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灯鱼与异灯鱼两属鱼类的分类与仔稚鱼形态学比较
1
作者 柳淑芳 刘巧红 +4 位作者 王焕 李昂 安长廷 万瑞景 庄志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9-112,共14页
叶灯鱼与异灯鱼两属鱼类在全球有道氏叶灯鱼、日本叶灯鱼和异灯鱼3个物种,隶属于灯笼鱼目、灯笼鱼科。目前我国仅在台湾省东部海域有日本叶灯鱼成鱼和仔稚鱼分布以及东海外海黑潮流域有被鉴定为隶属于叶灯鱼属的盖氏翼胸灯笼鱼后期仔鱼... 叶灯鱼与异灯鱼两属鱼类在全球有道氏叶灯鱼、日本叶灯鱼和异灯鱼3个物种,隶属于灯笼鱼目、灯笼鱼科。目前我国仅在台湾省东部海域有日本叶灯鱼成鱼和仔稚鱼分布以及东海外海黑潮流域有被鉴定为隶属于叶灯鱼属的盖氏翼胸灯笼鱼后期仔鱼和翼胸灯笼鱼稚鱼分布的记录。为厘清叶灯鱼和异灯鱼两属鱼类的分类地位与隶属关系,明确其发育形态,本文在归纳两属鱼类分类要点、构建分类检索表的基础上,对1984年6—7月(夏季)和1984年12月—1985年1月(冬季)于东海外海黑潮流域两个航次调查采集的仔稚鱼样品再次整理,将原被鉴定为盖氏翼胸灯笼鱼和翼胸灯笼鱼的仔稚鱼分别订正为日本叶灯鱼与异灯鱼。描述了体长5.10 mm日本叶灯鱼后期仔鱼和6.80 mm异灯鱼稚鱼的形态特征,同时引述了日本叶灯鱼和道氏叶灯鱼仔稚鱼以及异灯鱼稚鱼的发育形态。通过比较3种仔稚鱼的发育形态特征,明确了翼状胸鳍是它们区别于其他硬骨鱼类仔稚鱼的独特形态特征;发现仔稚鱼体表黑色素的形状和数量与不同地理群体的发育生物学和生境有关,而黑色素的分布趋势具有物种特异性,可作为物种鉴别的形态学依据之一;还明确了稚鱼发育过程中鳃盖条区发光器的发育顺序与分布位置。同时,综合分析各大洋的仔稚鱼分布资料,提出道氏叶灯鱼仔稚鱼在西北太平洋分布的可能性很小的见解;根据黑潮流域的冬、春、夏季均有日本叶灯鱼生殖群体进行产卵繁殖,提出日本叶灯鱼的繁殖生物学及其种群动力学需要深入调查与研究的科学问题。研究结果提高了我国对叶灯鱼和异灯鱼两属鱼类的认知及对这3种仔稚鱼的鉴别能力,丰富了灯笼鱼科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的内涵,为今后开展相关海洋生态调查的仔稚鱼种类鉴别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灯笼鱼等小型鱼类的资源养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叶灯鱼 道氏叶灯鱼 异灯鱼 分类 仔稚鱼 发育形态
下载PDF
黄带拟鲹qRT-PCR内参基因筛选及验证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杰锋 王焕 +3 位作者 李步苏 曾祥辉 柳淑芳 庄志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7-115,共9页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是研究基因表达的一种广泛使用且有效的方法,选用黄带拟鲹(Pseudocaranx dentex)合适的内参基因,是qRT-PCR技术获得该物种基因表达可靠结果的关键。本研究首先测定了9个常用内参基因(β-actin、RPL13、EF-1α、...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是研究基因表达的一种广泛使用且有效的方法,选用黄带拟鲹(Pseudocaranx dentex)合适的内参基因,是qRT-PCR技术获得该物种基因表达可靠结果的关键。本研究首先测定了9个常用内参基因(β-actin、RPL13、EF-1α、GAPDH、HPRT、PPIA、β2M、TUB和PP2A)在黄带拟鲹成鱼组织中的表达丰度;同时,利用BestKeeper、NormFinder、geNorm和RefFinder 4种模型预测了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发现其表达稳定性排序为RPL13>EF-1α>PP2A>HPRT>PPIA>TUB>β2M>β-actin>GAPDH。进一步通过定量检测目标基因myod1在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验证上述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研究发现,RPL13和EF-1α单独或联合作为黄带拟鲹qRT-PCR内参基因,可显著提高目标基因表达量检测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结果表明,RPL13和EF-1α可作为黄带拟鲹不同组织q RT-PCR分析的内参基因。同时,也证实了并不是管家基因的表达在所有物种中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筛选适宜的内参基因。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黄带拟鲹功能基因表达特征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有望适用于其他鲹科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带拟鲹 QRT-PCR 内参基因 稳定性
下载PDF
三种不同游泳习性鱼类骨骼肌的快、慢肌纤维组织学特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曾祥辉 王焕 +3 位作者 李步苏 李杰锋 柳淑芳 庄志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5-252,共8页
