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紫色丘陵农区坡耕地饲草种植模式及效益 被引量:17
1
作者 庞良玉 张鸿 +5 位作者 罗春燕 黄晶晶 付登伟 冯文强 林超文 张新全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0-116,共7页
把饲草作为主要作物引入耕作制,通过3年3重复随机区组定位试验研究,构建适于四川紫色丘陵区坡耕地应用的粮饲高效种植模式。结果表明,冬季以小麦为主,间套黑麦草、燕麦等冬季饲草,夏季以苏丹草、菊苣等夏季饲草为主的种植模式与对照麦/... 把饲草作为主要作物引入耕作制,通过3年3重复随机区组定位试验研究,构建适于四川紫色丘陵区坡耕地应用的粮饲高效种植模式。结果表明,冬季以小麦为主,间套黑麦草、燕麦等冬季饲草,夏季以苏丹草、菊苣等夏季饲草为主的种植模式与对照麦/玉/苕种植模式相比,能够稳定小麦籽粒产量,8~9倍的提高饲草鲜产,提高50%以上的可饲用干物产出,提高粗蛋白产出1倍以上,增加产值30%以上。冬季以小麦为主,间套黑麦草、燕麦等冬季饲草,夏季以苏丹草、菊苣等夏季饲草为主的种植模式能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大幅提高紫色丘陵区旱坡耕地饲料产出,为区域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饲料保障,是适用于该区域的可持续高效旱坡地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饲草 种植模式 效益
下载PDF
苏丹草、高丹草生物性状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庞良玉 张建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160-163,共4页
通过6个苏(高)丹草品种生物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苏丹草、高丹草品种及不同收割时期其产量及产量构成都具有显著差异。饲草产量在秋季前都以直线增长,进入秋季后增长速度下降。苏丹草类的生长速度和分蘖、再生能力总体上优于高丹草。... 通过6个苏(高)丹草品种生物性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苏丹草、高丹草品种及不同收割时期其产量及产量构成都具有显著差异。饲草产量在秋季前都以直线增长,进入秋季后增长速度下降。苏丹草类的生长速度和分蘖、再生能力总体上优于高丹草。综合试验结果来看,以苗期青饲为目的,宜选择4、5、6号品种;抽穗后收割利用的,则以选择4、1号品种较好;2号品种是青贮利用最好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草 高丹草 生物性状 品种 收割时期 产量 生长速度 分蘖 再生能力 品种
下载PDF
四川丘陵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12
3
作者 庞良玉 张建华 林超文 《四川农业科技》 2008年第3期30-31,共2页
玉米是我省丘陵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高低对该区域粮食总产量和农村经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该区域玉米生产历来倍受各相关部门和农民朋友的高度重视,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涌现。为该区域玉米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 玉米是我省丘陵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高低对该区域粮食总产量和农村经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该区域玉米生产历来倍受各相关部门和农民朋友的高度重视,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涌现。为该区域玉米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怎样才能在新的品种条件下。通过栽培实现玉米产量的提高?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关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技术要点 玉米生产 四川丘陵 农村经济发展 粮食总产量 粮食作物 丘陵地区 玉米产量
下载PDF
农艺措施对杂交苏丹草生物学性状影响的灰色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庞良玉 张建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4期403-407,共5页
五因素五水平盆栽试验结果及灰色关联分析表明:“0”水平处理组合(即适中的播期和密度,N、P、K适中但搭配均衡的处理)、高K处理组合的杂交苏丹草生物学性状和产量一般处于较高水平,为最优组合;当密度过高、播期过迟、任何一种营养元素... 五因素五水平盆栽试验结果及灰色关联分析表明:“0”水平处理组合(即适中的播期和密度,N、P、K适中但搭配均衡的处理)、高K处理组合的杂交苏丹草生物学性状和产量一般处于较高水平,为最优组合;当密度过高、播期过迟、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缺乏时,都会导致杂交苏丹草产量和质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苏丹草 生物学性状 农艺措施 灰色分析
