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地区断层相关褶皱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克基 漆家福 +3 位作者 余一欣 平英奇 张晨 高强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25-636,420,共12页
利用最新的地震解释资料,对渤海湾地区伸展和走滑断层相关褶皱的分类、形态特征、成因机制、不同褶皱之间关系及其时空展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勘探实践,研究不同类型断层相关褶皱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伸展和走滑两种断层相... 利用最新的地震解释资料,对渤海湾地区伸展和走滑断层相关褶皱的分类、形态特征、成因机制、不同褶皱之间关系及其时空展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勘探实践,研究不同类型断层相关褶皱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伸展和走滑两种断层相关褶皱在形态特征、发育过程和成因机制上具有较大差异,但相互之间也有联系:同一断裂的不同演化阶段可形成不同形态的相关褶皱,不同类型的褶皱可以互相改造、叠置。断层相关褶皱的时空分布与断裂的演化阶段密切相关:在时间上古近纪主要发育伸展断层相关褶皱,新近纪主要发育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在空间上伸展断层相关褶皱在盆地内广泛分布,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呈条带状分布;在层位上孔店组—东二段主要发育伸展断层相关褶皱,明化镇组—第四系主要发育走滑断层相关褶皱。伸展和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均可形成良好的圈闭条件,并促进油气运移,但走滑断层相关褶皱可能导致局部地区烃源岩生排烃时间滞后,促使浅层晚期快速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伸展断裂 走滑断裂 断层相关褶皱 油气成藏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北古近系新近系异常高压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成林 平英奇 +4 位作者 郭泽清 田继先 洪唯宇 张蔚 霍俊洲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1-219,共9页
柴达木盆地西北(以下简称'柴西北区')古近系—新近系异常超压普遍存在。对超压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是评价该地区油气成藏条件与资源潜力的关键。依据柴西北区钻井实测压力数据及基于等效深度法计算的地层压力结果,... 柴达木盆地西北(以下简称'柴西北区')古近系—新近系异常超压普遍存在。对超压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的研究是评价该地区油气成藏条件与资源潜力的关键。依据柴西北区钻井实测压力数据及基于等效深度法计算的地层压力结果,对研究区异常高压的平面和剖面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柴西北区典型钻井泥岩声波时差曲线特征、不同时期沉积速率、各地层岩性特征、有机质生烃潜力及柴西北地区遭受的构造挤压作用,对研究区超压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并对各控制要素在超压形成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柴西北区地层超压起始深度位于大约1 500m,主要发育在古始新统路乐河组—中新统上干柴沟组内,总体上异常高压随深度加深逐渐增大。研究区超压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欠压实作用、有机质生烃和构造挤压作用是该区超压形成演化的重要原因。对控制超压形成的各要素定量评价结果显示:欠压实作用是柴西北区超压形成的最重要控制因素,其贡献率高达60%;构造挤压作用次之,其贡献率在20%~30%左右;有机质生烃演化作用对超压形成也有影响,但贡献率相对较小。此外对柴西北区咸湖环境下的盐度分布特征研究初步表明,地层孔隙流体盐度和咸水半咸水环境下沉积的含盐塑性地层对超压的形成和保存也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北 咸化湖盆 超压成因机制 欠压实作用 定量评价
下载PDF
大数据技术在油气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平英奇 申方乐 +2 位作者 周南 李鹏 吕继 《科技资讯》 2019年第2期59-60,共2页
大数据技术已逐渐渗透进社会生产生活的各行各业中。石油地质行业虽然是传统行业,但涉及学科和领域众多,在长期的勘探实践中积累的各方面数据和信息量非常庞大。随着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油气勘探工作正逐渐向大数据化迈进。... 大数据技术已逐渐渗透进社会生产生活的各行各业中。石油地质行业虽然是传统行业,但涉及学科和领域众多,在长期的勘探实践中积累的各方面数据和信息量非常庞大。随着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油气勘探工作正逐渐向大数据化迈进。目前我国石油消耗量已位居全球前列,但我国自身石油资源量却因快速消耗而逐渐减少,勘探难度不断提高加大。如何精准快速地在众多数据中快速高效地提取有用信息,成为提高勘探成功率的关键。将大数据技术和油气勘探过程相结合,必将为油气勘探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该文针对油气勘探工作的特点,对目前大数据技术在该行业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存在问题和相应的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技术 油气 地质勘探 应用分析
下载PDF
辽中凹陷反转构造及其对郯庐断裂带走滑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克基 漆家福 +3 位作者 余一欣 马宝军 平英奇 徐长贵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82-1196,共15页