硬骨鱼类的骨骼肌可为其游泳运动提供动力。为认识不同游泳习性鱼类的骨骼肌肌纤维组织学特征,本研究选取3种具有不同游泳习性的鱼类:鲐(Scomber japonic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采用石蜡切... 硬骨鱼类的骨骼肌可为其游泳运动提供动力。为认识不同游泳习性鱼类的骨骼肌肌纤维组织学特征,本研究选取3种具有不同游泳习性的鱼类:鲐(Scomber japonic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采用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和形态计量法,以形状、直径和密度作为评价指标,对其骨骼肌的快、慢肌纤维组织学特性进行表征,比较3种不同游泳习性鱼类的快、慢肌纤维组织学特征差异。组织学观察发现,3种类型鱼类的骨骼肌快、慢肌纤维横切面均呈不规则形状。营持续式游泳的鲐的快肌纤维呈多角状,慢肌纤维呈多边柱形;营延长式游泳的大黄鱼的快、慢肌纤维呈长椭圆形;营爆发式游泳的褐牙鲆的快、慢肌纤维呈扁椭圆形。形态计量结果显示,3种鱼类的快肌纤维直径均极显著大于其慢肌纤维(P<0.01)。大黄鱼的慢肌纤维直径在3种鱼类中最大,约为鲐的1.34倍、褐牙鲆的1.14倍;鲐的快肌纤维直径在3种鱼类中最大,约为大黄鱼的1.41倍、褐牙鲆的1.35倍。3种鱼类的快肌纤维密度均极显著小于其慢肌纤维(P<0.01),其中,快肌纤维密度大小排序为褐牙鲆[(274.60±9.07)根/mm^(2)]>大黄鱼[(205.43±12.63)根/mm^(2)]>鲐[(118.92±10.74)根/mm^(2)],慢肌纤维密度大小排序为鲐[(1442.33±28.25)根/mm^(2)]>褐牙鲆[(1073.92±39.40)根/mm^(2)]>大黄鱼[(945.74±19.53)根/mm^(2)]。进一步分析发现,鱼类的肌纤维形状、直径和密度与鱼类的游泳习性密切相关。上述对不同游泳习性硬骨鱼类骨骼肌的肌纤维形状、直径和密度等组织学特征的描述与差异分析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硬骨鱼骨骼肌的适应性进化和运动生理学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 快、慢肌纤维 组织学特征 游泳习性
下载PDF
半滑舌鳎仔鱼的摄食与生长 被引量:20
4
作者 庄志猛 万瑞景 +1 位作者 陈省平 刘新富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23-1033,共11页
在水温23.4-24.0℃、盐度33.00、pH7.78-8.02的培养条件下,半滑舌鳎初孵仔鱼全长为3.55±0.161mm(n=60),依照公式4/3π.R/2.(r/2)2计算其卵黄囊体积为0.606±0.106mm3(n=60)。1日龄仔鱼,全长为4.99±0.211mm(n=10),卵黄囊... 在水温23.4-24.0℃、盐度33.00、pH7.78-8.02的培养条件下,半滑舌鳎初孵仔鱼全长为3.55±0.161mm(n=60),依照公式4/3π.R/2.(r/2)2计算其卵黄囊体积为0.606±0.106mm3(n=60)。1日龄仔鱼,全长为4.99±0.211mm(n=10),卵黄囊体积较初孵仔鱼缩小近10倍,约为0.066±0.008mm3(n=10);2日龄,仔鱼的巡游模式建立,仔鱼全长为5.61±0.069mm,卵黄囊体积为0.030±0.002mm3(n=10),口初开;2.5日龄,口完全裂开,口裂0.24±0.024mm(n=10),仔鱼进入摄食期;3日龄,仔鱼的外源性摄食关系初步建立;4日龄,仔鱼的摄食率达100%,完成了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的转换;5日龄,仔鱼的卵黄完全被吸收,仅剩聚成一团的小油球,仔鱼的混合营养期持续2.5天时间;21日龄,稚鱼全长为12.96±0.611mm(n=11),仍有40%的个体残余的油球还没有完全被吸收,其体积仅为0.0000005±0.000003mm3(n=11)。仔鱼发育过程中,其长度的生长存在内源性营养阶段的快速生长、混合营养阶段的慢速生长以及饥饿期间的负生长三个生长期相,平均增长率为0.45mm/d,依照TL=aD3+bD2+cD+d方程式对仔鱼的全长与日龄进行回归,其生长模型为TL(mm)=0.0026D3-0.0704D2+0.7993D+3.55(R2=0.9811,n=324)。仔鱼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发生在孵化后第10天(即9日龄)。仔鱼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约6天,不可逆转饥饿期的时间约3天。残余的油球较长时间的存在,相对地延长了仔鱼混合营养期的时间,对仔鱼的发育、生长和存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20日龄的个体都具有胸角这个明显的形态学特征,只是饥饿个体和不可逆转饥饿期个体的胸角比摄食个体更为明显和尖锐,胸角不能作为区分健康仔鱼和饥饿仔鱼的形态学依据之一[动物学报51(6)1023-1033,2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仔鱼 初次摄食率 生长 不可逆转点 胸角
下载PDF
黄、渤海半滑舌鳎种群遗传结构的同工酶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庄志猛 韩志强 +2 位作者 马爱军 柳学周 高天翔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16,共7页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检测黄海、渤海半滑舌鳎两个群体的同工酶组织特异性并分析和研究其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半滑舌鳎的眼、鳃、肌肉、心脏、肝脏、肾脏、脾脏、鳍条、脑等9种组织和器官对18种同工酶的表达呈现明显的组织特异...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检测黄海、渤海半滑舌鳎两个群体的同工酶组织特异性并分析和研究其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半滑舌鳎的眼、鳃、肌肉、心脏、肝脏、肾脏、脾脏、鳍条、脑等9种组织和器官对18种同工酶的表达呈现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对肌肉和肝脏两种组织的PGDH、MPI、IDHP、SOD、AAT、MDH、LDH、G3PDH、PGM、LAP、ADH、SDH和ALP共13种同工酶进行了遗传学分析,共记录16个基因座位。其中,黄海群体在4个基因位点(IDHP、PGM、G3PDH、SDH)、渤海群体在5个基因位点(IDHP、PGM、MDH2、SDH、ALP)表现为多态,黄海和渤海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0.2500和0.3125;两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0143、0.0104,平均预期杂合度分别为0.0140、0.010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则分别为1.0151和1.0108。两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12。半滑舌鳎的两个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两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同工酶 组织特异性 黄渤海群体 遗传结构
