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病人手术治疗安全性分析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庄奥博 童汉兴 +3 位作者 张勇 陆维祺 周宇红 闾晨涛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6期534-539,共6页
目的:对老年病人手术切除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retroperitoneal sarcoma,RPS),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09年7月至2020年12月中山医院软组织肉瘤多学科团队手术切除老年病人的原发性RPS。使用Logistic回... 目的:对老年病人手术切除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retroperitoneal sarcoma,RPS),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2009年7月至2020年12月中山医院软组织肉瘤多学科团队手术切除老年病人的原发性RPS。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入组98例,男54例,女44例,26例(26.5%)年龄≥70岁。术后5年总生存率为61.2%(60例)(95%CI:49.1~73.7)。78例(79.6%)肿瘤负荷>10 cm,87例(88.8%)肿瘤为单病灶。其中高分化脂肪肉瘤35例(35.7%),去分化脂肪肉瘤31例(31.6%),平滑肌肉瘤15例(15.3%)。96例(98.0%)病人为根治性手术切除,54例(55.1%)病人联合脏器切除数>1个。总体55例(56.1%)发生术后并发症,16例(16.3%)发生严重并发症。4例(4.1%)术后死亡。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负荷≥10 cm(OR=4.597,P=0.012)及联合脏器切除数>1个(OR=4.858,P=0.003)是老年RPS病人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仍是原发性RPS老年病人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应在高流量医院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软组织肉瘤 手术 老年 安全性 并发症
下载PDF
同时性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中KRAS基因突变的一致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林奇 周鹏扬 +1 位作者 庄奥博 许剑民 《中国临床医学》 2019年第4期549-554,共6页
目的:比较KRAS基因突变率在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之间的差异,并探索KRAS突变对初始可切除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同期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期切除的139例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运用Pyroseque... 目的:比较KRAS基因突变率在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之间的差异,并探索KRAS突变对初始可切除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同期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期切除的139例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运用Pyrosequencing焦磷酸测序法检测原发灶和转移灶中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比较两者之间KRAS突变率的差异;同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分析KRAS突变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39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并发症发生率为28.1%。28.8%(40/139)的患者原发灶中KRAS发生了突变;KRAS突变和临床病理因素无明显相关性。KRAS突变率在原发灶中为29.5%(28/95),在转移灶中为31.6%(30/95),两者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157)。KRAS突变与总生存时间无相关性,与较短的无疾病生存时间相关(P=0.041),且是短的无疾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2)。结论:KRAS突变率在原发灶和转移灶中存在高度一致性,且与短的无疾病生存时间相关,在决定同期手术决策时需要考虑KRAS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Ⅳ期结直肠肿瘤 同期切除 KRAS 预后
下载PDF
靶向MDM2:腹膜后脂肪肉瘤重要的治疗策略
3
作者 王悦 张耕 +2 位作者 颜广婷 庄奥博 李文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73-576,共4页
腹膜后脂肪肉瘤(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RPLPS)是一种间叶组织来源的罕见恶性肿瘤,复发率极高,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并且预后较差。RPLPS分为高分化(well-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WDLPS)、去分化(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D... 腹膜后脂肪肉瘤(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RPLPS)是一种间叶组织来源的罕见恶性肿瘤,复发率极高,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并且预后较差。RPLPS分为高分化(well-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WDLPS)、去分化(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DDLPS)、黏液样和多形性亚型,并且具有多样化的基因组特性,其中WDLPS和DDLPS是RPLPS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两者均具有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和12q13-15染色体区域MDM2基因的特征性扩增。大量研究表明MDM2是一种致癌基因,MDM2基因高拷贝扩增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因此,以MDM2作为WDLPS和DDLPS的治疗靶点,并开发多种靶向抑制MDM2的药物,对于分子导向的精准医学治疗为RPLPS患者带来更光明的应用前景。本文对MDM2的作用机制和相关靶向药物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靶向MDM2的RPLPS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脂肪肉瘤 精准医学 MDM2 治疗策略 多形性 黏液样 结构异常 靶向药物
原文传递
姑息手术治疗的5例复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4
作者 张辰赫 庄奥博 +3 位作者 席哲 周潇 成映雪 李文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1605-1607,共3页
目的分析姑息手术治疗的复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文献回顾并总结临床诊疗经验。方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5例复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并接受姑息手术的患者资料,其中女3例,男2例,年龄43~66岁,平均53.8岁,查体均发现腹... 目的分析姑息手术治疗的复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文献回顾并总结临床诊疗经验。方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5例复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并接受姑息手术的患者资料,其中女3例,男2例,年龄43~66岁,平均53.8岁,查体均发现腹部包块,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考虑为巨大脂肪肉瘤。同时记录手术情况及随访信息。结果5例患者均接受姑息切除,手术时间295~677min,中位394min;术中出血量600~8000ml,中位出血量1300ml术中输血量480~2220ml,中位1140ml;术后住院时间20~81d,中位住院时间32.5d;术后病理报告为去分化脂肪肉瘤。术后1例死亡,4例症状缓解,生活质量改善。截至末次随访,4例患者病情稳定未见进展。结论对于腹膜后脂肪肉瘤,即使在多次复发后肿瘤不能被完全切除,仍应考虑姑息性切除。虽然姑息性手术在提高生存率方面存在争议,但它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姑息手术应在充分考虑术后并发症对生存率的影响并在多学科腹膜后肉瘤专家团队讨论后谨慎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脂肪肉瘤 姑息手术 个体化治疗
原文传递
T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8
5
作者 庄奥博 朱德祥 +4 位作者 许平平 易拓 林奇 韦烨 许剑民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3-330,共8页
