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KP对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脊柱矢状位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景涛 耿伟 +5 位作者 徐辉 马金柱 李忠 庞良龙 李昆朋 任杭岭 《实用骨科杂志》 2016年第9期777-782,共6页
目的探讨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kyphoplasty,PKP)对全脊柱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符合选择... 目的探讨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balloon kyphoplasty,PKP)对全脊柱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符合选择标准的OVCF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行PKP术。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均摄自然站立位全脊柱(包括双侧股骨头)正侧位X线片,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局部矢状面Cobb角、C_7~S_1的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并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评估研究组术前脊柱-骨盆各矢状位参数与正常对照组的关系,并分析研究组患者手术前后各矢状位参数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术后末次随访时,研究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前研究组C_7~S_1的矢状面轴向距离长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研究组TK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骨盆相关参数中除P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T、SS改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SVA较术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相关参数中,术后LL较术前增大而TK较术前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盆相关参数中,PI、PT、SS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Cobb角术后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局部Cobb角与C_7~S_1的矢状面轴向距离没有相关性,然而术后局部Cobb角的变化与C_7~S_1的矢状面轴向距离的变化显著相关。术中及术后随访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来说,PKP术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不仅可缓解骨折引起的疼痛,还能够通过改善局部后凸畸形来改善全脊柱的矢状位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矢状位平衡
下载PDF
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任杭岭 耿伟 +4 位作者 马金柱 徐辉 李忠 庞良龙 李昆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69-1274,共6页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与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4年1月符合选择标准的L4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32例,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51-67岁,平均59岁。腰椎滑脱Meyerding... 目的 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与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4年1月符合选择标准的L4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32例,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51-67岁,平均59岁。腰椎滑脱Meyerding分度:Ⅰ度21例,Ⅱ度10例,Ⅲ度1例。所有患者均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另选取35名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18例;年龄46-67岁,平均57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摄站立位(包括T12-S1、双侧股骨头)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滑脱度(slip percentage,SP),并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分析术前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间及其与ODI、VAS评分间的相关性,并分析手术前后各参数差值与VAS评分、ODI改善率间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22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除PI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5,P=0.158)外,PT、SS、LL、SP、DH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研究组除PI大于正常对照组(t=8.531,P=0.043)外,PT、SS、LL、DH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术前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中PI、PT、SS、LL间均相关(P〈0.05)。术前除LL、DH外,其余各参数均与ODI和VAS评分相关(P〈0.05)。除PI外,其余各参数手术前后差值均与ODI、VAS评分改善率相关(P〈0.05),其中PT与ODI、VAS评分改善率间相关性最强。结论 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变化与临床疗效具有相关性,其中PT与ODI、VAS评分改善率关系最密切,PT的重建能获得更好的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传统后外侧切口和腋下微创切口剖胸入路在胸椎结核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 被引量:6
3
作者 高金楼 庞良龙 马金柱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8期1010-1013,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入路方式在胸椎结核手术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10例胸椎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均行胸椎结核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切口开胸,观察组采用腋下微创切口剖胸入...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入路方式在胸椎结核手术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10例胸椎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均行胸椎结核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切口开胸,观察组采用腋下微创切口剖胸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优良率、融合节段后凸角、胸背疼痛程度以及内固定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胸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术后暂时性肩胛骨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3.3%,对照组为86.7%,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6个月、1年两组患者融合节段后凸角、胸背疼痛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植骨全部达骨性融合,融合率均为100.0%;植骨块无松动、断裂或脱落等情况,内固定情况良好。结论腋下微创切口剖胸入路可以作为胸椎结核外科手术的一种有效手段,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结核 微创切口 后外侧切口 手术治疗 内固定 植骨融合 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