下载PDF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WILD POPULATION AND HATCHERY STOCK OF Penaeus japonicus SHRIMP BY ISOENZYME ANALYSIS 被引量:16
6
作者 庄志猛 孟宪红 +1 位作者 权洁霞 戴继勋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23-326,共4页
关键词 Genetic diversity Penaeus japonicus ISOENZYM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下载PDF
日本对虾野生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27
7
作者 庄志猛 孔杰 +3 位作者 石拓 刘萍 邓景耀 戴继勋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0-255,共6页
为加深和丰富对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虾类之一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遗传多样性的认识,分析了日本对虾一个野生地理种群(台湾海峡北部)及其移植到北方水域进行繁育的养殖群体各23个个体的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实验选取OPK组20个10 b... 为加深和丰富对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虾类之一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遗传多样性的认识,分析了日本对虾一个野生地理种群(台湾海峡北部)及其移植到北方水域进行繁育的养殖群体各23个个体的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实验选取OPK组20个10 bp随机引物中的17个产生效果稳定的扩增结果用于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在两个群体中共检测出155个位点,野生种群和养殖群体的多态比例分别为85.14%和78.62%.用经修正的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量化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态度,野生种群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态度分别为0.214和0.201;两群体的遗传相似度为94.20%,遗传距离为0.0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对虾 遗传多样性 RAPD 随机扩增多态DNA 野生种群 养殖群体 遗体相似度
下载PDF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固定调查断面概述
8
作者 冷疏影 张宇 +2 位作者 张亮 石洪华 庄志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91-598,共8页
基于科考船的海洋调查是获取海洋变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方式,是孕育海洋科学原创成果的基础。2009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实施情况表明,研究项目所需的海上调查“船时”和观测数据得以共享,但不同年份之间同一海域的站位设... 基于科考船的海洋调查是获取海洋变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方式,是孕育海洋科学原创成果的基础。2009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实施情况表明,研究项目所需的海上调查“船时”和观测数据得以共享,但不同年份之间同一海域的站位设置及其观测方案变化较大,缺乏相对固定的调查断面研究。为进一步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成效,加强海洋过程的长期变化规律研究,自2020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规划设置了34条固定调查断面,其中10余条固定断面调查要求已在随后的年度申请指南中发布。基于顶层设计思想提出的固定调查断面遵循了“突出重点、承前启后;科学引领、绩效为本;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设置原则。其中,近海固定断面以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水平较高、陆海相互作用强烈、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干扰、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的海域为重点,聚焦近海生态系统健康与服务功能维持、陆海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效应等关键科学问题;深远海固定断面则以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与我国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关联紧密、海洋防灾减灾需求强烈的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海域为重点,聚焦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极端海洋环境与生命过程等关键科学问题。