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脏破裂回顾性分析
1
作者 康慧元 陈晓芳 +2 位作者 赖敏 李兆恺 程晔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3年第7期853-857,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脏破裂临床特点,阐述治疗策略以及其短期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诊断为STEMI患者10817例,其中合并心脏破裂78例,根据其心脏破裂...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脏破裂临床特点,阐述治疗策略以及其短期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诊断为STEMI患者10817例,其中合并心脏破裂78例,根据其心脏破裂部位分为乳头肌破裂(PMR)组13例,心室游离壁破裂(VFWR)组25例和室间隔破裂(VSR)组40例。结果PMR、VFWR、VSR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心肌梗死(心梗)再灌注时间窗以及是否多支血管病变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心脏破裂发生中位数时间有统计学意义(10 h、48 h、108 h,P<0.001);三组之间术前心电图表现、心肌梗死(心梗)相关罪犯血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心梗相关罪犯血管亚组两两比较,PMR好发于LCX罪犯血管(61.5%),VSR好发于前降支(LAD)罪犯血管(86.2%),而VFWR各罪犯血管无统计学差异。STEMI并心脏破裂30 d存活率32%,1年存活率24.3%,三组生存曲线分析,乳头肌断裂组、游离壁破裂、室间隔穿孔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84.6%、4%、17.5%(P<0.001)。结论不同类型的心脏破裂事件发生时间、罪犯血管不同,STEMI合并心脏破裂1年存亡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脏破裂 再灌注 罪犯血管 生存率
下载PDF
成人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前后右心功能的超声心动图改变 被引量:4
2
作者 康慧元 罗建方 +4 位作者 黄奕高 黄涛 费洪文 张曹进 李贺智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3689-3692,共4页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成人房间隔缺损术介入治疗前后右心功能的改变并比较各超声心动图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房间隔缺损并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47例(治疗组),选择同期健康成人志愿者20例(对照组),于手术治疗前、术后1 ...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成人房间隔缺损术介入治疗前后右心功能的改变并比较各超声心动图指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房间隔缺损并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47例(治疗组),选择同期健康成人志愿者20例(对照组),于手术治疗前、术后1 d、术后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术前三尖瓣收缩期位移、三尖瓣收缩期峰值速度、右室游离壁基底段纵向应变、右室游离中间段纵向应变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5,0.004,0.013,0.007),而右室面积变化率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07),三尖瓣收缩期峰值速度ROC曲线下面积0.750,在所有指标中最高;治疗组介入治疗后第1天三尖瓣收缩期位移、三尖瓣收缩期峰值速度、右室游离壁基底段纵向应变、右室游离中间段纵向应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尖瓣收缩期峰值速度ROC曲线下面积0.833,在所有指标中最高;在术后6个月右室面积变化率是唯一与术后1 d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658。结论三尖瓣收缩期峰值速度评估成人房间隔缺损术前右心功能以及介入治疗术后近期右心功能变化的准确性最高;右室面积变化率虽然能有效评估成人房间隔缺损右心室重构的心功能变化,但评估准确率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图 介入治疗 右心功能
下载PDF
成人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对右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康慧元 罗建方 +2 位作者 张曹进 费洪文 李贺贺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4年第3期335-337,356,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估成人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对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成人房间隔缺损患者设为治疗组,另外选择3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 d、术后6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三尖瓣收缩期位移(TAP...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估成人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对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成人房间隔缺损患者设为治疗组,另外选择3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 d、术后6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三尖瓣收缩期位移(TAPSE)、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右心室收缩末面积(AreaES)、右心室舒张末面积(AreaED)、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VFAC),以及在同等条件下测出健康成人对照组的上述数据,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10±13.9)岁vs.