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与“敬天”意识之生态美学意义
1
作者 康伉 《中国美学》 2020年第2期-,共14页
在素朴"天人一体"审美意识看来,"天"即"天帝",与"人"患难与共,脉脉相通,有如"人"之父母,关涉"人"之生命的生成与生存的审美化、诗意化。"天帝"观形成于原始社... 在素朴"天人一体"审美意识看来,"天"即"天帝",与"人"患难与共,脉脉相通,有如"人"之父母,关涉"人"之生命的生成与生存的审美化、诗意化。"天帝"观形成于原始社会时期。对太阳和"天"的敬畏生成于原始先民的日常生活。在农耕和畜牧生产等活动中,"天地"与"人"之生存休戚与共,风调雨顺,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由此原始先民总是把"天地"当作自己的生命之源。"人"是天地交合的结果。天地万物是"人"的生命之源,"人"与自然间融洽和睦,"天"既要调和阴阳风雨,还要"敬授人时",以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原始先民的生活和生产必须依赖太阳和"天"的赐予和庇佑,这可以说是"天帝"观的源头。换言之,原始先民的生活为"天帝"意识的生成奠定基础。"敬天""天命"观延续了原始社会形成的敬畏精神与权威品格,但一个更重要的变化则是以天命观为核心的"天"与"人"之间的"授""受"生态关系的产生,这种宗教意识的确立或规定了"天""敬天""天命"观的基本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 “敬天” 生态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