文章详细介绍了规划设置的34条固定断面的海域分布及其设置的科学思路,其中,我国近海26条(渤黄海5条、长江口3条、东海4条、台湾海峡5条、珠江口1条、北部湾4条、南海4条)、深远海8条(西太平洋6条、东印度洋2条)。应用实践表明,固定断面海上科考既着眼于长期海洋过程与变化规律研究的数据积累,又能兼顾普惠型航次的搭载项目需求,值得继续推动和优化完善。为加强我国海洋基础研究定位观测能力建设,文章还提出应尽快建立固定断面调查技术规范,加强固定断面航次成果的综合集成和应用,有效实施部门之间观测数据共享,以及推动构建以科学问题为导向、国际大科学计划为载体、我国科学家主导的国际合作共享航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科学 共享航次计划 固定调查断面 海洋科学考察 中国近海 深远海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水域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4
9
作者 李忠义 金显仕 +2 位作者 庄志猛 唐启升 苏永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3052-3060,共9页
稳定同位素作为一种天然的示踪物,应用十分广泛,其在水域生态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生物同位素组成总是与其食物同位素组成相一致,能随食物的改变而相应地发生改变,是生物生存状况的理想指示物,为水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与功能、... 稳定同位素作为一种天然的示踪物,应用十分广泛,其在水域生态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生物同位素组成总是与其食物同位素组成相一致,能随食物的改变而相应地发生改变,是生物生存状况的理想指示物,为水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与功能、物质流与能量流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综评稳定同位素技术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对其应用于水域生态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进展进行了总结。该方法的应用以水域中生产者同位素组成差异为前提,主要涉及确定食物来源、食物的贡献比例、营养级的确定、食物网结构的构建及鱼类等水生生物的洄游及迁移路线等方面,这些研究对了解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与外界环境对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我国此类研究的前景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同位素营养富集度 食物网 食性 栖息地
下载PDF
黄海绿潮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生活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6
10
作者 叶乃好 张晓雯 +2 位作者 毛玉泽 庄志猛 王清印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53-859,共7页
实验室条件下对2008年6月黄海中南部海域暴发的绿潮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样品进行培养,观察记录绿潮浒苔生活史不同世代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显示,成熟藻体释放出的雌、雄配子结合后固着,随后发育形成新个体;刚释放出的孢子具... 实验室条件下对2008年6月黄海中南部海域暴发的绿潮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样品进行培养,观察记录绿潮浒苔生活史不同世代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显示,成熟藻体释放出的雌、雄配子结合后固着,随后发育形成新个体;刚释放出的孢子具有聚集生长的趋势,随后发育形成具有假根和叶状体分化的新个体;在生长衰败期,部分藻体体细胞发生明显变化,细胞膨胀后发生分裂,发育形成新个体并能在死去的藻体上附着生长;培养的叶状体片段两端迅速愈合,并显示生长极性,两端分别形成叶状体和假根。后两种单性生殖方式目前尚未见公开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 生活史 配子 孢子 体细胞 叶状体片段
下载PDF
黄海和东海小黄鱼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37
11
作者 蒙子宁 庄志猛 +2 位作者 金显仕 唐启升 苏永全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7-203,共7页
小黄鱼 (Pseudosciaenapolyactis)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本文分析了采自黄海和东海 5个海区共计4 8个个体小黄鱼的随机扩增DNA多态性 (RAPD)。从 4 0个 10bp引物中选取 2 0个用于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共检测出 14 5个位点 ,其中 ... 小黄鱼 (Pseudosciaenapolyactis)是我国近海重要经济鱼类之一。本文分析了采自黄海和东海 5个海区共计4 8个个体小黄鱼的随机扩增DNA多态性 (RAPD)。从 4 0个 10bp引物中选取 2 0个用于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共检测出 14 5个位点 ,其中 132个 (91.0 3% )显多态性。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量化的平均遗传多态度为 1.93(1.5 0~ 2 .4 4 ) ,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比例分别为 6 9%和 31% ;群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分别为 0 .9139和 0 .0 86 1。用非加权配对算数平均法 (UPGMA)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 ,所分析的 5个群体可分为 3个地理群系 ,从分子水平上支持了过去有关学者把黄海和东海的小黄鱼划分为北、中、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小黄鱼 遗传多样性 RAPD 遗传变异 地理群系