下载PDF
成都平原稻田增种秋玉米配套栽培技术 被引量:3
5
作者 庞良玉 曾祖俊 +1 位作者 孙禄鉴 陈启元 《四川农业科技》 1992年第4期6-6,共1页
成都平原稻田以一年二熟制为主,使晚秋大约2个月左右时间和占全年20%的光热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1986年以来,我们结合稻田新三熟制研究,总结出秋玉米高产栽培的一整套技术措施。1991年我们在广汉进行大面积高产示范,间作玉米平均亩产... 成都平原稻田以一年二熟制为主,使晚秋大约2个月左右时间和占全年20%的光热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1986年以来,我们结合稻田新三熟制研究,总结出秋玉米高产栽培的一整套技术措施。1991年我们在广汉进行大面积高产示范,间作玉米平均亩产嫩玉米700-900公斤,亩产值达400元左右,产量、效益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玉米 轮作
下载PDF
我省农区一条切实可行的增收途径——种草养畜 被引量:1
6
作者 庞良玉 张建华 《四川农业科技》 2003年第7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四川农区 粮经作物 农村经济 农业结构 畜牧业 饲草
下载PDF
不同种植制度对水旱轮作田氮素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庞良玉 吕世华 《土壤农化通报》 1998年第2期33-36,共4页
对1986-1994年在广汉灰棕色冲积性水稻土上进行的不同种植制度长期定位试验耕作层土壤,进行土壤分析和小麦氮肥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制度对水旱轮作田氮素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稻连作会使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降低;... 对1986-1994年在广汉灰棕色冲积性水稻土上进行的不同种植制度长期定位试验耕作层土壤,进行土壤分析和小麦氮肥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制度对水旱轮作田氮素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稻连作会使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降低;而麦稻-油稻轮作使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增加;增种晚秋作物的稻种新三熟制可能使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制度 水旱轮作 稻田新三熟 氮素肥力
下载PDF
不同种植制度对水旱轮作田杂草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庞良玉 曾祥忠 《土壤农化通报》 1998年第1期18-21,共4页
用成都平原稻田水旱两熟和新三熟定位试验各小区耕层土壤进行盆栽试验,观察不同种植制度对杂草生长的影响。发现小麦连作和麦油轮和条件下杂草生长较旺旺,油油连作次之,而麦油苕轮作和麦油轮作下杂草生长较弱,且新三熟对杂草生长具... 用成都平原稻田水旱两熟和新三熟定位试验各小区耕层土壤进行盆栽试验,观察不同种植制度对杂草生长的影响。发现小麦连作和麦油轮和条件下杂草生长较旺旺,油油连作次之,而麦油苕轮作和麦油轮作下杂草生长较弱,且新三熟对杂草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充分证明新三熟栽培制度具有多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制度 新三熟 水旱轮作田 杂草
下载PDF
成都平原稻田持续高产高效种植制度的定位研究
9
作者 庞良玉 曾祖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30-33,共4页
本文通过六年定位试验,从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及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几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种植制度的产量水平、经济效益和稳产性。综合分析结果看出:成都平原稻田麦稻晚秋,油、稻晚秋轮作方式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 本文通过六年定位试验,从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及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几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种植制度的产量水平、经济效益和稳产性。综合分析结果看出:成都平原稻田麦稻晚秋,油、稻晚秋轮作方式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实现持续高产高效,是本区较优良的持续高产高效种植制度;在目前一年二熟制为主的情况下,应大力开发利用晚秋资源,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增种一季晚秋作物有利于后茬小麦增产,对减轻小麦连作障碍有显著作用,油菜、小麦连作都会导致土壤理化性状恶化、作物产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水稻 小麦 持续种植制度
