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的新生化颗粒活血化瘀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庞汉青 商潇予 +5 位作者 魏晔 黄玙璠 秦娟 王晓红 丁文书 刘量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104,共11页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新生化颗粒活血化瘀关键作用机制。基于文献检索和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筛选新生化颗粒的主要效应成分;通过PharmMapper、TTD和DrugBank等数据库挖掘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活血化瘀相关靶点;借助S...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新生化颗粒活血化瘀关键作用机制。基于文献检索和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筛选新生化颗粒的主要效应成分;通过PharmMapper、TTD和DrugBank等数据库挖掘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活血化瘀相关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采用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可视化和拓扑学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软件将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表明:新生化颗粒含有阿魏酸、藁本内酯和水苏碱等55个活性成分,其调节活血化瘀的关键靶点包括TNF-α、IL1β和MAPK1等。核心通路主要为HIF-1α信号通路、TNF-α信号通路及雌激素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与关键靶点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综上,新生化颗粒中阿魏酸、藁本内酯、水苏碱等主要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TNF-α、IL1β和MAPK1等靶点,激活或抑制HIF-1α、TNF-α和雌激素等相关信号通路而发挥活血化瘀作用。该研究阐释了新生化颗粒活血化瘀的潜在作用机制,为其深度研究和二次开发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化颗粒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活血化瘀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和网络药理学探讨通脉颗粒治疗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2
作者 庞汉青 商潇予 +2 位作者 魏晔 丁书文 刘量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24期13-19,共7页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通脉颗粒治疗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HPLC-QTOF-MS技术鉴定通脉颗粒的化学成分;通过TCMSP、TTD和PubMed等数据库检索通脉颗粒活性成分作用靶点...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通脉颗粒治疗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UHPLC-QTOF-MS技术鉴定通脉颗粒的化学成分;通过TCMSP、TTD和PubMed等数据库检索通脉颗粒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脑卒中相关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关键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从通脉颗粒中鉴定出丹酚酸B、葛根素和藁本内酯等96个化学成分,筛选到38个活性成分和作用于脑卒中靶点55个,核心靶点包括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核因子κB(NFκB)和核因子红细胞系2相关因子2(NRF2)等,关键通路主要涉及缺氧诱导因子1(HIF-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等。结论通脉颗粒中丹酚酸B、葛根素和藁本内酯等主要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PTGS2、NFκB和NRF2等靶点,调控HIF-1、TNF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发挥抗脑卒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脉颗粒 脑卒中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网络药理学 药效成分 作用机制
下载PDF
红花黄色素类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黄明丽 宋慧鹏 +2 位作者 庞汉青 高雯 闻晓东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8年第4期287-290,共4页
红花黄色素类化合物是红花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神经保护等药理活性。本文通过对红花黄色素类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其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探讨中药复方中该类化合物的代谢过程及规律,为红花及其制... 红花黄色素类化合物是红花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神经保护等药理活性。本文通过对红花黄色素类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其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探讨中药复方中该类化合物的代谢过程及规律,为红花及其制剂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此外,由于红花黄色素类化合物在体内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本文同时关注了提高红花黄色素类生物利用度的相关研究,以期为中药新药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黄色素 红花 药代动力学 生物利用度
下载PDF
基于学科思维导图和LBL—PBL—TBL整合的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教学模式探讨
4
作者 庞汉青 王建斌 +2 位作者 杨阳 刘量 钱莉 《科技视界》 2022年第28期116-118,共3页
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是中药学、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两者教学内容均存在内容繁杂、易学难记、枯燥死板等问题。通过分析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课程教学现状,针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文章建立了基于学科思维导图和LBL-PBL-TBL的整... 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是中药学、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两者教学内容均存在内容繁杂、易学难记、枯燥死板等问题。通过分析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课程教学现状,针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文章建立了基于学科思维导图和LBL-PBL-TBL的整合教学模式,以期用于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的日常教学而提高教学效果,并为其他药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学 生药学 学科思维导图 LBL-PBL-TBL 教学模式
