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频不可逆电穿孔消融猪胰腺组织的效果观察
1
作者 幸嵘 杜霁儒 +2 位作者 翁原驰 王峰 刘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6-1020,共5页
目的探索高频不可逆电穿孔(H-FIRE)消融猪胰腺组织的效果。方法采用开腹手术,借助针式电极对12只猪释放电脉冲,按照场强数值小、中、大设置三组参数(1000 V/cm、1500 V/cm、2500 V/cm)进行消融。通过比较各组术后恢复情况、消融面积、... 目的探索高频不可逆电穿孔(H-FIRE)消融猪胰腺组织的效果。方法采用开腹手术,借助针式电极对12只猪释放电脉冲,按照场强数值小、中、大设置三组参数(1000 V/cm、1500 V/cm、2500 V/cm)进行消融。通过比较各组术后恢复情况、消融面积、组织病理学表现等数据验证H-FIRE消融猪胰腺组织的安全性、有效性。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实验猪均存活,且获得明确的消融效果,各组组织病理学均提示,消融有效彻底,消融区与正常组织区分界明显,小场强组、中场强组、大场强组平均消融面积分别为(30.96±3.73)mm^(2)、(51.93±25.26)mm^(2)、(108.90±55.23)mm^(2),大、中场强组消融面积均显著大于小场强组(P值均<0.05),中场强组与大场强组消融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特定的消融参数下,对猪胰腺进行H-FIRE消融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电穿孔 消融技术 动物实验
下载PDF
术前影像学评估在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作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贾云兵 杨进 +2 位作者 孔清泉 幸嵘 宋跃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83-788,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影像学评估在制定内窥镜下经椎间孔人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案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191例采用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椎... 目的:探讨术前影像学评估在制定内窥镜下经椎间孔人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方案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191例采用内窥镜下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椎间盘突出节段、突出位置、髂嵴高度、髂嵴最高点和S1椎弓根内侧缘所连直线与S1椎体上缘水平线的夹角(仅)、L5椎弓根下缘5mm(即L5椎弓根下缘距穿刺针的距离)与髂嵴最高点之间的连线(d)、椎间隙后缘高度(HI)、椎间孔的垂直高度(H2)。将d与S1椎体上缘相交的位置分为3个区域,1区:L5/S1椎间隙中点以及对侧区域;2区:L5/S1椎间隙中点(不含此点)到S1椎弓根内侧缘;3区:S1椎弓根内侧缘以外的区域。所有患者均观察椎间盘突出节段、突出位置并测量H1、H2,其中L5/S1椎间盘突出者加测髂嵴高度、饯、d、d所落手术区域。H14mm及H2≤15mm为椎间孔狭窄。记录术中18G穿刺针穿刺达到靶向手术区域的次数。结果:L5/S1椎间盘突出85例(44.50%),L4/5及以上突出106例(55.50%)。突出位置在中央区17例(8.90%),在侧隐窝区146例(76.44%),在椎间孔区24例(12.57%),在椎间孔外侧区(极外侧区)4例(2.09%);椎间孔狭窄9例(4.71%)。85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中,髂嵴高度平对L4椎体中、上1/3者3例(3.53%),平对L4椎体下1/3及以下者82例(96.47%);d≤30。者69例(81.18%),30。〈仪≤40。者16例(18盘2%);d落在1区68例(80.00%),2区14例(16.47%),3区3例(3.53%)。当髂嵴高度平对L5椎体及以下者时,穿刺次数平均为16次(12~41次);平对L4椎体下1/3~IA/5椎间隙时,穿刺次数平均为29次(16~46次):平对L4椎体中、上1/3时.穿刺次数平均为39次(36~44次)。结论:髂嵴高度、&、d及d所落手术区域主要影响L5/S1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操作,对于突出节段在L4/5及以上者,穿刺针可水平进入而基本上不受上述影像学因素的影响。椎间盘突出节段、突出位置、H1、H2则对所有节段操作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术前影像学评估 经椎间孔入路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RNA干扰抑制核心结合因子α1表达阻断软骨细胞的肥大分化 被引量:2
3
作者 高博 幸嵘 +6 位作者 孔清泉 项舟 杨婧 蔡加琴 黄益州 李秀群 陈晓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7-191,共5页
背景:软骨细胞肥大分化是软骨内骨化启动的标志,也是软骨内骨化必不可少的步骤,它是一种级联反应,一旦启动就很难阻断,最终结果是形成骨骼结构。RNA干扰技术是一种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相关研究显示采用RNA干扰技术阻断核心结合因子α... 背景:软骨细胞肥大分化是软骨内骨化启动的标志,也是软骨内骨化必不可少的步骤,它是一种级联反应,一旦启动就很难阻断,最终结果是形成骨骼结构。RNA干扰技术是一种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相关研究显示采用RNA干扰技术阻断核心结合因子α1表达能够有效地抑制异位骨化形成。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核心结合因子α1表达,从而阻断大鼠软骨细胞肥大分化。方法:构建沉默SD大鼠核心结合因子基因的腺病毒Ad-Cbfa1-si RNA。利用维甲酸及白细胞介素1α促进软骨细胞肥大分化,观察Ad-Cbfa1-si RNA对核心结合因子α1表达的抑制作用。利用核心结合因子α1免疫组化方法比较各组核心结合因子α1的表达从而分析软骨细胞的肥大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经维甲酸和白细胞介素1α诱导后,阴性对照病毒组软骨细胞出现肥大分化,核心结合因子α1的表达呈阳性反应;Ad-Cbfa1-si RNA组软骨细胞中未见核心结合因子α1明显表达。提示利用RNA干扰技术能够明显抑制核心结合因子α1的表达,从而阻断软骨细胞的肥大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软骨组织工程 软骨细胞肥大分化 核心结合因子 RNA干扰 腺病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2017至2023年我国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评析
4
作者 刘洋 蒋海洪 幸嵘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303-308,共6页