下载PDF
川中丘陵春玉米地膜覆盖精简高产栽培技术
10
作者 庞良玉 涂仕华 +1 位作者 刘定辉 秦鱼生 《四川农业科技》 2011年第3期20-21,共2页
川中丘陵是我省玉米的主要产区,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导致该区玉米生产水平长期较低。为了提高本区域春玉米生产水平,针对本区域麦/玉/苕(黄豆)为主的种植制度,我们经过大量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行之... 川中丘陵是我省玉米的主要产区,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导致该区玉米生产水平长期较低。为了提高本区域春玉米生产水平,针对本区域麦/玉/苕(黄豆)为主的种植制度,我们经过大量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春玉米地膜覆盖直播精简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地膜覆盖 川中丘陵 春玉米 农业生产条件 自然灾害 种植制度 生产水
下载PDF
大春饲草高产栽培技术(二) 种植技术
11
作者 庞良玉 张建华 秦鱼生 《四川农业科技》 2004年第3期31-32,共2页
关键词 饲草 栽培技术 适应能力 播种 种子处理
下载PDF
大春饲草高产栽培技术(一) 品种选择
12
作者 庞良玉 张建华 秦鱼生 《四川农业科技》 2004年第2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饲草 栽培技术 品种选择 春播
下载PDF
不同种植制度对水旱轮作田杂草生长的影响
13
作者 庞良玉 曾祥忠 吕世华 《耕作与栽培》 1998年第5期58-60,共3页
用成都平原稻田水旱两熟和新三熟定位试验各小区耕层上壤进行盆栽试验,观察不同种植制度对杂草生长的影响。发现小麦连作和麦油轮作条件下杂草生长较旺,油油连作次之,而麦油苕轮作和麦油轮作(无肥)下杂草生长较弱,且新三熟对杂草... 用成都平原稻田水旱两熟和新三熟定位试验各小区耕层上壤进行盆栽试验,观察不同种植制度对杂草生长的影响。发现小麦连作和麦油轮作条件下杂草生长较旺,油油连作次之,而麦油苕轮作和麦油轮作(无肥)下杂草生长较弱,且新三熟对杂草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充分证明新三熟栽培制度具有多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制度 新三熟 水旱轮作田 杂草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和雨强对紫色土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69
14
作者 林超文 陈一兵 +2 位作者 黄晶晶 涂仕华 庞良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241-2249,共9页
【目的】揭示紫色土地区坡耕地常用农耕措施在不同雨强条件下对土壤养分流失途径及流失量的影响规律,为紫色土坡耕地培肥及养分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两因素、三水平、三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利用人工降雨装置模拟3种... 【目的】揭示紫色土地区坡耕地常用农耕措施在不同雨强条件下对土壤养分流失途径及流失量的影响规律,为紫色土坡耕地培肥及养分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两因素、三水平、三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利用人工降雨装置模拟3种不同强度的降雨,采用模拟径流小区观测地表径流量、壤中流量、泥沙侵蚀量及取样分析养分流失量。【结果】在耕作方式相同时,雨强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大,地下径流量减少,总径流量增加,不利于土壤保蓄雨水和含水量的提高。在相同雨强条件下,平作的地表径流量最大,土壤侵蚀也最剧烈。横坡垄作在中小雨强条件下控制地表径流和侵蚀的效果非常明显,但在大雨强条件下,控制径流和泥沙的效果减弱;横坡垄作有增加地下径流和氮流失量的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约1%的化肥氮(速效氮)被雨水淋洗出土体并排放到环境中;而速效磷的流失量只占化肥磷的万分之三至万分之十,流失量很小。【结论】紫色土坡耕地磷素流失的载体是泥沙,流失量更易受雨强的影响,要控制磷的流失,首先应防止土壤侵蚀;横坡垄作能够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因此,也能较好控制磷流失。紫色土坡耕地氮流失载体在雨强较小时是径流,径流中又以地下径流为主,要控制氮流失,首先必须控制地下径流;传统的横坡垄作会加大地下径流量,也就加大了氮的流失。全面控制紫色土的氮、磷损失,必须采用控蚀耕作、增厚土层、提升土壤有机质等综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强 农艺措施 紫色土 养分流失 土壤侵蚀
