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其有无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74例(脑梗死组)和健康体检者52例(对照组)...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其有无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74例(脑梗死组)和健康体检者52例(对照组),脑梗死组再进一步分为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37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14d抽取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5ml,抽取对照组外周血5ml,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Treg频率,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治疗后7、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高剂量组7、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剂量组显著降低(P<0.05,P<0.01)。脑梗死组治疗前外周血Th17频率和Th17/Treg显著高于对照组,而Treg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治疗后7、14dTh17频率及Th17/Treg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Treg频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7、14d Th17频率[(1.25±0.49)%vs(1.57±0.41)%,(1.13±0.28)%vs(1.52±0.36)%,P<0.05]和Th17/Treg(0.43±0.15 vs 0.65±0.21,0.38±0.12 vs 0.54±0.16,P<0.05)明显降低,Treg频率明显增高[(3.02±0.62)%vs(2.73±0.68)%,(3.34±0.46)%vs(2.96±0.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h17/Treg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0.672,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h17和Treg的平衡被打破,加重了缺血脑组织的炎性反应,而阿托伐他汀可通过纠正Th17/Treg失衡,发挥对急性期脑梗死的治疗作用。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远端置管局部溶栓治疗重症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抗血小板聚集对预防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复发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远端置管局部溶栓治疗重症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抗血小板聚集对预防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复发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上矢状窦远端置管局部溶栓治疗,辅以机械性血栓切割,以血栓全部或大部分溶解,闭塞的脑静脉窦主干再通为停止溶栓指征。在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个月。在急性期所有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术后随访6-70个月,每半年随访1次,包括腰椎穿刺、眼底检查和MRV检查。结果出院时12例患者的颅内压均降至200 mm H2O以下;9例患者闭塞的静脉窦完全再通,动静脉循环时间正常,3例患者闭塞的上矢状窦部分再通,皮层静脉和深静脉予以代偿;11例患者完全恢复,1例患者遗留轻偏瘫,眼底水肿明显减轻或消失,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由术前平均9.3分恢复到出院时的15分,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所治疗的12例患者中,在上矢状窦远端置管局部接触性溶栓治疗后,给予氢氯吡格雷和(或)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个月,无颅内或全身出血并发症发生。本研究随访的患者中最长为70个月,平均随访37.4个月,所有患者中无一例血栓再形成,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症状。结论上矢状窦远端置管局部溶栓治疗重症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静脉侧支循环代偿在疾病恢复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局部溶栓治疗术后给予氢氯吡格雷和(或)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预防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复发是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能是预防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复发的有效治疗方法。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 17,Th17)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其有无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74例(脑梗死组)和健康体检者52例(对照组),脑梗死组再进一步分为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37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14d抽取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5ml,抽取对照组外周血5ml,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Treg频率,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治疗后7、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高剂量组7、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剂量组显著降低(P<0.05,P<0.01)。脑梗死组治疗前外周血Th17频率和Th17/Treg显著高于对照组,而Treg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治疗后7、14dTh17频率及Th17/Treg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Treg频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7、14d Th17频率[(1.25±0.49)%vs(1.57±0.41)%,(1.13±0.28)%vs(1.52±0.36)%,P<0.05]和Th17/Treg(0.43±0.15 vs 0.65±0.21,0.38±0.12 vs 0.54±0.16,P<0.05)明显降低,Treg频率明显增高[(3.02±0.62)%vs(2.73±0.68)%,(3.34±0.46)%vs(2.96±0.5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h17/Treg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0.672,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h17和Treg的平衡被打破,加重了缺血脑组织的炎性反应,而阿托伐他汀可通过纠正Th17/Treg失衡,发挥对急性期脑梗死的治疗作用。
文摘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远端置管局部溶栓治疗重症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抗血小板聚集对预防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复发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上矢状窦远端置管局部溶栓治疗,辅以机械性血栓切割,以血栓全部或大部分溶解,闭塞的脑静脉窦主干再通为停止溶栓指征。在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个月。在急性期所有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术后随访6-70个月,每半年随访1次,包括腰椎穿刺、眼底检查和MRV检查。结果出院时12例患者的颅内压均降至200 mm H2O以下;9例患者闭塞的静脉窦完全再通,动静脉循环时间正常,3例患者闭塞的上矢状窦部分再通,皮层静脉和深静脉予以代偿;11例患者完全恢复,1例患者遗留轻偏瘫,眼底水肿明显减轻或消失,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由术前平均9.3分恢复到出院时的15分,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所治疗的12例患者中,在上矢状窦远端置管局部接触性溶栓治疗后,给予氢氯吡格雷和(或)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6个月,无颅内或全身出血并发症发生。本研究随访的患者中最长为70个月,平均随访37.4个月,所有患者中无一例血栓再形成,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症状。结论上矢状窦远端置管局部溶栓治疗重症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静脉侧支循环代偿在疾病恢复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局部溶栓治疗术后给予氢氯吡格雷和(或)拜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预防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复发是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能是预防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复发的有效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