(40.87±15.5)岁,P=0.849]。治疗组术前右心室收缩末面积、右心室舒张末面积、三尖瓣收缩期位移、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28±4.30)cm2 vs.(7.27±2.41)cm2,P=0.000;(28.98±6.68)cm2 vs.(15.15±3.63)cm2,P<0.001;(2.58±0.67)cm vs.(2.25±0.45)cm,P=0.045;(16.5±0.3)cm/s vs.(14.2±2.9)cm/s,P=0.004];而RVFAC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34%±7.26%vs.52.63%±6.77%,P=0.007)。治疗组介入治疗后第1天三尖瓣收缩期位移、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2±0.46)cm vs.(2.58±0.67)cm,P<0.01;(12.7±2.6)cm/s vs.(16.5±0.3)cm/s,P<0.01];术后6个月RVFA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才有统计学意义(50.76%±3.56%vs.47.34%±7.26%,P<0.05)。结论房间隔缺损早期已经出现右心功能受限,介入治疗后右心功能逐渐恢复至正常成人水平,超声心动图评估成人房间隔缺损右心功能需要不同指标的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图 介入治疗 右心功能
下载PDF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急性左主干闭塞一例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斌 康慧元 +2 位作者 苏茂龙 赖可可 王焱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3-64,共2页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围手术期出现的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并发症,患者死亡风险高,尤其是合并左主干闭塞时,死亡风险更高。该文介绍1例患者经股动脉自膨式瓣膜置入术后即刻出现顽固性低血压,造影证实为左主干急性闭塞,立即...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围手术期出现的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并发症,患者死亡风险高,尤其是合并左主干闭塞时,死亡风险更高。该文介绍1例患者经股动脉自膨式瓣膜置入术后即刻出现顽固性低血压,造影证实为左主干急性闭塞,立即行介入治疗开通左主干,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术后随访1年,患者病情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原文传递
Amplatzer多孔筛状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房间隔膨出瘤合并房间隔缺损的初步临床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陈伟斌 康慧元 刘文辉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2568-2570,共3页
目的评估Amplatzer多孔筛状房间隔缺损封堵器(ACO)治疗房间隔膨出瘤(ASA)合并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使用Amplatzer ACO经导管介入封堵ASA合并房间隔缺损的16例成人患者(男2例,女14例),年... 目的评估Amplatzer多孔筛状房间隔缺损封堵器(ACO)治疗房间隔膨出瘤(ASA)合并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使用Amplatzer ACO经导管介入封堵ASA合并房间隔缺损的16例成人患者(男2例,女14例),年龄22~58岁,平均(46.23±8.56)岁,观察技术成功率、并发症、残余分流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时复查超声心动图、胸片、心电图。结果 16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2例选用25/25mmACO,5例选用30/30mm ACO,9例选用35/35mmACO。手术时间为25~65min,平均(38.67±11.72)min。无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后患者无脑卒中发生,心脏彩超复查无残余分流,无明显心律失常发生。结论对于ASA合并房间隔缺损的患者,采用ACO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筛状房间隔封堵器 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膨出瘤
原文传递
蹊跷的心肌梗死1例
6
作者 陈晓芳 田园 +2 位作者 康慧元 王观水 肖国胜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5-399,共5页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71岁,以“胸闷7 h”为主诉入院,患者于7 h前(2020-08-28 17:30)劳动后出现胸闷症状,位于胸骨后,持续不缓解,伴头晕、恶心、呕吐,自测血压80/50 mm Hg(1 mm Hg=0.133 kPa),遂急诊于当地县医院,监测血压112/64 mm Hg,...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71岁,以“胸闷7 h”为主诉入院,患者于7 h前(2020-08-28 17:30)劳动后出现胸闷症状,位于胸骨后,持续不缓解,伴头晕、恶心、呕吐,自测血压80/50 mm Hg(1 mm Hg=0.133 kPa),遂急诊于当地县医院,监测血压112/64 mm Hg, 查超敏肌钙蛋白I 8.64(参考值<0.04)μg/L,心电图提示V1~V5导联ST段抬高,考虑急性心肌梗死,予"阿司匹林0.3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性心肌病 心肌梗死 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心肌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