下载PDF
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水土及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93
15
作者 林超文 罗春燕 +4 位作者 庞良玉 黄晶晶 付登伟 涂仕华 蒲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6091-6101,共11页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四川紫色丘陵区坡耕地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玉米生育期中水土及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减少水土流失和增加玉米产量的效果均优于地膜覆盖。秸秆覆盖能显著减少地表径流(73.9%—86.2%),但增加了壤中...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四川紫色丘陵区坡耕地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玉米生育期中水土及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对减少水土流失和增加玉米产量的效果均优于地膜覆盖。秸秆覆盖能显著减少地表径流(73.9%—86.2%),但增加了壤中流(15.4%—156.4%);使径流总量降低32.5%—66.6%,并极显著降低土壤侵蚀总量达96.4%—98.1%。地膜覆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壤中流和径流总深,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土壤N平均损失量达37.4kg/hm2,其中70.1%经由壤中流流失。秸秆覆盖虽然增加了一定的壤中流N损失,但能减少N流失总量达12.8%—65.1%。土壤P素损失量相对较小,仅为9.32kg/hm2,并主要随侵蚀泥沙迁移,占流失总量的92.1%。土壤K损失量达183.3kg/hm2,其流失载体也主要是侵蚀泥沙,占96.5%。因此,两种覆盖方式均能显著控制土壤P和K的损失。无论是秸秆还是地膜覆盖,与顺坡垄作相比,横坡垄作均能减少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土壤侵蚀量及氮、磷、钾素总流失量,同时还能提高玉米产量。从简便、增产和防治面源污染的角度考虑,紫色土区坡耕地最适宜的种植方式为平作+秸秆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覆盖方式 紫色土 养分损失
下载PDF
不同雨强和施肥方式对紫色土养分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35
16
作者 林超文 罗春燕 +2 位作者 庞良玉 黄晶晶 涂仕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47-1854,共8页
【目的】揭示紫色土地区坡耕地不同施肥方式在不同雨强条件下对土壤养分流失途径及流失量的影响规律,为紫色土坡耕地肥料管理及养分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两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利用自然降雨和人工降雨相结合的方法... 【目的】揭示紫色土地区坡耕地不同施肥方式在不同雨强条件下对土壤养分流失途径及流失量的影响规律,为紫色土坡耕地肥料管理及养分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两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利用自然降雨和人工降雨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模拟径流小区观测地表径流量、壤中流量、泥沙侵蚀量,取样分析养分流失量。【结果】一次性施肥显著提高了玉米生育前期地下水中氮浓度,加大了氮的径流损失,降低了氮肥利用率,使玉米生育后期供肥不足,造成玉米减产。氮的主要损失载体是壤中流,平均损失量达5.08 kg.hm-2,对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氮损失受雨强影响小,受施肥方式影响大,一次性施肥显著加大了氮的损失量。磷损失的主要载体是泥沙,受雨强影响大,雨强越大,磷损失量显著增加,而受肥方式影响小。钾损失的主要载体也是泥沙,平均损失量达29.1 kg.hm-2,雨强越大,钾损失量成倍增加,施肥方式对钾总损失量影响不大。【结论】氮的损失载体主要是壤中流,磷、钾的损失载体主要是泥沙。一次性施肥显著增加了玉米生育前期壤中流氮浓度,显著增加氮的损失。在紫色土地区,不仅要采用分次施肥等施肥技术控制磷、钾和部分氮损失,还需增厚土层,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才能更全面控制紫色土的氮、磷、钾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强 施肥方式 紫色土 养分流失 土壤侵蚀
下载PDF
平衡施肥及雨强对紫色土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39
