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扎鲁特旗土地利用方式及强度对草原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康慕谊 刘肖骢 +2 位作者 董世魁 熊惠波 刘硕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29-234,共6页
内蒙古扎鲁特旗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区域 ,近期对其草原植被的调查分析表明 :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及过大的土地利用强度对该地草原植被造成严重影响 ,草原面积缩小、植被退化严重 ,草场质量下降。人口激增引发的土地利用方式由牧向... 内蒙古扎鲁特旗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区域 ,近期对其草原植被的调查分析表明 :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及过大的土地利用强度对该地草原植被造成严重影响 ,草原面积缩小、植被退化严重 ,草场质量下降。人口激增引发的土地利用方式由牧向农的转化 (垦草为粮 )以及草地利用强度的加大 (超载过牧 )是造成该区草原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围栏禁牧是实现退化草原植被恢复演替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草原植被 群落演替 农牧交错带 围栏禁牧 内蒙古 草原群落
下载PDF
陕西关中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被引量:35
2
作者 康慕谊 姚华荣 刘硕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63-367,共5页
从分析陕西省关中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结构特征及存在问题入手, 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配置。模型选取多个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因子, 并通过预测未来关中地区各行各业之用地需求及用地限制从而确定出各因子适当参... 从分析陕西省关中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结构特征及存在问题入手, 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配置。模型选取多个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因子, 并通过预测未来关中地区各行各业之用地需求及用地限制从而确定出各因子适当参数, 进行模拟后得出典型备选方案。最后从综合效益及可行性双方面考虑,经层次分析法择出未来关中地区最优土地利用决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土地利用 土地资源 优化配置 陕西
下载PDF
秦岭山地生态分界线的论证 被引量:78
3
作者 康慕谊 朱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774-2784,共11页
山地自然生态分界线,实际为一条生态过渡带。分界线位置的准确划分,有助于把握现代气候-植被-土壤的敏感变化特征,也是指导当地大农业生产的基础依据。秦岭山地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南北生态分界线,即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山地自然生态分界线,实际为一条生态过渡带。分界线位置的准确划分,有助于把握现代气候-植被-土壤的敏感变化特征,也是指导当地大农业生产的基础依据。秦岭山地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南北生态分界线,即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但对该界线的具体位置,历来存在着北坡、分水岭和南坡3种争议。根据作者多年的工作积累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以文献评析为基础,以气候-植被参数计算结果为依据,并通过对秦岭山地不同区域植物区系和植被垂直带谱已有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从中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根据秦岭地区气候-植被参数等值线的分布,整个秦岭山地都应属于暖温带,这一结论可与国际有关研究相互接轨。(2)根据对秦岭不同区域植物区系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秦岭南坡大部分区域都应属于暖温带,而南麓海拔1000m等高线附近很可能是暖温带的南缘。(3)根据对秦岭南北坡植被垂直带谱的比较分析,南麓海拔1000m等高线应该是一条重要的生态分界线。综合来看,将秦岭山地的南北分界线放在南坡海拔1000m附近比较适宜。上述归纳研究所获结论,将通过在秦岭山地深入开展现代"3S"技术支撑下的植被、土壤、气候等生态与地理方面的综合研究,最终得到完全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山地 生态分界线 气候-植被参数 植物区系 植被垂直带
下载PDF
NECT样带1984~1996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46
4
作者 康慕谊 江源 石瑞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5-120,共6页
在分区选择典型样点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和土地利用强度等方面对中国东北样带(NECT)近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出样带上土地利用发生变化较剧烈的区域为农牧交错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此结... 在分区选择典型样点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和土地利用强度等方面对中国东北样带(NECT)近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揭示出样带上土地利用发生变化较剧烈的区域为农牧交错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此结论对样带上的生态敏感区域制定土地利用开发与管理政策应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东北样带 土地利用 农牧交错带 耕地
下载PDF
Ec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of Suitable Trees, Shrubs and Herbages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the Farming-Pastoral Zone of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5
5
作者 康慕谊 董世魁 +3 位作者 黄晓霞 熊敏 陈海 张新时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3年第10期1157-1165,共9页