目的探讨T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914例行根治性切除术T1期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28例,女386... 目的探讨T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914例行根治性切除术T1期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28例,女386例;中位年龄为63岁,年龄范围为25~87岁。观察指标:(1)T1期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2)随访情况。(3)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4)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内部验证。病人术后定期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随后每6个月随访1次,术后随访5年,了解病人的肿瘤复发和生存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应用R语言软件建立基于Logistic回归的淋巴结转移概率预测列线图。采用校准度曲线评价模型预测结局发生概率与实际观测概率一致程度,以一致性指数(C-index)表示。采用Bootstrap方法评价模型性能,得出校准度曲线。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计算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 (1)T1期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914例病人中,直接手术687例,内镜切除后补救手术227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均为pT1NxM0期结直肠癌;肿瘤长径为(2.3±1.2)cm;肿瘤病理学类型腺癌为865例,黏液性腺癌为49例;肿瘤分化程度为高中分化727例,低未分化187例;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 μm 633例,<1 000 μm 281例;神经脉管侵犯110例,未受侵犯804例;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3枚(1~48枚);N分期为N0期804例,N1期98例,N2期12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人。(2)随访情况:914例病人中,886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25个月(1~129个月);随访期间肿瘤复发或转移24例。914例病人5年肿瘤累积复发率为4.8%,中位复发时间为17.0个月,肝脏为最常见的肿瘤复发部位,占比为58.3%(14/24)。914例病人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5.2%。804例无淋巴结转移病人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6.3%,110例有淋巴结转移病人为86.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3,P<0.05)。(3)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为术前癌胚抗原(CEA)、术前CA19-9、肿瘤分化程度、黏膜下浸润深度、神经脉管侵犯是影响T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优势比=2.56、3.25、2.21、2.68、3.39,95%可信区间为1.41~4.67、1.22~8.66、1.43~3.41、1.56~4.88、2.10~5.48,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EA≥5 μg/L、术前CA19-9≥37 U/mL、肿瘤分化程度为低未分化、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 μm、神经脉管侵犯是影响T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23、3.47、2.01、2.31、2.91,95%可信区间为1.02~4.15、1.08~10.87、1.03~3.27、1.40~4.47、1.64~5.13,P<0.05)。(4)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内部验证:根据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构建预测T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列线图模型。术前CEA≥5 μg/L、术前CA19-9≥37 U/mL、肿瘤分化程度为低未分化、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 μm、神经脉管侵犯得分分别为59、100、48、67、92分。根据每项临床病理因素评分,加和得总分后评估淋巴结转移概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的淋巴结转移预测能力,其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70(95%可信区间为0.64~0.75,P<0.05)。Bootstrap法验证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C-index值为0.70(95%可信区间为0.65~0.75)。校准度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概率和实际淋巴结转移概率具备较好的一致性。Hosmer-Lemeshow检验计算模型的拟合效果好(χ2=1.61,P>0.05)。结论术前CEA≥5 μg/L、术前CA19-9≥37 U/mL、肿瘤分化程度为低未分化、黏膜下浸润深度≥1 000 μm、神经脉管侵犯是影响T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以预测T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T1期 淋巴结转移 预测模型 列线图
原文传递
腹膜后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庄奥博 吴茜 +4 位作者 王炯元 徐静 童汉兴 张勇 陆维祺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66-769,共4页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术后复发的预后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20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院普外科收治的271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结果本组271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中127例(46.9%)术后复发,144...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术后复发的预后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20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院普外科收治的271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结果本组271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中127例(46.9%)术后复发,144例(53.1%)未发生复发。复发组患者术前评估为复发性病例的患者更多(χ^(2)=15.289,P<0.05)、肿瘤侵犯脏器的比例更高(χ^(2)=10.123,P<0.05)、FNCLCC分级更高(χ^(2)=7.650,P<0.05)。全体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1~58个月)。1、2、3年的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1.4%、40.3%、30.9%。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复发性疾病、脏器侵犯、分化差的病理类型及高FNCLCC分级均是术后复发的不良预后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性疾病(OR=3.135,95%CI:2.058~4.762,P<0.05)、脏器侵犯(OR=2.577,95%CI:1.214~5.464,P<0.05)及高FNCLCC分级(P<0.05)是术后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疾病状态、脏器侵犯及FNCLCC分级是腹膜后脂肪肉瘤术后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肉瘤 腹膜后肿瘤 复发 预后
原文传递
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技术在结直肠癌患者、配偶及一级亲属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关旭 马晨曦 +10 位作者 王炜 朱德祥 庄奥博 王若谷 陈创奇 李佳英 裴海平 魏少忠 许剑民 孙学军 王锡山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1年第3期237-242,共6页
目的初步探究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技术对结直肠癌筛查的有效性,同时探索结直肠癌患者配偶及其一级亲属的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发病风险。方法采用新型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对于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全国八家医院的结直肠外科... 目的初步探究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技术对结直肠癌筛查的有效性,同时探索结直肠癌患者配偶及其一级亲属的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发病风险。方法采用新型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对于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全国八家医院的结直肠外科或普外科就诊的结直肠癌患者、患者配偶及一级亲属进行检测,并结合肠镜结果评价其检测性能。结果共211名受试者均完成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及肠镜检查,其中135例为结直肠癌患者(64.0%),47例为患者配偶(22.3%),29例为患者一级亲属(13.7%)。其中,患者配偶的肠镜病变检出率为14.9%(7/47),患者一级亲属的肠镜病变检出率为24.1%(7/29),均未有癌变检出。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检测结直肠癌的敏感性为89.6%(121/135),特异度为96.8%(60/62)。结论本研究初步肯定了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检测性能,为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技术 筛查 配偶 一级亲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