17
作者 林超文 庞良玉 +4 位作者 罗春燕 陈一兵 黄晶晶 涂仕华 张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552-5560,共9页
利用人工降雨装置模拟3种不同强度的降雨,采用模拟径流小区,研究了四川紫色丘陵区玉米净作条件下雨强及平衡施肥对土壤养分损失量及载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雨强是影响地表径流量、径流总量及土壤侵蚀量的最主要因素。在小雨强条件下,无... 利用人工降雨装置模拟3种不同强度的降雨,采用模拟径流小区,研究了四川紫色丘陵区玉米净作条件下雨强及平衡施肥对土壤养分损失量及载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雨强是影响地表径流量、径流总量及土壤侵蚀量的最主要因素。在小雨强条件下,无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发生;随着雨强的增大,地表径流量、径流总量及土壤侵蚀量都急剧增加。磷素和钾素流失总量也随雨强的增加而增加,而雨强对氮素流失的影响不大。在3种雨强条件下,3种施肥处理的氮素流失总量表现为:高氮施肥>农户习惯施肥>平衡施肥,平衡施肥能减少氮素流失,而高氮施肥增加氮素的流失。农户习惯施肥处理的磷流失总量和钾流失总量均高于平衡施肥和高氮施肥两种施钾处理,在紫色土坡耕地增施钾肥能减少磷、钾养分的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施肥 雨强 土壤养分流失 农户习惯
下载PDF
川中丘陵坡薄玉米播斯研究初报
18
作者 庞良玉 刘宗炳 《土壤农化通报》 1997年第4期45-46,共2页
本文针对川中丘陵夏旱区坡薄地玉米产量低而不稳,研究基础薄弱等具体问题,进行玉米播期研究,初步得出在干旱不严重的条件下坡薄地玉米的适宜播期,并对不同玉米播期与红茹产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为系统进行该项研究积累了资料。
关键词 川中丘陵 坡薄地 玉米 播期
下载PDF
两熟稻田晚秋资源利用技术
19
作者 庞良玉 曾祖俊 《农技服务》 1996年第7期12-14,共3页
四川现有水旱两熟稻田2000多万亩,集中分布于成都平原及丘陵海拔400~800米地区。本区域大多致地区是一年二熟有余而麦(油)稻稻硬三熟不足,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比较,本区光热条件是早春季优而秋季劣,秋季降温早而快,阴雨多,光照少(只... 四川现有水旱两熟稻田2000多万亩,集中分布于成都平原及丘陵海拔400~800米地区。本区域大多致地区是一年二熟有余而麦(油)稻稻硬三熟不足,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比较,本区光热条件是早春季优而秋季劣,秋季降温早而快,阴雨多,光照少(只有相似地区的50%左右),严重影响秋季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四川大多数地区不宜发展双季稻。较长时期以来本区域主要以麦稻、油稻一年二熟制为主。一年二熟制在我省属高产稳产种植制度,但作物种类单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两熟稻田 资源利用 晚秋作物
下载PDF
氮肥形态和地膜覆盖对坡耕地玉米产量和土壤氮素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32
20
作者 罗付香 林超文 +5 位作者 涂仕华 庞良玉 张建华 罗春燕 黄晶晶 朱永群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6,共6页
采用二因素四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利用模拟径流小区观测的方法,研究氮肥形态和覆盖对坡耕地玉米产量及土壤氮素流失通量及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径流以地表径流为主,氮素主要流失途径是地下径流,占总径流量的71.3%,氮素流失的主... 采用二因素四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利用模拟径流小区观测的方法,研究氮肥形态和覆盖对坡耕地玉米产量及土壤氮素流失通量及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径流以地表径流为主,氮素主要流失途径是地下径流,占总径流量的71.3%,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是硝态氮,占无机氮的92.0%,占水溶性总氮的57.1%。地膜覆盖降低径流深和土壤侵蚀量,增加水溶性氮流失量,提高玉米产量,但是酰胺态氮肥和缓控释肥地膜覆盖可降低氮素流失量,且酰胺态氮肥对玉米增产效果显著;裸地条件下硝态氮肥和缓控释肥可降低地下径流深和氮素流失量,且缓控释肥对玉米增产效果显著。综合考虑水土流失治理和粮食增产增收,四川紫色坡耕地适宜肥料类型为缓控释肥,其次是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通过地膜覆盖也能较好地控制氮素流失和增加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形态 覆盖 坡耕地 氮素流失 玉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