To provide materials for the selection of plant species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the farming-pastoral zone in northern China, where the eco-environment has been already deteriorated by over-far... To provide materials for the selection of plant species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the farming-pastoral zone in northern China, where the eco-environment has been already deteriorated by over-farming and over-grazing, the suitable trees, shrubs and herbages were examined, screened and identifi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four principles of taking precedence for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being beneficial to economic production, matching species (trees, shrubs and herbages) with the site, and giving consideration to the integrity of loca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ccording to the key ecological factors that determine species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zone, i.e., the lowest daily mean temperature in a year, annual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and water regimes represented by the moist index, the ratio between annual rainfall and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0 degreesC), as well as the soil type influenced by climate, surface substances and landform, the farming-pastoral zone was regionalized into seven parts: ( I) Western Songliao Plain and Da Hinggan Mountain Region; (II) Upper Liaohe River Sandy Region; (III) Mid-Eastern Nei Mongol Plateau and Northwestern Heibei Mountain Region; (IV) Luliang, Taihang and Yanshan Mountain Region; ( V) Ordos Plateau Sandy Region; (VI) Northern Shaanxi to Eastern Gansu Loess Plateau Region; and (VII) Mid Gansu to Eastern Qinghai Plateau Loess Region. And the suitable trees, shrubs and herbages for each region were selected and tabularly introduced in deta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ming-pastoral zone ecological regionalization suitable species for vegetation restoration northern China
下载PDF
生态区评价研究的兴起与发展──以美国森林生态系统管理评价(FEMAT)研究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康慕谊 江源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7-344,共8页
生态区评价是近年来出现在美国的一种新型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研究,起始于美国总统森林会议(1993)后成立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评价组(FEMAT),目标是实现地区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本文评介了生态区评价首... 生态区评价是近年来出现在美国的一种新型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研究,起始于美国总统森林会议(1993)后成立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评价组(FEMAT),目标是实现地区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本文评介了生态区评价首项案例──美国西北太平洋沿岸区原始森林及其他各类森林经营管理方案的生态、经济、社会影响综合评价的科学与方法实践意义。指出FEMAT的生态区评价:1)迈出了生态区评价历史上坚实的第一步,实现了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系统管理方案从以行政疆域为准划分向以生态区域为准划定边界的转变;2)方案优化过程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趋势等各方面,将科学、政策、管理融为一体,使之易于在实践中贯彻;3)促进了不同政府机构和利益团体间为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育双重目标而共同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AT 生态区评价 自适应管理 生态保育 森林经营 美国
下载PDF
关中地区人口与水土资源现状简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康慕谊 巨军昌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62-266,共5页
通过对关中地区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的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展示出人口与水、土资源问题的现状,探讨了人口发展容量,并提出解决人口与水。
关键词 人口 资源 环境 水资源 土地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秦岭南坡旬河流域及邻近地区森林与其生境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康慕谊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62-66,共5页
秦岭南坡旬河流域及邻近地区森林与其生境关系的初步研究康慕谊(西北大学地理系,西安710069)RelationshipbetweenForestVegetationandItsHabitatsinXunheRiver... 秦岭南坡旬河流域及邻近地区森林与其生境关系的初步研究康慕谊(西北大学地理系,西安710069)RelationshipbetweenForestVegetationandItsHabitatsinXunheRiverBasinofQinlingMountainandItsAdjacentAreas¥KangMuyi(DepartmentofGeography,NorthwestUniversity,Xiaan710069).ChineseJournalofEcology,1993,12(6):62-66.Principlesofvegetationecologyandmethodofmultivariateanalysis(DoubleSievingStepRegression)areappliedtorevealthegeneralrelationshipbetweenforestvegetationanditshabitatsintheupperandmid-dlereachesofXunheRiverbasinandtheiradjacent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物 生境 秦岭 旬河流域