下载PDF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及生长研究 被引量:79
12
作者 马爱军 柳学周 +4 位作者 徐永江 梁友 庄志猛 翟介明 李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0-138,共9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 ,研究半滑舌鳎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及生长特性。结果表明 ,半滑舌鳎初孵仔鱼在 2 3℃水温条件下 ,2— 3日龄开口摄食 ,开口后投喂轮虫。孵化后 1 2日龄 ,全长达到 8— 9mm左右 ,可摄食卤虫无节幼体。随着仔稚鱼...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 ,研究半滑舌鳎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及生长特性。结果表明 ,半滑舌鳎初孵仔鱼在 2 3℃水温条件下 ,2— 3日龄开口摄食 ,开口后投喂轮虫。孵化后 1 2日龄 ,全长达到 8— 9mm左右 ,可摄食卤虫无节幼体。随着仔稚鱼的发育及摄食强度的增强 ,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摄食节律。 6日龄仔鱼在 2 4h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摄食 ,相对来说 9:0 0、1 2 :0 0、1 5 :0 0、1 8:0 0为其摄食率的高峰。 1 6日龄稚鱼的摄食节律已出现较明显趋势 ,9:0 0、1 5 :0 0为其摄食率的高峰。 2 6日龄营底栖生活后稚鱼 ,由浮游生活方式变为底栖生活方式 ,摄食率的高峰出现在 1 8:0 0、2 4 :0 0。半滑舌鳎的捕食能力随其生长逐渐增强 ,6日龄仔鱼的平均摄食强度在摄食率高峰之后的 2— 3h内达到最高 ,出现在 1 2 :0 0、1 8:0 0 ;1 6日龄稚鱼在 1 0 :0 0—1 7:0 0期间平均摄食强度相对较大。 2 6日龄稚鱼 ,捕食能力明显增强 ,伴随着摄食率高峰的出现 ,平均摄食强度也分别在 1 8:0 0和 2 4 :0 0达到高峰。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 ,半滑舌鳎摄食节律有着明显的变化 :早期的浮游生活阶段 ,以白天摄食为主 ,摄食高峰出现在白天 ;营底栖生活阶段半滑舌鳎转为夜间摄食 ,摄食高峰出现在夜间。半滑舌鳎不同发育阶段的日平均摄食率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早期发育阶段 摄食节律 生长
下载PDF
真鲷自然群体和人工繁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49
13
作者 孟宪红 孔杰 +2 位作者 庄志猛 王伟继 刘萍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48-252,共5页
采用RAPD技术对真鲷野生群体及人工繁殖群体各 2 3个个体进行了DNA多态性检测。实验选取OPK组 16个 10bp随机引物用于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在野生群体和人工繁殖群体中分别获得 131和 12 3条扩增片段 ,两群体的多态片段比例分别为 6... 采用RAPD技术对真鲷野生群体及人工繁殖群体各 2 3个个体进行了DNA多态性检测。实验选取OPK组 16个 10bp随机引物用于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在野生群体和人工繁殖群体中分别获得 131和 12 3条扩增片段 ,两群体的多态片段比例分别为 6 2 .6 0 %和 54.4 7% ,平均杂合度分别为 0 .4 786和 0 .36 33,可见真鲷野生群体及人工繁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在选择育种和遗传改良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人工繁殖群体的多态片段比例和平均杂合度都低于野生群体 ,意味着在生产过程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保护措施以避免或减少遗传多样性水平的降低 ,确保真鲷增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鲷 遗传多样性 RAPD 自然群体 人工繁殖群体
下载PDF
中国对虾黄、渤海沿岸地理群的RAPD分析 被引量:45
14
作者 刘萍 孔杰 +4 位作者 石拓 庄志猛 邓景耀 徐怀恕 韩玲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89-93,共5页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 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简称RAPD)技 术,对中国对虾的黄、渤海地理群的32个个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使用OPI系列 的20个 10 bp的寡核苷酸随机...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 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简称RAPD)技 术,对中国对虾的黄、渤海地理群的32个个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使用OPI系列 的20个 10 bp的寡核苷酸随机引物,对每个个体的基因组 DNA进行扩增,结果为:17 个引物获得了谱带清晰且重复性好的产物,扩增片段的分子量在 2 000~200 bp之间, 共检测 106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数为 39个,占 36. 8 %;平均遗传距离为 0. 0941+ 0. 020 6,有 67个标记(占 63. 2%)在整个群体的 32个个体间表现稳定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黄海 渤海 种群 RAPD技术
