定性;经过氧化动力学分析,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符合一级氧化动力学模型,有良好的贮藏稳定性;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后,释放率可达84.53%,符合Ritger-Peppas释放模型。微胶囊化后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由液态转化为固体粉末方便加工运输,提高贮藏稳定性延长货架期,同时在胃肠道中达到缓释的效果,拓宽其在食品工业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 微胶囊 喷雾干燥 理化性质 体外模拟消化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制备配方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汶静 宗爱珍 +5 位作者 李子松 王爱月 干昭波 黄凤洪 贾敏 徐同成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2023年第2期97-105,共9页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具有降低体重、调节脂代谢、缓解疲劳等功效,其常温下为液态,为方便其在食品领域应用,以乳清蛋白、菊粉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制备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复配壁材比例、壁材添加量...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具有降低体重、调节脂代谢、缓解疲劳等功效,其常温下为液态,为方便其在食品领域应用,以乳清蛋白、菊粉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制备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复配壁材比例、壁材添加量、芯壁比、乳化剂添加量、复配乳化剂比例对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实验优化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的制备配方,并测定制备的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最佳制备配方为乳清蛋白:菊粉3∶1(w/w)、乳化剂添加量0.4 g/100 mL、芯壁比1∶1(w/w)、复配壁材(乳清蛋白和菊粉)添加量14 g/100 mL、复配乳化剂(单甘酯∶羧甲基纤维素钠)1∶1(w/w),在此条件下制备的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包埋率可达95%,具有良好流动性、分散性及溶解性,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4.43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 菊粉 微胶囊 响应面分析
下载PDF
聚葡萄糖制备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关倩倩 邵先豹 +3 位作者 杨腾腾 窦光朋 徐同成 干昭波 《农业与技术》 2018年第14期247-248,共2页
采用高温聚合法制备聚葡萄糖,以合成产物中各组分含量为检测指标。本文研究了反应温度、酸含量、反应时间、真空度等因素对聚葡萄糖合成的影响,确定了聚葡萄糖最佳合成工艺为:在反应温度170℃、柠檬酸用量1%、反应时间120 min、真空度10... 采用高温聚合法制备聚葡萄糖,以合成产物中各组分含量为检测指标。本文研究了反应温度、酸含量、反应时间、真空度等因素对聚葡萄糖合成的影响,确定了聚葡萄糖最佳合成工艺为:在反应温度170℃、柠檬酸用量1%、反应时间120 min、真空度100 k Pa的条件下,得到的聚葡萄糖含量高于93%,产品色度低,口感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葡萄糖 高温聚合 色度
下载PDF
抗性糊精在低热量蛋糕中代替蔗糖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方华 窦光朋 +3 位作者 杜倩 干昭波 邵先豹 杨腾腾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0年第1期124-127,共4页
为了开发兼具营养与保健功能的功能性蛋糕,以抗性糊精分别代替5%、10%、15%、20%的蔗糖,研究其对蛋糕表面特性以及着色性、蛋糕切面、保湿性、霉变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抗性糊精可以提高蛋糕的着色性能、改善蛋糕的表面塌陷、提高保... 为了开发兼具营养与保健功能的功能性蛋糕,以抗性糊精分别代替5%、10%、15%、20%的蔗糖,研究其对蛋糕表面特性以及着色性、蛋糕切面、保湿性、霉变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抗性糊精可以提高蛋糕的着色性能、改善蛋糕的表面塌陷、提高保湿性、延长蛋糕的霉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性糊精 低热量水溶性膳食纤维 蔗糖 蛋糕
下载PDF
益生元对益生菌体外增殖效果的研究
8
作者 干昭波 王彬彬 +3 位作者 杜倩 刘茜琼 徐同成 宗爱珍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CAS 2024年第7期22-27,41,共7页
选取嗜酸乳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和两歧双歧杆菌这5种益生菌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水苏糖、低聚半乳糖、抗性糊精和低聚木糖这6种益生元对益生菌的增殖作用。结果证实了益生元对益生菌的增... 选取嗜酸乳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和两歧双歧杆菌这5种益生菌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水苏糖、低聚半乳糖、抗性糊精和低聚木糖这6种益生元对益生菌的增殖作用。结果证实了益生元对益生菌的增殖作用,其中低聚半乳糖对5种益生菌具有强效增殖作用,水苏糖对5种益生菌具有较好增殖效果,低聚木糖对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具有极强的增殖效果,抗性糊精对两歧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具有显著增殖效果,低聚果糖对嗜酸乳杆菌具有显著增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元 益生菌 糖苷键
