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块并联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庄茂东 宋吉 王兴龙 《低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53-57,共5页
对多模块并联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几项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包括负载电流采样分配策略、分流策略,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并设计了FUZZY-PI控制模块。利用Matlab软件对三模块并联的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并针对多模块并联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 对多模块并联的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几项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包括负载电流采样分配策略、分流策略,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并设计了FUZZY-PI控制模块。利用Matlab软件对三模块并联的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并针对多模块并联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能质量 有源电力滤波器 多模块并联 冗余控制 模糊-PI控制
下载PDF
无谐波检测环节的三电平有源电力滤波器控制系统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晓迅 庄茂东 张课 《低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43-46,共4页
针对传统三相abc坐标系控制无法消除系统耦合量的扰动,建立了基于三电平SVPWM的无谐波检测环节解耦控制系统。通过对电网电压不平衡时上述无谐波检测有源电力滤波器解耦系统如何控制进行了研究,提出电网电压不平衡时系统控制方案。仿真... 针对传统三相abc坐标系控制无法消除系统耦合量的扰动,建立了基于三电平SVPWM的无谐波检测环节解耦控制系统。通过对电网电压不平衡时上述无谐波检测有源电力滤波器解耦系统如何控制进行了研究,提出电网电压不平衡时系统控制方案。仿真试验表明,该无谐波检测解耦控制系统动态跟踪速度快、补偿效果好,不受负载突变影响,且当电网电压不平衡时依然能够保证有很好的谐波电流补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源电力滤波器 三电平 无谐波检测 电压不平衡 中点电位
下载PDF
基于空间矢量脉冲宽度调制的有源电力滤波器死区补偿研究
3
作者 庄茂东 李晓迅 《低压电器》 2012年第4期44-47,59,共5页
为了防止逆变器同一桥臂上、下两个开关器件发生直通故障而设置的死区时间使得逆变器无法对指令电流实现精确跟踪,影响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的补偿效果,对死区效应的影响进行分析。结合空间矢量控制方法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脉... 为了防止逆变器同一桥臂上、下两个开关器件发生直通故障而设置的死区时间使得逆变器无法对指令电流实现精确跟踪,影响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的补偿效果,对死区效应的影响进行分析。结合空间矢量控制方法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脉冲直接补偿方法。该方法能够精确地消除死区效应的影响,并通过Matlab建立APF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该补偿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源电力滤波器 空间矢量脉冲宽度调制 死区时间 死区补偿
下载PDF
基于五电平NPC的IGBT开路故障诊断方法
4
作者 庄茂东 高爱杰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10期113-115,共3页
以五电平NPC变换器为研究对象,对变换器中IGBT发生开路故障时的故障特征进行了研究,分别对变换器在正常工作时和存在故障时相电压与门极信号之间的变化关系情况进行分析,建立了一种基于相电压的积分算法,并根据此积分算法提出了故障诊... 以五电平NPC变换器为研究对象,对变换器中IGBT发生开路故障时的故障特征进行了研究,分别对变换器在正常工作时和存在故障时相电压与门极信号之间的变化关系情况进行分析,建立了一种基于相电压的积分算法,并根据此积分算法提出了故障诊断和定位的方法。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五电平NPC逆变器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对本文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地检测到故障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C IGBT开路 相电压积分
下载PDF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的模糊PI控制策略研究
5
作者 张传金 庄茂东 《变频器世界》 2011年第8期70-72,共3页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由于开关器件的非线性和对电路参数的依赖性,使得传统的PI双闭环控制无法更好的提高其动态性能,因此限制了其在更宽负载范围内的运用。本文在建立三相PWM整流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三相PWM整流器动态性能较差...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由于开关器件的非线性和对电路参数的依赖性,使得传统的PI双闭环控制无法更好的提高其动态性能,因此限制了其在更宽负载范围内的运用。本文在建立三相PWM整流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三相PWM整流器动态性能较差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模糊PI控制器。仿真实验表明:该控制方法设计简单,提高了PWM整流器的动态性能,而且较好地实现了电流的解耦控制,且使系统鲁棒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WM整流器 非线性 模糊PI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