下载PDF
秦岭南坡旬河流域森林植被生态种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康慕谊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19,共11页
本文通过对秦岭南坡甸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森林植被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以地形海拔高度、土壤pH值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森林环境梯度区分指标,运用主分量分析以及判别分析等数学手段,在该流域内划分出9种不同生境(立地)类型。以... 本文通过对秦岭南坡甸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森林植被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以地形海拔高度、土壤pH值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森林环境梯度区分指标,运用主分量分析以及判别分析等数学手段,在该流域内划分出9种不同生境(立地)类型。以此9种生境类型为基准,对比林下植物种在各类型样地中的出现与否及其盖度特征,经反复调整,筛选出31种具生境指示意义的种子植物,并由此建立起相对应的9个生态种组。最后简要介绍了各种组的生境特征指示范围,以期为生产经营工作中野外识别不同生境类型提供帮助,推动植被生态学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种组 森林植被 生态群
下载PDF
旬河上、中游及邻区森林植被的区系组成特征 被引量:7
10
作者 康慕谊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1期43-50,共8页
运用植物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秦岭南坡旬河流域上、中游及其邻近地区森林植被区系组成野外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与研究,揭示出构成该地区森林植被的主要区系组成具如下基本特征:1)种子植物区系组成中,含属、种数较多的科多为主... 运用植物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秦岭南坡旬河流域上、中游及其邻近地区森林植被区系组成野外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与研究,揭示出构成该地区森林植被的主要区系组成具如下基本特征:1)种子植物区系组成中,含属、种数较多的科多为主产温带地区的科。2)属地理成分的归纳表明,各类温带成分合计占77.5%,其中以北温带分布为主,占40.2%,其次为东亚分布成分,占15.3%。3)森林建群种及主要优势种多为生长与分布于中国东半壁的特有种或东亚分布种。上述特征显示出区系组成的总体温带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旬河流域 森林植被 区系
下载PDF
秦岭地区森林植被研究的历史回顾 被引量:2
11
作者 康慕谊 《陕西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9-24,共6页
本文分析综述了有关秦岭森林植被研究的历程、现今状况和晚近动向,并指出部分存在争议及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森林 植被 研究 秦岭地区
下载PDF
贺兰山高山草甸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12
作者 康慕谊 朱源 +2 位作者 刘全儒 苏云 江源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13-18,共6页
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对贺兰山高山草甸进行数量分析。主要的结果如下:(1)贺兰山高山草甸可分为三个群系,分别为珠芽蓼群系、高山嵩草群系和矮嵩草群系,而高山嵩草群系和矮嵩草群系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群系,不同群系(或亚群系)的群落结... 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对贺兰山高山草甸进行数量分析。主要的结果如下:(1)贺兰山高山草甸可分为三个群系,分别为珠芽蓼群系、高山嵩草群系和矮嵩草群系,而高山嵩草群系和矮嵩草群系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群系,不同群系(或亚群系)的群落结构和环境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2)高山嵩草群系和矮嵩草群系之间的界限约为海拔3200m,而珠芽蓼群系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偏阴坡,与海拔关系不大;(3)14个频次大于50%的物种在排序图上的空间分布反映了这些物种最适宜生境的位置,而且与群落类型的空间分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嵩草草甸 群落类型 优势物种 空间分布 数量分析
下载PDF
生态脆弱性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65
13
作者 徐广才 康慕谊 +2 位作者 贺丽娜 李亚飞 陈雅如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578-2588,共11页
生态脆弱性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有关生态脆弱性的研究,正逐渐从重点考察某单一生态要素发展到关注区域人地系统的整体性响应。当前生态脆弱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系统变化分析、系统自身的敏感性与外部扰... 生态脆弱性已成为当前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有关生态脆弱性的研究,正逐渐从重点考察某单一生态要素发展到关注区域人地系统的整体性响应。当前生态脆弱性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系统变化分析、系统自身的敏感性与外部扰动的潜在影响,人地系统的适应性等。主要的研究方法有情景分析法、生态模拟法和指标评价法。目前生态脆弱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情景分析与模拟的不确定性、适应性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明晰、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脆弱性研究相对不足等。生态脆弱性未来研究的重点是推进脆弱性研究多学科、跨尺度的融合,加强脆弱性中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厘定和耦合研究,并开展基于历史变化史实的生态脆弱性实证分析。而作为脆弱性研究归宿,适应性研究不仅需要探讨能力建设和策略优化,还应深入研究适应性能力阈值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国家、区域和群体之间适应性能力的总体协调与管理。最后,需要加强人地系统对极端自然灾害事件的脆弱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脆弱性 敏感性 适应性 人地系统
下载PDF
基于MODIS/NDVI的陕北地区植被动态监测与评价 被引量:141
14
作者 宋富强 邢开雄 +2 位作者 刘阳 刘志超 康慕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54-363,共10页