原文传递
响应面法优化异麦芽酮糖结晶工艺
9
作者 干昭波 刘茜琼 +2 位作者 杜倩 王彬彬 王凤琴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CAS 2024年第3期12-16,共5页
以蔗糖为原料,经蔗糖异构酶转化得到异麦芽酮糖、蔗糖和海藻酮糖的混合物,通过结晶得到异麦芽酮糖晶体。以异麦芽酮糖结晶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晶种添加量、补料流速和降温频率对收率的影响,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结晶工艺。结果... 以蔗糖为原料,经蔗糖异构酶转化得到异麦芽酮糖、蔗糖和海藻酮糖的混合物,通过结晶得到异麦芽酮糖晶体。以异麦芽酮糖结晶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晶种添加量、补料流速和降温频率对收率的影响,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结晶工艺。结果表明,晶种添加量和补料流速对异麦芽酮糖结晶收率的影响更为显著。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为:晶种添加质量为体系质量的0.34%,补料流速为0.21L/h,降温频率为0.95℃/h,此条件下异麦芽酮糖结晶收率为9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麦芽酮糖 响应面 晶种 补料 降温频率
原文传递
不同益生元体外模拟消化及对7种菌混合培养的研究
10
作者 干昭波 祝书红 +3 位作者 刘月 杜倩 王彬彬 刘茜琼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CAS 2024年第8期9-16,共8页
研究了6种不同益生元的体外消化特性及其消化后对人体肠道内5种常见有益菌及2种有害菌生长繁殖的影响。选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水苏糖和抗性糊精这6种益生元,依次模拟口腔消化、胃消化以及小肠消化,对比其... 研究了6种不同益生元的体外消化特性及其消化后对人体肠道内5种常见有益菌及2种有害菌生长繁殖的影响。选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水苏糖和抗性糊精这6种益生元,依次模拟口腔消化、胃消化以及小肠消化,对比其消化前后总糖、还原糖及组分分解情况。使用消化后的糖液对5种肠道有益菌以及2种有害菌进行体外培养,评价其对菌群的生长繁殖影响,并分析培养后短链脂肪酸的变化。通过实验可知,6种益生元在模拟体外消化后,组分几乎没有降解,均具有抗消化性;6种益生元的体外模拟消化液对人体肠道有益菌具有不同程度的增殖作用,同时可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增加短链脂肪酸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元 模拟体外消化 肠道菌群
原文传递
木聚糖酶在制备低聚木糖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婷婷 杜倩 +2 位作者 干昭波 邵先豹 王彬彬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CAS 2021年第2期6-11,共6页
低聚木糖(Xylo-oligosaccharide,XOS)是一类由木糖分子连接而成的益生元化合物,具有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提高人体免疫力以及预防疾病等功能特性。酶法是较适合的XOS制备方法。简要阐述了木聚糖和XOS的结构,并... 低聚木糖(Xylo-oligosaccharide,XOS)是一类由木糖分子连接而成的益生元化合物,具有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提高人体免疫力以及预防疾病等功能特性。酶法是较适合的XOS制备方法。简要阐述了木聚糖和XOS的结构,并对XOS降解酶系中木聚糖酶的结构、作用位点和酶系分类以及在制备低聚木糖中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重点探讨了木聚糖酶GH10和GH11家族对XOS产物的影响,以及重组和固定化木聚糖酶及复合酶法中不同类型木聚糖酶的结合使用在XOS制备中的应用,对XOS产物的影响进行了阐述。旨在为XOS的制备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XOS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聚糖酶 低聚木糖 酶系分类 制备
原文传递
响应面优化大豆低聚糖提取工艺及对肠道益生菌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茜琼 马婷婷 +2 位作者 干昭波 杜倩 王彬彬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CAS 2022年第2期41-47,共7页
阐述以脱脂豆粕为原料,优化提取大豆低聚糖工艺。以大豆低聚糖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法考察Na_(2)CO_(3)用量、浸提温度、浸提时间以及水料比对大豆低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大豆低聚糖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浸提温度... 阐述以脱脂豆粕为原料,优化提取大豆低聚糖工艺。以大豆低聚糖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法考察Na_(2)CO_(3)用量、浸提温度、浸提时间以及水料比对大豆低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大豆低聚糖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对大豆低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水料比。响应面法优化得大豆低聚糖提取工艺的最适合条件为:Na_(2)CO_(3)用量为实验体系质量的2.32%、浸提温度为60℃、浸提时间为3.5h、水料比(体积与质量比)为15∶1,在此条件下大豆低聚糖提取率为6.46%。利用HPLC检测大豆低聚糖提取液中棉子糖和水苏糖含量分别为33.26%和2.75%。通过对肠道益生菌的体外增殖,表明大豆低聚糖对双歧杆菌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一种作用显著的益生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低聚糖 响应面 益生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