下载PDF
奇壬醇的结构修饰及其抗凝血因子FXa活性研究
5
作者 陈安琪 陈锡庆 +3 位作者 陈丽 庞汉青 刘量 王建斌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5498-5507,共10页
目的研究有抗凝血因子FXa活性的奇壬醇衍生物,发现具有开发价值的先导化合物。方法通过氧化、酯化、酰胺化反应,对奇壬醇进行结构修饰,采用核磁和质谱数据对这些衍生物进行表征,并通过以FXa为靶标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结合体外抗凝血因... 目的研究有抗凝血因子FXa活性的奇壬醇衍生物,发现具有开发价值的先导化合物。方法通过氧化、酯化、酰胺化反应,对奇壬醇进行结构修饰,采用核磁和质谱数据对这些衍生物进行表征,并通过以FXa为靶标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结合体外抗凝血因子FXa试验评价衍生物的活性;结果得到奇壬醇衍生物15个,其中新化合物14个(化合物2~15),体外抗凝血因子FXa活性筛选得到1个活性较好的衍生物(化合物12),抑制常数(inhibitor constant,Ki值)为(589.40±80.12)nmol/L。结论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体外凝血因子FXa试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2的抑制活性最好,为继续开展奇壬醇的结构修饰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壬醇 先导化合物 结构修饰 凝血因子FXa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原文传递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丹参不同有效部位的活血化瘀作用比较 被引量:44
6
作者 庞汉青 唐于平 +6 位作者 史旭芹 曾慧婷 许会芹 瞿城 朱振华 宿树兰 段金廒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3239-3247,共9页
目的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评价丹参不同有效部位丹参提取物(DT)、丹参总酚酸提取物(DF)、丹参总酮提取物(DST)、丹参总酚酸合用总酮提取物(DF+DST)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sc盐酸肾上腺... 目的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评价丹参不同有效部位丹参提取物(DT)、丹参总酚酸提取物(DF)、丹参总酮提取物(DST)、丹参总酚酸合用总酮提取物(DF+DST)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sc盐酸肾上腺素和冰水浴共同刺激复制大鼠急性血瘀模型,通过测定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血沉(ESR)和红细胞压积(HCT),观察丹参不同有效部位不同剂量对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通过测定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量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DP),观察丹参不同有效部位对血瘀大鼠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PCA法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综合评价丹参不同有效部位的总活血化瘀效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与模型组比较,丹参不同部位低、中、高3个剂量给药组均能较好地改善血瘀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PCA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综合评价得出,丹参不同有效部位不同剂量组中DF+DST高剂量组的活血化瘀作用最好;相同剂量下,各剂量下的DF+DST给药组活血化瘀效应较好。结论丹参不同有效部位能明显改善血瘀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异常,丹参总酚酸和丹参总酮2个有效部位配伍活血化瘀效果优于各有效部位单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有效部位 配伍 活血化瘀 主成分分析 多指标综合指数法 急性血瘀
原文传递
当归-红花药对活血功效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37
7
作者 金益 濮宗进 +5 位作者 唐于平 尚尔鑫 史旭芹 沈娟 庞汉青 段金廒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087-2092,共6页
目的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法阐明当归-红花药对活血效应相互作用的范围、性质与程度。方法采用冰水浴与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复制大鼠急性血瘀模型,给予不同配比(1∶0、4∶1、2∶1、3∶2、1∶1、2∶3、1∶2、1∶4、0∶1)不同剂量当归-红花药对后... 目的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法阐明当归-红花药对活血效应相互作用的范围、性质与程度。方法采用冰水浴与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复制大鼠急性血瘀模型,给予不同配比(1∶0、4∶1、2∶1、3∶2、1∶1、2∶3、1∶2、1∶4、0∶1)不同剂量当归-红花药对后,观察其对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影响,采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对各指标进行整合,然后运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对整合效应结果进行分析,应用非线性回归的方法确定量效曲线的各个参数,建立三维响应曲面模型,应用Matlab软件构建响应曲面的三维图形。结果发现当归-红花药对配比在0.8∶1~1.1∶1以及在当归剂量为0~5 g,红花8~11 g这个区域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相互作用值:-0.2~-0.8);在当归剂量为0~0.2 g,红花为0.2~1 g表现为拮抗作用,但拮抗作用不明显,相互作用值为0.2左右,而其他比例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或拮抗作用。结论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可定量研究中药配伍药物相互作用,为药对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红花 药对 活血 整合效应 响应曲面分析法 血液流变学
原文传递
基于撤药分析法的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作用贡献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庞汉青 王军 +7 位作者 唐于平 吴亮 许会芹 金益 朱振华 黄胜良 孙大正 段金廒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4006-4014,共9页