陕北地区从1999年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实施以来,区域植被发生很大变化,退耕前后植被动态变化监测成为退耕还林工程评价任务之一,而当前植被恢复监测评价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哪些是由于退耕而引起的植被变化。针对此问题,选取适合陕北地区植... 陕北地区从1999年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实施以来,区域植被发生很大变化,退耕前后植被动态变化监测成为退耕还林工程评价任务之一,而当前植被恢复监测评价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哪些是由于退耕而引起的植被变化。针对此问题,选取适合陕北地区植被变化监测的MOD IS/NDVI数据,利用均值变化及趋势分析方法,从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和不同坡度植被指数动态变化两方面分析退耕还林对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结论如下:(1)陕北地区平均NDVI从2000—2008年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坡耕地和草地NDVI增长速度相对较快;(2)趋势分析结果显示,陕北绝大部分地区植被恢复良好,植被指数呈明显改善的面积占整个地区面积的64.96%,中度改善占18.58%,其中又以坡耕地、草地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分别占陕北地区明显改善面积的45.43%和17.10%,坡耕地对陕北地区植被明显改善面积贡献最大;(3)7-15°、15-25°及25-35°坡度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分别占总改善面积的39.91%、25.81%、2.28%,其中7-25°坡度植被明显改善面积占总面积的65.72%;(4)基于陕北地区近年气候呈暖干化发展趋势,同期降雨并未呈现显著变化,说明非气候因子中退耕还林等人为因素是引起NDVI增长的主要因素,退耕还林对于陕北地区植被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NDVI 陕北地区 退耕还林 植被 趋势分析
下载PDF
阜康市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75
15
作者 徐广才 康慕谊 +2 位作者 赵从举 赵文武 秦艳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8-92,共5页
以新疆阜康市域的生态敏感性问题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以及土壤盐渍化等作为关键因子,运用ArcGIS软件分别采取单因子评价和多因子综合评价的分析方法,对研究区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区内约99.7%的面积存在生... 以新疆阜康市域的生态敏感性问题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以及土壤盐渍化等作为关键因子,运用ArcGIS软件分别采取单因子评价和多因子综合评价的分析方法,对研究区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区内约99.7%的面积存在生态敏感性问题.从单因子角度看,以土地沙漠化的生态敏感性最为突出,有96.49%的区域对土地沙漠化存在着敏感性,其中高度和中度敏感性分别占46.34%和37.80%.在评价的基础上,辨别出不同生态敏感区域存在的潜在生态问题,并提出加强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的具体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评价 生态分区 ARCGIS 阜康
下载PDF
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的群落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44
16
作者 董世魁 胡自治 +2 位作者 龙瑞军 康慕谊 江源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0-25,共6页
对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天祝县金强河地区的 3年龄禾草混播草地进行了群落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栽培禾草比天然禾草约提前 15d返青 ,推后 10d成熟 ,整个生长期延长 2 5d左右 ;建植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可以增加草地植被覆盖率 ,提高草地初... 对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天祝县金强河地区的 3年龄禾草混播草地进行了群落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栽培禾草比天然禾草约提前 15d返青 ,推后 10d成熟 ,整个生长期延长 2 5d左右 ;建植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可以增加草地植被覆盖率 ,提高草地初级生产力 ,改善草地基况 ;多叶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在群落中占优势地位 ,9类混播组合可以归为多叶老芒麦 (或垂穗披碱草 )单优群落和多叶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共优群落两大类 ;全生长季内混播草群的生长速度呈倒“V”字型和倒“U”字型分布 ,草群的平均生长速度介于 0 5 5~ 0 .70cm·d-1;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随组分草种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均匀度则随草种数目增加而下降 ;人工禾草群落间优势种群的重叠程度越大 ,群落的相似程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地区 禾草 混播草地 群落特征
下载PDF
贺兰山木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格局 被引量:61
17
作者 朱源 康慕谊 +1 位作者 江源 刘全儒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74-581,共8页
贺兰山位于中国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的过渡带,是研究干旱区山地物种多样性海拔格局的理想区域。该文通过样方法调查研究区的森林和灌丛群落,并运用广义可加模型分析物种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海拔是物种丰富度的重要影响因... 贺兰山位于中国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的过渡带,是研究干旱区山地物种多样性海拔格局的理想区域。该文通过样方法调查研究区的森林和灌丛群落,并运用广义可加模型分析物种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海拔是物种丰富度的重要影响因子,一般能解释原始数据30%-40%的变差。2)对于森林和灌丛群落,草本植物都是群落中比例最高的物种,而且决定了群落总物种丰富度的海拔分布格局。3)森林群落的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在中海拔区域最高,反映了中海拔区域相对优越的水热条件。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明显受到乔木层郁闭度的影响,有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趋势。4)灌丛群落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均呈单峰格局,皆因低海拔的干旱和高海拔的寒冷抑制了多数物种的生存,仅气候条件适宜的中海拔区域能够生存丰富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丰富度 森林群落 灌丛群落 广义可加模型 海拔格局
