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凡、真实、深邃——再思辛波斯卡的诗歌艺术
1
作者 庄柔玉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6期147-151,共5页
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是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享有 "诗界莫札特" 的美誉。她善于从平平无奇的物象映照蕴藏于宇宙万物中的默默奇迹;并通过对存在瞬间的捕捉与感悟,敲想人世间在场与缺席之间的微妙因果;同时以举重若轻的笔触... 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是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享有 "诗界莫札特" 的美誉。她善于从平平无奇的物象映照蕴藏于宇宙万物中的默默奇迹;并通过对存在瞬间的捕捉与感悟,敲想人世间在场与缺席之间的微妙因果;同时以举重若轻的笔触,探索人生严肃又沉重的哲学命题--在平凡、真实、深邃的诗歌中,映现对生物法则、历史活动和人类现实片段辽阔无垠的哲思。笔者通过糅合诗人的诗观和诗作,再思辛波斯卡诗歌艺术的特色及其对当今读者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波斯卡 诗歌艺术 诺贝尔文学奖
下载PDF
辛波丝卡“后起”的诗歌:中文译者的介入与声音 被引量:7
2
作者 庄柔玉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6-138,共13页
本文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女诗人辛波丝卡两个诗选中译本为例,探讨一种"原文"相同、"源文"不同的翻译现象,同时提出一种逾越源文、直指原文的比较模式。本文指出,虽然两个译本所依据的源文版本差异极大,而编选... 本文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女诗人辛波丝卡两个诗选中译本为例,探讨一种"原文"相同、"源文"不同的翻译现象,同时提出一种逾越源文、直指原文的比较模式。本文指出,虽然两个译本所依据的源文版本差异极大,而编选的诗歌又极不相同,但基于两者同样以辛波丝卡的诗歌体系为原文,因此在看似极为不同的译本之间,依然存在很大的比较意义。一方面,这种比较有助于解读原文、源文、译本的三角关系,译者在诗选翻译中的角色,以及译者的声音对原文的意义;另一方面,研究者可借助具体的个案研究,揭示一部面向世界多国语言的作品如何通过原文、源文与译者的交相运作,在他语的世界中展开再生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波丝卡 陈黎和张芬龄 林蔚昀 诗歌翻译 后起的生命
原文传递
后翻译研究理论阐析——兼论对翻译研究与教学的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庄柔玉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86,共6页
在人类各种迁移活动愈趋频繁的今天,所谓语言文化的界限亦愈见模糊,翻译的角色尤显重要。西方学者根茨勒提出"后翻译研究"的理论,指出在新媒体、新文学形式层出不穷的环球新时代,学者必须再思翻译的定义和研究范式,才能积极... 在人类各种迁移活动愈趋频繁的今天,所谓语言文化的界限亦愈见模糊,翻译的角色尤显重要。西方学者根茨勒提出"后翻译研究"的理论,指出在新媒体、新文学形式层出不穷的环球新时代,学者必须再思翻译的定义和研究范式,才能积极迎向多种语言共存互生的文化前景。有别于传统的观念,根茨勒认为翻译不仅仅是短暂的文本或过程,而是一种促进人类沟通交流的文化条件,又或意义深远、由翻译产生的文化反响;因此,翻译研究必须从单一学科"往外转向",以跨学科共同合作的模式,通过对译本前世来生的钻研,揭示翻译在文化构建上潜藏而重大的贡献。本文从后翻译研究的背景出发,阐析此学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同时探讨它对当下翻译研究和教学的含意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翻译研究 根茨勒 往外转向翻译研究 跨学科翻译研究 翻译教学
原文传递
主观感知如何介入客观论述——译论书写的可行模式探索
4
作者 庄柔玉 《东方翻译》 2015年第2期15-20,共6页
本文选取中西译论六个具体的书写例子,探讨在以“客观性”见称的译论书写模式中,研究者可以如何处理学术写作中必然关涉的“主观性”,并以这些译论作品所开辟或展现的书写模式为例,指出研究者不妨借助“补充”、“置换”、“不稳定... 本文选取中西译论六个具体的书写例子,探讨在以“客观性”见称的译论书写模式中,研究者可以如何处理学术写作中必然关涉的“主观性”,并以这些译论作品所开辟或展现的书写模式为例,指出研究者不妨借助“补充”、“置换”、“不稳定性”等解构思维与视角,探视在现存的学术写作规范中,如何在主观感知与客观论述之间寻求一个合理恰当的平衡点,好让被界定为研究者本身流于个人化的一些省思,得以合理化地介入并丰富“客观”理论的阐释与撰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论书写 主观感知 客观论述 补充 置换 解构思维
原文传递
《哈姆雷特》在中国——比较黄国彬的“厚翻译”和根茨勒的“后翻译研究”
5
作者 庄柔玉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2021年第2期50-62,共13页
近十年来,两个有关《哈姆雷特》汉译的崭新研究相继出现。其一,中国学者黄国彬通过汉译及详注方式重新解读《哈姆雷特》剧,突显了“厚翻译”策略在引进文学经典上的重要作用。其二,美国学者根茨勒借“后翻译研究”阐述《哈姆雷特》在中... 近十年来,两个有关《哈姆雷特》汉译的崭新研究相继出现。其一,中国学者黄国彬通过汉译及详注方式重新解读《哈姆雷特》剧,突显了“厚翻译”策略在引进文学经典上的重要作用。其二,美国学者根茨勒借“后翻译研究”阐述《哈姆雷特》在中国的改写与改编历程,指出翻译如何随时代和媒体改变而绽放表演活力。两者迥异的研究理念、范式和成果,正好从不同视角呈现《哈姆雷特》在现当代中国的后起生命,揭示了《哈姆雷特》如何通过文本或意象的翻译,为译入语文化注入动能和创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雷特》汉译 黄国彬 根茨勒 厚翻译 后翻译研究
原文传递
隐喻与境界——“推手”作为翻译史研究者的一种思维方式
6
作者 庄柔玉 《东方翻译》 2014年第4期14-20,共7页
立足21世纪,翻译学者该如何迎接“知识的调和性”及其涵盖观点带来的挑战?面对翻译界一些被视为“欧洲中心主义”或“西方中心主义”的主导理念框架,中国的翻译学者如何融会东西、贯古通今,开辟切实可行的翻译史研究路径?张佩瑶在... 立足21世纪,翻译学者该如何迎接“知识的调和性”及其涵盖观点带来的挑战?面对翻译界一些被视为“欧洲中心主义”或“西方中心主义”的主导理念框架,中国的翻译学者如何融会东西、贯古通今,开辟切实可行的翻译史研究路径?张佩瑶在《从二元对立到相反相济:谈翻译史研究的关键问题与太极推手的翻译史研究路向》一文中,提出了一条建基于“推手”哲理的翻译史研究路向,借以回应知识建构的科学性与客观性问题,并消解二元对立思维在当下衍生的自我封闭、无视他者等局限。本文就此论文进行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试图解读“推手”作为一个武术隐喻如何与翻译史研究发生关系,当中包含对文章思想脉络的疏理,以及对所创立观点的诠释、推论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史研究 张佩瑶 太极推手 知识调和性 二元对立思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