下载PDF
中国对虾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朝鲜半岛西海岸群体的DNA多态性 被引量:45
15
作者 石拓 孔杰 +3 位作者 刘萍 韩玲玲 庄志猛 邓景耀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09-615,共7页
1997年4月自黄海越冬场采集中国对虾朝鲜半岛西海岸群体样品。采用RAPD技术对该群体共33个个体的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利用20个随机寡核苷酸引物共检测105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41个,占39%。单个引物获得的标记为1-10个,分子... 1997年4月自黄海越冬场采集中国对虾朝鲜半岛西海岸群体样品。采用RAPD技术对该群体共33个个体的基因组DNA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利用20个随机寡核苷酸引物共检测105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41个,占39%。单个引物获得的标记为1-10个,分子量为180-2200bp。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93,群体的平均余合度为0.2176。表明该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一方面使中国对虾的生存情况更加危险,同时其本身也可能是对虾对病害、恶劣环境等不利因素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导致资源衰退的原因之一。研究结果证实:在检测种群遗传变异度大小方面,RAPD具有比同工酶更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 RAPD 遗传多样性 多态位点 DNA
下载PDF
鳀鱼仔鱼饥饿试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被引量:49
16
作者 万瑞景 李显森 +1 位作者 庄志猛 蒙子宁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9-83,共5页
2000年6月26日8-10时在35°00′N、121°00′E周围海域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采集了大量鳀鱼的天然受精卵,11时受精卵开始孵化,12时收集初孵仔鱼进行饥饿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培养水温为23.0~24.8℃条件下,鳀鱼仔鱼的混合营养期... 2000年6月26日8-10时在35°00′N、121°00′E周围海域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采集了大量鳀鱼的天然受精卵,11时受精卵开始孵化,12时收集初孵仔鱼进行饥饿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培养水温为23.0~24.8℃条件下,鳀鱼仔鱼的混合营养期仅1d多时间;仔鱼的不可逆点发生在孵化后第6天。鳀鱼后期仔鱼发育阶段都具有胸角这一形态特征,其胸角不能作为鉴别健康仔鱼和饥饿仔鱼的依据。这一发现补充和完善了鱼类学上关于仔鱼胸角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鳀鱼 仔鱼 饥饿试验 不可逆点 早期存活机制 早期补充过程 胸角
下载PDF
红鳍东方鲀养殖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9
17
作者 马爱军 李伟业 +6 位作者 王新安 岳亮 庄志猛 孟雪松 刘圣聪 谭林涛 侯仕营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6-121,共6页
鲀红鳍东方(Takifugu rubripes),属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rs)、鲀亚目(Tetraodontoidei)、鲀科(Te-traodontidae)、东方鲀属(Takifugu),鲀俗称河、廷巴、腊头、龟鱼等,为近海底层食肉性鱼类,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 鲀红鳍东方(Takifugu rubripes),属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rs)、鲀亚目(Tetraodontoidei)、鲀科(Te-traodontidae)、东方鲀属(Takifugu),鲀俗称河、廷巴、腊头、龟鱼等,为近海底层食肉性鱼类,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因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经济价值高昂,在中国北方地区和日本、韩国等形成养殖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养殖技术 展望 中国北方地区 北太平洋 中国沿海 朝鲜半岛 经济价值
下载PDF
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 被引量:41
18
作者 王新安 马爱军 +4 位作者 庄志猛 李伟业 岳亮 邹杰 王婷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5-140,共6页