辽中凹陷发育多种样式的反转构造,其形成演化与郯庐断裂带辽东湾段新生代的脉动式活动有直接关系。通过最新的地震剖面、相干体切片等资料以及平衡剖面恢复等方法,对辽中凹陷反转构造的几何学形态、演化过程和反转期次进行研究,并结合... 辽中凹陷发育多种样式的反转构造,其形成演化与郯庐断裂带辽东湾段新生代的脉动式活动有直接关系。通过最新的地震剖面、相干体切片等资料以及平衡剖面恢复等方法,对辽中凹陷反转构造的几何学形态、演化过程和反转期次进行研究,并结合区域板块活动背景,分析反转构造演化过程及其对郯庐断裂带新生代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辽中凹陷发育反转断裂、反转背斜、泥底辟、隐伏凸起等多种类型的反转构造,且沿郯庐断裂带呈带状展布。辽中凹陷在新生代主要曾经历了三期构造反转,分别发生在沙三段沉积末期、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三期构造反转均与郯庐断裂带的走滑压扭活动有关,从根本上受控于周边板块活动背景的变化:第一期反转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和速率发生变化,导致郯庐断裂带由左旋走滑转为右旋走滑,由走滑张扭转为走滑压扭,形成反转构造的雏形;第二期反转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太平洋板块对中国大陆向西的推挤作用,导致渤海湾地区受到整体挤压以及郯庐断裂带发生走滑压扭,使反转构造定型;第三期反转是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加速俯冲促使郯庐断裂带晚期再次发生走滑压扭活动,对早期反转构造进行改造。其中沙三段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的反转为局部反转,强度较弱,东营组沉积末期的反转为区域反转,强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中凹陷 反转构造 演化过程 郯庐断裂带 板块俯冲
下载PDF
东格陵兰盆地油气资源评价
5
作者 洪唯宇 刘成林 +2 位作者 赵越 平英奇 梁德秀 《海洋地质前沿》 2016年第8期30-40,共11页
东格陵兰盆地陆上和近海地区是目前北极与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但油气勘探程度和资源认识程度低。美国地质调查局(2000、2007年)油气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具有很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同时油气勘探具有高风险和不确定性。通过收集整理东... 东格陵兰盆地陆上和近海地区是目前北极与深水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但油气勘探程度和资源认识程度低。美国地质调查局(2000、2007年)油气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具有很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同时油气勘探具有高风险和不确定性。通过收集整理东格陵兰盆地、北海盆地油气地质资料及油气田勘探开发数据,从区域上对两个地区的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对比,并采用地球化学方法与类比法,评价了东格陵兰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东格陵兰盆地属于晚古生代—中生代的裂谷盆地,呈现两坳一隆的构造格局,与挪威陆架盆地在进入被动陆缘阶段之前具有相同的地质发育过程,沉积环境类似,共同经历古生代和中生代裂谷及裂后的热沉降。东格陵兰盆地发育晚古生代湖相烃源岩、上侏罗统海相烃源岩,储层主要为中侏罗统浅海相砂岩和白垩系深海浊积砂岩,圈闭类型主要为伸展构造圈闭、地垒断块圈闭、盐构造圈闭以及地层圈闭等。东格陵兰盆地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资源潜力较大,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在影响东格陵兰盆地油气资源认识的诸多地质因素中,有利圈闭类型、必要数量的烃源岩以及油气生成条件和适当埋藏史还待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格陵兰盆地 北海盆地 类比法 资源评价
下载PDF
辽东湾地区潜山差异演化及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克基 漆家福 +3 位作者 余一欣 平英奇 高强 吕继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4-1024,共11页
辽东湾地区辽东和辽西2个潜山构造带形成演化过程和成藏条件有较大差异。根据最新的地震、钻井及岩心薄片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和勘探实践,对2个潜山构造带基岩的岩性、结构特征、构造演化过程以及成藏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辽东湾地区辽东和辽西2个潜山构造带形成演化过程和成藏条件有较大差异。根据最新的地震、钻井及岩心薄片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和勘探实践,对2个潜山构造带基岩的岩性、结构特征、构造演化过程以及成藏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潜山基岩在平面出露和垂向结构上有非均质性,这与两者的差异演化过程有关:辽西潜山经历了自中生代以来的多次反转抬升和新生代初期的伸展裂陷作用,形成时间较早;辽东潜山是在始新世的伸展裂陷以及渐新世末期区域性的挤压反转和郯庐断裂带的走滑压扭作用下形成的。两者不同的演化过程导致辽东潜山的油气来源、储层条件、盖层条件均差于辽西潜山,且晚期走滑断裂的复活可能对辽东潜山油气藏进行破坏调整,因此其聚集油气的能力要远差于辽西潜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 潜山 差异演化 次生裂缝 成藏要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