作为医疗器械安全治理的制度安排,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对于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确立核心价值理念、变革医疗器械上市准入规则、调整组织结构、完善技术审评流程、健全技术审评质量管理体系和发布技术指导原则等方面,总结... 作为医疗器械安全治理的制度安排,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对于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确立核心价值理念、变革医疗器械上市准入规则、调整组织结构、完善技术审评流程、健全技术审评质量管理体系和发布技术指导原则等方面,总结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做法,并实证评估了2017至2023年期间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审评用时与质量,观察到医疗器械注册质量体系核查提高了审评效率;医疗器械注册电子申报提高了技术审评信息化水平;补充资料通知单发放数量、第三类医疗器械审评用时在不断下降,确保了审评效率。同时,对重点省份的改革举措以及审评审批制度对企业的影响也做了分析。建议持续推进质量体系建设,提高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与审评服务能力,以提升医疗器械创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器械 审评审批制度 注册 改革
原文传递
小鼠干细胞成骨和成软骨分化特异性微小RNA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幸嵘 孔清泉 +4 位作者 项舟 杨婧 罗静聪 邓力 解慧琪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09-1016,共8页
目的通过对C3H10T1/2细胞进行成骨及成软骨分化,利用微小RNA(microRNA,miRNA)芯片技术筛选成骨分化和成软骨分化中差异miRNA,以期寻找调节C3H10T1/2细胞成骨及成软骨分化的特异性miRNA。方法取C3H10T1/2细胞系,分别行成骨和成软骨诱导分... 目的通过对C3H10T1/2细胞进行成骨及成软骨分化,利用微小RNA(microRNA,miRNA)芯片技术筛选成骨分化和成软骨分化中差异miRNA,以期寻找调节C3H10T1/2细胞成骨及成软骨分化的特异性miRNA。方法取C3H10T1/2细胞系,分别行成骨和成软骨诱导分化,对诱导组和对照组进行鉴定。然后通过miRNA芯片技术筛选分化前后2倍变化幅度且平均标准化信号值>2的差异miRNA,并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 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验证。结果诱导7 d成骨诱导组较对照组有明显ALP表达(P<0.05);诱导7、14、21 d,RT-qPCR检测成骨诱导组成骨标志物Runx2、丝氨酸蛋白酶7(serine protease 7,Sp7)、Ⅰ型胶原、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诱导0 d时(P<0.05);诱导21 d,Western blot检测成骨诱导组Runx2、Sp7、Ⅰ型胶原、OPN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成软骨诱导5、10、15 d,RT-qPCR检测成软骨诱导组软骨标志物SOX9、Ⅱ型胶原、蛋白多糖(Aggrecan)、透明质酸合成酶(Has2)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诱导0 d时(P<0.05);诱导15 d,Western blot检测成软骨诱导组SOX9、Ⅱ型胶原、Aggrecan、Has2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miRNA芯片技术分别筛选出10个成骨和3个成软骨2倍变化幅度且平均标准化信号值>2的差异miRNA。除miR-455-3p之外,其余差异miRNA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比较有较好一致性。结论通过miRNA芯片技术对C3H10T1/2细胞系以及其诱导成骨和成软骨分化细胞进行检测对比,发现部分miRNA表达量在诱导后细胞中发生变化,为进一步挑选成骨和成软骨特异性miRNA进行功能验证和靶基因预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3H10T1 2细胞 成骨分化 成软骨分化 微小RNA
原文传递
异位骨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幸嵘 孔清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136-1139,共4页
目的总结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有关HO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文献,并综合分析。结果 HO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对HO相关的细胞外因子、信号通路、转录因子等有了更深入了解,如BMP、Smad信... 目的总结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有关HO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文献,并综合分析。结果 HO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对HO相关的细胞外因子、信号通路、转录因子等有了更深入了解,如BMP、Smad信号通路、核心结合因子α1/成骨特异性转录因子2等可能参与了HO的形成,而一些相关的微小RNA也有可能参与HO形成。结论通过对HO发病机制进一步研究,为有效防治HO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骨化 发病机制 BMP 转录因子 微小RNA
原文传递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幸嵘 孔清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84-288,共5页
目的总结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并发症中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的轴性症状、后凸畸形、节段性运动麻痹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有关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并发症文献,并综合分析。结果轴性症状、后凸畸形、节段性运动麻痹并发症的发... 目的总结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并发症中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的轴性症状、后凸畸形、节段性运动麻痹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有关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并发症文献,并综合分析。结果轴性症状、后凸畸形、节段性运动麻痹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但已有了更多新的发现,如椎体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重要性和引起节段性运动麻痹的神经根麻痹、脊髓损伤两种学说。结论应对轴性症状、后凸畸形、节段性运动麻痹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作进一步研究,以期能有效防治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 并发症 轴性症状 颈椎后凸畸形 节段性运动麻痹
原文传递