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对红鳍东方鲀表型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测各表型性状与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体周长1对体重的直接影响(0.533)最大,对体重的决定程度(28.41%... 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对红鳍东方鲀表型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测各表型性状与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体周长1对体重的直接影响(0.533)最大,对体重的决定程度(28.41%)最高,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因素;全长对体重的直接作用(0.369)较大,间接作用(0.259)最小;体高、尾柄高对体重的直接作用(0.228,0.145)相对较小,主要通过体周长1的间接作用(0.363,0.296)影响体重。所选表型性状对体重的复相关指数R2=0.950,表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以体周长1、体高、尾柄高为自变量估计体重的多元回归回归方程为:y=2154.095+42.072x1+33.936x2+72.687x3+50.538x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形态性状 体重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梭鱼人工养殖群体与自然群体的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 被引量:57
19
作者 权洁霞 戴继勋 +2 位作者 沈颂东 邓景耀 庄志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82-87,共6页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黄河口海域梭鱼人工养殖群体与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由分子水平了解梭鱼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背景及人为干涉因素对梭鱼种群遗传多样性造成的影响.选用OPC组20个10...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黄河口海域梭鱼人工养殖群体与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由分子水平了解梭鱼的种群遗传多样性背景及人为干涉因素对梭鱼种群遗传多样性造成的影响.选用OPC组20个10碱基对(bp)的随机引物,对采自河北省黄骅市的24尾野生梭鱼和15尾人工养殖梭鱼进行了分析.选出11个扩增效果稳定的引物用于群体分析,扩增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11个引物共检出112个位点,其中养殖群体中有94个表现多态,多态比例为 83. 93%;自然群体在 96个位点上表现多态,多态比例为 85. 71%.经计算,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 0. 212 4,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 0. 2271;梭鱼两群体间的相似系数为 92. 82%,遗传距离为 0. 0718.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黄河口海域梭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人工养殖过程对其未造成明显的影响,估计这与人工养殖过程中人为干涉因素少(如育苗历史短、亲鱼来源于自然群体、无定向选择和近亲繁殖等)有关.这一结果表明,梭鱼的人工养殖业在黄河口海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鱼 随机扩增多态DNA 遗传多样性 人工养殖
下载PDF
半滑舌鳎的性腺分化和温度对性别决定的影响 被引量:44
20
作者 邓思平 陈松林 +4 位作者 田永胜 刘本伟 庄志猛 王清印 邓寒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4-719,共6页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Günther)是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理想的增养殖对象,雌性个体生长速度比雄性快2~3倍。由于温度可影响多种鱼类的性腺分化,因而探索温度对该鱼的性别决定和性腺分化的影响,获得性逆转雄性亲本,用于培...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Günther)是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理想的增养殖对象,雌性个体生长速度比雄性快2~3倍。由于温度可影响多种鱼类的性腺分化,因而探索温度对该鱼的性别决定和性腺分化的影响,获得性逆转雄性亲本,用于培育全雌后代,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经济效益。通过石蜡组织切片,对半滑舌鳎早期性腺分化进行组织学观察。发现在24℃饲养条件下,孵化后30 d半滑舌鳎性腺开始分化,其中具有裂隙的性腺原基未来发育为卵巢,而不具裂隙的原基未来发育为精巢。在孵化后25~100 d对半滑舌鳎进行不同温度(16℃、20℃、24℃、28℃、32℃)处理,在9月龄时利用石蜡组织切片鉴定表型性别,观察温度对性腺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8℃和32℃高温能显著提高群体中的雄性比例,使其分别达到69.2%和66.7%;而低温16℃和20℃对性腺分化影响不大,群体中雄性比例分别为56.5%和57.1%;24℃处理群体中雌雄个体比例接近1∶1。半滑舌鳎雌性特异的遗传性别鉴定技术也检测到高温和低温处理组出现了由基因型雌性向表型雄性逆转的雄性个体。这些结果表明温度影响了半滑舌鳎性腺分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性腺分化 性别决定 温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