比较评价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系列药对前后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活血作用贡献。采用冰水浴和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共同复制急性血瘀大鼠模型。根据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 比较评价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系列药对前后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活血作用贡献。采用冰水浴和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共同复制急性血瘀大鼠模型。根据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血沉(ESR)和红细胞压积(HCT)等指标,观察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系列药对前后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以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DP)、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观察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系列药对前后对血瘀大鼠的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的影响。采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活血作用贡献。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系列药对前后对急性血瘀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多个指标皆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得出,新生化颗粒对血瘀大鼠的调节作用优于拆方组和生化汤组;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系列药对后,各给药组的活血效应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缺失不同的当归药对后对原方的活血效应影响不同,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活血作用贡献的顺序为:当归-益母草>当归-川芎>当归-红花>当归-炙甘草>当归-桃仁>当归-姜炭。该研究表明,当归系列药对是新生化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活血作用贡献不同;且当归-益母草药对在全方中的活血作用贡献最大,与新生化颗粒的组方结构(重用益母草)以及益母草"活血行滞、祛瘀生新"的功效相一致,该方法为新生化颗粒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复杂方剂的配伍作用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化颗粒 当归 药对 活血化瘀 多指标综合指数法 主成分分析 撤药分析法
原文传递
基于HPLC-PDA分析丹参-红花药对配伍的化学物质变化规律 被引量:2
9
作者 庞汉青 唐于平 +6 位作者 林航 沈娟 乐世俊 瞿城 朱振华 钱大玮 段金廒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3224-3230,共7页
目的采用HPLC-PDA技术和"化学模糊识别"策略对丹参-红花药对不同制法、不同配比的活性物质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方法通过建立丹参与红花的化学物质库,并经过对照品峰的紫外信息,建立了4类活性物质的紫外信号网络,并通过网络将丹参... 目的采用HPLC-PDA技术和"化学模糊识别"策略对丹参-红花药对不同制法、不同配比的活性物质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方法通过建立丹参与红花的化学物质库,并经过对照品峰的紫外信息,建立了4类活性物质的紫外信号网络,并通过网络将丹参-红花中的成分进行快速鉴别与归类,进而通过对称配比设计对这些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丹参-红花配伍的水、50%甲醇水和甲醇煎液中,通过"化学模糊识别"策略分别鉴定出47、57和43个成分。3种不同制法中,丹参酮类成分在甲醇提取液中的相对溶出度最高,其他3类成分在50%甲醇水提取液中的相对溶出度最高。相同制法、不同配比中,所测成分总的相对溶出度的优化范围皆为5∶1~5∶2,总的相对溶出度的最高比例皆为5∶2。结论丹参-红花不同配比与不同制法的化学成分的配伍变化规律有所不同,且存在优化配比,为丹参-红花药对临床配伍合理应用提供了参考,为药对现代基础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红花 药对 HPLC-PDA 化学模糊识别
原文传递
生物碱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药理作用与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艳飞 梁金秀 +3 位作者 宋慧鹏 庞汉青 杨华 李萍 《药学进展》 CAS 2018年第10期780-787,共8页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机制复杂,针对该疾病的药物研发进程缓慢。由于生物碱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其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药理作用与机制受到...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机制复杂,针对该疾病的药物研发进程缓慢。由于生物碱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其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药理作用与机制受到广泛关注。围绕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对有机胺类、哌啶类、异喹啉类、黄嘌呤类生物碱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药理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或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碱: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脂质组学策略在脑病相关领域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彩奕 庞汉青 +1 位作者 杨华 李萍 《药学进展》 CAS 2018年第12期929-937,共9页
脂质组学是一门借用现代化分析技术研究疾病发生与治疗等状态下脂质水平的新兴学科,可用于识别脂质代谢途径、构建病理生理学脂质代谢网络、挖掘临床诊断标志物并监测疾病进程。大脑是生命活动中枢,也是脂质含量最高的器官,脂质代谢异... 脂质组学是一门借用现代化分析技术研究疾病发生与治疗等状态下脂质水平的新兴学科,可用于识别脂质代谢途径、构建病理生理学脂质代谢网络、挖掘临床诊断标志物并监测疾病进程。大脑是生命活动中枢,也是脂质含量最高的器官,脂质代谢异常可诱发多种脑部疾病,脂质组学的应用为脑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供了思路。综述脂质组学在卒中、神经退行性疾病、脑外伤、脑癌等脑病中的应用及新进展,旨在为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组学 脑病 卒中 神经退行性疾病 脑外伤 临床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