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加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及骨折脱位的早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8
作者 高博 幸嵘 +5 位作者 孔清泉 宋跃明 刘浩 李涛 龚全 曾建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42-545,共4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加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及骨折脱位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加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及骨折脱位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19~47岁,平...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加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及骨折脱位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加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及骨折脱位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19~47岁,平均36.1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2例,交通事故伤6例,重物砸伤2例。骨折按照AO分型:A3型10例,B2型8例,C2型2例。单节段损伤8例,双节段损伤12例。合并骨折脱位12例,侧方移位6例,患者椎管内骨性占位明显。术前Cobb角(30.2±3.9)°。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B级4例,C级9例,D级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12 d,平均4.5 d。结果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平均12个月。植骨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9个月,平均7个月。末次随访时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术前恢复1~3级,其中C级1例、D级2例、E级17例。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6.5±4.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P=0.00)。无断钉、断棒、螺钉松动、椎体间支撑内植物下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加椎间支撑植骨可以很好进行椎管内减压,恢复脊柱稳定性,植骨愈合率高,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但术中出血相对较多,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后路手术 椎体次全切除 椎间支撑植骨
原文传递
四肢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再次手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孔清泉 杨进 +4 位作者 幸嵘 屠重棋 周勇 张晖 段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探讨四肢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患者再次手术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1988年2月-2007年6月收治且获完整随访的79例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男42例,女37例;年龄15~72岁,平均33.1岁。初次行囊内刮除76例,整块切除3例... 目的探讨四肢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患者再次手术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回顾1988年2月-2007年6月收治且获完整随访的79例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再次手术患者临床资料。男42例,女37例;年龄15~72岁,平均33.1岁。初次行囊内刮除76例,整块切除3例;初次手术后2~176个月肿瘤局部复发。肿瘤病灶位于上肢14例,下肢65例。初次手术前影像学Companacci分级,Ⅰ级1例、Ⅱ级33例、Ⅲ级45例。再次手术37例采用囊内刮除植骨联合辅助灭活,42例采用肿瘤整块切除治疗。结果术后2例出现同种异体骨免疫排斥反应,导致切口不愈合;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21个月,平均68个月。其中12例于术后6~32个月局部再次复发,采用囊内刮除植骨联合辅助灭活措施者中再复发9例(24.3%,9/37),均再次行肿瘤整块切除;肿瘤整块切除再复发3例(7.1%,3/42),均截肢;两种术式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8,P=0.034);再复发患者术后随访3年均未见复发。结论复发性四肢骨巨细胞瘤可以通过囊内刮除植骨联合辅助灭活治疗,但肿瘤局部复发率高于肿瘤整块切除。对于肿瘤范围超过横断面50%预测不能彻底刮除及恶性复发性骨巨细胞瘤患者,建议采用肿瘤整块切除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肿瘤复发 手术治疗 肺转移
原文传递
以小肠黏膜下层为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孔清泉 高博 +4 位作者 幸嵘 项舟 杨志明 罗静聪 李秀群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21-525,共5页
联合应用机械法和去垢剂-酶消化法制备小肠黏膜下层(SIS),并以其作为支架材料,将体外培养扩增的软骨细胞接种于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体外培养3周,观察软骨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软骨细胞在制备的SIS上可较好... 联合应用机械法和去垢剂-酶消化法制备小肠黏膜下层(SIS),并以其作为支架材料,将体外培养扩增的软骨细胞接种于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体外培养3周,观察软骨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软骨细胞在制备的SIS上可较好地黏附、增殖,并且分泌大量Ⅱ型胶原和GAG;但软骨细胞不能长入到SIS内部,只能在其表层和表面的结构中生长。结论认为SIS支架材料均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表面活性,并且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和维持软骨细胞表型。但需要进一步了解SIS结构和成分对软骨细胞游走趋化能力的影响,促进软骨细胞均匀分布在材料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黏膜下层 软骨细胞 Ⅱ型胶原 组织工程软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