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射性脑病吞咽障碍的护理干预 被引量:1
1
作者 陈良英 庄泽微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21期725-726,共2页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护理干预对放射性脑病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我科60名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首先采用吞咽障碍评估筛查,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鼻饲护理、物理治...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护理干预对放射性脑病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我科60名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首先采用吞咽障碍评估筛查,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鼻饲护理、物理治疗。结果干预组饮水试验评定为轻度和中度的比例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P<0.05)。而住院期间,发生吸入性肺炎的比例,干预组为13.3%,低于对照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放射性脑病吞咽障碍病人康复效果和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脑病 吞咽障碍 护理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龚汉贤 庄泽微 +3 位作者 李飞 叶虹 罗丽霞 李卓卫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31期118-120,共3页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特发性面神经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特发性面神经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激素组,高剂量激素组和对照组。比较三组治疗前后H-B评分、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低剂量...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特发性面神经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特发性面神经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激素组,高剂量激素组和对照组。比较三组治疗前后H-B评分、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低剂量激素组的H-B评分为(2.06±0.72),高剂量激素组H-B评分为(1.95±0.81),均低于对照组的(2.75±0.88)(P<0.05),但低剂量激素组与高剂量组的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低剂量激素组和高剂量激素组的治愈率分别为85%、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P <0.05)。不良反应方面,高剂量激素组的血糖、HbAlc异常,消化不良和失眠症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组。结论:低剂量激素治疗合并糖尿病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糖尿病
下载PDF
静脉溶栓治疗再发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3
作者 龚汉贤 庄泽微 +1 位作者 李飞 利玉欢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8年第5期363-365,共3页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再发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者84例,起病4.5h内予以rt-PA治疗,起病4.5~6h内予以尿激酶治疗。评估2组治疗后的疗效,同时记录治疗90d时再梗死率、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再发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者84例,起病4.5h内予以rt-PA治疗,起病4.5~6h内予以尿激酶治疗。评估2组治疗后的疗效,同时记录治疗90d时再梗死率、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溶栓后的NIHSS评分,均较溶栓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栓后,再发脑梗死组和初发脑梗死组相比,两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和Barthel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再发脑梗死组的再梗死率、出血率和死亡率不比初发组高。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再发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此提高其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且对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亦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发性脑梗死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尿激酶 静脉溶栓
下载PDF
球囊导引导管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取栓治疗中的作用
4
作者 龚汉贤 庄泽微 +3 位作者 李述桃 李卓卫 杨晓洁 邹腾甜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4年第1期73-76,86,共5页
目的评估球囊导引导管辅助取栓技术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结局及作用。方法回顾分析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老年患者(≥75岁)67例,分为非球囊导引导管(Balloon guided catheter,GBC)组和球囊导引导管组,比较2组的危... 目的评估球囊导引导管辅助取栓技术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结局及作用。方法回顾分析取栓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老年患者(≥75岁)67例,分为非球囊导引导管(Balloon guided catheter,GBC)组和球囊导引导管组,比较2组的危险因素、闭塞血管、栓子逃逸、首通效应、取栓次数、血管再通时间、补救措施、血管再通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末次造影血流再通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mTICI)和并发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临床良好预后的因素。结果非BGC组患者出现栓子逃逸者有12例(32.43%),高于BGC组的3例(10.00%)(P=0.03);非BGC组实现首通效应6例(16.22%),达到mTICI≥2b级20例(54.05%),90 d良好预后13例(35.14%),均低于BGC组的11例(36.67%),24例(80.00%),19例(63.3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NIHSS[比值比(Odds ratio,OR)=0.80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717~0.912]、取栓次数(OR=0.565,95%CI=0.342~0.946)、穿刺至再通时间(OR=0.985,95%CI=0.972~0.998)、使用BGC取栓治疗(OR=3.189,95%CI=1.169~8.698)与老年患者良好预后相关。结论对于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球囊导引导管辅助取栓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球囊导引导管 老年人 机械取栓
原文传递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心源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治疗的比较 被引量:10
5
作者 龚汉贤 庄泽微 +2 位作者 李飞 罗丽霞 李卓卫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9年第4期390-393,共4页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和心源性脑梗死(CE)机械取栓治疗的差异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2018年8月行机械取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33例,比较2组患者的危险因素、闭塞的血管、侧支循环、取栓次数、从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和心源性脑梗死(CE)机械取栓治疗的差异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2018年8月行机械取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33例,比较2组患者的危险因素、闭塞的血管、侧支循环、取栓次数、从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的时间、取栓后补救措施和血管再通的程度,并评估NIHSS评分、mR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结果CE组的冠心病(或风心病)、房颤病史比例高于LAA组(P<0.05);LAA组侧支循环良好率为43.48%,高于CE组的10%(P=0.045);CE组从动脉穿刺到血管再通的时间、取栓的次数均<LAA组,而取栓后mTICI评分达到良好灌注的比例又远高于后者(P<0.05);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月的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组开通后再闭塞、脑出血和病死率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行取栓治疗需要更短的开通时间、更少的取栓次数、得到更好的血流灌注,但2组最终的预后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AST分型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心源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