下载PDF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及验证 被引量:22
18
作者 宋富强 康慕谊 +3 位作者 郑壮丽 王令超 王国强 冯德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6-324,I0009,I0010,共11页
陕北地区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区域土地覆被发生巨大变化,退耕后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有利于实现退耕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动态监测,评价退耕还林工程进展程度。该文在前人分类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分布特征的实地调... 陕北地区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区域土地覆被发生巨大变化,退耕后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有利于实现退耕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动态监测,评价退耕还林工程进展程度。该文在前人分类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分布特征的实地调查,首先构建了适合陕北地区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其次依照上述分类系统,以MODIS/NDVI数据、DEM数据和陆面温度数据为依据,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2008年陕北地区土地覆被进行分类;最后采用野外调查数据和Google Earth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利用误差矩阵的方法对分类结果的整体精度和典型区域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区分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上述方法的土地覆被分类不仅反映了土地覆被分布的整体情况,而且不同的土地覆被类型之间也得到较好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分类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陕北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 MODIS/NDVI
下载PDF
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人工草地杂草种群动态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董世魁 龙瑞军 +2 位作者 胡自治 康慕谊 江源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2-87,共6页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甘肃省天祝县金强河地区多年生禾草人工草地杂草种群动态研究表明 :该区多年生人工草地的主要杂草为灰绿藜 ( Chenopodium glaucum)、香薷 ( Elsholtzia patrini)、微孔草 ( Microulasikkimensis)和野胡萝卜 ( Osmo...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甘肃省天祝县金强河地区多年生禾草人工草地杂草种群动态研究表明 :该区多年生人工草地的主要杂草为灰绿藜 ( Chenopodium glaucum)、香薷 ( Elsholtzia patrini)、微孔草 ( Microulasikkimensis)和野胡萝卜 ( Osmorhiza aristata) ,草地建植当年 ,高大杂草微孔草和野胡萝卜的生长速度动态呈 7,8月中旬较高的双峰型 ,低矮杂草香薷和灰绿藜的生长速度动态呈 7月下旬较高的单峰型 ,所有杂草群落的生物量生长率动态呈 7月中下旬较高的单峰型 ;草地建植第 2年 ,杂草的生长速度动态与第 1年完全相同 ,微孔草和灰绿藜的生物量生长率动态呈 6月下旬、8月上旬较高的双峰型 ,香薷的生物量生长率动态呈 7月中下旬相对较高的单峰型 ,野胡萝卜的生物量生长率动态几乎呈截距为 0的水平线 .杂草与栽培禾草的生长速度、生物量生长率大小比较及人工草地群落的组分动态分析表明 :对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多年生人工草地而言 ,灰绿藜、香薷和微孔草等杂草是重点防除对象 (杂草 ) ,生长季初期是杂草防除的关键时期 ,建植第 1年是杂草防除的关键年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生禾草草地 杂草种群动态 高寒地区 杂草入侵
下载PDF
陕北地区GIMMS、SPOT--VGT和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27
20
作者 宋富强 康慕谊 +3 位作者 杨朋 陈雅如 刘阳 邢开雄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2-80,共9页
为了选择适合监测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最佳遥感序列数据,精确监测陕北黄土高原退耕前后的植被变化,选取GIMMS、SPOT-VGT和MODIS3种常用的遥感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均方根误差分析方法,比较3种遥感数据在陕北黄土高原植被空间分布、归... 为了选择适合监测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最佳遥感序列数据,精确监测陕北黄土高原退耕前后的植被变化,选取GIMMS、SPOT-VGT和MODIS3种常用的遥感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均方根误差分析方法,比较3种遥感数据在陕北黄土高原植被空间分布、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3个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1)在植被空间分布方面,GIMMS/NDVI、SPOT-VGT/NDVI和MODIS/NDVI在大范围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但通过分布图分析可以看出,MODIS遥感数据由于其地物分辨率高及NDVI动态范围大的优点,比SPOT-VGT和GIMMS数据更适合于反映植被类型多样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空间分布。2)在季节变化方面,3种遥感数据NDVI季节变化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均方根误差分析结果表明,MODIS/NDVI与GIMMS/NDVI之间的差异明显大于MODIS/NDVI与SPOT-VGT/NDVI之间的差异;不同季节3种遥感数据NDVI差异也不同,夏季由于云雨较多,3种遥感数据NDVI之间差异最大。3)在年际变化方面,MODIS和SPOT-VGT数据反映出陕北黄土高原地区NDVI在1999—2007年间呈显著增加趋势,而GIMMS/NDVI却未呈现显著变化,说明GIMMS/NDVI在反映陕北高原地区植被年际变化方面存在显著缺陷。通过相关分析可以看出,GIMMS/NDVI和MODIS/NDVI年际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随植被覆盖度的升高而降低,尤其在针阔混交林区,其NDVI相关系数甚至为负值,表明GIMMS传感器对高覆盖度植被变化的响应不太敏感,与其他两者相比更易受水气和云的干扰。因此,GIMMS/NDVI不能作为历史均值NDVI直接应用到MODIS应用模型中,尤其在反映高覆盖度植被年际变化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MMS SPOT-VGT NDVI 时间序列对比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